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doc_第1页
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doc_第2页
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doc_第3页
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doc_第4页
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气大司天与历代医家心法简论衡阳 王东海有些不懂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是迷信,是伪科学;绝大部分学中医的人 面对中医学派争鸣 中医名家相互批驳指责 而无所适从,兴茫然之叹。 笔者自幼立志读尽天下医书,要将历代医家心法统一起来。今天,这个愿望大致实现了。医学院里得此,可让中学子早日成才;医师得此,可匡正治疗思路大方向;患者得此,可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是为引言。对中医不大了解的人中,有人称中医是伪科学,或者将中医归为迷信,邪术一类;然而数千年以来,我们的祖先,华夏大地上的古圣先贤们用中医理法救死扶伤,让无数的患者远离病痛,获得健康。我家世代行医,父亲的药柜上书有“道法灵素,理合君臣”的字样。这个“灵”“素”就是指灵枢素问,也就是黄帝内经。我们所见到的内经是唐代医学家王冰王太仆编订的。唐代出了个大医家孙思邈孙真人,孙真人以102岁(一说是141岁)的高寿名垂后世,以千金方等著作享誉中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编辑整理注释内经的王冰的光辉成就。人们大众崇敬孙思邈孙真人,真正的中医研究者很感谢王冰王太仆。这是因为:内经是中医学最宝贵的著作,也是中医史上第一部宝典,里面汇集了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主要中医理论。书成之后,历经各朝变迁,到唐代时,散失不全几不成书了,王太仆动用国家机器又遇明师,终将内经整理成篇加以注释。内经的医学成就太令人惊奇了,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圣神的作品,或是上一代文明留下来的医学成就,也有的人认为是当时的贤达通过内修内视修心悟道得到的医学真谛。这些想法与推测似是有违我们常人的理解,但丝毫也无损于内经的神奇与伟大,而是更能反衬出内经的神圣宝贵。内经一语,往往蕴意无穷,内经所讲的经络,所讲的五运六气似是超越了当代文明。概括地说,内经以阴明五行学说为理论工具(这是不了解内经,不了解中医的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可信的原因之一),阐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针灸,五运六气(实是讲时空与人)等内容。内经之后,有扁鹊著的难经。人们赞某医师医术,常常用“华佗再世,扁鹊重生”这句话。这里说的扁鹊,就是难经的作者(扁鹊是一个医师的名字,又是神医的代号)。扁鹊见蔡桓公是中学文言文中的名篇,望病人一会儿,就知道了病人的病情及其后期的发展,足见其医术之神。清代医家黄元御引述扁鹊“饮上池之水”,有透视之异能-恰好说明了中医“望闻问切”理法的精妙,证实了中医的“由表及里,脏腑对应五官,五色对应五脏,阴阳五行”理论的正确。内经旨意精微博大,学医之人每每望洋兴叹,扁鹊著难经,取问难求解之意,助学者知其医理之所以然,用心仁慈而美善。可惜的是,今人读难经,仍每每兴起茫茫然不辨方向之苦。悲乎哉,医道之难也。东汉末,医圣张仲景出,医圣与外科祖师华佗大致同时代,华佗因起死回生的外科医术在民间影响最大,医圣则以六经辨治,有法有方垂训万世。医圣以天纵之才著伤寒杂病论,(书原名伤寒卒病论)原意为治外感诸病立法示范,至于内伤杂病,则在医圣的另一著作金匮要略中,仲圣著作,不借用内经一语,而水火相胜之义,阴阳进退之理,天地与人的诸多联系无不言及。且其旨意,无不与内经吻合。可以这样说:伤寒论是内经在临床治病上的最标准示范的总结。你若是个顶尖聪明的人,学了内经后,就懂得了中医理法,学了伤寒论,就有了将中医理法运用到病人身上去的的榜样,若再学好药物学神农本草经,你就可以仿照这个“榜样”去辨治所有人的所有病。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高的悟性,不能真正做到提头知尾,举一反三。博大精深的中医也不是这么容易就学到手的。所以我们必需要下大力气,用苦功夫,精求诸多名家大医的著作,看看他们的理解,体味他们的言下之意。