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doc_第1页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doc_第2页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doc_第3页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doc_第4页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入学水平测试网上辅导材料”一、复习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书名: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主编:李平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基础写作书名:基础写作主编:张杰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3汉语书名:现代汉语基础主编:胡吉成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二、 重点掌握的内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释或阐述。(一)中国文学本课程是为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的专科毕业生准备的。本课程带有基础和常识性质,重点强调其常识性的文学史知识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常识的学习,为本科阶段的正常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李平编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常识,并对各自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建立起一种文学的整体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基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文学(1917-1927)前五四文学;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文学革命中的斗争;新青年作家群;鲁迅的前期杂文和散文;周作人、林语堂与小品文;冰心、朱自清与“五四美文”;胡适、郭沫若与初期白话诗;雪朝、繁星体、湖畔诗社与冯至;徐志摩、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人生派小说与乡土小说;郁达夫与艺术派小说;文明戏、问题剧与爱美剧;田汉、郭沫若、欧阳予倩与丁西林。第二章 左翼时期的文学(1928-1937)“革命文学”;“左联”与左翼文艺运动;东北作家群与“两个口号”;李金发与象征诗派;戴望舒与现代诗派;蒋光慈、殷夫与臧克家;茅盾与左翼小说;施蛰存与新感觉派小说;沈从文与京派小说;巴金、老舍与李劼人;田汉、夏衍与左翼戏剧;曹禺、李健吾与话剧的中国化;鲁迅的后期杂文;小品文的繁荣;京派与开明派散文;游记与报告文学。第三章 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9)“文协”与抗战文艺运动;讲话与延安文艺座谈会;讽刺暴露性小说;张爱玲的传奇;战争中的文化反思;赵树理与解放区小说;抗战初期的诗歌运动;艾青与七月诗派;穆旦与九叶诗派;民歌与民谣;40年代历史剧的繁荣;现实题材的艺术收获;解放区的戏剧改革;报告文学的崛起;杂文的“鲁迅风”。第四章 新中国时期的文学(1949-1965)第一次文代会与建国初的批判运动;“双百”方针与“反右”运动;颂歌潮流的兴起;郭小川与颂歌主流;文坛流浪者的潜在写作;巴金与通讯特写;杨朔与模式化散文;邓拓与三家村札记;从文家书与傅雷家书;赵树理与农村小说;吴强与战争小说;梁斌与革命史小说;王蒙与“干预生活”小说;姚雪垠与历史小说;现实剧艺术的普遍下滑;老舍与历史剧的第二次高潮;革命史戏剧的繁荣。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1966-1976)海瑞罢官与“文革”的开始;纪要与“九一三事件”;“样板戏”的样板化;“帮派文学”与公开创作;穆旦、丰子恺与潜在写作;张扬、赵振开与地下文学;黄翔、食指与白洋淀诗派。第六章 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5)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巴金的随想录;徐迟与报告文学的崛起;贾平凹、周涛与西部散文;艾青与“归来者”; 北岛与朦胧诗;刘心武与伤痕文学;王蒙与反思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思潮;蒋子龙、高晓声与改革文学;张辛欣与刘索拉;汪曾祺与乡土市井小说;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沙叶新与话剧改革;高行键与话剧实验。第七章 后新时期的文学(1986-1999)从启蒙文学到文学启蒙;市场经济与文学读物;诗人的分流和诗坛的混乱;海子、于坚与“新生代”;朱苏进与军旅小说;刘恒与新写实小说;苏童、王朔与世俗小说;莫言与新历史小说;马原、余华与先锋小说;王安忆与女性写作;散文热潮与新散文运动;文人散文与文化散文;探索戏剧的余热;孟京辉与小剧场话剧。重点掌握的内容:1呐喊呐喊(1923)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1918-1922年间的小说15篇。鲁迅发表于1918年5月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呐喊中包括药、孔乙己、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是鲁迅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潜心于中国文化的历史“钩沉”的结果。其写作目的是要通过阿Q的形象和他性格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挖掘出中国农民愚昧落后的原因,揭示出中国人的灵魂。2彷徨(1926)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1924-1925年间的小说11篇。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了农村妇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论怎样反抗也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在酒楼上被周作人看作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通过五四青年吕纬甫从激进到消沉的思想变化,探讨了五四高潮后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彷徨中包括伤逝、孤独者、肥皂、高老夫子等小说。3鲁迅小说的独特性鲁迅小说的独特性在于:鲁迅小说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个性解放或家庭婚姻或革命斗争,而是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最紧要最迫切的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前景等重大问题。第二,鲁迅小说并不像五四前后的前驱者那样乐观,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自己的怀疑和沉思中形成了“忧愤深广”的总体特征。4雷雨分析雷雨(1934)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真正成熟的第一部悲剧。作品以20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八个成员错综复杂的亲情和血缘关系,表现了家庭的悲剧和人的命运。