




已阅读5页,还剩1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高二历史组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简介 马棚失火 和 苛政猛于虎 两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边看边想 仁 仁者 爱人 遵循 忠恕 之道 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孔子食黍一天 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 哀公请孔子吃桃子 边上还有一盘黍子 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 夫子 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 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地对哀公说 主公啊 我不是不知道 但黍米是五谷尊者 是帝王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 其地位是很高的 而桃子是较低贱的 祭祀时从来不用 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 是君子所不为的 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 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 故我不敢那样做 鲁哀公听了 大加赞赏地说 夫子所言 真是妙极了 礼 克己复礼 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名正言顺 贵贱有序 克己复礼 体现了保守的一面 点击思维 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 1 为政以德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用 德 教化人民 2 以 礼 治国的同时 改良政治 樊迟问知 子曰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 未知生 焉知死 论语 先进 孔子关于鬼神的言论 对待鬼神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1 有教无类 2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卫灵公 孔子关于教育的言论 3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论语 为政 4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 述而 连连看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 创办私学 扩大了教育范围 孔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 整理文化典籍 保存了古代文献 诗 书 礼 易 春秋 五经 乐 佚失 当仁不让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问题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 提示 1 孔子 仁礼德 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 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2 孔子 克己复礼 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时社会动乱 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社会秩序稳定时 孔子往往受到重视 仁 礼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天是最高的人格神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仁 爱人 忠恕 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 要求体贴民情 主张 为政以德 礼 周礼 君臣父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启发式教学方式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问道图 孔子在向谁请教 老子 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 春秋时期楚国人 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老子简介 1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老子 道德经 关于 道 3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道德经 2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 道德经 道 是万物的本源 道生万物 老子 道德经 中关于辩证法的论述 1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2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3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多 多则惑 辨证法思想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但可以互相转化 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4 柔弱胜刚强 5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 道德经 中关于政治方面的主张 1 为无为 则无不治 3 小国寡民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2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知识结构 孔子 思想 仁 和 礼 政治 为政以德 改良政治 教育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 坚持不懈 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 老子 哲学 道 辩证法思想 政治 无为而治 1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仁 礼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a b c d 练一练 d 2 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 仁 和 礼 b 仁 和 德治 c 克己复礼 d 忠恕 之道 b 3 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在 a 仁者爱人b 为政以德c 克己复礼d 改良政治4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 反映教育不分贵贱的是 a 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c 当仁不让于师 d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5 孔子对神鬼的态度是 a 相信b 怀疑c 认为不存在d 不关心它是否存在 c a b 6 下列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不正确的是 a 孔子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b 春秋时期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c 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是孔子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而形成的d 孔子的思想 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 7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 a 黄帝b 孔子c 老子d 周公 c 8 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 道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万物的本原b 抽象的概念c 具体的物质d 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9 老子主张无为 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 新兴地主的要求b 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 手工业者的要求d 富裕商人的要求 c b 思考 10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论语 为政 对孔子这段名言 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 这段名言 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 处事 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 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 但不会打破常规 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 执著探索 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自我测评 1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 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 和 礼 仁 就是 仁者爱人 礼 就是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因材施教 考虑到学生先天能力的差别 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 老子的 道 是指什么 老子的 道 具有很高的抽象性 是指世界的本原 它高于万事万物之上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高二历史组 一 历史背景 1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 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 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百家争鸣 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 百家 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阴阳家 杂家 名家 纵横家 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争鸣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 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 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孟子 孟子 名轲 邹国人 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尊为 亚圣 孟子 为其经典著作 1 孟子简介 山东邹县孟子故里牌坊 孟母三迁 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身 五十步笑百步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 政治学说 建立了仁政学说 主张 以德服人 提出了 重民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主张 2 人性论 主张人性本善说 人固有仁 义 礼 智等的天賦道德品质有侧隐之心 3 价值观 倡导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要求具备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人格精神 2 孟子的思想 1 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 孟子 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 位列 四书 之一 3 孟轲被后世尊为 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丘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影响 荀子 名况 赵国人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 著作有 荀子 荀子简介 1 自然观 提出 天行有道 和 制天命而用之 的唯物论观点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 2 人性论 主张 性恶论 