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二)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2.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重点) 3解释生物进化及新物种的形成。(难点)一、阅读教材p110115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现代综合进化论(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原材料的原因可遗传变异的形成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通过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异,利于个体生存和繁衍后代,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自然选择也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引起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的概念: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a概念: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b常见类型项目类型发生范围结果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地理隔离同一生物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2.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每种生物的信息大分子都有一定的进化速率。(2)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中性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也无害,当这些中性突变随机地遗传漂变,经过日积月累后会积少成多,使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间出现巨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物种。当积累的中性突变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造成表现型进化。二、阅读教材p115分析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1生物进化理论的创立和完善,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人类从事控制和改造生物的实践活动。3生物进化理论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判一判(1)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突变。()(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连一连生物进化的实质与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结合教材p110111内容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1分析下面材料,理解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方向的关系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桦尺蛾的基因型频率为ss 10%、ss 20%、ss 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将以后的24年内,桦尺蛾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以及变化特点填入下表: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变化特点基因型频率ss10%11.5%13%14.6%升高ss20%22.9%26%29.3%升高ss70%65.6%61%56.1%降低基因频率s20%23%26%29.3%升高s80%77%74%70.7%降低(1)在树干变黑之前,浅色的桦尺蛾具有保护色,浅色个体的比例高,s基因是有利基因,基因频率高;在树干变黑之后,黑色的桦尺蛾具有保护色,黑色个体的比例高,s基因是有利基因,基因频率高。环境的变化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2)环境直接选择的是桦尺蛾的表现型,最终选择的是基因型。 探究2结合下图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1)变异是不定向的。(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保留对个体生存和繁衍后代有利的变异,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可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理解“突变”的含义(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等位基因)。(2)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3)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2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每一个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由于每个生物个体所含的基因数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因此基因突变对个体来说不是稀有的,况且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变异材料。同时,突变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大量的变异。可见,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物种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因素的分析,归纳如下: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选择某些基因,可以改变种群的遗传构成,使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遗传漂变群体越大漂变越小,可忽略不计。群体越小,漂变的效应越明显。一般认为,漂变可造成不同种族或不同物种间的一些非适应性性状的差异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理解“自然选择”的含义(1)选择的对象表面对象:生物的变异性状;实质对象:控制性状的基因。(2)选择的结果从生物性状上看,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形成生物的适应性;从实质上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1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通道蛋白的改变是因为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应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故a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是2%20%/212%,故b错误。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甲是12%,乙是20%,丙是8.5%,但不能说明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故c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正确。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不一定进化。 2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解析:选a。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q点后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进化中的“定向”与“不定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2)自然选择是定向的。(3)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定向的。(4)生物进化是定向的。 物种的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结合教材p112第二段p113内容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1分析下面材料,理解物种的含义一般情况下虎和狮子是不可能相遇的,也不能自然杂交,下面是在动物园里生产的虎狮兽,但虎狮兽不育。(1)据此分析,虎狮兽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原因是:虎和狮子杂交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虎狮兽不育,不能产生可育后代。(2)可见,物种是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且繁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探究2分析下图的进化过程,理解物种形成的渐变模式一个种群多个小种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亚种新物种。此种物种形成方式是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是一种渐变式物种形成方式。 探究3观察下图,区分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1)图1中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由于地理障碍,导致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属于地理隔离。(2)图2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的马和驴生下骡,骡是不育(填“可育”或“不育”)的,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可见,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填“能”或“不能”)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称为生殖隔离。(3)物种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可能导致生殖隔离。(1)种群与物种的关系是什么?提示:一个物种可由在不同区域的多个种群组成。(2)新物种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生殖隔离吗?举例说明。提示:不都是。例如:骤变式无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如:物种a物种b杂种植物异源多倍体。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蔗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和三个环节(1)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渐变式(如下图)骤变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由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如下图)。此外还可利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的原理人工创造新物种,如八倍体小黑麦。(2)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三者关系如下图: 突破1两种隔离类型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地理隔离c地理隔离一定导致产生生殖隔离d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解析:选a。