该话剧广泛吸收了西方话剧的优点,塑造了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的形象,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5三大爱国主义诗人郭沫若、闻一多和艾青并称中国新诗史上的三大爱国主义诗人。郭沫若诗歌“激昂”,闻一多诗歌深沉,艾青诗歌“忧郁”。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最能代表其成就和风格特点。女神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的意义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形式上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闻一多出版有红烛(1923)和死水(1928)两部诗集。红烛表现了游子的爱国思乡之情。死水既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所鼓舞,有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腐朽感到失望和悲痛。死水是新格律诗的完美典范,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艾青的忧郁,既与当时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和诗人自己的出身和经历相关,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有关。艾青最有代表性的诗集是北方。6张爱玲的传奇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张爱玲在1944年出版了她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传奇。传奇中包括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的形象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最厚实的小市民形象,也是张爱玲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张爱玲小说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较少表现的,这正是其独特之处。张爱玲小说在文学是史上的特异地位,不仅在于她与40年代前期上海沦陷区的环境相适应,没有也不原利用作品来说教或做宣传,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悟,在表现当时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面堪称独步,而且还在于她有着中西文化的深厚素养和艺术地运用汉语言的纯熟手法,完全摆脱了“新文艺腔”,继承了传统古典小说和现代通俗小说的手法和韵味,将新旧雅俗融会贯通,创造出了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7茶馆的特点 茶馆(1957)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话剧的巅峰之作,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和中国当代话剧的代表。茶馆以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广、戏剧结构的独特、北京地方色彩的深厚、语言技巧的精妙而享誉于世。剧本以三幕的构制表现了裕泰茶馆在三个时代的变化,展现出北京半个多世纪的社会面貌,颇具史诗的意味。三幕戏,只是三个生活横断面,犹如三幅市井风俗画,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图卷戏”,又称“老舍式戏剧结构”。全剧共70多人,有台词的就有50多人,有名有姓的也有40多人,展示出“清明上河图”式的民间众生相。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以“撒纸钱”的方式祭奠自己,这种没有亮色、没有“大团圆”的结尾,在当时的戏剧创作中绝无仅有。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既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力。8莫言与新历史小说1986年莫言发表小说红高粱,标志着新历史小说的诞生。新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构,从思维方式到叙述语言都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小说,打破了社会/政治的思维模式和“党史模式”的历史框架,以个人化的立场对近代历史进行重写,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红高粱以民间的视觉去审视抗战历史,叙述了一个民间的抗日故事。通篇以虚构的家族回忆形式,把大量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鏊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各种野性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的政治色彩,还原成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以“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为叙事人称的叙述方式,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莫言较深地受到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从他们那里大胆借鉴了意识流小说和时空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把故事讲述得非常自由散漫,充满了生机勃勃的自由精神。莫言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关注民间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塑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意义和力量的带有理想色彩的民间世界,表现出强烈的“种的退化”的忧患意识,同时在小说叙事艺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二)基础写作本课程是为准备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的专科毕业生准备的。本课程带有基础和常识性质,重点强调其常识性的知识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基础写作基本常识的学习,对于基础写作有个基本的认识,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张杰主编的基础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基础写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写作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所谓表达方式,是由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所要求的语言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一般认为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类。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者运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作的介绍和交代。