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理_第1页
国家标准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理_第2页
国家标准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理_第3页
国家标准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理_第4页
国家标准版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药学专业

知识㈠

目录

第一篇药理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6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9

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9

第二节房室模型.......................................................15

第三节药物的消除动力学类型...........................................17

第四节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19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23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23

第二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25

第三节药物作用机制的类型............................................28

第四节药物与受体.....................................................29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34

第一节药物方面的因素.................................................34

第二节机体方面的因素.................................................38

第二篇化学治疗药物论

第五章抗微生物药概论.....................................................43

第一节抗微生物药常用术语............................................43

第二节抗微生物药的主要作用机制......................................44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45

第四节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47

第六章B-内酰胺类抗生素..................................................51

第一节青霉素类.......................................................51

第二节头胞菌素类.....................................................55

第三节其他B-内酰胺类................................................58

第七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61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61

第二节林可霉素类.....................................................63

第三节多肽类.........................................................64

第八章氨基糖苗类抗生素...................................................66

第一节氨基糖甘类抗生素的共性........................................66

第二节常用氨基糖甘类抗生素..........................................67

第九章四环素类和氯霉素...................................................70

第一节四环素类.......................................................70

第二节氯霉素.........................................................72

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74

第一节喳诺酮类.......................................................74

第二节磺胺类.........................................................78

第三节其他合成抗菌药.................................................80

第十一章抗真菌药.........................................................82

第一节抗浅部真菌感染药...............................................82

第二节抗深部真菌感染药...............................................83

第十二章抗病毒药.........................................................85

第一节抗人免疫缺陷病毒药............................................85

第二节抗流感病毒药...................................................87

第三节抗疱疹病毒药...................................................89

第四节抗肝炎病毒药...................................................90

第十三章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93

第一节常用抗结核病药.................................................93

第二节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95

第三节抗麻风病药.....................................................96

第十四章抗寄生虫药.......................................................98

第一节抗疟药.........................................................98

第二节抗阿米巴病药和抗滴虫病药.....................................100

第三节抗血吸虫病药..................................................102

第四节抗肠蠕虫病药..................................................102

第十五章抗恶性肿瘤药....................................................105

第一节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105

第二节常用抗恶性肿瘤药..............................................106

第三篇神经系统药物

第十六章传出神经系统药..................................................114

第一节胆碱酯酶抑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115

第二节M胆碱受体阻断药.............................................118

第三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20

第四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24

第十七章镇静催眠药......................................................128

第一节苯二氮※类....................................................128

第二节巴比妥类......................................................132

第三节其他镇静催眠药................................................134

第十八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36

第一节抗癫痫药......................................................136

第二节抗惊厥药......................................................143

第十九章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药.......................................144

