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美苏争霸课件人教版选修3.ppt_第1页
高中历史美苏争霸课件人教版选修3.ppt_第2页
高中历史美苏争霸课件人教版选修3.ppt_第3页
高中历史美苏争霸课件人教版选修3.ppt_第4页
高中历史美苏争霸课件人教版选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苏争霸 战后美苏实力比较 美国 军事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 垄断原子弹 经济 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对外 在世界各地拥有500多个军事基地 苏联 军事 总兵力接近美国 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军事实力 对外 控制着欧亚的许多地区 经济 战后恢复迅速 虽与美国有一定距离但亦不可小觑 形成和概况 1 形成 20世纪50年代后期 2 概况 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 美苏争霸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 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同西方尖锐对立的政策 以和解的姿态 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 争夺世界霸权的基本战略从此 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 赫鲁晓夫为何要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呢 斯大林时期苏联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国民经济 对外主要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 抵制美国的扩张活动 赫鲁晓夫上台后 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 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想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第一阶段 特点 即缓和又紧张 美攻苏守 优势在美 缓和 签订对奥和约 50年代中期 苏联承认联邦德国 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1959年 紧张 柏林墙 的修筑 1961 1989 古巴导弹危机 1962 对外政策 苏联 与美国平起平坐 苏美合作 美国 和平政策 这两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双方的对外战略有什么重大调整 试分析各自调整的原因 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原因 改革后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 军备上赶上了美国 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尼克松主义 原因 经济增长趋缓 滞胀 越战受挫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保住霸权 第二阶段 特点 苏攻美守 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转移 苏攻 在欧洲实行缓和政策 麻痹西方 在亚洲进行扩张活动 1979年出兵阿富汗 美守 从越南撤军 中美关系正常化 对外政策 苏联 积极进攻 美国 积极调整对外策略实行尼克松主义 在对外政策中 尼克松主义与杜鲁门主义有何不同 为什么 二战初期 美国取得了霸主地位 杜鲁门主义反映了称霸野心 确定了战后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进攻战略 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趋于缓慢 已丧失霸权地位 尼克松主义反映了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在争霸中处于守势 第三阶段 特点 美国态度强硬 苏联全面收缩 美国强硬 立足打局部战争 搞 星球大战 计划 两手反击苏联 苏联收缩 从阿富汗撤军 1989 中苏关系正常化 对外政策 苏联 全面收缩 美国 里根主义 这一时期 苏联的对外政策为什么要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从综合国力 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 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的目标苏联不得不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 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 实际上 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 是不稳固的 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自身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也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 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 优势在哪一方 反映美苏争霸的态势 优势在美方 美国 1901 1909西 罗斯福1909 1913塔夫脱1913 1921威尔逊1921 1923哈定1923 1929柯立芝1929 1932胡佛1932 1945弗 罗斯福1945 1952杜鲁门1953 1961艾森豪威尔1961 1963肯尼迪 1963 1969约翰逊1969 1973尼克松1974 1977福特1977 1981卡特1981 1989里根1989 1993乔治 布什1993 2001克林顿2001 小布什 苏联 1922 1924列宁1924 1953斯大林1953 1964赫鲁晓夫1964 1982勃列日涅夫1982 1984安德罗波夫1984 1985契尔年科1985 1991戈尔巴侨夫1991 1999叶利钦1999 普京 美苏20世纪的领导人 5 试述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 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 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 要点 第一阶段 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 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 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是当时在美苏争霸中 美国处于守势 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 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 中苏国家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 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 特别是在美国台湾等问题上矛盾突出 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苏联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1945 1947 两极初成 50中 阵营对峙 60中 争霸初期 70末 争霸中期 70末 80末 争霸末期 现在 多极化 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力量的消长 军事实力的变化 新兴实力的崛起等 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纵览图示 战后至50年代中期 特征 两极格局形成 两大阵营对峙 殖民体系受冲击 表现 美苏两分世界 雅尔塔体系建立 美苏由战时的同盟转为对抗 冷战政策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共产党情报局等 原因 战后西欧普遍衰落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苏联成为政治经济大国 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两国存在严重冲突 影响 世界不得安宁 德国分裂 朝鲜分裂 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 50年代至80年代 特征 美苏争霸 两大阵营瓦解 三个世界格局出现 表现 中苏关系恶化 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第三世界崛起 原因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苏联的霸权政策 民族解放运动的纵深发展 影响 美国霸权动摇 殖民体系崩溃 第三世界作用越来越大 90年代到现在 特征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关系趋于缓和 表现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美国 西欧 日本 俄国 中国相互竞争 相互制约 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 原因 世界经济多极化 而苏联的解体进一步加快了多极化的趋势 影响 政治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 多极化趋势加强 加速了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 国际关系的演变 1 1815年 1848年 出现了近代第一个国际关系体 维也纳体系 2 一战后 形成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出现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国际关系结构 英国虽削弱了 但仍保持住了海上优势和庞大的殖民体系 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大增 但综合实力仍在英国之下 这个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 3 二战后 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出现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 这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和苏联军事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