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摘要:璀璨的中国古文化积淀了先哲们优秀的思想和感悟,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高的鉴赏和指导价值。初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较好地组织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困惑,为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古文化的魅力,我在前辈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也找到了一些对策,并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 困惑 对策一、 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中学时期的语文学科所展现的是一个绚丽缤纷的世界,那里有让人遐想的画面,有打动情感的故事,更有个性十足的人物让我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加突显,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文言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教材编写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二十,文言文教学已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章文质皆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修养。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加上文言文本身特点,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也着实不少,这也造成学生阅读上的障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尤其注重字词教学,有的老师甚至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成“一地鸡毛”,一字一字地解,一句一句地译,一段一段地讲,结果学生只看到一地零碎的鸡毛,不知该从哪里下手,将它们整理清楚,最终教师这一角色像是文物解说员一样,讲得口干舌燥,辛苦不已,学生却听得含糊不清,老师付出大量劳动,学生收到的效果却少之又少。时间长了,学生对文言文也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更别提从中找到乐趣,喜欢文言文了。刚开始的文言文教学,我多采用这一传统方式来教学,收效甚微,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我又发现忽略传统教学中的字词教学,仅仅依靠文言文的写作特色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很难应对教学考试,一篇文章的学习结束后,学生们听得兴致很浓,但一到考试时,合上书本面对习题,茫然不知所措。那么,怎样才能提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一直是我所面临的最大困惑,我一直在摸索着前进,试图找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由于文言文距今有一些时间了,语言障碍成为学生和文言文文本交流的最厚重的“一堵墙”,也只有翻过这堵墙,才能真正走进文言文的世界,和书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白和交流,去感受书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扫除语言障碍,疏通文意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字词教学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记,显然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该怎么做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前辈的基础止也做了一些探索和改进,颇有收获。二、 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突破我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突破读的障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就是说,反复诵读,能增强文言文语感,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自然也能领会到文章的大意。初中学生在刚开始时没有接触过文言文,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不需太长时间,就要训练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找出句子的停顿,这其中允许学生多次尝试,在不断修改中找到正确的断句方法,并不断地总结,让学生试着根据推测大意来停顿。如在学习十则时,其中有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刚开始,学生所画的停顿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指导时,我问学生一些词语的解释,领会句子的大意,“岁寒”、“然后”、“知”,当问到“知”时,学生回答我是“知道”;我又乘机问他们:“知道什么?”学生回答道:“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最后凋落”等等,等到问答结束时,再让学生画出本句的停顿时,学生很轻松地就画了正确的停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学生在多次摸索之后,总结出一定的方法,句子的朗读肯定不成问题了。在流畅阅读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有利于和文本交流。其次,文言文教学的语言障碍最主要的还在于字词障碍。由于时间久远,文言文中的字词现象和现代文的字词现象有着明显地差别,如: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等等,这些文言现象横在学生和文言文本之间自然不利于两者的交流,那么怎样才能有利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教师和学生都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功能,教师由“教学”变为“学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会其中的学习门路。这其中不断地归纳整理,及时复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采取单元总结和整册总结的方法)。例如:在每学一课时,要求学生记下这个词的用法,当下一课再次遇到时拿出来比较复习看看用法是否相同,如不相同,就整理积累到一起,以便区别识记。如“故”字的用法:在十则中“温故而知新”,一句中的“故”和“新”的用法相反,可译为“旧的(知识)”,当学到陈涉世家一课时,“扶苏以数谏故”一句中,“旧的”一义肯定不能使句子通顺,学生由“以”(因为)的用法推出,“故”字理解为“原因,缘故”,而在“广故数言欲亡”一句中,“故”的以上两种用法又失去了作用,联系上下文可得知,这是吴广故意所为,因此,“故”又翻译成“故意”一义。而当学到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又遇到了“故”字,“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这时把“故”字的三种用法“旧的”、“缘故、原因”、“故意”拿来试用,都无法使句子翻译通顺,只得另作解释,结合课文下注释“错意”的解释“置意,放在心上”,再联系上下文,可推出“故”可理解为“所以”。综合以上四处,“故”字的基本用法在此处小结已有四种,如果下面的学习中还会碰到其它用法,就继续总结,拿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故”的多种用法。类似的一词多义现象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作阐释了。词性活用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一词多义现象,当释义放在句子中不通顺时,要变通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表达才可以。如陈涉世家一文中有“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此句中的“坚”和“锐”本义理解为“坚硬”、“锋利”,放到句子中就是“将军亲自穿着坚硬拿着锋利”,这样肯定译不通句子,怎么办呢?学生想到“坚硬”和“锋利”本身都是形容词,分别用来形容“铠甲”和“武器”的,想到这儿,学生又重新将“坚硬(的铠甲)”和“锋利(的武器)”带入句子中翻译,译为“将军亲自穿着坚硬(的铠甲),手拿锋利(的武器)”,这样就通顺了。