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doc_第1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doc_第2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doc_第3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兰亭集序说课稿高安二中 高一语文组 符娇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清新雅致,变化奇特精警。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二、说学情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教学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情绪。四、教法和学法课文虽然是古文但篇幅不长,且课下注释较详细,所以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待学生读完后用提问法检验学生自读效果。结合教学目标,具体我将采取:诵读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预计3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赏帖悟性【PPT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介绍兰亭集序的书法价值】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后世评论它“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雅”(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字如其人都说字如其人,从这幅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个怎样的人?(随性自然、潇洒不羁)王羲之:书圣,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其子王献之与之并称“二王”“二圣”。【介绍关于王羲之的几件轶事:墨池、入木三分、以书换鹅、东床选婿、辞官归隐等;增强学生对王羲之人格魅力的了解,扩展阅读视野】2、文如其人(写作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三)文体简介序(前言)跋(后记) 自序按体裁分:书序 序言(他序)诗、词序赠序: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 (送东阳马生序)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本文属于书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作了三十多首诗。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四) 诵读文本,梳理文言现象1、初步诵读,根据学生的自我感觉完成直接而感性的阅读,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语言感受。2、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让学生将范读和自我诵读进行对比,纠正字音,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入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3、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情感的基础上梳理文言知识,为进一步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做准备。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利用注释、工具书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教师多次提问,学生回答。【对“临”“次”“修”“一”“致”等实词重点讲解,“休禊”“流觞曲水”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活动用图片进行直观感受说明。】4、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方面对文言知识归纳。(五)感悟课文,把握情感1、赏景识趣第一部分(12):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2、情感探究“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学生找“痛”与“悲”字,分析作者从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痛:(1)“痛”在何处?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2)“痛”指什么?不是痛苦,痛伤,而是痛惜悲: (1)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2)“悲”与“痛”的比较不同,“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3)小结: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进行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的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亦将有感于斯文”)昔人、自我、后人千古同悲(六)文章主旨1.王羲之生死观“死生亦大矣”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学生畅谈人生观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A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基督教)B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佛教)C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D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E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F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G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H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I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七)课后探究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