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但可以凭借后天教育由恶变善 3 政治学说 主张治国应礼法并用 以礼教为主 2 荀子的思想 3 影响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子曰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孟子曰 人无有不善 荀子曰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告子曰 性犹湍水也 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关于人性问题 古来圣贤争论颇多 莫衷一是 以上四位先贤对人性下的定义就各不相同 请问 你同意谁的观点 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谈谈你对 人性 的看法 孔 孟 荀 告对 人性 的看法都有局限性 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 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 从主观上说 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 还有社会属性 墨子 名翟 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 墨子 一书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 成员称为墨者 领导人称为巨子 墨子简介 1 主张 兼爱 非攻 把 兼爱 称为 仁 但和孔子的 仁爱 有所不同 孔子为有差别的 爱 而墨子则是 博爱 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 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反对战国时期不义的兼并战争 2 提倡 尚力 主张 节用 节葬 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2 墨子的思想 三 墨家学派的地位变迁 1 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 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战国时期 奴隶制已走向瓦解 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2 战国以后 不再受人们重视 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 手工业受限制 庄子 名周 宋国人 道家的主要代表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著有 庄子 一书 后人称他为庄子 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庄子简介 1 提出了 齐物 的观点 即齐一万物 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 没有区别 2 提出了 逍遥 的人生哲学 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 超然的态度 3 认为天与人 不相胜 人必需服从自然规律 3 成就 在文学艺术上 如寓言 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 庄子的思想 庄子成语故事 成者英雄败者贼东施效颦朝三暮四薪火相传以貌取人鹏程万里扶摇直上无中生有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标新立异呆若木鸡题意解说无用之用明镜止水螳臂挡车每况愈下 秦始皇佩服的 韩非子 韩非子 战国时期韩国人 战国后期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请思考 什么是法 术 势 法 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 它好比马笼头 是起规范作用的 术 是指任免 考核臣下的方法 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 也就是权术 势 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 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 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 它好比马鞭 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2 韩非子的思想 1 主张法 术 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 反对儒家 以古非今 的历史观 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主张变法革新 请思考 韩非子 守株待免 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治理国家的政策 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3 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 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战国 秦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1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2 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3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孙武所著 8世纪传入日本 18世纪传入欧洲 已翻译成29种文字 包括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其最高境界为 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 海湾战争期间 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 可以说是中国阴谋诡计大全 兵家 孙子故事 孙武向吴王阖闾献 兵法 十三篇 吴王称善 并想观看实际应用 于是 挑选宫女分作两队 以吴王两名宠妃为队长 进行操练 孙武讲明纪律 击鼓演习 众宫女哗笑不止 三令五申 宫女依然不守约束 孙武命令将两队长斩首 吴王见状 忙派人劝阻 孙武 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两宠妃 然后操练 全军肃然整齐 吴王不悦 后吴王醒悟 重用孙武 吴国军事力量日强 三令五申 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要创造有利形势 要重视人的作用 1 孙膑 齐国人 其军事思想经过其后学的整理 编为 孙膑兵法 一书 百家争鸣的影响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在经济 政治 法律 哲学 军事 文艺 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 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仁 和道德准则 礼 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 法家思想 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留给今人的恒世格言警字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 仁政 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 非攻 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 民贵君轻万物虚无 祸福相倚兼爱非攻 节用尚俭以法为教 今必胜昔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儒家 连连看 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是因为 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a b c d c 课堂练习 2 下列思想家中 认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是a 孟子b 庄子c 荀子d 韩非子 3 下列关于荀子及其思想评价 不正确的是a 性本恶b 礼法并施c 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d 与传统儒家思想完全一致 d c 4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a 孔子和老子b 孟子和荀子c 荀子和庄子d 荀子和韩非子 c 5 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a 无为而治 b 守静 c 忠恕 之道d 天法道 道法自然 c 6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a 孟子和荀子b 孟子和老子c 老子和孔子d 荀子和墨子 7 下列观点 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 a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b 清心寡欲 顺其自然c 善用权术 建立权威d 爱人如己 崇尚和平 d 8 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创立了严密组织 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子 c 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d 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b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10 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a 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b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c 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d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9 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主张变法革新 反对儒家 是古非今 的历史观的是a 荀子b 孟子c 墨子d 韩非子 c 12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a 文化运动b 社会变革c 学术交流d 思想解放运动 d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 推崇 人治 德治 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 实行仁政 法家 提倡 法治 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 主张 无为而治 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 顺应时势和民心 请问 如果你是信奉儒 法 道的老师 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如何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 儒家 这是品德问题 主张思想教育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 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 这是无意识的 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课后作业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 高二历史组 一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 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老 老子的学说 1 内容 治身 养生 治国 基础 早期道家理论 结合阴阳 儒 墨 法等各家学说 黄 黄帝的学说 核心 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积极无为 一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 何谓 黄老之学 2 特点 汉初的经济状况 经济残败 百废待兴 汉初 接秦之敝 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 汉 天下既定 民亡盖藏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西汉建立之初 经过秦末农民战争 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元气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对外与匈奴 和亲 