这就是词性活用现象中的一种,形容词用作名词。类似的用法还有很多,光靠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要靠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古今异义现象是由于古今语言环境不同所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则指“丈夫的配偶”;“长跪而谢之”中的“谢”字在本句话中译为“道歉”,今天我们多用作“感谢”一义等等。另外,通假现象也不容忽视,这些都要靠学生进行识记积累。这些繁多的字词积累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记住它们就要靠老师“教”方法,学生“学会”方法了。以上的字词教学不能离开课文,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积累文言字词,以便日后更好的运用。扫除了字词障碍,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就轻松多了。翻译课文时以直译为主,把该补充的成分补齐,该调整的语序调整好,然后把译句放到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如果不连贯再添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其通顺。之后更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了,这也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征,也只有真正做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书中人物的交流才会实现文言文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文质兼美的特点。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呢?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想不妨把文言文当作是现代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及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同时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在这之前,相关的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介绍也很有必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正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以陈涉世家的学习为例:在正式学习新课之前,适当地介绍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正确评价陈涉这个人尤为重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大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等,司马迁早年的游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他日后写作史记积累下了大量的素材。之后继任太史令一职,他为人正直,用客观地眼光看待事物,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最终完成了宏篇巨著史记。他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记载历史,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特别是对下层人民的聪明才智,品德作出了鲜明的肯定和表彰,如陈涉、荆轲等。这些介绍让学生明白了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是一个个丰富的个体,他们的身上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在学习课文时,我抓住了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来讲课,结合现代文学习中用到的一些方法,学生分析出最能体现陈涉性格特征的是他的语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年轻的陈涉已经具有了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只是在等待时机来施展才能罢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话道出了千百万贫苦人民的心声,彻底砸碎了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激励天下人立下雄心壮志,也体现了陈涉勇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他对事情地透彻分析也足以证明陈涉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让学生合作、探究,从文中作者对陈涉在起义前对天下形势的分析的叙述中可看出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从作者对起义前舆论的准备和发动起义的叙述中可看出陈涉的机智、果断和勇敢。最终学生概括出陈涉是一个胸怀大志、敢于斗争、有胆有识、才能卓越、充满英雄气概的农民起义领袖形象。课后练习中又选取了一段文字: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读完这段材料之后,学生提出质疑:如何看待陈涉为了自己的王位,不惜杀掉昔日的故友呢?对此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说,他登上王位,就背叛了起义的初衷,远离了人民,足见他的自私和野心;有的学生却说,他杀掉旧友,是因为旧友威胁到他作为帝王的威严,站在王者的角度可以理解陈涉的所做所为。对于这两种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值得肯定,这就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一讨论也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如何看待自己的利益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的特征。综上所述,基于以上的认识与实践,我认为,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教师要必须避免把一篇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真正走进文言世界,和书中的人物及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从而达到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爱国情感的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最后,衷心地感谢教育界的前辈们总结的教学方法,是在你们的经验总结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案版】小学三班级上册 小篮球3
- 2025年热切割与焊接作业考试必-备知识点及模拟题集答案
- 2025年焊接工艺高频考点梳理与模拟题集含答案
- 2025年数据分析师招聘面试题分析与实战策略
- 2025年燃气储运安全知识中级工测试卷
- 单车图片素描教学课件
- 2025年旅游公司导游员招聘面试技巧手册及模拟题解析
- 2025年初级网络工程师面试要点及预测题
- 2025年燃气行业初级工程师笔试模拟题详解
- 2025年炼油工艺中级操作工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初级模具工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苏州威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建设苏州集成电路高端材料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太阳能路灯采购安装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采购制度及流程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双GP)合作框架协议书范本
- 城市经理人合作合同范本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案例
- 证券行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分享读书分享笔记
- 维护国家安全构建平安校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