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的中和之美.doc_第1页
论书法的中和之美.doc_第2页
论书法的中和之美.doc_第3页
论书法的中和之美.doc_第4页
论书法的中和之美.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书法的中和之美第20卷V01.20第3期N0.3廊坊师范学院JournalofLangfangTeachersCollege2004年9月Sep.2004论书法的中和之美李健,刘佳宁2(1.廊坊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北廊坊065000;2.廊坊师范学院艺术系,河北廊坊065000)摘要:经历一段曲折后,中国书法又向继承传统的方向回归.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古典关学的中和之关.分析书法中和之美的形成与表现形式,阐述中和之关对书法学习的指导作用有助于理解传统,把握传统,继承传统.关键词:中和之美;儒释道;中庸;阴阳;表现形式;指导作用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16(2004)03011104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高深的艺术,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出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思想.这种贵和尚中的思想,肯定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蓄,使社会达到理想的各不相同又相互调和的境界.这种贵和尚中,天人和一的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形成的基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这种审美的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中便形成了”中和之美”.所谓中和之美,”中”即为适中,中正,不偏不倚,表现在书法外在形态上则是体式均和.”和”即和谐,统一.这里的”和”是把书法中的若干相互矛盾的因素,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融合到书法作品中,使之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疏密相宜,有和而不同的意思.综观中国书法的历史,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文化融合的精髓,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从整体上看,中和之美是中国书法的主流.一,中和之美的成因书法中和之美的审美观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哲学.儒释道三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三大精神支柱.儒释道共同的美学意义表现在人生的态度与人生的境界上.淡化宗教的色彩,它们都体现对人心灵的束控,人格理想的追求,自然舒适的生活方式与明净空灵等艺术境界的追求.对”中和”的追求上儒释道三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儒释道三家的思维方式都是辩证的,执中的.儒家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极高明之道谓中庸”(中庸第一,第二十七章).道教的中和论与儒家的十分相似,”阴阳相得,乃和在中也,古者圣人治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中和者,主调和万物者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佛家常自称中道教Maiihao,与孔子所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同一精神”(梁启超佛陀时代即原始佛教理纲要).由此可见,儒释道三家在精神上的追求是相通的.(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上袭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着作历来被奉为经典,圣人之言成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行动指南,故此,儒家的思想在文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中国书法的经典是以文人书法为主,而书法又是文人寄收稿日期:20040627作者简介:李健(1963一),男,河北香河人,廊坊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情寓怀的一种方式,因此,书法的中和之美在许多方面受儒家的思想影响.首先,书法的中和之理与儒教的中庸之道同出一理.中和所体现的精神之美,正是儒家不激不厉,温厚敦和,博大包容精神的真实体现.其次,中和之美在字的关系处理上,与儒家的处事方法也是相通的.书法作品中存在着如长与短,斜与正,方与圆等对立的矛盾关系,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存于整篇书法作品中,即有对立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和谐统一的一面.以”和”字领篇,”发而中节”,从而达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二)道教思想的影响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这里的”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阴阳相得,乃和在中也”也是强调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和”“调和”的意思.在处理阴阳两个对立矛盾中,道家更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道家美学的自然主义观念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境界,它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虚静”和”空灵”.老子对”玄”“素”二种色彩高度重视,不断提到”玄”“素”,故有”计白当黑”,”见素抱朴”,”道法自然”,”恬淡为上”,这些老子的观点属纯自然主义的概念,和庄子的”天籁”,”贵真,”平中求奇”,为古典美学提供了更新的境界.