社会上有那么多的人不认可中医,是因为他们碰到了太多的三脚猫中医,有的可能连三脚猫中医都算不上,是骗子。是这样一些人败坏了中医的名声,让“中医是伪科学”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中医没有学好,只知有一,不知有二,最容易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圣贤书中明明写着如此如此,到你手来就是无效。加上中医强调无形之气化,阴阳五行学说又与玄学文化同根同宗,也难怪人家说是“伪科学”了。仲圣以后,注解伤寒论的医学家数以千计,有影响的也有数百。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值得中医研习者注意的也难以一一叙述。加上一些风格自成一家,与伤寒理法似相距较远的救世大医,可谓群星璀璨。而要纵论这些医家的医学心法,离不开六气司天之大周期。但有人只要一见“运气”“五运六气”这样一些可做预测的学问,就视为迷信,归为伪科学,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瑰宝丢弃了。内经言“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张子和(约11561228年),金元四大中医名家之一。后人所称“攻邪派”的创始人,是高度重视运气学的,曾云:“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尽方书何济?”清代医家雷丰,著有时病论,书中引用“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的内经明训;并醇醇劝告“慎毋惑于飞畴运气不足凭之说耳”。清末临床大师张锡纯在他晚年的一篇医案中写道:“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多有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恒多偾事。后至愚年过四旬,觉天地之气化又变。”张锡纯著衷中参西录,书极平达中正不比别的医书涩晦难懂,而书中验案凿凿,往往一剂病起,甚则覆杯取效。说服力极大。实际上,张氏所悟“天地之气化数十年一变”,原属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只不过人的寿命有限,不能纵观,不能跳出来看,设若某人活了几百岁,他就了然于胸了)。地球上四季的更替,人易于见而理解,而对于几十年一变的“大一点的四季轮回”就不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晨为春,日中如夏(“小四季”),周期性有大小,如此而已。尽管如此,且内经有明训:“三十年七百二十气为一小纪;一千四百四十气为六十年,又是一周。扩而大之,以六十年为一大气,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五运六气迭乘运转,满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言,六十年为一中运,三百年为一大运,圆满十二运为一周,亦以三千六百年为一大周,以五运六气推衍,其数相同。”见之而理解深刻的医家也不是很多。清代医家叶霖是一个,他在评注温病条辨中明确指出了这个至理。明代薛方山先生作甲子会纪为后人再示明灯;清医家陆九芝的外曾祖父王朴庄对此也有会悟于心,心法被陆九芝收入世补斋医书。常听老一辈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冬多严寒,很多人家将屋里的横梁(土木结构的屋有大横梁)都当柴烧了,这也完全吻合大司天周期性的气候变化。(1924-1984年,属第七十八甲子,寒水湿土主事,寒水之气主前三十年,湿土之气主后三十年)。总之一句话,你不必怀疑五运六气学说的正确性。你不学中医,不相信这至理,也倒罢了。若学中医而又不信运气学,将是你最大的损失,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张仲景生于东汉后期,而公元124年到184年为大司天的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主事。仲圣感叹“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稍后即是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事。故张锡纯谓“仲圣伤寒论中小青龙无加生石膏法,而金匮要略中小青龙有加石生膏法。”金匮要略成书在伤寒论后,时移境迁,民病亦变,治法亦变。(二大医学奇才,所见如此如此。每想及,灵魂深处为之一惊。)