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b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生殖隔离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1)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2)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总之,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会经过生殖隔离。 突破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2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进化了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解析:选c。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隔离,则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2与物种1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故一定进化了,b正确;由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c错误;判断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d正确。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和联系项目物种形成生物进化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关系属于不同物种仍属于同一物种二者联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进化了核心知识小结网络构建关键语句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4.中性学说是从分子水平解释生物进化的理论,它认为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既无利也无害。随堂检测 知识点一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如果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大小是aaaa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列能比较正确地表示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变化的曲线是()解析:选a。由题中“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大小是aaaaaa”可知,自然选择的结果是a基因频率将增加,a基因频率将减小,由于aa个体生存能力较强,a基因不会被完全淘汰。2下列关于进化中“选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若没有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不可能发生改变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育种中通过人工选择,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频率逐渐变大,从而使生物进化答案:d3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解析:选c。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可知,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其次是ee,说明在选择过程中,ee和ee的个体会越来越少,而ee的个体会越来越多,因此,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图c所示。 知识点二现代综合进化论4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d若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则没有发生进化解析:选c。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而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二倍体草莓和四倍体草莓交配后产生的三倍体草莓不可育,因此二倍体草莓和四倍体草莓不属于同一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发生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跟显隐性个体的数量没有关系,d错误。5下图a、b、c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a和b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c作为食物来源。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a和b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a和b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他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a和b间存在地理隔离,所以它们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若a和b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a和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了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进化解析:选d。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胚胎致死、产生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不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a描述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一般先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后产生生殖隔离,但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所以b描述错误;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a、b属于两个种群,因此不具有共同的基因库,所以c描述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d描述正确。6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连趾(趾间有蹼)基因。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连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发生了改变。解析:(1)生物进化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2)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为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4)由于过度繁殖,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性状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当环境缺少食物时,连趾个体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更适应环境。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从分子水平看是对有利基因的选择,从而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 基本单位(3)基因库(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连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岛上食物短缺时,连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基因频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解析:选c。依题意“雄性蓝孔雀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可知,大尾屏的基因可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即决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a项正确;雄性蓝孔雀个体会衰老、死亡,也会通过生殖产生后代,即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项错误;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的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会导致后代大尾屏的基因频率增加,小尾屏的基因频率减少,因此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项正确。2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从变异角度看,这种蜣螂后腿卷曲的出现是因为突变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解析:选a。根据题中信息,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还是同种生物,说明它们之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故a错误;由于突变的存在,蜣螂种群中存在普通蜣螂和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由于自然选择的定向选择,使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b、c、d正确。3随机交配的棕色小鼠种群出现了一只黑色个体,实验证明这是常染色体上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经随机交配多代后,调查显示36%的小鼠体色为黑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黑色基因的频率为20%b种群中杂合子占16%c突变基因决定了小鼠的进化方向d黑色基因的频率会逐渐增大解析:选a。36%的小鼠为黑色,说明隐性纯合子是64%,说明隐性基因频率是80%,黑色基因频率是20%,故a正确。种群中杂合子概率为280%20%32%,故b错误。突变只能给小鼠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进化方向,故c错误。黑色基因频率在随机交配情况下会不变,故d错误。4某一个自由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等位基因a对a完全显性,但a纯合致死,种群中显性个体占总数的36%,则()a该种群中隐性基因的频率小于显性基因的频率b该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频率不变c该种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a的频率逐渐增大d若该种群个体自交,则后代基因频率将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进化了解析:选d。a纯合致死,故该种群基因型只有aa和aa,已知种群中显性(aa)个体占总数的36%,aa个体占64%,a错误;该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频率改变,b错误;该种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a的频率逐渐减小,c错误;后代基因频率将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进化了,d正确。