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 (3).doc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 (3).doc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 (3).doc_第3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 (3).doc_第4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 (3).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驿路梨花导学案学习目标: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积累字词。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的悬念”的巧妙 构思及作用效果。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体会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学习难点:理解记叙的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资料链接:一、背景资料:1、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雷锋资料简介 :雷锋同志1940年12月18日出生,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无数人。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雷锋原名雷正兴,中国湖南长沙望城县人。他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62年8月15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年仅22岁。因雷锋热于助人事,所以雷锋二字已在中国内地经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词。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习近平指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2、 知识点:1、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A、.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B、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C、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2、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3、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第一课时自主 1、 自主预习 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将生字、解词整理在读读写写上。 2、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二、预习检测:1.填写文学常识:驿路梨花作者是 ,他是 代作家,作品有 、 、 等。2.给划线字注音(可补充自己觉得生僻或重要的字词):驿路( ) 露宿( ) 竹蔑( ) 喷( )香 撵( )走 麂子( )恍惚( ) 修葺( ) 着( )想 折( )损 菌( )子 3.解词:(1)陡峭: (2)修葺: 葺, (3)恍惚: (4)修长: 修, 三、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我会填: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出现顺序人 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时间1“我”和老余2专门送粮食来3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姐姐接的班4十多年前路过时5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挑战一:请你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小说。挑战2:请你以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的过程来复述小说。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我的发现:总结插叙手法的运用,并谈谈其妙处。挑战3、小屋的主人是谁?并陈述理由。(解放军叔叔、所有照料过小屋的人,雷锋、没有主人等)小结:小屋是爱的化身,所有付出了爱的人都是小屋的主人,包括建造者和照料者。挑战4、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并谈谈你的理解。梨花:自然界梨花、人名、雷锋精神的象征。对联总结: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第二课时四、组内合作交流,请代表展示(一)体会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1.勾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并谈谈其作用。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a) 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b) 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c) 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a) 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b) 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c) 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2、小结课文内容:(二)写法探究。请结合知识点1和3,你能在文中分别为以下写法进行举例说明吗? 1、两处误会,三处悬念,使故事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悬念二:第三部分 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2、两处插叙,使文章悬念迭起,波澜起伏。(24、33自然段) 3、象征手法的运用。5、 当堂检测:实践与探究第65页第七题、理解品味第一、二题。小结: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希望同学们能拥有一个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幸福人生!六、作业:1、收集并背诵有关助人为乐、奉献精神的名言或诗句。 2、完成实践与探究其余部分。 知识储备: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翻译: 将军武巨是多么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岂知上天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的仁泽深如雨露,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 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古人常以任官所在地名代称其人名字,均州故址在今湖北省光化县。白发将军:指武巨。捷书:捷报。胡儿:指金人。天意:指冥冥中上天的意向。 回:回心转意。指上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