它不仅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而且几乎在所有文体的写作中都程度不同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一个完整的叙述应当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即所谓“叙述六要素”。不过在具体运用时写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有所省略。但省略必须要以读者能够理解为基础,否则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叙述的表现形式。叙述的表现形式有详细叙述和概括叙述两种。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叙述内容的详略和叙述节奏的快慢上。详细叙述是对人物活动和事件过程的具体内容进行细致交代,因而其进展节奏也就比较缓慢;概括叙述则只是一般介绍人物活动和事件过程的梗概,相应地来说其进展节奏就要大大快于详细叙述。叙述人称。叙述的表现角度有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两种。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叙述人称的不同使用上。所谓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即叙述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用什么口气进行叙述的。通常认为叙述人称只有第一人称(主观叙述)和第三人称(客观叙述)的区别。2描写描写,是写作者运用描绘性的语言,把人物、景物或场面的状态或特征具体、形象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要求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语言所具有的唤起阅读者相应的表象记忆的功能,通过精心选择的富有表现力的文字,给阅读者以栩栩如生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描写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中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在其他文体类型的写作中,有时也需要借助描写来加强表现效果。描写的表现形式。描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详细描写和简要描写两种。前者通常称为细描或“工笔”,后者通常称为“白描”。所谓细描,就像绘画中的工笔画一样,用细腻、逼真的笔法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以求达到具体再现描绘对象的目的。所谓“白描”,就是对描写对象进行粗线条的勾勒,而不作细部的精致描绘,以此来凸显描写对象的某种特征,使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描写的表现类型。描写的表现类型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三种,这是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3说明说明,是写作者运用解说性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用途、成因、性质、特征、关系、意义等进行客观地介绍和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说明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例如像在科普文章、解说词、说明书、内容提要、教科书、辞书等文体的写作中,说明都占据着写作的主导地位。在其他各种文体的写作中,说明也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新闻写作中起注释性作用的背景材料,理论写作中的概念解释,记叙类写作中的人物经历、事物由来及其特征、用途的介绍,乃至剧本中的舞台提示,诗歌前的小序,游记中的风光、文物介绍等,都离不开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实体性的事物,如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建筑器物、产品工艺等。一类是抽象性的事物,如思想意识、品行修养、观点概念、典章制度等等。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的具体方法也就不尽相同。说明的特点。说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知识性、解说性和客观性三个方面。说明的基本要求。由说明的上述基本特点所决定,写作者在运用说明方式进行写作时,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说明的内容必须科学,二是说明的过程要有条理,三是说明的语言要准确简洁。4议论议论,是写作者运用论说性的语言,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现象的理性认识正确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议论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一个完整的议论,应该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三个组成因素,通常称为“议论三要素”。论点。论点是写作者提出来要加以论证的思想观点。 它是议论的核心因素,体现着议论的意义和价值。对论点的要求是正确、深刻、鲜明、和新颖。论据。论据是写作者用来支持论点成立的材料。论点在得到证明之前还只是写作者的一个人的主观见解,不能以自身的存在来证明自身的正确,因此它不可能像说明的内容那样,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科学知识,无需别的材料来证明它,而只需依据自身的条理性进行解说即可。在议论中,论点只有在得到论据的充分支持时才能最终成立。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最后,论据应当新颖。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具体方法可以有很多,但实质在于把握并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各种论证方法,正是论点与论据之间各种不同逻辑关系的表现形式。通常所要求的论证要严密有力,就是指的要准确把握和充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论证的表现角度有立论、和驳论两种。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论点,直接运用一定的论据来证明它的正确,从而使它得到确立。所谓驳论,即反驳对立的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从而把它驳倒。从逻辑的观点来看,驳倒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因此驳论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立论。5抒情抒情,是写作者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主要借助于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来抒发和感谢内心情感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多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的写作,尤其是在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中更成为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此外,它还广泛运用于各类文体的写作,对加强写作的表达效果有独特的作用。情感的属性。