5下列关于种群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物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abc d解析:选a。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故正确。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故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故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故错误。6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 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发生了隔离发生了基因突变发生了自然选择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 bc d解析:选d。由题意知,这是一个种群连续自交,没有发生隔离,错误;子代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由连续自交引起的,没有发生基因突变,错误;aa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2,自交4代后,aa的频率为1/16, 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a的基因频率为15/32(1/2)(1/16)1/2,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该种群没有发生自然选择,也没有发生生物进化,错误、正确;最初aa1,aaaa0,连续自交四代后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正确。7 “超级细菌”因具有ndm基因,耐药性极强,现存抗生素均不能有效将其杀灭。如图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基本过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病原菌的基因突变可产生不同性状b抗生素的滥用导致ndm基因出现c隔离不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必要条件da表示抗生素的定向选择作用,使ndm基因频率增加答案:b8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解析:选c。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a错误。b表示生殖隔离,标志新物种的形成,故b错误。c表示新物种的形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但形成新物种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故d错误。9现代综合进化论与中性学说的区别在于()a现代综合进化论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生物进化的实质b中性学说与现代综合进化论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它否定了自然选择c中性学说认为通过随机固定由生物个体决定保留和淘汰d中性学说侧重于微观水平,现代综合进化论侧重于宏观水平解析:选d。中性学说与现代综合进化论只是侧重点不一样,一个侧重于分子,一个侧重于个体、群体。10如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基因a的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10基因a的频率0.010.190.360.510.640.750.840.90a在19001970年间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解析:选c。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在1900197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从图可看出a的基因频率在逐渐增大,说明了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该物种适应新环境,b正确;1970年该种群不一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不一定是18%,c错误;自然选择是选择生物的表现型,d正确。1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a、b、c、d表示不同的物种,下面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是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b由图可看出c物种没有继续进化cb物种和d物种存在地理隔离,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存在生殖隔离解析:选d。a物种进化成b、c两个物种是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使这两个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差别,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的结果,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没有继续形成新物种,并不能说明c物种没有进化,b错误;当b物种迁入乙岛后,迁入乙岛的b物种与d物种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由于与c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b与c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正确。12某地甲、乙两个地雀种群的个体数和有关基因型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甲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个体数2022420123982100乙基因型aattaattaatt个体数19616836400a乙种群的基因库大于甲种群b甲种群的a基因频率小于乙种群c甲种群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种群d两个种群的进化方向都由自然选择决定解析:选b。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乙种群个体总数大于甲种群,因此乙种群的基因库大于甲种群,故a正确;甲种群的a的基因频率为:(22421232822)/20030%,而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68362)/80030%,因此甲、乙种群的a的基因频率相等,故b错误;甲种群t基因发生了突变,而乙种群的t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故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13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灰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约为5%。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基础是_。(2)试用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的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裸露并被煤烟熏成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经过长期的_,其中不利变异不断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从而使种群的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方向是由_决定的。(3)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桦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某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项目地区灰色桦尺蛾黑色桦尺蛾释放数回收数回收率释放数回收数回收率污染区641625.0%1548253.2%非污染区3935413.7%406194.7%表中两组数据_大于_、_大于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一观点。若该地区实行煤烟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治理,请绘出在治理过程中黑色桦尺蛾、灰色桦尺蛾数量随大气污染的变化(绘出大致走势即可)。解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获得的。而s基因频率的增高是通过等位基因的分离、重组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实现的。又由于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19世纪,种群中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灰色(ss)桦尺蛾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捕食。后来桦尺蛾栖息地变成褐色,灰色个体易被鸟类捕食,黑色个体由于具有了保护色而容易生存,久而久之,黑色个体逐代积累增多,s的基因频率也随着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随着大气污染得到治理,灰色桦尺蛾数量会增加,黑色桦尺蛾的数量将降低。答案:(1)基因突变原材料等位基因的分离、重组(2)灰色(ss)桦尺蛾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捕食灰色个体易被鸟类捕食,黑色个体因有了保护色而易生存,久而久之,黑色个体逐代积累增多,s基因频率也随着升高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被淘汰积累增多基因频率自然选择(3)53.2% 25.0%13.7%4.7%(两组数据顺序可以调换)14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图甲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1)大陆龟刚开始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饲料购销合同模板
- 2025设备租赁合同书范文
- 2025手机购销合同范本简易模板
- 2025餐厅转让合同协议书
- 2025北京租房合同
- 2025房屋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教师编制考试必考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古董抵押合同范本
- 2025园林景观建设项目施工劳务分包合同
- 2025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基坑开挖中造成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考试试题(附答案)
- 福建省三明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监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缺血性卒中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25)解读 3
- 5-1 安全协议概述(1)-安全协议内涵
-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T-YYTC 008-2024 吉林长白山灵芝孢子粉
- 中央ppp项目管理办法
- 手术后盆腔脓肿查房
- 舞蹈教学教学课件
- 2024版电网公司反事故措施(2024版)
- 退伍军人离队安全教育培训纲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