第一节抗帕金森病药..................................................144

第二节抗老年痴呆症药................................................148

第二十章抗精神失常药....................................................150

第一节抗精神病药....................................................150

第二节抗躁狂症药....................................................155

第三节抗抑郁症药....................................................156

第二十一章镇痛药........................................................160

第一节阿片受体激动药................................................160

第二节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166

第三节其他镇痛药....................................................167

第四节阿片受体拮抗药................................................168

第二十二章解热镇痛抗炎药................................................169

第一节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170

第二节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174

第三节抗痛风药......................................................175

第四篇心血管系统药物

第二十三章抗心律失常药..................................................177

第一节概述........................................................177

第二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180

第三节抗心律失常药的选择............................................187

第二十四章抗心力衰竭药..................................................189

第一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190

第二节强心昔........................................................192

第三节利尿药........................................................195

第四节B受体阻断药..................................................196

第五节其他抗心力衰竭药..............................................198

第二十五章抗高血压药....................................................200

第一节概述........................................................200

第二节常用抗高血压药................................................201

第三节其他抗高血压药................................................206

第四节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211

第二十六章抗心绞痛药....................................................213

第一节硝酸酯类......................................................214

第二节B受体阻断药.................................................215

第三节钙通道阻滞药..................................................217

第四节其他抗心绞痛药................................................218

第二十七章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20

第一节调血脂药......................................................220

第二节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26

第二十八章利尿药和脱水药................................................229

第一节利尿药........................................................229

第二节脱水药........................................................232

第五篇血液、呼吸、消化系统药物

第二十九章血液系统药....................................................234

第一节抗凝血药和促凝血药...........................................234

第二节抗血小板药....................................................236

第三节纤维蛋白溶解药................................................236

第四节抗贫血药......................................................237

第五节造血细胞生长因子..............................................238

第三十章呼吸系统药......................................................239

第一节平喘药........................................................239

第二节镇咳药........................................................240

第三节祛痰药........................................................241

第三十一章消化系统药....................................................242

第一节抗消化性溃疡药................................................242

第二节助消化药......................................................243

第三节止吐药和促胃肠运动药.........................................244

第四节泻药和止泻药..................................................244

第六篇内分泌系统药物

第三十二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246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类药................................................246

第二节盐皮质激素....................................................250

第三节促皮质激素和皮质激素抑制药...................................250

第三十三章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252

第一节甲状腺激素....................................................252

第二节抗甲状腺药....................................................253

第三十四章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255

第一节胰岛素........................................................255

第二节口服降血糖药..................................................257

第三十五章性激素类药和影响生殖功能药...................................261

第一节子宫兴奋药....................................................261

第二节雌激素类药....................................................262

第三节抗雌激素类药..................................................264

第四节孕激素类药与抗孕激素类药.....................................264

第五节雄激素类药与同化激素类药.....................................265

第六节避孕药........................................................266

第七节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药.........................................268

第七篇其他类药物

第三十六章免疫调节药....................................................269

第一节免疫抑制药....................................................269

第二节免疫增强药....................................................271

第三十七章组胺和组胺受体阻断药.........................................274

第一节组胺........................................................274

第二节Hi受体阻断药.................................................274

第三节凡受体阻断药.................................................276

第一篇药理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药物(drug)是指能影响和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诊断、预防、治疗疾

病的物质,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

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药理学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即在药物的作用下,

机体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的规律。前者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简称药效学;后者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

动学。药理学是药学和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药理学的任务就是阐明药物

有何作用、作用如何产生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药物的作用机

制,才能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只有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才能为

寻找和发现安全有效的新药提供有益的线索;同时药理学也为揭示生命活动的奥妙提供重要

的资料,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药理学分为临床前药理学(preclinicalpharmacology)和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前者又称为基础药理学或比较药理学,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在严格控制

实验条件的前提下,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观察和探讨药物的作用和作

用机制,进行药效和安全性评价;后者是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对机体的药效学、药

动学及其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二、药理学的发展

药理学的诞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生理学家F.Fontana(1720-1805)对千余

种化合物进行了动物毒性测试后,发现天然药物具有活性成分,其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

而引起反应的结论,为化学家F.W.SertUmer(1781〜1841)从罂粟中分离纯化的吗啡所证

实。18世纪后期,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又从植物药中源源不断

获得纯度高的天然植物化学成分,从而相继发现了依米丁、奎宁、士的宁、可卡因、阿托品、

毛果芸香碱等。微生物学家P.Ehrlich从大量有机神化合物中筛选出治疗梅毒和锥虫引起昏

睡病的新神凡拉明(606),开创了化学治疗时代。德国的R.Buchhaim(1820~1879)建立

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了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标志着药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英国学者J.N.Longley根据阿托品与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的拮抗作用,1878年

提出了受体的概念,为受体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受体不断的发现,其理论日益完善,

成为推动药理学发展的巨大动力。大量新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模型上进行广泛筛选,提供了

发现新药的有利机会。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磺胺类药物、抗生素、抗疟药、抗组胺药、镇痛药、

抗高血压药、抗精神失常药、抗癌药、激素类和维生素类中的许多药物在20世纪30年代至

50年代涌现,这一时期被称为新药发现的黄金时期。虽然形成了新药问世的黄金时期,但

是也孕育着巨大的风险,即不经过严格的临床前药理安全评价及临床试验,合成的和分离的

化合物便直接进入临床使用,终于在1956年,沙利度胺在原西德草率上市,仅在5〜6年时

间里,先后导致万余名海豹式婴儿诞生,成为新药发展史上震惊世界的悲剧。

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分子生物学、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使