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说明情感具有两种属性:第一,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派生物。第二,情感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种认识,主要表现为因神经兴奋而引起的内部生理因素的某些变化以及相应的外部表情合乎动作。抒情的表现方式。通常认为抒情的表现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所谓直接抒情,即写作者以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怀。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其他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描写和议论,来达到抒发作者情怀的目的。间接抒情体现了抒情在表达方式上的独特性,即依附性特征。它可以氛分为叙述抒情、描写抒情和议论抒情。重点掌握的内容:1写作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所谓表达方式,是由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所要求的语言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一般认为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类。2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者运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作的介绍和交代。它不仅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而且几乎在所有文体的写作中都程度不同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一个完整的叙述应当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即所谓“叙述六要素”。不过在具体运用时写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有所省略。但省略必须要以读者能够理解为基础,否则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记叙文的写作。3描写描写,是写作者运用描绘性的语言,把人物、景物或场面的状态或特征具体、形象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要求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语言所具有的唤起阅读者相应的表象记忆的功能,通过精心选择的富有表现力的文字,给阅读者以栩栩如生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描写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中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在其他文体类型的写作中,有时也需要借助描写来加强表现效果。4描写的表现形式。描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详细描写和简要描写两种。前者通常称为细描或“工笔”,后者通常称为“白描”。所谓细描,就像绘画中的工笔画一样,用细腻、逼真的笔法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以求达到具体再现描绘对象的目的。所谓“白描”,就是对描写对象进行粗线条的勾勒,而不作细部的精致描绘,以此来凸显描写对象的某种特征,使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5说明说明,是写作者运用解说性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用途、成因、性质、特征、关系、意义等进行客观地介绍和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说明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例如像在科普文章、解说词、说明书、内容提要、教科书、辞书等文体的写作中,说明都占据着写作的主导地位。在其他各种文体的写作中,说明也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新闻写作中起注释性作用的背景材料,理论写作中的概念解释,记叙类写作中的人物经历、事物由来及其特征、用途的介绍,乃至剧本中的舞台提示,诗歌前的小序,游记中的风光、文物介绍等,都离不开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说明文的写作。6议论议论,是写作者运用论说性的语言,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现象的理性认识正确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议论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一个完整的议论,应该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三个组成因素,通常称为“议论三要素”。议论文的写作。7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写作者提出来要加以论证的思想观点。 它是议论的核心因素,体现着议论的意义和价值。对论点的要求是正确、深刻、鲜明、和新颖。论据是写作者用来支持论点成立的材料。论点在得到证明之前还只是写作者的一个人的主观见解,不能以自身的存在来证明自身的正确,因此它不可能像说明的内容那样,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科学知识,无需别的材料来证明它,而只需依据自身的条理性进行解说即可。在议论中,论点只有在得到论据的充分支持时才能最终成立。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最后,论据应当新颖。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具体方法可以有很多,但实质在于把握并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各种论证方法,正是论点与论据之间各种不同逻辑关系的表现形式。通常所要求的论证要严密有力,就是指的要准确把握和充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8抒情抒情,是写作者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主要借助于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来抒发和感谢内心情感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多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的写作,尤其是在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中更成为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此外,它还广泛运用于各类文体的写作,对加强写作的表达效果有独特的作用。(三)汉语本课程是为准备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习的专科毕业生准备的。