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送审稿).doc_第1页
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送审稿).doc_第2页
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送审稿).doc_第3页
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送审稿).doc_第4页
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送审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送审稿) 本规范由山东省气象局提出。 本规范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规范由山东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山东省雷电防护技术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于振波、冯桂力、王永久、张文、李国晋、魏超、王思群、李海腾、马红松、邬铭法、唐巧玲。 本标准xx年首次发布。 引言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自然放电现象,具有高电压、大电流、时间短和强电磁辐射等特征,是一种剧烈的灾害性天气事件,可引起森林火灾和油库爆炸,击毁建筑物,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尤其是伴随雷电产生的强大雷击电磁脉冲会在三维空间对一切供配电系统、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造成破坏,给各行各业造成重大损失。 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列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称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普及,对雷电防护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雷电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接闪、分流、屏蔽、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防雷电波侵入以及接地等措施,这些措施大部分属于隐蔽工程,若措施不当,一旦建成势必留下永久隐患。 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山东省各市陆续开展了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施工质量监督与竣工验收工作,但在防雷装置施工和验收技术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标准。 为规范山东省内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验收行为,提高雷电防护的水平,杜绝或减少雷击隐患,特制订本规范。 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施工技术要求以及施工质量跟踪监督和竣工验收的技术与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和施工以及防雷装置的施工质量跟踪监督和竣工验收。 本规范不适用于在用的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以及天线塔、油罐、化工等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16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03-xx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18802.1-xx/IEC61643-11998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一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50343-xx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168-xx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T17949.1-2000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测量GB/T21431-xx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JGJ/T139-xx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16-xx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图集99D501-1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图集03D501-2等电位联结安装图集03D501-3利用建筑物金属体做防雷及接地装置安装图集03D501-4接地装置安装图集L04D502建筑物综合防雷及接地系统设计安装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接闪器air-termination system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3.2引下线down-conductor system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3.3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 3.4接地体earth electrode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 3.5接地线earth conductor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体。 3.6人工接地体manual grounding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 一般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二者可以结合使用。 3.7自然接地体natural grounding具有兼作接地功能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建筑物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等作为接地体。 3.8工频接地电阻power frequencyground resistance工频电压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极与电位为零的远方接地极之间的欧姆律电阻。 