对内轻徭薄赋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适应社会状况而实行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时间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社会原因 西汉初年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规律 2 背景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3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黄老思想中的 无为而治 适应西汉初年统治的需要 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成为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 汉初的 无为 为汉武帝时期的 有为 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汉武帝时期为什么汉初的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 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匈奴南下侵汉 诸侯 自为法令 拟于天子 七国之乱2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3 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 无为 推崇 有为 而治 1 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前179 前104年 广川人 今河北景县人 向汉武帝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 创立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思想内涵 思想来源 以 公羊春秋 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学说 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 天道 就是 三纲五常 君臣 父子 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政治的兴衰 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 人君必须仿效天道 实行仁政 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古之造文者 三画连其中 谓之王 三画者 天地人 而连其中 通其道也 谓之王 3 新儒学的评价 1 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 限制君主的权利 使君主实行 仁政 3 兴办学校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汉武帝的作为 广设学校推行儒学 汉初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武帝时国力渐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不甘无为淘汰黄老 适应并促进 利集权 制地方 小结 总结 黄老之学 独尊儒术 原因 内容 作用 内容 作用 西汉初年 经济残败百业待兴 巩固国家统一限制君主权利儒学独尊地位 天人感应实行仁政 治身 治国无为而无不为 经济恢复国力增强 原因 无为不适应集权新儒学的大一统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西汉初期 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 以黄老思想为指导 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 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 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 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 包括经济 政治环境 时 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 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当堂练习 1 西汉初年 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 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b 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 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 黄老之学的 无为思想 a 2 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其 仁政 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 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 吸收了各家思想 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d 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b 3 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主要是 a 人定胜天b 无为而治c 君权神授d 仁政思想 c 4 汉武帝的 独尊儒术 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b 民贵君轻c 性善论d 大一统思想 d 5 从 百家争鸣 到 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 b c d d 第4课宋明理学 高二历史组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时期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 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 祖庭 和 释源 有 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 白马寺 河南洛阳 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佛教的兴盛 一 理学兴起的背景 1 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 信徒众多 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2 三教合一 三教图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 到唐宋时期 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 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的三教是 三个人分别是 儒 佛 道 孔子 释迦牟尼 老子 二 宋明理学 1 什么是理学 儒学新的表现形式 在宋代兴起 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 它是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2 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1 程朱理学 2 陆王心学 一 程朱理学 1 代表人物 2 主要思想3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过程 1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颐 1033 1107 世称伊川先生 朱熹 1130 1200 理学集大成者 程颢 1032 1085 河南洛阳人 世称明道先生 理 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把握 理 认识论 存天理 灭人欲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2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妇女的贞节观念 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理一分殊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将个人 社会 宇宙联系起来 理 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把握 理 认识论 存天理 灭人欲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2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妇女的贞节观念 今日格一件 明日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格物致知 格物 接触事物 致知 获得知识 礼记 大学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 最终贯通明理 清末兴办新式学堂 格致 成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探究 理 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把握 理 认识论 存天理 灭人欲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2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妇女的贞节观念 3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1 元朝曾将 四书章句集注 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2 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 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 等书 作为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 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 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二 陆王心学 陆九渊 江西金溪人 曾在江西象山讲学 人称象山先生 南宋思想家 心学开创者 王守仁 浙江余姚人 曾在阳明洞筑室 世称阳明先生 明代思想家 1 代表人物 陆九渊王守仁 发明本心 以求理 陆九渊心学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阳明心学 致良知 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 2 主要思想 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探究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影响 压抑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积极影响 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如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 品德重视人的主观意志作用讲求以理通情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等 小结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1 理 是世界的本原 2 格物致知 1陆九渊 2王守仁 3 存天理 灭人欲 致良知 强调人的主动作用 心即理 发明本心 1 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a 孔子 孟子 荀子b 程颢 程颐 朱熹c 陆九渊 王守仁 李贽d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2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其中 天理 主要是指 a 世界万物的本原b 社会发展的规律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人的情感 感受 b c 练习 3 宋明理学的建立 a 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b 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 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应当完全肯定 a 4 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 禅宗b 理学c 心学d 道学5 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 a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b 发明本心 以求理c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d 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 