整个生物和医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药理学吸取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手段,

在深入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等许多方面得到发展。

乙酰胆碱亚基的成功克隆,乙酰胆碱a、B、Y、6亚基氨基酸序列的阐明,推动了受体分

子结构研究:应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出基因工程药物,如重组链激醐、人胰岛素、干扰

素、人生长激素、细胞因子、人促红素、乙肝疫苗等。现代药理学研究热点分别为受体三级

结构、受体及其亚型的克隆和结构、受体与配体的三维构象及结合机制、高选择性受体及其

亚型的配体、基因敲除技术等,这些都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药理学。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

胞生物学的发展,结构生物学的兴起,药理学研究将更富有活力,将为人类提供更多高效、

安全的新药。

三、药理学在新药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药是指新的化学结构、新的药物组分或新的药理作用的药物。我国《药品管理法》规

定”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已上市的药品改

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的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根据我国药物应用实际和新药管理要求,将新药分为中药、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新药研究的一般过程概括为:目标化合物的寻找和获得、药效学筛选、药学研究、安全

性研究及临床研究。

新药研究分为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前者研究资料申报后,必须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局批准,方能进行临床研究,其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

规定(GLP)》;同样,临床研究资料申报生产,亦要获得批准,才能上市。

在新药研究过程中、药理学工作者承担着大量的工作。

1.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

(1)主要药效学研究疗效是评价一个受试物的首要标准。•般药效试验应采用体内、

体外两种方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正常或病理模型动物;受试药给药方法拟采用推荐临床应用

的给药途径;受试药应至少设高、中、低3个剂量组,应有量效关系,尽量求出EDs。或有

效剂量范围;试验应设有标准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药效学必须真实、科学地反映受试药的

药理作用和特点。

一般药理研究是指对受试药主要药效以外进行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我国目前所制定的

•般药理研究仅限于安全药理学研究,主要研究受试药潜在的不期望出现的对生理功能的不

良影响,主要观察对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统的影响。

(2)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通过动物试验,揭示受试药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取受

试药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受试药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为临床研究

设计和优化给药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

(3)毒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受试药主要毒性反应,了解毒性发生的

靶部位、毒性的可逆性,确定毒性的剂量范围,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保证临床研究用

药安全。毒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围产期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动物依赖性

试验等。长期毒性试验应选用两种动物,一般为大鼠和犬;长期毒性试验的给药期限大鼠最

长6个月,犬最长9个月;至少设高、中、低3个剂量,高剂量应使动物出现毒性反应或病

理改变,甚至部分动物死亡;低剂量应相当于人的有效剂量,应不产生毒性反应;中剂量应

是高剂量的适当分数和低剂量的适当倍数。

2.临床药理研究受试药的临床研究应当符合《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的有关规定,试验依次分为I、H、HI、W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受试

药的临床评价是新药研究重要步骤,决定受试药能否批准、能否上布的命运。

I期临床试验,为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一般选20~30例成年志愿者,观察人体对于受

试药的耐受程度和药动学特征,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II期临床试验,为疗效初步评价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完成例数大于100例,

对受试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III期临床试验,为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受试

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利益与风险。完成例数大于300例,为受试药的新药注册申请提供依

据。

W期临床试验,为批准新药上市后监测。完成例数大于2000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

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应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

四、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药理学的学习,应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掌握药物的分类

和各类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熟悉各类常用药

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主要临床应用;了解各类相关药物的作用特点和各类药物的主要进展。

学习药理学应注意:①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药理学与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

化学、病理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密切联系。因此,要注意加强基础医学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便加深对药物作用的理解和掌握。②药理学内容丰富,药物品种多,甚至一类药物多达数

卜种。应注意掌握代表性药物,熟悉或了解同类药物或相关药物的特点,比较与代表药的主

要异同。③新药不断涌现,疾病谱在不断发生变化,机体(包括病原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

用规律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人类对疾病或药物的认识处于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学习这门课

程,必须掌握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原理,真正认识药物的本质和内涵。面

对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注意知识更新,应用选择性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更好

地为防病治病服务。

(钱之玉)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和排泄(excretion)等过程,又称药物的体内过程,简称ADME。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可以对药物在体内过程进行预测。

