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疗法课件_第1页
腕踝针疗法课件_第2页
腕踝针疗法课件_第3页
腕踝针疗法课件_第4页
腕踝针疗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腕踝针疗法 民族医药教研室林艳明 教学目的 掌握腕踝针的各个治疗步骤 针法 熟悉腕踝针的定义 操作注意事项 了解腕踝针的探索史 优点 特点 第一节概述一 腕踝针疗法定义是根据三阴三阳学说 按照病症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表现 针刺腕部或踝部相应点 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简便方法 二 腕踝针的特点和优点 一 特点 1 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2 腕和踝各定6个针刺点3 皮下针刺 二 优点 1 应用面广2 安全方便3 简明易学 三 适应症 各种痛症 神经疾病 精神疾病和其他临床各科的一些病症 三 腕踝针的探索史 1 电刺激疗法探索的进展 第一阶段 2 腕踝针的探索 第二阶段 针刺法 从垂直刺要求得气到沿皮下刺避免得气 针刺点位置 不求固定 可以移位 不失疗效 针刺方向 皮下针刺也出现了针刺方向问题 四 腕踝针的作用机制 神经反射调整观 一根针刺入人体 这是一种机械刺激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神经实现 对疼痛而言 腕踝针的针刺部位虽远离产生疼痛的病灶 但针刺使皮肤感受器所产生的电位差冲动 沿神经纤维传向大脑皮层的过程中 要经过各种神经中枢的调整作用 这种调整作用在正常区域不发生 因此不出现感觉 但病灶部位的组织感觉阈降低 对传入的冲动敏感性增强就产生了感觉 经过调整使针刺引起的弱冲动引起强反应 适合对病灶部位兴奋的控制 使肌痉挛缓解 血循环恢复 疼痛也随之消除 五 身体分纵区定位法 1 身体分区躯体 包括头 颈 躯干肢体 上肢 下肢2 上下肢与躯干的分区臂干线 环绕肩部三角肌附着缘至腋窝股干线 自前面的腹股沟至后面的髂骨嵴 1 身体分区 分为6个纵区 1区 沿前中线两侧 前正中线至胸骨旁线 的区域包括 前额部 眼鼻 口唇 前牙 咽喉 气管 扁桃体 甲状腺 食管 心脏 上腹部 脐部 下腹部和会阴部 2区 身体前面两旁 胸骨旁线至腋前线 包括 前额部 颊部 后牙 颌下部 乳部 肺以及侧腹部 3区 身体前面的外缘 腋前线至腋中线 范围狭长 包括 头面部 沿耳部前级的垂直线胸腹部 沿腋前线向下的垂直线 4区 身体前后面的交界处 腋中线至腋后线 包括 头顶 耳以及沿腋中线以下部位的胸 腹痛等均属于4区的病征 5区 身体后面的两旁 腋后线与肩胛内缘的区域 与前面的2区相对 包括 头 颈的后外侧部 肩胛区 背部及腰部等 6区 沿后线两侧 肩胛内缘与后中线 的区域 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 后头部 枕顶部 脊柱棘突和椎旁 骶尾部等 将身体6个区分为上 下区 以胸骨下端的剑突和两侧肋缘形成的三角顶为基准 划一条环绕躯干的横线 相当于横膈将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划分成上下两半 横线以上 上1区 上2区 上3区 上4区 上5区 上6区横线以下 下1区 下2区 下3区 下4区 下5区 下6区 四肢 体位 双侧上下肢内侧面向前 两侧互相靠扰 内侧面 躯干的前面外侧面 躯干的后面靠扰处前面的一条缝 前中线后面的一条缝 后中线 上1区尺骨内侧缘与尺侧屈腕肌腱之间的凹陷处 上2区掌面中央 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 上3区桡骨缘和桡动脉之中间 上4区桡骨内外缘之中间 上5区腕背中央 桡骨和尺骨两边缘之中间点 上6区在腕背 距小指侧的尺骨缘1cm 下1区靠跟腱内缘 下2区踝之内侧面中央 靠胫骨内缘 下3区距股骨前缘向内侧1cm 下4区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下5区踝之外侧面中央 靠腓骨后缘 下6区靠跟腱外缘 第二节腕踝针的操作方法 分三个步骤 一 症状和体征定位二 针刺点的选择三 皮下针刺术 一 症状和体征定位 一 症状和体征的分类1 能定位的症状和体征例如 关节痛 神经痛 咽痛 哮喘 遗尿 肢瘫 肢颤 压痛点等 2 不能定位的症状和体征 1 有症状和体征 发热 盗汗 寒颤 全身感觉麻木等 2 有症状而无体征 睡眠障碍 精神症状等 二 针刺点的选择 腕部 在腕横纹以上约二横指环腕一圈处 踝部 在内踝和外踝以上约三横指环踝一圈处 针刺点的选择方法 页 1 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所在区编号 选择编号相同的针刺点 2 以前后中线为界 针刺点选在病症的同一侧 3 从躯干的横线为界 病症位在横线以上的针腕部 位在横线从下的针踝部 4 有症状恰位于中线不能确定哪一侧时 针两侧 位在前中线的 如咳嗽 针两侧上1 痛经或遗尿 针两侧下1 位在后中线的 如胸段脊柱痛不能定侧时 针两侧上6 便秘 针两侧下6 一侧肢体有感觉或运动障碍 如麻木 肢颤或肢瘫等 发生在上肢针上5 发生在下肢针下4 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时 