本课程带有基础和常识性质,重点强调其常识性的知识点,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汉语基本常识的学习,对于现代汉语有个基本的认识,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胡吉成编著的现代汉语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现代汉语基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第一章 语言的形式 语音初步认识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构成,认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的基本情况,初步学会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第二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汇认识词汇系统的构成单位语素、词、熟语的基本特点,初步认识现代汉语词的结构和语音方面的特点,词义的特点,认识同义词、反义词的作用,正确使用词语表达思想。第三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 语法认识语法的含义,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外部功能,词与词的组合,能够分析词的结构,短语的结构,能够初步进行分析。理解什么是句子,认识句子和其它语言单位的区别,掌握常用动词谓语句的构成和类别,掌握复句的类别及分析;了解句子运用中常见的语法问题,正确使用句子。第四章 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理解什么是文字,认识汉字的特点。认识汉字的字体、结构、发展,正确使用汉字。了解汉字的结构单位和造字方式。了解现代汉字的标准化,能正确使用汉字。重点掌握的内容:1语汇语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总汇。语汇是一种语言中的词以及熟语的集合体。单个的词语是不能称为语汇的。词语是指个别的,语汇是集体的,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词语构成的。一种语言中的词语有数万,数十万之多,而语汇只有一个。语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人们平常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无论是同时同地的口头交际,还是异时异地的书面交际,都离不开词语的运用,都是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语汇中的词语有机地组合成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2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是由语素按一定方式构成的,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明确的意义内容、独立的造句功能。词虽然和语素一样也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但是词可以作为造句的材料独立使用,而语素不能用来造句,只能用来构词。词可以分为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是全民广泛使用,日常交际必不可少,意义最为明确的那部分词,是构成整个语汇系统的基础,在语汇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基本词具有普遍性、稳固性、能产性三个特点。一般词相对于基本词而言,是语汇中除去基本词以外的那部分词。使用面比基本词狭窄得多,使用频率也要低得多。3新词新词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代表新产品、新现象、新观念的词。由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层出不穷,它们要进入语言,进入交际领域,就必须有相应的词来称呼,于是新词就应运而生了。新词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新词不是个人主观随意创造出来的,它必须反映社会现实,与语言的交际需要相一致。也就是说,创造新词必须具有社会基础,具有语言基础,并且还要有明确的意义,这样的新词,才能为社会所接受。4古语词古语词是产生、通行于古代而只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的词语,现代口语中很少使用。古语词具有独特的风格色彩,具有特殊的表达作用,可以丰富现代汉语同义词,能表达特殊的感情色彩,可以使语言简练。因此,适当吸收运用古语词,可以丰富现代汉语语汇。5方言词方言词是从方言语汇中吸收到普通话语汇中的词。方言词一般只通行于某一个方言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的交融和人口的流动,一些通行较广的词就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语汇中来了。有的方言词形象生动,表现力强,或者所代表的意义普通话语汇中没有相应的词替代,而这些词使用又比较广,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就为普通话语汇所吸收了。6外来词外来词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汉语吸收外来词有悠久的历史,在汉唐时代,汉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就从这些民族的语言中吸收了不少词。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外来词已完全融入汉语之中,看起来已经不像外来词了。近百年来吸收的外来词更多,以英文字母形式出现的词也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开放。7词义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任何一个词,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一个单位,都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既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又有一定的语义内容。与词的语音形式相对的,固定在一个词中的意义内容,就是词义。每一个词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只不过有的词义项多,有的词义项少,有的词意义抽象,有的词意义实在,如此而已。词义是一个词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意义的词是不存在的。8单义词和多义词从所拥有的意义多少看,词可以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两类。单义词是只有一项意义的词,单义词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别:常见事物的名称、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多义词是具有几项互有联系的意义的词。多义词是由单义词发展而来的。在多义词中,有一项意义是本义,也就是一个词最初所具有的意义,它是多义词各项意义发展的源头。多义词中除本义以外的各项意义,因为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发展起来的,因而称之为派生义。一个词从单义派生发展到多义,这是人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结果。9同义词和反义词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语言中有许多词,表达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但在附加意义、使用功能等方面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样的一些词就构成了同义词。同义词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语汇丰富发达的标志。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同义词,同一对象,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同义词来表示。