薛方山先生讲:黄帝八年起为第一甲子,第一甲子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令,后三十年少阳相火主令;第二甲子少阴君火主前三十年,阳明燥金主后三十年;第三甲子太阴湿土主前三十年,太阳寒水主后三十年;第四甲子少阳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后三十年;第五甲子阳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阴君火主后三十年;第六甲子太阳寒水主前三十年,太阴湿土主后三十年。如此循环,到仲圣时,仲圣前半生生活在第四十八甲子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主气之时,后半生生活在第四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气之时。据此以观仲圣医法,更易得其要领(实本文全文皆可作学中医的提纲契领法)。到我们今天是第七十九甲子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令。刘涓子鬼遗方一部中医外科专著,虽专为痈疽疮毒类外科病立法,实亦可见其医旨之大概,书中多用三黄四物(黄柏,黄芩,大黄和当归,白芍,干生地,川芎)降火滋阴之旨不言而喻。刘涓子是军医,义熙六年(410年),刘涓子从宋武帝北征南燕慕容超,以药治疗受伤的军士。而364年至424年为第五十二甲子,少阳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阴风木主后三十年;424年至484年为第五十三甲子,阳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阴君火主后三十年。此时段皆属火燥主事,宇内(至少是太阳系内)皆是火燥二气盛行,药用滋阴降火,真可谓恰到好处。有言“刘涓子从宋武帝北征,将士中有受伤者,他为他们涂药,随手痊愈。他用方治病,千无一失。”因刘军医治病仍是辨证思维,干姜附子人参也因人而加-大方向既已正确,具体又有调剂,千无一失,应不是欺人之谈。而黄元御有传奇人生,著四圣心源影响后世,特别是对近几年的网上各中医论坛影响甚大,批丹溪河间言辞极为激烈,若见刘氏此书,必也一并驳斥得稀烂。噫,抑或天妒英才,故意使这中医真旨若隐若现。黄元御字坤载,号玉揪子。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黄氏精中医之时,已是人到中年了。而1744年到1804年为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主令。实际上,黄氏对中医有心得之时,恰逢太阴湿土主事的三十年。黄著作甚多,四圣心源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而四圣心源有个中心里的中心,那就是“燥运脾土”,太阴湿土之气盛行,“燥运脾土”是不二法门。其它办法都不对,所以他由已知推及未知-朱丹溪刘河间等都是拿刀的刽子手,不是医师。所以他的处方中几乎离不开茯苓,干姜白术半夏人参等温健中宫脾胃的药也是十有七八。好在黄师还不敢妄议孙真人,孙真人年代跨越太长,学问博大名重古今。不敢妄议孙真人-黄师还是有这自知之明。(可见人生世上,还是需一定名气的。故托名宣扬自己的医学心法,在中医史上屡见不鲜。)特别是黄师文笔犀利,吸引力强,我是读了几位医家的著作后,再读黄师的医书,当时真是感觉到找到了中医的真谛,前面读的医书算是白读了。而我父亲也刚好是主要行医于1954到1984年的太阴湿土主令时段,他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告诉我说“黄师的书最可信最可效法”。而我学中医时,毕竟又是九十年代以后了,所以父亲并没叫我只看黄的医书,而是同时也告诉我:雷丰的时病论,李中梓的医宗必读,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何廉臣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还有本草从新,麻科活人全书(虽是治麻科的专书,但能给人以启迪,使人触类旁通)都是好书。我观我父之处方,燥运脾土的思路慢慢少了,滋肝养血的药物开始频繁出现。因1984到2044年,前三十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后三十年为少阳相火在泉。 雷丰,清代著名医学家,中医理论精深,临床经验颇丰,所著的时病论,崇尚内经.特别是“一岁之中,时病多而杂病少”的观点当引起世人警醒。据本人所验,当今民病,除七情内伤与时病新感之外,皆时病误治或失治而变迁成的“杂病”,也就是说-这个“杂病”,实际上还是时病,是久久不愈延生演化了的时病。