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往往与血浆中或靶组织中浓度密切相关,医师和药师可以利用药

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并可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加以调整,以确保

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药物活性:药效学

毒性作用:毒理学

I^一/

(药物排泄)

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机体,再由机体排出,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药物

的体内过程与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仅是药物在体内位置的迁移,称之为药物转运;药物代谢是药物

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称为药物的转化,其产物称为代谢产物。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

体内不断消失的过程,统称药物消除。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都涉及跨膜转运。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的总

称。生物膜的结构为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镶嵌有蛋白质,呈流动镶嵌模型。一些脂溶性的

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浓度差,由一侧向另一侧转运:蛋白质为物质转运的载体(通道)、酶、

受体等,担负着物质转运和信息传递;此外,生物膜中还存在一些孔道,使一些小分子化合

物如水、尿素通过。

药物从生物膜的侧转运到膜的另•侧,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根据耗能与否,分为被

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和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药物利用生物膜的脂溶性,进行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这种转运不消耗

能量,其转运速率与药物浓度差、油水分布参数成正比。这种转运的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转

运,对药物无选择性,对药物通过量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抑制等。药物的脂溶性大小往往取

决于离子化程度。大多数药物为有机酸或有机碱等,只有非离子化的药物才能跨膜转运。膜

两侧pH值的大小和药物的pKa决定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决定药物的转运方向。

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性药物,通过生物膜的速度取决于药物的pt、周围环境pH及解

离型与非解离型的比例。三者的关系

酸性药物:AH=A+H-pKa—pH=lg鬲

BH

碱性药物:B+H+=BH+(2-1)

如某弱酸性药物的pKa=4.4,用Henderson-Hasseslbalch公式计算,其在血浆(pH7.4)

中分子型与离子型药物的比为0.001:1,而在胃液(pH1.4)中则为1000:1。由于分子型

可以跨膜扩散,而离子型不能,达平衡时血液和胃中总的药物浓度比为1000:E这种类型

药物在胃中主要从胃向血浆转运,容易吸收。而对于弱碱性药物,若pKa=4.4,则出现相反

的结果,即在血浆中(pH7.4)分子型与离子型的比为1:0.001,而在胃液(pH1.4)中则为

1:1000,扩散达平衡时血液和胃中总的药物浓度比为1:1000,药物不能吸收,而且可由

血浆向胃转运。弱酸性的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服用NaHCC)3碱化血液和尿液,能促使药物

由脑向血液转运,由血液向尿转运。这种离子型药物脂溶性较低,不易跨膜转运,被限制在

膜的一侧,而使膜两侧总的药物浓度形成差别的现象称为离子障(iontrapping

应该指HI,对于一些酸性很弱(如pKa大于8)的药物,在体液内主要是呈分子型,其

转运受pH的影响较小。对于某些pKa小于2.5的药物和pK,大于10的碱性药物,其在体液

中几乎全部解离,因而可能不遵守Henderson-Hasseslbalch公式。

2.孔道转运生物膜上有水通道和蛋白分子通道,包括水和一些蛋白质等,经过通道进

行转运。分子量小,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细

胞膜亲水通道,进行物质转运,如水、乙醇、尿素等。

(二)载体转运

载体转运(carriertransport)是指药物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结合后,才能转运到膜的另

侧的跨膜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1)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药物不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药物山

浓度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转运,成为逆浓度转运。此种转运依赖机体提供能量和载体的转运

系统,进行物质转运。其特点是:需要载体,对药物有选择性;这种转运要消耗能量;载体

转运能力是一定的,当载体转运能力达到最大时有饱和现象;不同药物被同一载体同时转运,

存在着竞争性抑制。在肠、肾小管、脉络丛等上皮细胞上都有主动转运过程。如在肾小管存

在对有机酸(如B-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机碱(如吗啡)等特殊的转运机制;在脉络丛和脑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也存在主动转运机制,如有机酸转运系统、P-糖蛋白转运机制。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易化扩散是借助于膜内特殊载体(通透醵)的一

