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全套教案 (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全套教案 (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全套教案 (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全套教案 (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语文《琵琶行》全套教案 (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丰富积累。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训练朗读能力。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学生活动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二、导入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三、诵读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第二课时四、鉴赏要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1音乐描写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比喻特征变化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微委婉急促愉悦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鸟语花底宛转流畅泉流冰下阻塞压抑轻快停顿冰泉冷涩清冷凝滞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爆发高昂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2“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本是京城女a来自京都:去年辞帝京誉满京都名艺人b出色才能:同是天涯沦落人才华横溢大诗人年长色衰守空船c落泊失意:直言相谏遭贬谪3艺术结构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人,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4对“江”和“月”的描写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五、作业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附:板书设计琵比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同是天涯琶喻莺语、咽泉冰泉冷涩沦落人之独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点题)曲特裂帛资料库一、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二、补充注释1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2主人下马客在船这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3添酒回灯重开宴回灯,旋转灯芯的装置,使灯芯加长,灯光更亮。按:此时酒宴刚过,杯盘已撤,故云“添酒”。但灯不能撤,可能灯光变得微弱一些,现在琵琶女被邀来相见,自当将灯光拨得亮些。4幽咽泉流冰下难此句历来众说纷纭。“冰下难”,一作“冰下滩”,一作“水下滩”。现将郭在贻训诂丛稿中有关的解说摘要介绍如下:“冰下滩”是对的。首先,“水”是“冰”之误,“泉”也是水,只能说“泉流冰下”,不能说“泉流水下”。再说,上句说“莺语花底”,这句说“泉流冰下”,对应也工整。“滩”是唐代的俗语词,气力尽的意思。敦煌变文中有这种用法,如“鬼神类,万千般,变化如来气力滩”。气力滩即气力尽。由此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泉流冰下,鸣声幽咽,仿佛有气无力的样子。5“声暂歇”“耳暂明”中的“暂”字突然的意思。这是古义,史记中有这种用法,如“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李将军列传)。“暂腾而上”,就是突然跳上的意思。在这首诗里,“声暂歇”是写乐声突然停止,跟下文“银瓶乍破”的“乍”字对应,表现乐曲的效果;“耳暂明”,也是突然而明的意思,突出了乐声的非凡效果。6凄凄不似向前声音调凄凉,跟刚才奏的霓裳羽衣曲六幺不同。向前,以前。三、几篇诗文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及其他(刘国正)巧妙地运用比喻,是描写音乐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这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像。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沾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揭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够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妓女是较少见的。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3.把握诗歌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四、作业:反复读全诗。第二课时一、 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3)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1)学生默读三至五段。(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二、 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三、 作业:1.背诵全诗;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教案设计 2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 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 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 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 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 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 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 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 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 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 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 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 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 “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 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 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 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 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 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 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 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八、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 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 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 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 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 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 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 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 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 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 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 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 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 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 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讨论: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 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琵琶行教案设计2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琵琶行教案设计3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n(江名)贾g(商人)思s(名词,思绪)嘈co(声音粗重) 舫fng(船)虾蟆hm钿di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uy(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ozh(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15), 邻船的人那琴声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原来是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色衰,委身(1)为贾人(2)妇。遂 过向乐师年龄增长,容颜衰老嫁给作妻子(我)就 命酒(3),使快(4)弹数曲。曲罢悯然(5),自叙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畅快弹奏几支曲子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沦(6)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辗转迁徙各地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感(于)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 自己觉得安然(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作歌并送(给)他共字命名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边秋风下,响瑟瑟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7)。 白居易陪走上酒杯(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18)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酒)欢乐悲伤分别(看到江面)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然听到面(飘来)琴声回去(也)出发 分析: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声暗(19)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20)。 顺着轻声询问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0)重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她上菜拿回盏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声声(她)才(走)(却)还着遮住半边脸 分析: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轴拨弦(22)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动琴动琴(调音)三声两声没弹奏(就)含深 弦弦掩抑(23)声声思(24),似诉平生不得志。 (一)低沉抑郁(的乐声)(一)愁思好倾一能 低眉信手(25)续续(26)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连续拨伤心的事情 分析: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先弹奏弹奏 分析: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如同(降临的)急雨细在低声私语 分析: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在里 分析: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 分析: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一种产生这时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有声无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溅射爆发齐鸣 分析: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