在我读来,何廉臣编辑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书中汇集了当时顶尖的中医人才的医案与心得,实际上就是一本比伤寒论更为详细具体的“伤寒论”。学医之人,必当读案-读前贤医案,医案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叶天士的临症指南和喻嘉言的寓意草(实际上,最适于我们今天效法的还另有其人,后面我将讲到),而临症指南略而不详,欠辨治思路脉络;寓意草辨治周详,堪为后人医案之楷模,只是喻师有点儿-还是要说出来这个读后感-喻师有点盛气凌人。且寓意草因医案太少,各个方面都无法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相比美。伤寒,温病的观点,在清初及其以前的医家著述中,是很少有人提出的(有医著引内经语提出温病这一病名,辨治理法不详)。高明如喻嘉言,寓意草医门法律中极为重视人身之阴液,治病思路的大框架仍未出伤寒理法之范畴。寒为阴而伤阳,温为阳而伤阴。(究之,邪入人身,随人身阴阳素因而从化。如人体阳素旺,感阴邪仍多化热耗阴,反之亦然)-伤寒与温病,明明两大法门。清中期始,大多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清晰起来:病分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外感分伤寒,温病;温病再细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热),秋燥等。这样一来,大脉络就显然了。这期间,叶天士,吴鞠通,徐灵胎,王孟英,陈平伯,薛一瓢,吴又可,余师愚等医家,为中医理论细则(温病学理法)的完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只讲叶天士以概其余,叶天士(1666-1745年)的医学成就在温热论。1624年到1684年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令,1684年到1744年为第七十四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主令。可以看出叶天士一生行医都是在火燥之气盛行之时代。明乎此,再去读温热论与临症指南,将更易融会于心。你再看,刘河间(约11201200年) 主要行医于1144年到1204年的第六十五甲子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主令之时。前面说过,黄元御刚好大我父亲180岁,我父亲讲黄师的心法最可效法,而刘河间刚好大叶天士三个180年,前者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后者作温热论为伤寒论之翼。-将二人的著作摆在一起来看,真正前呼后应,相隔五百四十年的前呼后应。一百八十年,上元中元下元三个甲子过去了,太阳系内,天体运动又一个较大的周期开始了。我在认识到这些后,大喜之余,仍在四处求证,柜中的多四季论就是在这段时间买的-这是从物理学方面侧证;又查阅了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文献,竺老讲秦汉以来华夏大地上的气候变迁也基本吻合这个六气大司天。 -中医理论超越了时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若能学习中医理论,我想,他一定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霍金,当代物理学界走在最前沿的科学巨匠,认为宇宙起源于一点。医宗金鉴的运气要诀开篇即是 “ 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文字难懂,图却易解-那几个图能与霍金的看法视为等同吗?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现代科学最前沿的理论早就蕴含在古中医经描淡写的语句中。又,“天人合一”的观点实贯穿中医理论的始终,吴鞠通的草木各得一太极讲小可见大,小可蕴大,人体即是天体,人体即是大自然,一草一木也都蕴含了大自然之理。明末医家李中梓在古今元气厚薄不同论中讲:元气古厚而今薄,人身感之,故治病之法宜远峻烈,多行王道温补。实是注意到了“宇宙在膨胀”。-难道不是吗?讲了这么多,一定有人会问:“你读了这么多医书,说起来似乎头头是道,动手治起病来,是不是也有这么厉害?”各位读者,你若再细看一下,就会发现,我在文中没有提及针灸与脉学知识,因我对这二块领域甚是生疏。好在能详于问辨,弥补了缺陷,仍能够较好地遣药组方,治病救人,近年来,经手治疗的病人渐多,网诊病人也数以百计,网诊医案大多集录于博客的“我的助人医事 ”中。