要分析症状的主次 若症状中有痛 以痛为主要症状 并尽可能找出压痛点 根据基所在区选取针刺点 针刺使压痛点消失后 若仍有其他症状 则另依其所在区选点 不能定位的症状或全身性症状 针两侧上1 三 针刺法 一 针具 一般采用30号1 5寸长毫针 二 病人体位 病人体位不限 针踝部穴区时 以取卧位为佳 针刺前 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 四 选区配方 可分以下二种 一 上下配方法 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 则可同时取上 下穴点组方 如前正中线病症 可选上1和下1组方 另如偏瘫 可取上5 下4进行配方 二 左右配方法 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 如失眠 盗汗 全身瘙痒症等病症 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 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 三 操作具骤1 进针常规消毒 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 以拇指拉紧皮肤 右手拇指在下 食 中指在上夹持针柄 针与皮肤呈30度度 快速进入皮下 然后轻捻针柄 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 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 如病人有酸 麻 胀 痛 沉等感觉 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 属进针过深 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 刚开始进针时 局部可稍感疼痛 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 为了保证针在皮下 针尖入皮肤后 放开持针手指 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 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 如病症在指或趾 针尖向下 在头胸或腰膝 针尖向上 针刺深约1 5寸 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 但针上下1或6区时 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 2 调针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 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 调针法有以下三种 一 针刺入过深 局部出现胀 痛感觉时 将针退出 使针尖到皮下 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 二 针刺方向不正 将针提至皮下 重新进针 三 针刺长度不够时 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 但须注意 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 3 留针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 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4 拔针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10次为一疗程 五 疗效判定 经过一次治疗后症状消失 以后不复发 如扭伤 在几次治疗的过程中 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 如白带多 针疗时症状可完全消失 针后不久又出现 但经几次治疗后 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 针时有效 以后又复发 虽经多次治疗 但有短暂疗效 如高血压 疗效表现缓慢 经几次治疗后始见效 如失眠 六 注意事项 1 晕针2 是否有皮下出血 如针尖部位出现有缓慢隆起伏 则表示皮下已出血 3 进针应以无痛为佳4 在调针时 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则 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 四 临床运用举例 1 男 20岁 左侧腰腿痛体 有无腰扭伤史不详 先脚跟痛 后逐渐上升至小腿 大腿 腰 咳嗽时偶有腰痛 工作不受影响 近2 3个月大腿痛 服药未见效 检查 抬腿 双侧等高 腿肌无萎缩 跟健反射存在 无感觉障碍 压痛点位于腿之外侧 腰部压痛点在第5腰椎之左侧 定位与针刺点 L5 6疗次疗法 6次 显效 针疗经过 首次针后 小腿及外踝压痛减轻 走路时痛显显成减轻针至第5次 腿痛消失 共针6次 女 35岁 自诉带下量多 淋漓不断 清稀如水6年 妇科检查 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