种转运方式,又称载体转运。载体可被饱和,存在类似物间竞争性,但不需要能量。例如葡

萄糖进入红细胞,甲氨蝶吟进入白细胞,胆碱进入神经末梢等。

二、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血管内给药外,其他给药途径都存在

药物的吸收过程。通常用吸收速率和程度表示。吸收程度反映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量,以生物

利用度表示。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快慢依次为: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吸收

临床常用的血管外给药途径有:消化道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和皮肤黏膜给药。

1.消化道吸收临床常采用口服给药,具有方便、安全、经济优点。口服给药吸收■

般经口腔、胃、小肠和直肠吸收。

(1)口腔吸收口腔吸收迅速,起效快,无首过消除。传统的硝酸廿油舌下含片,可

防治心绞痛急性发作。新研制的口腔速崩片、口腔速溶片、口腔速释片、口腔分散片等,方

便了临床用药。

(2)胃吸收胃为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但吸收表面积小,血流速率慢,停留时间短,

因此胃不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胃液在pH3以下,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不解离,易吸收;

弱碱性药物如茶碱、地西泮、麻黄碱,则大部分解离,难以吸收。某些酸不稳定的药物,会

分解失效。

(3)小肠吸收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的吸收面积大,药物在小肠内停留

时间长,血流丰富,加之pH由十二指肠到回盲部越来越高,对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均易吸

收。胃和小肠吸收的药物都要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全身循环。有首过消除的药物进入

体循环的药量会减少。

(4)直肠吸收当患者处于非清醒状态,或出现呕吐,尤其儿童不宜口服时可考虑直

肠给药。虽直肠吸收面积不大,但血流丰富,药物吸收较快,大部分药不经过肝门静脉,进

入全身循环,减少一些药物的首过消除。但直肠吸收不规则,甚至对直肠黏膜有刺激。

2.注射部位的吸收临床常采用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ly,im)和皮下注射

(subcutaneously,sc)。给药后,药物沿结缔组织向周边扩散,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壁被吸收。

由于其细胞间隙较大,药物常以简单扩散或滤过方式转运,吸收快,完全。

(1)肌内注射其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流量,一般水溶性药物吸收快;有时药

物因其溶解度低,会沉积在注射部位,难以吸收。缓释葵氟哌咤醇缓慢从肌肉组织吸收,能

产生持久的抗精神病作用,而盐酸氯氮※肌内注射因吸收少而慢,可能无效。

(2)皮下注射皮下注射给药吸收缓慢,较为恒定,可维持稳定的药效,但仅适用于对

组织没有刺激的药物。有些药物以固体剂型植入皮下,疗效可达数周或数月之久,例如左焕

诺孕酮皮下植入,达长效避孕作用。

(3)其他途径给药动脉内注射、鞘内注射,药物可在局部发挥作用,减少全身反应。

例如肝部肿瘤、头颈部肿瘤,可将药物直接注入动脉;有时将药物直接注射脊髓的蛛网膜下

腔,进行脊髓麻醉或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3.肺部吸收挥发性或气体性药物通过肺上皮细胞或气管黏膜吸收。因吸收速度快、

吸收面积大,一些吸人性麻醉剂或某些治疗药物采用肺部给药方式,可避免首过消除,达到

局部治疗目的。临床对哮喘治疗常采用。这种给药方式的缺点是剂量难以控制,而且药物可

能对肺上皮有一定刺激。

4.经皮吸收期望在局部发挥药物作用,常采用局部给药,如克霉哇乳膏,可直接抹

于皮肤上,治疗真菌感染。缓释药物可采用透皮贴剂,如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和镇痛药芬太

尼贴剂。透皮贴剂吸收的速率和程度取决于用药的面积、药物的脂溶性及皮肤受损情况,如

湿疹、溃疡或烧伤等创面,药物吸收可显著增加。不同部位的角质厚度不同,药物吸收依次

为:足底和手掌〉腹部〉前臂〉背部〉前额〉耳后和阴囊。

(-)影响吸收的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生理病理等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一般而言,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而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

收。由于小肠吸收面积大,药物吸收以小肠为主。多数药物以简单扩散方式吸收,吸收程度

取决于药物分子大小、离子化程度和脂溶性。既不溶水,也不溶于脂的药物难以吸收。口服

硫酸镁,不被吸收而有导泻作用,硫酸钏可作造影剂。

2.药物剂型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在胃肠中的溶解速率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