b d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 理 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把握 理 要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 而陆王心学提出 发明本心 以求理的方法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 知道其主要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高二历史组 一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政治 专制统治腐朽 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根源 思想 西学东渐中 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异端 思想家李贽 背景 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了陈腐习气 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 人们竞相逐利 不少士人试图摆脱 四书五经 的束缚 二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内容 李贽故居 李贽所谓 异端 思想 内容 鞭挞程朱理学 反对绝对权威 认为人皆有私 追求物质利益是 自然之性 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提出 万物皆生于两 利用阴阳理论从根本上否定 天理 进而动摇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论基础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 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3 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二 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背景 明末内外交困 危机四伏 士大夫面对危机 寻求改革方案 提倡以史为鉴 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2 经世致用的主要思想 反对八股取士 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 关心国计民生 致力于社会变革 天下郡国利病书 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 2 主张 工商皆本 大贾富民者 国之司命也 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 重农抑商 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 工商皆本 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 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工商皆本 学说广泛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3 影响 实事求是 博学考据开考试学术之风 强调切实考察 反对空谈 立足现实 学以致用提高思想源泉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主张 认识到君主专制是诸多弊端根源 2 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 倡导言论自由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批判君主专制的影响 对君主专制的强烈冲击 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 三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影响 1 冲击了当时的专制统治 2 对后世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具有启蒙作用 1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 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 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思考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 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a 抗清斗争的高涨b 对文字狱的抗争c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d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d 2 明清时代进步思想家李贽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思想的共同点是 反传统 反教条 反封建专制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a b c d a 明朝后期 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 回答3 4题 3 王夫之说 以天下论者 必循天下之公 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 反对君主专制b 反对封建私有制c 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d 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a 4 明夷待访录 中记载 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这体现出a 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 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b 5 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 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 是因为程朱理学a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摧残人性b 破坏传统文化c 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d 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a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高二历史组 天文学 数学 农学 医学 四大发明 战国 甘德石申 甘石星经 石氏星表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 张衡 2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地球是圆的 1水运浑象仪 比欧洲早1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1 黄道游仪 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2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元 郭守敬 1 简仪 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授时历 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117年 张衡制造出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漏水转浑天仪 东汉 张衡 1僧一行 世界首位算出子午线长度的人 僧一行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主要在天文仪器制造 大地测量 编制 大衍历 三个方面 尤其是 大衍历 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 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受到世人的称颂 僧一行 郭守敬 简仪 1简仪突破了浑仪环圈交错不便观测的缺点 将环组分别架立 装置简便 而效用更广 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天文仪器 想一想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原因 1 满足农业生产 授农以时 的需要 2 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 授命于天 的依据 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 合法性能 3 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 取得显著的成就 1数学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朝代 人物 主要成就 春秋战国 1九九乘法表 度量衡 算筹 西汉 周髀算经 勾三股四弦五 比西方早约500年 东汉 1 九章算术 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南朝宋齐之际 1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3 1415926到3 1415927之间 领先达1000年之久 缀术 九九乘法口决砖 春秋 春秋末发明了度量衡 11 春秋战国 算筹 元 算盘 九章算术 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东汉的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 英文版 1农学 强调应用 著作人物朝代地位 1 齐民要术 1 农书 1 农政全书 贾思勰 王祯 徐光启 南北朝 元朝 明朝 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 吸收西方科技 1 齐民要术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农书 涉及农业各方面的知识及生产工具的改革 水磨 利用水力驱动的磨 用于谷物粉碎 龙骨车 又称翻车 提水灌溉工具 发明于汉代 当时为手摇 唐代发展为脚踏 轮转排字架 元 王祯 农书 利玛窦与徐光启画像 明 农政全书 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汉 1 黄帝内经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张仲景 1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被称为 医圣 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东汉 东汉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中国现存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明代 李时珍 1 本草纲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分类法 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1医学 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 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黄帝内经 现存的较早的一部医书 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失智老人照护上海城建职业76课件
- 宿舍楼卫生间与洗衣设施设计方案
- 建筑工程项目楼宇结构安全监测方案
- 水的基本知识培训总结
- 药师培训基础知识47课件
- 原发性高血压82课件
- 中医药现代献检索医学信息检索78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门窗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整治与勘察设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项目居间合同范本格式
- 鼓胀中医护理
- 设备整厂出售合同协议
- 2025-2030中国高k和ALD和和CVD金属前体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高考补习学生管理制度
- 2025年4月12日衢州事业单位及市直遴选(选调)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占用林地补偿协议书
-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培训讲义
- 压力性损伤课件
- 班主任班级管理手册
-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档案(一人一档)
- 天津市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指导(2025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