网上治病,正统医师多鄙视这事,其实不然,中医治病能四诊周详,固然是好事;四诊不详,古贤原亦有飞鸽传书以治病。只是说网上寻医,更宜谨慎,多个心眼;有些病,病机过于复杂就不宜网诊了。我所遇病人中,约有近半病人是在现实生活中多方求治无果者;有部分是小病,不需要去医院求治者,故在网上咨询;还有些是隐私病,病人自感不便在医院诊治的。数年来为病人提供服务,得到的最高回报,也是最高评价,是一句话-“好中医在民间”。该患者是一中年女士,曾在某大教授处治疗近二个月无果,据患者讲该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用我方三剂,对我说“终于知道了,好中医在民间”。还有几例速效案,得到患者的酬谢甚丰,患者用方后的第二天便汇来诊金六百元五百元-想及仍是感愧交集:医者之心,原不应在稻粱之谋。说仁术济世这样的大话是抬高自己。利人同时利己确应努力去追求。医家著中序言,每每论及这,仁术仁心跃然纸上,我们学医之人,能不“见贤思齐”?刚接触病人时,有效有不效,效与不效皆思之,像陈修园说的那样,静坐时联系贤圣书中的某某训诫想想;如此仍有不得解之处,不要紧,暂搁于脑海中或记于纸上,数月后,或一二年后,必有恍然大悟之时。 要学习中医,大家都知道一定要学好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经。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还有这么一些医家是我们必需要学习效法的:大我们约360岁的傅青主(16071684),而傅青主的全部医学心法在陈士铎的医学全书中。大我们约180岁的费伯雄(18001879),曹仁伯,王孟英,程杏轩,王旭高,王堉,李冠仙等。王九峰(约大我们180年)和张石顽(约大360年)的也可备考。你若要学得更好,大我们约900岁的许学士许叔微(10791154年)也可参师。傅青主“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我常私下认为,只懂医学,不旁及其它学问,医学也难精进。傅青主被后世尊为“医神”,足见其医术远胜一般的中医名家。陈士铎比傅师约小二十岁,因博学且精于医被傅师选为传人,故陈士铎的医著中,常大段大段地与傅青主男科等雷同。所著的外经微言,我个人认为,这是内经以下,最可宝贵的中医理论书籍。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原亦成就甚高,但与这外经相较,又相差甚远。四圣心源的较大篇幅说来说去是现话在重复,远不如外经字字珠玑,篇篇精彩。学医之人,若不读外经,你就不会知道一些名医的错误在哪里,也就不会知道一些名医(如张锡纯等)自以为独得的心法在外经里全都有。而石室秘录虽有傅青主男科的六七成原话,仍精爽可观。其所述医法,名医曹禾(此人读过很多医著)在医学读书志中评陈士铎“立方多有可取者”。然,傅陈二位的医法仍可以用数个字概括-着力在肝肾之阴。以我意观之,特别是肝阴,“白芍”出现的频率排在第一,当归,熟地,生地为第二。由肝及肾,是因子盗母气,且“乙癸同源”。-关于这,最好是与费伯雄的医醇胜义(剩)同观。学医之人,必读前人医案。曹仁伯,王孟英,程杏轩,王旭高,李冠仙,王九峰等人皆有医案传世,且读这些医案,你很容易找到与你临床所遇的病人情况相类似的例子。相对来说,离我们时代也不太远,大周期更类似,最宜效法-是我们学医之人最为宝贵的模范。而许学士普济本事方再好,因离我们太久远-借用石室秘录华佗之言:清初宇内之气已薄于三国时,药方要化裁了。观此,亦可悟执泥经方之浅陋。又,程杏轩医案取后面的三分之一即可,此时程师的医法更精,且所遇病人也进入了少阳相火时段,取王堉的醉花窗医案后面的三分之二部分。我在读这些人的医案时,曾将医案中的药抄写下来,发现这几位医家的常用药都差不多,甚至可以说使用频率高用量又大的那些药,几乎是相同的-我当时稍微整理了一下,笔记已弄丢,诸位可以自行整理,必获益更多。综上所述,治疗当前民病,临床在一线的中医师们应多用滋水涵木的熟地,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若多用香燥热烈之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砂仁,陈皮便是与时相反,必常常与病相反了。现今太阳系内,天时之气原是风木司天相火在泉之大气候;又,司天主前三十年(1984-2014年)在泉主后三十年(2014-2044年)。风火之气盛行,又以厥阴风木为主。“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肝气易盛肝血易亏是当前民病的大趋势-这是铁定的。因“子易盗母气”“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旨)”“滋肾即是养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