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 3.9冲击接地电阻impulse groundresistance冲击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对地电压的峰值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峰值的比值。 3.10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ial bonding将分开的装置、各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3.11等电位连接带equipotential bondingbar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它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3.12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 work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可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3.13雷电波侵入lightnin gsurge onining services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室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3.14屏蔽shielding一个外壳、屏障或其他物体(通常具有导电性),能够削弱一侧的电、磁场对另一侧的装置或电路的作用。 3.15浪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device,SPD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又称为电涌保护器。 3.16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system,LPS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浪涌保护器(SPD)及其它连接导体的总合。 3.17共用接地系统mon earthingsystem将建筑物各部分防雷装置、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3.18防雷区lightning protectionzone,LPZ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区域。 3.19雷击电磁脉冲lightning electromagicimpulse,LEMP与雷电放电相联系的电磁辐射。 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能够耦合到电气或电子系统中,从而产生干扰性的浪涌电流或浪涌电压。 3.20电子信息系统electronic informationsystem由计算机、有/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差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3.21电磁屏蔽electromagic shielding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3.22最大持续运行电压U Uc cmaximu um continuousoperating voltage可连续施加在SPD端子上,且不致引起SPD传输性能降低的最大电压(直流或均方根值)。 3.23电压保护水平U UP Pvoltage protectionlevel表征一个SPD限制其两端电压的特性参数。 这个电压数值不小于浪涌电压限制的最大实测值,是由生产商确定的。 3.24标称放电电流I In nnominal dischargecurrent流过SPD、8/20s电流波的峰值电流。 3.25SPD的直流参考电压U U res(1m mAA)direct-current referencev oltageof SPD当SPD上通过规定的直流参考电流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 一般将通过1mA直流电流时的参考电压称为压敏电压Ures(1mA)。 3.26残压U Ures residualvoltage当冲击电流通过SPD时,在其端子处呈现的电压峰值。 3.27泄漏电流I Ie eleakage current除放电间隙外,SPD在并联接入线路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 在测试中常用0.75倍的直流参考电压进行。 3.28劣化degradation当SPD长时间工作或处于恶劣环境工作时,或直接受雷击电涌而引起其性能下降、原始性能参数改变的现象。 也称退化或老化。 3.29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U UW WRated impulsewithstand voltagelevel由生产厂给出的设备或设备主要部件的耐受冲击过电压的额定值,该值规定了设备或设备主要部件的绝缘对过电压的耐受能力特性。 3.30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 switchingtype SPD采用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晶闸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构成的浪涌保护器。 通常称为开关型浪涌保护器。 3.31电压限制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 limitingt ypeSPD采用压敏电阻器和抑制二极管组成的浪涌保护器。 通常称为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3.32电子信息系统electronic informationsystem由计算机、有/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差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4建筑物防雷类别4.1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4.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国家级的会堂、档案馆、国宾馆、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 特大型、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际港口客运站、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大型旅游建筑物。 国家级计算中心、国家级通信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且装有大量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特级和甲级体育馆。 4.3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但不超过100m的其它民用建筑物。