丰富多彩的同义词,为人们运用语言提供了选择的广阔天地,为人们区分客观事物的细微差别、表达细腻的感情和丰富表义手段提供了语汇基础。正确选用同义词,对于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义词是意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词。反义词是客观事物、现象的矛盾对立在语言中的反映。客观现象的性质、状态、行为具有大与小、多与少、长与短、进与退、上与下、死与活的对立,语言中才有大小、多少、长短、进退、上下、死活这样的反义词。因此,客观世界的矛盾对立现象是构成反义词的基础。10成语成语是汉民族长期习用的定型化的短语,以四个音节为主要形式构成,书面上用四个汉字记录,具有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成语数量繁多,历史悠久,运用广泛,是汉语熟语中的主要成员。汉语成语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的成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传说,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来源于群众的口语、谚语,还有少部分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11文字、篆书文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一是指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一般所说的文字,通常指的是前者,即用一定的点和线条构成的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文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书面上代表语言的符号。篆书是指一种笔画圆转连绵的字体,主要应用于殷商至秦这段时间。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篆书又可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几个阶段。12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是记录商代王室古组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便将它称为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汉字字体的代表。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而又成批的古代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甲骨文的特点是图画特征比较明显,从中可窥见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所以笔画比较细瘦。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这个系统发展而来的。13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古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人把青铜称作金,所以后世就把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金文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关于祀典、分封、征伐、约契以及器主的功绩等的记载,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金文主要指西周及春秋时代的铜器上的文字,是这个时期的汉字字体的代表。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比甲骨文更趋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则进一步加强。这种变化是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14大篆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秦国兴起的地方正是周朝的故地,所以秦国文字就不能不受前代文字的影响。大篆这种字体,就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的,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大篆字型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不过大篆字体比金文又进了一步,字型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更加线条化了。石鼓文是大篆字体的代表。15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来各国纷争的局面结束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交往越来越多,这样,形体各异的汉字就适应不了时代的需要。这种情况严重妨碍了人们之间的交际,也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有关政令的通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一方面废弃六国古文中与秦国文字差异较大的字;另一方面则省改大篆的笔画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从而使汉语书面用字高度统一起来,这对于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汉民族书面语的形成和统一,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6隶书 隶书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秦统一中国的时候,民间流传更加广泛,已基本形成了一种字体。秦时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而采用当时民间比较流行的简体汉字,在此基础上也把小篆做了一番改造,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因为这种字体是下层官吏、差役等使用的,所以就被称之为隶书,“隶”就是徒隶的意思。隶书比篆书更加便于书写应用,它对小篆的笔势、笔画、偏旁结构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形成了汉字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把汉字改造成棱角分明的扁方块。古代汉字的图画痕迹,经过隶书阶段的发展变化,已经完全消失了,汉字完全符号化了。因此,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17草书草书是汉代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书写快速而发展起来的。据说草书得名于打草稿,“草”有草率、潦草之意。草书一般又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主要用于日常书写,正式场合,如公文、布告、碑帖之类,仍然要用隶书。东汉初年产生章草。东汉末,在章草的基础上产生了今草。狂草产生与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潦草简化的程度,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书法家书写时任意挥洒,随意增减笔画,写出来的字如龙蛇飞舞,一般人很难看懂。草书的特点也正是它的弱点。由于草书太难辨认,所以后来就逐渐失去了文字的实用价值,而仅仅是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18楷书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楷是楷模的意思,意即楷书可以作为书写的楷模。