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程标准素养解读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的制度改革1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2措施新制度背景或目的内容作用官吏俸禄制吏治黑暗,贪污成风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使吏治有所好转均田制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长制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租调制配合均田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深度点拨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无主荒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是,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孝文帝前期改革创建的各种新制度都以均田制为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二、设巧计迁都洛阳深化改革的条件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受阻。(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3)军事上:经常受到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很不安全。(4)地理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2过程(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提示 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可以成立。深度点拨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三、移风易俗后期风俗文化改革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话:官员必须讲汉话。(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深化点拨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全面认识均田制史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史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体现了均田制的核心内容:政府把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和调。表明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抑制兼并,保护小农,增加政府收入。(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史料一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提示 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2)北魏均田制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提示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性质:封建土地所有制。(4)影响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5)局限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史料一史料二孝文帝:“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平城僻处塞上,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至于平城,自作为京都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众,粮食供给难免发生困难。而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城所。 史料三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改革的关键步骤。体现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体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怎样。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地位: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作用: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提示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统治中原的需要;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地理环境的影响;减小改革阻力;摆脱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3)根据史料三,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提示 北魏贵族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解决平城粮食供应严重匮乏的问题。避开来自北方柔然族的侵扰。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改革鲜卑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2)影响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迁都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得鲜卑贵族染上魏晋门阀世族的恶习,政治日益腐败,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丧失了拓跋部强有力的支持,导致了国家分崩离析的后果。 一、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汉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3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会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5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二、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不同1背景不同(1)商鞅变法: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孝文帝改革: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无主荒地。2内容不同(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实质不同(1)商鞅变法: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2)孝文帝改革: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得出,孝文帝时代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这是整顿吏治的结果,故选a项。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b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c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d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发动对南朝的征讨解析:选c。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故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c项正确。3“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是对北魏哪一项改革措施的评述()a三长制b俸禄制c均田制d租调制解析:选c。根据“膏腴之美”“顷亩之分”可判断出应是均田制。4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的内容。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所以答案为b项。5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平城守旧势力强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地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改革。6下图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情景,孝文帝排除万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b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解决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d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解析:选d。孝文帝迁都主要是加强统治的需要。a项是迁都的影响,b、c两项是迁都的原因。7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拔拔长孙丘穆陵穆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选a。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历史作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本题选a项。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解析:选b。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从根本上说是政治联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鲜卑族和汉族两族统治阶层的利益和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有利于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2019安阳周测)(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人的传统观念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洛阳的地理环境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解析:选a。材料信息“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说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变法的实施,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a项说法错误,采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不能说是消除;b项说法错误,说法太过绝对;c项说法错误,迁都洛阳适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发展需要。所以选d项。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共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解析:(1)二者的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2)实际上是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要注意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内容。(3)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影响,回答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答案:(1)共同之处:按人口分配土地。(2)改革措施: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渊源: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影响: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嵩极,定鼎河,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他还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材料二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评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今有学者也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日有万计”,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孝文帝拓跋宏执意迁都的原因。(2)有学者认为迁都与北魏的覆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解析:(1)原因可以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中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是适应北魏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封建化进程,摆脱鲜卑族内部保守势力的束缚;再结合材料一中“只有迁都洛阳,才能光宅中原”“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的信息可概括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移风易俗。(2)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注意史论结合即可。如果选择赞同,可依据材料二中“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等信息来论证;如果选择反对,可从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总承包施工合同范本3篇
- 瑞阳安全培训中心课件
- 瑞丰银行吴光伟课件
- 农业碳汇:2025年市场驱动因素与潜力评估报告
- 理赔廉洁自律课件
- 农业碳汇项目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封闭工程竞标方案范本(3篇)
- 农业温室智能化设施在2025年的应用效果与市场推广策略研究
- 房屋工程监理投标方案(3篇)
- 微课辅助:让诗歌鉴赏教学更高效
- 80年血火淬炼此刻亮剑正当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对初中生的启示-2025-2026学年初中主题班会
- 2025-2026学年西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27)
- 2025年大型集团财务审计外包服务合同风险防控条款规范
- 2025年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辅警考试真题(含答案)
- 新式茶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新疆天泽和达水务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岗位社会招聘28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巧堆肥劳动课件
- 技术方案评审表-技术选型决策
- 万用表专业培训资料共23张课件
- 启闭机设备安装与调试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