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省级大型计算中心、通信枢纽和装有重要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民用建筑物。 历史上雷害事故严重地区或雷害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要建筑物。 4.4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4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15m的其它民用建筑物。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民用建筑物。 年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装有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筑物。 通过调查确认当地遭受过雷击灾害的类似建筑物。 5接地装置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5.1人工接地体施工技术要求5.1.1人工接地体的材料和规格5.1.1.1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积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mm。 5.1.1.2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 人工垂直接地体之间的距离以及人工水平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宜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但不能小于垂直接地体的长度。 5.1.1.3人工接地体的有效长度不应大于2?(m),其中为土壤电阻率。 5.1.1.4人工接地体应热镀锌,焊接处应涂防腐漆。 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还应适当加大其截面或采取其他防腐措施。 5.1.1.5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 人工接地体的施工参见图集03D501-4第 9、 10、 11、 12、13页。 5.1.2人工接地体的敷设5.1.2.1人工接地体应围绕建筑物四周在散水坡外大于1m处埋设成环形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 该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雷电感应和其它接地之用。 5.1.2.2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 当小于3m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水平接地体局部深埋不应小于1m;水平接地体局部应包绝缘物,可采用5080mm厚的沥青层;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体上面敷设5080mm厚的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体2m。 5.1.2.3所有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以及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5.1.2.4人工接地体之间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在焊接处做防腐处理。 5.1.2.5补加人工接地体a)当土壤电阻率m500?时,若人工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A的等效圆半径m5?A,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若等效圆半径m5?A,则每一根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 补加的水平接地体长度按下式确定?Al r?5? (1)式中rl补加水平接地体的长度(m);A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m2)。 补加的垂直接地体长度按下式确定)5(21?Al v? (2)式中vl补加垂直接地体的长度(m)。 b)当土壤电阻率m500?时,若人工环形接地体所包围的面积A的等效圆半径m380360011?A,则环形接地体不需补加接地体;若等效圆半径m380360011?A,则每一根引下线处应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 补加的水平接地体长度按下式确定?Al r?3803600-11? (3)补加的垂直接地体长度按下式确定)380360011(21?Al v? (4)5.1.2.6焊接要求接地装置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搭接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扁钢与扁钢搭接长度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 圆钢与圆钢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圆钢与扁钢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时,应紧贴角钢外侧两面,或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两侧施焊,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钢带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 5.1.2.7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应采取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可采用下列方法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2?。 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 采用长效降阻剂。 施工参见图集03D501-4第 62、63页。 换土。 采用换土法时应满足以下要求接地体敷设完后的土沟其回填土内不应夹有石块和建筑垃圾等;外取的土壤不得有较强的腐蚀性;在回填土时应分层夯实。 5.1.2.8两相邻地网在地下的距离宜大于20m,否则,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 5.1.2.9接地电阻值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 当设备或系统接地有特殊要求时,应按照具体要求确定。 当防雷接地与设备或系统的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时,其冲击接地电阻应取其中最小值。 不同情况下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允许值参见表1。 