中国艺术中”气韵生动”便是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之气,也是中国艺术表现”道”无所不在的审美法则.在中国绘画,书法中是一个”气”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中有音乐式的流动起伏和舞蹈式的回旋变化的节奏.”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美学散步,70页)”气”在道的作用下聚而为实,人与万物有形有相,散而为虚,人与万物无形无相,化为”气”的原本虚静状态,与道融合为一.于是”虚实相生”,”知白守黑”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中国画意境中那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超旷空灵之美,又与禅宗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理契合.(三)佛教禅宗对书法的影响?ll2?佛教的”中观论”,主张合乎中道.空,假,中”三谛圆融”学说也与”中和”之理相契合.禅宗作为中国本土的佛教,尽管其思想方法为适应中国需要而大大简化,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它为中国提供了”冲淡”和”禅味”这样的美学价值,所谓”冲淡”恰恰选择非常平淡,而”禅味”即指”冲淡”,把极端对立和矛盾的两极,使之”中和”.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许多书法家出自佛门,例如:隋朝的智永,唐朝的怀素等.另外,受佛教禅宗影响的书家也很多,例如,精通佛法的苏东坡,黄庭坚等.儒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处理问题上本着忠恕之道,包容之心.在精神的追求上与道教的”自然”,”虚静”,”恬淡”,佛教的”空”,相比,前者”主动”,后者”主空”.二,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一)情感表现书法首先要求情理的统一,主张书法表现的情感意蕴必须适中,不过度,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审美原则.它强调”志气平和,不激不厉”“气宇融合,精神洒落”.中国书法一直把王羲之的书法奉为典范,推崇倍至,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中和美的最高境界.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古代书论对王字的赞誉颇多,”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如清风入秀,明月入怀”,他们认为,王羲之的艺术创作已经达到无不如意的自由境界.正因为王羲之在人们的心中占有如此高的美学地位,所以,被当成衡量其他书法作品的标准.如李煜所言”虞世南得右军之法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右军之力而失其温秀,楮遂良得右军之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右军之清而失于拘窘,李邕得右军之法而失于狂,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古代书法美学强调书法家创作时受理性的控制,保持心境平和.(二)外在表现在内在的情感意蕴,精神状态处于中和的状态下,书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在外在的形式上也表现出平和的,含蓄的艺术境界.提出”体和势均,平正安稳”的审美原则,这种原则是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的.在具体的运用中,从结字上,讲究欹正,疏密,黑白,虚实,主次,向背,违合等书法中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的辨证统一关系,把握一个”度”.既能和又要有不同.在用笔上,要把握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枯与润,浓与淡,疾与涩,中与侧等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种平和的心态中,用一种的节奏和韵律统领通篇.各种书体对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楷书端庄稳重,更显平正安稳,疏密变化不大,布白均称转折以方为主方圆兼备.但是虚实,主次,向背,违合,俯仰,欹正等却要分得很清楚.是动中取静的书体.在用笔上,楷书入笔裹逆,以藏为主,中锋行笔.行书则不论在体式和用笔上皆较楷书有较大的变化,草书更甚.三,中和之美对书法学习及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一)中和的美学观点有助于正确处理形式,技法与内涵的关系.书法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从书法艺术的规律上看,书法的技法是书法表现的手段,而作者的文化内涵是书法表现的实质内容.作一个比喻,书法的技法如同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掌握高超的写作方法,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而作者的阅历,对生活的体验,理解与感悟,才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以此理推之,只专注于书法的技法训练,是很难成为书法大家的.古代书法家同时又是历史上着名的文人学者,政治家,画家.技法以外的功夫,能是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精神状态,显现出书卷气,奇气,逸气.苏东坡曾说”退笔积冢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也说明了技法与内涵的关系.书外的功夫包含广泛,哲学,文学,美学等都是书法的近支学科.(二)中和的美学观点有利于正确理解书法共性与个性,主流与个人情趣之间的关系,对书法学习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对于一篇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共性美与个性美的构成.共性美是书法美的基础.共性美的主要表现便是中和,中正之美.在共性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个性美具有与众不同又包含共性美等诸多因素.