楷书同隶书的差别不是很大,主要是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隶书的许多特点,如方块的形体、分明的笔画、构字的偏旁系统等,楷书都继承了下来。楷书没有隶书的波挑之势,比隶书方正,笔画十分平直,字型比较平稳,整个字型向里集中,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楷书出现于东汉,到魏晋时代就完全成熟并代替了隶书,成为汉字通用的书写形体,至此方块汉字就完全定型了。由于楷书比隶书好写又好认,所以很快被全社会接受,沿用了一千多年,至今仍然是汉字通用的标准字体,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19行书行书的产生稍后于楷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楷书笔画工整但又不便快写,草书写起来快速但又不易认读,二者在运用中都有一些不足之处。行书则同时兼有楷书和草书两种字体的一些优点:近似于楷书又不象楷书那样拘谨,书写较为灵活流畅;近似于草体又不象草体那样任意挥洒,比较容易辨认。有人说,草书如飞,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这倒也十分生动形象地说出了它们的特点。由于行书的上述特点,所以行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应用十分广泛。今天,行书已成为同楷书印刷体相对的一种字体手写体,具有与楷书同等重要的作用,人们日常书写记事,一般都是使用行书。三、 综合练习题及答案包含三套“入学水平测试考试试题”的题量。(一)中国文学练习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鲁迅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几个方面?2中国新诗史上的三大爱国主义诗人是哪三位?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3为什么说雷雨是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真正成熟的第一部悲剧?4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怎样的独特风格?5老舍茶馆的特点体现在几个方面? 6什么是新历史小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莫言的创作受到哪几位外国作家的影响?参考答案1鲁迅小说的独特性表现在几个方面?鲁迅小说的独特性在于:鲁迅小说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个性解放或家庭婚姻或革命斗争,而是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最紧要最迫切的人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前景等重大问题。第二,鲁迅小说并不像五四前后的前驱者那样乐观,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要“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自己的怀疑和沉思中形成了“忧愤深广”的总体特征。2中国新诗史上的三大爱国主义诗人是哪三位?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郭沫若、闻一多和艾青并称中国新诗史上的三大爱国主义诗人。郭沫若诗歌“激昂”,闻一多诗歌深沉,艾青诗歌“忧郁”。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最能代表其成就和风格特点。女神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的意义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形式上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闻一多出版有红烛(1923)和死水(1928)两部诗集。红烛表现了游子的爱国思乡之情。死水既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所鼓舞,有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腐朽感到失望和悲痛。死水是新格律诗的完美典范,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艾青的忧郁,既与当时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和诗人自己的出身和经历相关,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有关。艾青最有代表性的诗集是北方。3为什么说雷雨是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真正成熟的第一部悲剧?雷雨(1934)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真正成熟的第一部悲剧。作品以20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八个成员错综复杂的亲情和血缘关系,表现了家庭的悲剧和人的命运。该话剧广泛吸收了西方话剧的优点,塑造了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的形象,成功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从而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完全中国化,成为我国新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4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怎样的独特风格?张爱玲在1944年出版了她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集传奇。传奇中包括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张爱玲小说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较少表现的,这正是其独特之处。张爱玲小说在文学是史上的特异地位,不仅在于她与40年代前期上海沦陷区的环境相适应,没有也不愿利用作品来说教或做宣传,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悟,在表现当时上海市民生活和心理方面堪称独步,而且还在于她有着中西文化的深厚素养和艺术地运用汉语言的纯熟手法,完全摆脱了“新文艺腔”,继承了传统古典小说和现代通俗小说的手法和韵味,将新旧雅俗融会贯通,创造出了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5老舍茶馆的特点体现在几个方面? 茶馆(1957)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话剧的巅峰之作。茶馆以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广、戏剧结构的独特、北京地方色彩的深厚、语言技巧的精妙而享誉于世。第一,反映社会历史的深广。剧本以三幕的构制表现了裕泰茶馆在三个时代的变化,展现出北京半个多世纪的社会面貌,颇具史诗的意味。第二,戏剧结构的独特。茶馆的三幕戏,只是三个生活横断面,犹如三幅市井风俗画,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图卷戏”,又称“老舍式戏剧结构”。全剧共70多人,有台词的就有50多人,有名有姓的也有40多人,展示出“清明上河图”式的民间众生相。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以“撒纸钱”的方式祭奠自己,这种没有亮色、没有“大团圆”的结尾,在当时的戏剧创作中绝无仅有。 第三,语言技巧的精妙。