如果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溶解速率比跨膜转运速率快时,药物的跨膜转运速率是吸收的限速因

素,如新霉素在胃肠中溶解快,但很难透过胃肠壁,吸收差;灰黄霉素在胃肠液很难溶解,

故吸收不完全。同为注射剂,水溶液吸收迅速,而混悬剂、油剂和植入片吸收慢,往往在局

部形成药物储库,作用持久。

3.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黏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药

量减少,称首过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或首过效应(first-passeffect)o如硝酸甘油,

单次通过肝脏即有90%被代谢,因此口服疗效差,需采用舌下、静脉滴入、吸入或经皮给

药。有首过消除的药物还有普蔡洛尔、利多卡因、丙米嗪、吗啡、维拉帕米及氯丙嗪等。

4.吸收环境其主要涉及胃肠内容物、胃肠液酸碱度、胃肠蠕动和排空、血流量等。

食物对不同药物吸收的影响不一,食物可延缓利福平、异烟朋、四环素等药物吸收:含有脂

肪性食物会增加灰黄霉素吸收,因其可增加灰黄霉素在胃中的溶解,并抑制胃排空;适当增

加胃肠蠕动,促进固体药物制剂崩解、溶解,有利于药物吸收。

•般反映药物吸收快慢、多少的主要药动参数有达峰时间,达峰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

生物利用度等。这些参数也间接地反映药效的快慢和强弱。

三、药物的分布

不论哪种给药途径,药物进入血液后:再随血液运至机体各组织,称为药物的分布。药

物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①药物首先分布于脑、心、肝、肾等血流量相对较大的器官组织,

然后再分布到肌肉、皮肤或脂肪等血流量相对较小的组织,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再分布。硫喷

妥钠因高脂溶性,给药后快速进入脑组织,产生麻醉效应;然后向脂肪组织转运,作用消失。

②药物在体内分布是有选择性的,碘集中分布于甲状腺组织,链霉素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灰黄霉素以脂肪、皮肤和毛发的等组织分布较多,能沉积在皮肤角质和新生的毛发、指(趾)

甲角质部分。

影响药物分布因素主要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和体内特殊屏障等。药物进入血液后,

与血浆蛋白结合。山于血浆中的蛋白含量相对稳定,与药物结合量有限,随着药物量增加,

结合达到饱和后,再增加药量,可使血液中游离药物浓度剧增,导致药效增强,或毒性增大。

只有游离的药物才能产生药效,进行代谢和排泄,而结合盒型的药物起着药库的作用。这种

药库对药物疗效、作用时间有重要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选择性差,当理化性质相近

的药物联合用药时;将出现与蛋白结合竞争现象。即使两药都在正常治疗量,也可使其中的

一种药物游离浓度升高。服用双香豆素后,再服用保泰松,可使血中双香豆素游离浓度成倍

增加(前者蛋白结合率为99%,后者为98%),其抗凝作用增强,导致渗血,甚至出血不止。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减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尿毒症等,药物与血浆蛋白

结合减少,游离药物增高,也易发生毒性反应。

机体有些组织对药物的通透性具有特殊的屏障作用,主要有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mer)、血睾屏障(blood-testisbarrier)、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等。血脑屏障是血液

与脑组织,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组织3种屏障的总称,前两者对药物进入脑中具有重

要的屏障作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链接紧密,间隙较小,基膜外还有一层星状细胞包围,

只有脂溶性高或分子量小的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被动转运,进入脑组织。抗癌药物和氨基糖

背类抗生素等,因为脂溶性差,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但在脑膜炎症时,血管通透性增高,磺

胺嗑咤和青霉素等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可以进入脑脊液,治疗化脓性脑脊髓膜炎。高

渗透性溶液可显著开放血脑屏障,如甘露醇;某些疾病也会促进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中

风、惊厥、脑水肿等;脑损伤如脑缺血、缺氧、脑外伤等均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环抱素

能抑制血脑屏障上的P-糖蛋白功能,促进柔红霉素、尼莫地平进入脑内。

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药物均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仅快慢和