表1不同情况下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允许值接地项目名称允许值()接地项目名称允许值()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10程控交换机专用接地5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10综合布线系统专用接地4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30计算机管理系统专用接地4微波站、电视台的天线塔防雷接地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专用接地4微波站、电视台的机房防雷接地1有线广播系统专用接地4天气雷达站共用接地4保安监控系统专用接地4有线电视接收天线杆4闭路电视系统专用接地4医疗用电气设备接地4扩声对讲及同声传译系统专用接地4电子计算机安全保护接地4BAS系统专用接地4电子计算机交流工作接地4电梯设备专用接地45.2自然接地体施工技术要求5.2.1一般要求5.2.1.1应优先利用建筑物基础内的结构钢筋作为防雷接地装置,所有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等均应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当有直流接地时不应大于1。 如实测达不到要求时,应外加人工辅助接地体。 5.2.1.2利用建筑物基础内的结构钢筋作防雷接地极时,横向主筋(地梁和承台内钢筋)作为水平接地体,纵向主筋(桩体钢筋)作为垂直接地体,并相互焊接构成接地装置。 5.2.1.3当建筑物内系统对接地有严格要求时,应对建筑物基础底板钢筋如下网格点焊接或绑扎一类防雷建筑物为5m5m或6m4m,二类防雷建筑物为10m10m或12m8m,三类防雷建筑物为20m20m或24m16m。 当采取焊接时,应采用与基础钢筋同规格的钢筋搭接焊,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基础底板钢筋网格点焊接施工见图1。 注L、W为基础钢筋焊接网格点尺寸,一类防雷建筑物为5m5m或6m4m,二类防雷建筑物为10m10m或12m8m,三类防雷建筑物为20m20m或24m16m。 图1基础底板钢筋网格点焊接5.2.1.4当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小于20m时,应将两建筑物的接地装置采用两条12的热镀锌圆钢或-404的热镀锌扁钢进行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线的埋深不应小于0.6m,在出、入口或人行道路不应小于1m。 对于建设在土壤电阻率较高地方上的建筑群,宜将各个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相互连接。 5.2.1.5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基础内钢筋的表面积总和不应小于0.82m2。 5.2.1.6当基础有防水层或有特殊要求时,应增设人工辅助接地体。 5.2.2桩基础接地体5.2.2.1应利用建筑物桩基础内的结构钢筋作防雷接地体。 其中,桩内主筋作为垂直接地体,承台(桩台板)内钢筋作为水平接地体。 5.2.2.2桩内主筋至少两根分别与承台内上下层配筋相焊接。 当不能采用焊接法连接时,可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 5.2.2.3利用建筑物承台外圈二根不小于10的承台上层配筋(桩台板板面钢筋)或沿桩台板外圈敷设404镀锌扁钢,作为环形接地连接线,环形接地连接线必须与所经过的桩内主筋和用做防雷引下线的构造柱内主筋连接。 5.2.2.4利用地梁内靠外侧(或同方向)的2根主筋通长焊接,或者在地梁外侧敷设404镀锌扁钢,作为均压环,并与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相连。 在总等电位接地端子箱(MEB)安装处以及信息设备和弱电进线处,从该均压环上就近引出接地预埋件,作为MEB以及各种金属管道和金属护管在入户处的接地之用。 具体做法参见图集L04D502第94页。 5.2.2.5构造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至少二根),应分别与承台上下层配筋、地梁内主筋及其桩内主筋焊接。 利用建筑物桩基础内钢筋做接地体的做法详见图2。 5.2.2.6利用桩基础作为接地体应满足以下技术指标桩利用系数(用作接地体桩数/建筑物总桩数)不应小于0.25,宜优先利用外围基础桩作为接地体。 桩筋利用数不应少于2根。 用做接地体的桩间距宜大于5m。 单桩的接地电阻宜不大于10。 图2利用建筑物桩基础内钢筋做接地体做法5.2.3板式或箱形基础接地体5.2.3.1利用建筑物底板外圈二根不小于10的钢筋或沿底板外圈敷设404镀锌扁钢,作为环形接地连接线,环形接地连接线必须与所经过的用做防雷引下线的构造柱内主筋连接。 5.2.3.2构造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至少二根),应分别与底板内上下层钢筋焊接。 5.2.3.3底板有防水层的,应预先在低于-0.8m处从引下线引出接地连接线,并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处埋设环形人工接地体,将接地连接线与环形人工接地体焊接。 接地连接线间距与引下线间距一致。 破坏防水层处应采取加防水膏等措施。 板式或箱形基础防雷接地体做法可参见图集99D501-1第2-41页、图集L04D502第 52、 53、54页。 5.2.4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5.2.4.1钢柱型钢筋混凝土基础5.2.4.1.1每个基础中仅需一个地脚螺栓通过连接导体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网连接,钢柱就位后将螺母与钢柱和地脚螺栓焊接在一起。 当不能利用地脚螺栓时,应从基础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10镀锌圆钢),连接导体引出基础的位置应在钢柱就位的边线外边,并在钢柱就位后焊接到钢柱底板上。 连接导体与钢柱底板焊好后,与土壤接触的外露连接导体和钢柱底板均用1:2水泥砂浆保护,其厚度不小于50mm。 5.2.4.1.2连接导体与地脚螺栓和钢筋网的连接采用焊接,在施工现场没有条件进行焊接时,应预先在钢筋网加工场地焊好后运往施工现场。 5.2.4.1.3对于有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与地脚螺栓焊接或与引出连接导体连接的那一根垂直钢筋焊接到水平钢筋网上(当不能直接焊接时,采用一段10镀锌圆钢跨焊),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与水平钢筋网连接。 5.2.4.1.4对于仅有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地脚螺栓通过连接导体(10镀锌圆钢)与水平钢筋网焊接,或直接从水平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 钢柱型钢筋混凝土基础防雷接地体做法参见图集03D501-3第17页。 5.2.4.2杯口型钢筋混凝土基础5.2.4.2.1应从基础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10镀锌圆钢),连接导体引出基础的位置应在杯口一角的附近,与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柱上的预埋连接板相对应。 