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既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力。6什么是新历史小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莫言的创作受到哪几位外国作家的影响?新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构,从思维方式到叙述语言都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小说,打破了社会/政治的思维模式和“党史模式”的历史框架,以个人化的立场对近代历史进行重写,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红高粱以民间的视觉去审视抗战历史,叙述了一个民间的抗日故事。通篇以虚构的家族回忆形式,把大量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鏊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各种野性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的政治色彩,还原成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以“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为叙事人称的叙述方式,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莫言较深地受到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从他们那里大胆借鉴了意识流小说和时空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把故事讲述得非常自由散漫,充满了生机勃勃的自由精神。莫言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关注民间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塑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意义和力量的带有理想色彩的民间世界,表现出强烈的“种的退化”的忧患意识,同时在小说叙事艺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二)基础写作练习题(1)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写作的表达方式?2什么是叙述?“叙述六要素”是什么?3什么是描写?描写有什么作用?4描写的表现形式有几种?5什么是说明?说明在其他各种文体的写作中是否也有广泛应用?6什么是议论?“议论三要素”是什么?7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8什么是抒情?抒情多用于哪类文体的写作?(2)作文9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写一篇短文。(300字)10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一篇短文。(300字)11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一篇短文。(300字)参考答案1什么是写作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所谓表达方式,是由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所要求的语言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一般认为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类。2什么是叙述?“叙述六要素”是什么?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者运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作的介绍和交代。它不仅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而且几乎在所有文体的写作中都程度不同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一个完整的叙述应当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即所谓“叙述六要素”。不过在具体运用时写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而有所省略。但省略必须要以读者能够理解为基础,否则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3什么是描写?描写,是写作者运用描绘性的语言,把人物、景物或场面的状态或特征具体、形象和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要求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语言所具有的唤起阅读者相应的表象记忆的功能,通过精心选择的富有表现力的文字,给阅读者以栩栩如生和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描写是叙述类文体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中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在其他文体类型的写作中,有时也需要借助描写来加强表现效果。4描写的表现形式有几种?描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详细描写和简要描写两种。前者通常称为细描或“工笔”,后者通常称为“白描”。所谓细描,就像绘画中的工笔画一样,用细腻、逼真的笔法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以求达到具体再现描绘对象的目的。所谓“白描”,就是对描写对象进行粗线条的勾勒,而不作细部的精致描绘,以此来凸显描写对象的某种特征,使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5什么是说明?说明在其他各种文体的写作中是否也有广泛应用?说明,是写作者运用解说性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用途、成因、性质、特征、关系、意义等进行客观地介绍和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说明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例如像在科普文章、解说词、说明书、内容提要、教科书、辞书等文体的写作中,说明都占据着写作的主导地位。在其他各种文体的写作中,说明也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新闻写作中起注释性作用的背景材料,理论写作中的概念解释,记叙类写作中的人物经历、事物由来及其特征、用途的介绍,乃至剧本中的舞台提示,诗歌前的小序,游记中的风光、文物介绍等,都离不开说明这种表达方式。6什么是议论?“议论三要素”是什么?议论,是写作者运用论说性的语言,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现象的理性认识正确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议论类文体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一个完整的议论,应该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三个组成因素,通常称为“议论三要素”。7什么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写作者提出来要加以论证的思想观点。 它是议论的核心因素,体现着议论的意义和价值。对论点的要求是正确、深刻、鲜明、和新颖。论据是写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