程度不同。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血眼屏障是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脂溶性药物及分子

量小于100的水溶性药物易于通过血眼屏障。一般给药眼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往往用局部

滴眼和眼周给药。

四、药物的代谢

药物进入机体后,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其为生物转化或转化(biotransfbrmation),形

成新的物质称为代谢产物。药物在体内发生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肠、肾、肺和脑也是药

物代谢部位。

1.药物代谢的意义药物经过转化以后,其药理活性发生改变,大多数药物经代谢后

失去活性(减弱或消失),称为灭活(inactivation),如去甲肾上腺素。少数药物可以被活化

后,出现药理活性,如可待因经肝脏去甲基后生成吗啡起效。这种经代谢后才能产生药理效

应的药物称为前药(prodrug)。原形药物经代谢后,其代谢物有的有活性,有的有毒性。代

谢物活性小于母药,如去甲维拉帕米小于维拉帕米;代谢物活性大于母药,如去竣乙氧基氯

雷他定大于氯雷他定;代谢物与母药活性相似,如乙酰普鲁卡因胺约等于普鲁卡因胺。而异

烟肿经肝脏代谢后,代谢物乙酰异烟肿对肝脏有较强的毒性。因此,将药物的转化称为解毒

尚不确切。

2.药物代谢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这些催化药物转化的酶,统

称为药物代谢酶(drugmetabolismenzymes),简称药酶。肝脏药醐种类最多,含量丰富,所

以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往往将肝药酶看成药酶的代称。按照药酶在细胞内的存在部

位,分为微粒体酶系(micro-somalenzymes)和非微粒体酶系。前者氧化药物的酶称微粒体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酶为细胞色素P450,因与一氧化碳结合后,其吸收主

峰在450nm,简称CYP;非微粒体酶系存在于细胞胞浆和线粒体中,参与药物的催化反应。

药物代谢过程分为2个时相,I相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极性

基团,如羟基、竣基、筑基、氨基等。I【相为结合反应,将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

内的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的结合物排

出体外。

+

CYP氧化药物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RH+NAPDH+H+O2-*ROH+H2O+NAPD»反应式

中需要供氢体NAPDH和一分子氧参与。反应后一氧原子加入药物分子使其羟化,另一氧原

子接受电子被还原为水。因没有相应的还原产物生成,所以又称CYP为细胞色素P450单加

氧酶系(cytochromeP450monooxygenasesystem)»

CYP后边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基因家族,阿拉伯数字后边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家族,

最后的数字表示酶的基因编号如CYP1A1,目前已经发现人类CYP共18个家族,42亚家

族,57个酶。临床应用的129种药物代谢过程已明确,经CYP3A4和CYP3A5代谢的药物

占53%,其余经CYP1A2、2A6、2B6、2c家族、2D6和2E1分别为3%、0.7%、3%、18%、

25%、0.7%»CYP在药物代谢过程中还可以产生自山基,激活前致癌物,对机体有害。

药酶主要特性有: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变异性大,在种族,种群中出现酶活性

差异,导致代谢速率不同,将人群分为弱(慢)代谢者(poorslowmetabolisersm)和强(快)

代谢者(exten-siveorrapidmetabolisersm)。CYP常受遗传、年龄和机体的状态和疾病的影

响而产生明显的个体差异。CYP会发生基因突变或缺失,表现为某些酶的缺乏,如血浆假

性胆碱酯酶。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表现出增强或者减弱。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可使酶的

活性增强,这类药物称为酶诱导药(enzymein-ducer),而能减弱酶的活性的药物称为酶抑

制药(enzymeinhibitor)»的诱导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灰黄霉素、地塞米松

等,酶抑制药如氯霉素、别喋醇、酮康哇、西咪替丁、吩喋嗪类药物等。少数药物对药酶活

性影响因药种类不同而异,保泰松对氨基比林、可的松、地高辛等是能诱导药,而对甲苯磺

丁胭、苯妥英钠则是抑制药。苯巴比妥连续用药,可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使其凝血时间缩

短;氯氮平、甲丙氨酯等连续用药,也能加速自身代谢,产生耐受性。这种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