连接导体与柱上预埋连接板焊好后,与土壤接触的外露连接导体和连接板均用1:2水泥砂浆保护,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 5.2.4.2.2连接导体与钢筋网的连接采用焊接,在施工现场没有条件进行焊接时,应预先在钢筋网加工场地焊好后运往施工现场。 5.2.4.2.3对于有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与引出连接导体连接的那一根垂直钢筋焊接到水平钢筋网上(当不能直接焊接时,采用一段10镀锌圆钢跨焊),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与水平钢筋网连接。 对于仅有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直接从水平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 杯口型钢筋混凝土基础防雷接地体做法参见图集03D501-3第18页。 5.3接地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5.3.1对人工接地体应进行以下项目的检测检测人工接地体的安装形式、材料和规格,测量其间距、长度和埋设深度。 检测人工接地体的焊接长度和质量,检查其是否有防腐处理。 测量人工辅助接地体与建筑物四周散水坡的距离,测量人工接地体与出入口或人行道的距离,以及采取的降低跨步电压的措施。 测量围绕建筑物敷设的环型人工接地体的几何尺寸,确定是否补加人工接地体,并测量补加水平接地体或垂直接地体的长度。 确定是否采取降低接地电阻措施,并检查采取的相应措施。 使用毫欧表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导通测试,如两接地装置的导通电阻不大于1,则断定为共用接地系统;如大于1,则应检查两接地装置最近距离是否大于20m。 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土壤电阻率,测量方法见本规范附录A、附录B。 5.3.2对自然接地体应进行以下项目的检测检查基础有无防水层,测量土壤电阻率、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确定是否增设人工辅助接地体。 检查基础底板钢筋网格点的焊接。 测量两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确定接地装置是否应进行等电位连接。 检测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与接地装置的连接质量以及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基础钢筋表面积。 对于桩基础接地体,尚应检测桩筋与承台配筋的连接,环形接地连接线和均压环的设置,检查桩利用系数和桩筋利用数,测量用做接地体的桩之间的距离,测量单桩的接地电阻。 对于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尚应检测地脚螺栓、连接导体、钢筋网的设置是否符合第5.2.4款的有关要求。 6建筑物防雷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6.1常规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6.1.1引下线的材料和规格引下线应采用热镀锌圆钢或热镀锌扁钢,优先采用热镀锌圆钢。 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 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 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加大其截面。 6.1.2引下线的布置6.1.2.1建筑物防雷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但周长不超过25m且高度不超过30m的建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并应尽可能在靠近建筑物拐角处布置。 6.1.2.2引下线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类防雷建筑物不大于12m,二类防雷建筑物不大于18m,三类防雷建筑物不大于25m。 6.1.2.3金属屋面周边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6.1.3引下线的敷设6.1.3.1引下线上端应与接闪器焊接,下端与接地装置焊接,焊接应满足本规范第5.1.2.6款的要求。 6.1.3.2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 如需弯曲时,应采用弧形弯曲,避免直角弯曲,且弯曲部分开口处的距离不得小于弯曲部分线段实际长度的1/10。 引下线支持件间距应符合以下要求水平直线部分0.5m1.5m,垂直直线部分1.5m3m,弯曲部分0.3m0.5m。 6.1.3.3当建筑艺术要求较高时,引下线可暗敷在建筑物外墙批荡层或墙体内,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 但当墙体是由可燃材料构成且引下线的温升对墙体材料构成危险时,引下线不得暗敷在墙体内,且必须使引下线与外墙之间的距离大于0.1m,金属固定支架可与墙体接触。 6.1.3.4引下线不得安装于排水槽或下水管内,并与门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6.1.3.5建筑物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良好的电气通路。 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6.1.3.6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引下线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应采取暗敷或采用镀锌角钢、钢管、槽板、橡胶管或塑料管等保护。 施工参见图集99D501-1第2-24页。 6.1.3.7引下线上不得附着任何电气线路。 6.1.4断接卡当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应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0.3m1.8m之间装设断接卡。 断接卡的施工参见图集99D501-1第2-23页、图集L04D502第 57、58页。 6.1.5安全距离6.1.5.1为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反击,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接地装置之间不相连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1S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当i xRl5?时,)1.0(3.01x icl Rk S? (5)当i xRl5?