历代的书法名篇,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是体现中和之美的典型作品.他们的书法是在广泛的共性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个性美.因此,这些书法巨匠的作品,不但历朝历代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也为社会的其它阶层所称道.学习书法务必临帖,临帖之初则以中正为主.也就是说开始学习书法要学书法的共性美.近年来,出现的为追求个性鲜明,而过分地强调创新意识,忽视了对”中和”正道的追求,有”避开大道走两厢”的趋势.有些书法作品的审美取向,已经脱离了民族文化的土壤,脱离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便成了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并鼓励创新的前提下弘扬主旋律,倡导正大气象,倡导中和之美,引导书法的创新与民族文化相吻合.(三)中和之理在书法技法训练中的指导作用1.中和之理对结构学习的指导作用孙过庭书谱谈到:初学分布,忌斜与欹;即得平正,务求险绝;即得险绝,复归平正.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渠道.习字之初,要先追求平正端庄.这个过程是追求中正的过程.能达到平正均和,为追求生动与逸趣,务必要增加结构的变化,甚至到”险绝”的程度.这个过程是尽量多的将书法中对立矛盾如长短,方圆,斜正,轻重等融于书法作品之中,使书法作品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个过程是强化”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最后一个环节复归平正是指将矛盾融和的过程,也就是中和之美中的”和”.这时的平正,是寓险绝于平正,存不同于大同之中,此时的境界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孙过庭对书法学习的论述,指出书法训练的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时刻意的追求某一个方面,有时甚至突破中和的界限,但是随着学习与练习的深入,必然向中和的方向回归.2.中和之理对笔法学习的指导作用笔法中蕴含着中和之理.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思维总结出这人,地,天,道,自然的法,是不同层次的阴阳相济,能把握住阴阳相济的原则,就能效法天地,与道相通,自然而然.书法所追求的法,也就是这阴阳相济之法,能掌握此法,便能书出自然生生不息之势.能控制手腕阴阳交替,笔锋作”s”运转,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开敛相间,才能阴阳相济,过此关,则书而能法道,能法自然之势.从汉,魏的锺张,到晋代王羲之,隋代智永,唐代虞欧等,五代杨凝式,宋朝苏黄米蔡,代代相传的,是同一笔法原则,并不是指各自的书写习惯与具体的用笔方法.东汉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书而能仿效大自然阴阳之势,才能生生不?113?息,饱满灵动.孙过庭说:”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点一画,起伏衄挫,都有法规可循,不能随意乱动.如此说来,笔法是千变万化的不变法则,所以元朝赵孟烦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明代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赵孟烦所追求的”千古不易”笔法,明朝董其昌所言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的笔法就是指与自然相通法则.所以孙过庭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要起倒收束能自动,须在”笔笔中锋,阴阳消息”去寻求.如此说来,书法之法,是与自然相通的大法,书法的核心”笔法”,便是阴阳相济之法.在笔法中体现阴阳相济之理,就是在笔的提按顿挫,中侧互换中充分地利用笔的物理性能,在连贯的书写中,使笔锋自起自倒,自收自束,保持”有力”的状态.当笔锋聚拢并呈现中锋时不但用笔有力,而且易于变化.笔的提按与笔锋的中侧都是阴阳关系,而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就是阴阳两面随心所欲的转换过程.四,中和的美学观点对做人与处世的启示1.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观其字如见其人,我们可以通过字迹了解人的内在的东西.人在自然的状态下所写笔意连贯的字,都能表现本人的学识与修养.笔画刚劲,人笔显露,方折笔居多者,显性情刚烈,有魄力,很直率,少含蓄,欠心智.其中笔画散乱而失和者,则性情近于鲁莽,属刚与柔失和,要在”柔与藏”上下功夫,多读书,养静气,并注意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注意方式与分寸.结构不稳,长短失和,空白不均,字的组成部分离散或相犯者,属整体不合,每做一件事,要整体考虑,分清主次,力求条理分明.擅长楷书者,做事沉稳,有耐力,有条理.擅长行书者,多做事灵活.擅写草书的人,不拘一格,不受法度的拘束,有个性.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是可以通过字迹看出人的修养与性格的.2.学习书法能修身养性,领悟中和之美有助于培养君子风度.一方面,我们可通过书法的学习,培养高雅的性情.在严谨与细致中,养端庄稳重之气,养浩然正气,在行云流水中,养飘然空灵之气,养动静相和,意境悠远的连绵不息之气.美是引导你步人成功殿堂最有效的方法.长期接受书法美的熏陶,能使你心性平和,端庄稳重,性格更加完美;能使你文质彬彬,有君子风度;同时学习书法能使你博学增智,思想更加深邃,心性高雅,逸趣自生.另一方面,书法作品不但是艺术品,也是文学作品,也是珍贵的历史材料.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不但是书法作品中的千古绝唱,同时也是在文学史上有显着地位的美文.书法真迹同时又是历史的直接证据.在学习中,我们是在全方位地感受着美,陶冶心灵,陶冶情操.难怪有人为此痴迷,文人学者对其珍爱,其原因就是书法作品包含的信息非常的丰富.3.领悟”中和”之理就是掌握为人处世之道.虚实相生,主次分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刚柔相济,一张一弛,要王道不要霸道,这些都是治国之道,处世名言.OntheAestheticsofNeutralizationinChineseCalligraphyLIJian,L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