时,)(075.01x icl Rk S? (6)式中1S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m);iR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xl引下线计算点到地面的长度(m);ck分流系数,单根引下线应为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66,接闪器成闭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应为0.44。 b)当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防雷接地装置之间相连或通过过电压保护器相连时,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2S应按下列表达式确定x clk S075.02? (7)式中2S金属物或电气线路与引下线之间的距离(m);xl引下线计算点到连接点的长度(m)。 6.1.5.2为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时产生的空间电磁场对附近电子设备的危害,引下线与电子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3m。 当受条件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应对电子设备采取屏蔽措施。 6.1.6接地电阻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 6.2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防雷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6.2.1宜利用建筑物构造柱和剪力墙内的纵向主筋或钢柱作防雷引下线。 当构造柱内主筋直径不小于16mm时,利用对角两根钢筋作为一组引下线;当主筋直径不大于16mm且不小于10mm时,利用对角四根钢筋作为一组引下线。 6.2.2用作防雷引下线的主筋应通长焊接或通过卡接器连接,其底部应与地梁内两主筋或桩基承台内环形接地连接线两主筋焊接,且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基础内钢筋的表面积总和不应小于0.82m2。 其上端应与建筑物顶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外圈梁内主钢筋所构成的避雷网格焊接,并引出12镀锌圆钢至女儿墙顶,与避雷带相连接。 若建筑物有均压环和水平避雷带,主筋还应与均压环和水平避雷带焊接。 6.2.3当利用建筑物四周钢柱或柱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时,可按钢柱或构造柱的跨度设置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第6.1.2.2条所规定的引下线间距。 6.2.4当利用建筑物四周钢柱或柱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但应至少在建筑物外围四个角的引下线上且不低于0.3m处设测试连接板。 测试连接板的做法参见图集99D501-1第2-22页、图集L04D502第 59、60页。 6.2.5为降低雷电流流经引下线时产生的空间电磁场对附近电子设备的危害,一些重要的电子设备应远离外墙和外圈构造柱安放,宜离开至少1m的距离。 6.2.6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 6.3防雷引下线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6.3.1对常规引下线应进行以下项目的检测检查引下线的材料,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尺寸规格。 检查引下线的布置,记录引下线的数量,测量每相邻两根引下线之间的距离。 检测引下线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连接处的焊接质量,并测量其过渡电阻。 检查引下线是否平直敷设,有无急弯,是否经最短路径接地,有无附着或与引下线平行的任何电气线路,测量引下线支持件的间距。 检查引下线的敷设方式。 当暗敷时,检测引下线是否符合第6.1.3.3款的要求;当利用金属构件作为引下线时,测量各部件之间的导通情况。 检查引下线近地面部分的保护措施。 检查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第6.1.4款的规定。 测量引下线与附近金属物、电气线路或电子设备的距离。 测试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每根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顺序编号检测。 6.3.2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防雷引下线时,应进行以下项目的检测检查引下线的隐蔽工程记录。 检查构造柱内用作引下线的主筋的材料和根数,测量其尺寸规格。 检查用作引下线的主筋是否通长连通。 检测引下线与基础主筋、接闪器、均压环以及水平避雷带的连接是否符合第6.2.2款的要求。 测量引下线的间距,并计算其平均间距。 检查是否设置了若干供检测用的连接板,并测量其接地电阻。 7防侧击雷措施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7.1防侧击雷措施施工技术要求7.1.1均压环的设置7.1.1.1从首层起,每三层利用建筑物外墙结构圈梁内的两条水平主钢筋焊接构成环路作为均压环,并与所有防雷引下线连接。 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物体等与均压环连接。 7.1.1.2对于没有组合柱和圈梁的建筑物,应在建筑物外墙内敷设一圈12mm镀锌圆钢或254镀锌扁钢作为均压环,并与所有防雷引下线连接。 7.1.1.3对设有许多较重要敏感电子系统,如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控制系统等现代化设备的建筑物,应从首层起,每层设置均压环。 7.1.1.4有地下室和裙楼的建筑物,在地下室部分应每层设计一个均压环,在裙楼部分应每两层设计一个均压环。 7.1.1.5当建筑物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大板结构或为具有叠合层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建筑物的楼板及墙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时,应将建筑物每层的楼板和梁内的主钢筋与所有用作防雷引下线的钢筋焊接为一体。 7.1.2水平避雷带的设置7.1.2.1一类、二类、三类防雷建筑物从距地30m起,每两层或垂直间距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在外墙结构圈梁内敷设一条12镀锌圆钢或254镀锌扁钢作为水平避雷带,并与所有防雷引下线相焊接。 7.1.2.2对外墙门窗为塑钢型材的建筑物,应从距地30m起,每层设水平避雷带。 7.1.2.3外墙上的玻璃幕墙、铝合金门窗、金属栏杆等较大金属物均应就近与防雷装置或与均压环的两条主钢筋相连接。 7.1.3铝合金门窗的防雷接地建筑物30m及以上外墙上的铝合金门窗应做防雷接地。 从圈梁内主钢筋或构造柱内主钢筋引出接地连接导体,另一端应与门、窗处预留的接地端子板连接。 该连接导体应采用10镀锌圆钢或254镀锌扁钢或不小于16mm2铜导线暗敷。 该项工作应在窗框定位后,墙面装饰层或抹灰层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