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1页
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2页
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3页
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4页
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和语文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与语文教学摘要 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暗示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中极为重要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必须具有渗透性、启发性、愉悦性、自觉性和协调性等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暗示策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师应不断追求、永不满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暗示能力。关键词 语文教师 心理 暗示能力 语文教学Chinese Teacher Ability to Suggest And Chinese TeachingFeng WeiminJiangsu Dongtai Normal 224200Abstract: Suggest is an ordinary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 human. It is a special way to influence peoples psychology. The ability to suggest is important in Chinese Teacher teaching Ability. The ability must have the features of permeability elicitation method of teaching, cheer, consciousness and harmony. Chinese Teacher must pay attention to taking effective tactics to giv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ts teaching efficiency. It is endless for Chinese Teacher to develop their suggestion ability. So they should pursue it for ever, not be contented with it so that they can improve their suggestion ability of teaching step by step.Key words: Chinese Teacher, psychology, ability to suggest, Chinese teaching 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暗示是指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暗示者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保加利亚著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说:“凡是影响心理都是暗示。”从人的心理因素看,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注意等心理现象都可以受暗示的影响。语文教学离不开心理暗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有意识、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通过连续不断的暗示手段来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自我发展的过程。一个具有较强暗示能力的语文教师才能有效地促进其教学改革,完善其教学过程,丰富其教学理论。暗示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中极为重要的能力,是学者型语文教师所不可或缺的。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对内部深层次问题的触及,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现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拟从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暗示策略,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培养途径等三方面加以审视,以期求教于方家。一、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基本特征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暗示能力,语文教师的心理暗示能力具有其特殊性,它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高级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师施展其教学艺术才华的重要凭借,是语文教师树立自我威信、实现自我价值的有力保证。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必须具有渗透性、启发性、愉悦性、自觉性和协调性等基本特征。、渗透性。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信息是通过刺激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有效传递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的机智是心理暗示的基础。洛扎诺夫认为:教学既要发挥意识的作用,又要发挥无意识的调节作用,使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启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一个人的见解、动机、记忆等,受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影响甚大,而“心是有它为理智所不知的理由的”。暗示是利用无意识或极少意识的心理活动之中的、旧有的和情绪上起作用的机智,进行信息的渗透影响的。也正因为其具有鲜明的渗透性,所以才能达到牢固而持久记忆的目的。暗示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暗示的渗透性就在于能用无意识引导有意识,这正是挖掘人类潜能的重要通道。无论是有形暗示,可觉察到的;还是无形暗示,意识不到的,都具有渗透性。渗透性是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显著特征。人的学习活动不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感情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显意识和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每个人身上都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一个人在进行显意识学习的同时,其潜意识也在接受着各种信息,并对显意识时时刻刻施加影响,增加或削弱显意识学习效果。正如洛扎洛夫所说,语文教学必须“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渗透性暗示能力,才能既使暗示显得自然、亲切,又会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并发挥长期效应,取得“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启发性。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字即启发诱导的意思。学记中同时还提出了启发诱导的三条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而不能牵着学生走,要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要指点学生的学习门径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暗示主要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去自我发现、捕捉有效信息,以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启发是暗示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启发就没有暗示,不具备启发性的暗示不能称之为暗示。暗示信息的隐蔽性,使得暗示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有鲜明的“会意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能通过暗示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活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规范学生的言行,开启其思维。无论是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的暗示,还是环境暗示、高峰暗示、语言暗示等都应具有极强的启发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调动起其积极的学习心态,使之克服消极因素。语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暗示能力,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情绪追求,促使其形成主动进取的积极心态。语文教师暗示的启发性应做到“少而精”,自然得体,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开启一个新的思维空间,使之有所得有所悟,增强其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积极暗示,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潜意识的启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潜意识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使暗示的启发性受到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善于抓住启发激因,及时触发信息,采用生动、新颖、灵活的暗示方法,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敏捷、深刻、正确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暗示中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配合更加默契,心有灵犀。、愉悦性。洛扎诺夫经过长期的探索认为,人在清醒而放松的状态下,其可暗示性和有意识的判断能力同时出现。轻松的状态有利于暗示信息的吸收和巩固。现代心理学认为“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抵制”,而且“凡是受试者认为不愉快的事,总不如他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暗示一定要让学生“消除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无谓活动,把自我控制的力量导向不会产生疲劳的事上。”(贝勒什兰心理学)语文教学中的暗示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能疏导其不良情绪,迅速建立信心,使之能深深感受到学习是内在的需要,是极为愉悦的事,并感受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享受。古人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的暗示只有具有了愉悦性,才能使学生进入乐学的理想境界,从而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成为师生轻松愉快的交往过程,一旦营造了这样的愉快氛围,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并容易接受教师的暗示信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暗示手段时一定要突出愉悦性,一定要建立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之上,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中感到心情舒畅,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首先要培养这个快乐,唤起这个快乐,使它成为可以实现的。其次,应当坚持不懈地使比较简单的快乐转变为比较复杂的和对人类有意义的快乐。”语文教师在其教学中运用暗示时就应能唤起这样的快乐,使之具有独特的“魔力”,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像一股强大的洪流那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刹那间产生强大的动力,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享受到寻幽揽胜的乐趣。、自觉性。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不能缺乏自觉性,采用有效积极的暗示手段组织教学应成为有所追求的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语文教师进行暗示的自觉性越高,其暗示能力就越强,有无暗示的自觉性是衡量语文教师暗示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暗示能力不强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总是随意性太强或装腔作势,处于一种朦胧的、不自觉的意识活动状态之中,有时尽管这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能要求自己主动进行暗示,但由于注意分配的能力有限、意志控制力较差,便不能做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觉而有效地进行暗示,暗示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不高的,甚至会弄巧成拙。只有具备了暗示能力的语文教师才可能自觉地进行暗示教学,也只有具备了自觉暗示能力的语文教师才能做到“少而精”,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的一些多余的或错误的反应。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暗示的自觉性才能很好地暗示他人和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暗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暗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动,即潜意识根据已经与信念相符合的主观愿望形成一种意识能,从而指导主体行动。语文教师暗示的自觉性必须建立在不断鼓励自己,反复给潜意识施加影响,使得不太愿意活动或不愿为人所知的潜意识行动了起来;而潜意识的行动又促成了意识力量的觉醒,进而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的行动。语文教学中的暗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既要有知人之智,更要有自知之明,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把进行积极有效的暗示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才能产生“随机应变”、“运用自如”的艺术效果。、协调性。语文教师进行暗示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完成的,如果语言和非语言间缺乏协调性,就会相互干扰,影响暗示的效果,甚至会使教学陷于窘境,因此语文教师在暗示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语言和非语言暗示的相协调。在语文教学这一师生交流活动中,语言的交流处于注意力的中心,而非语言的交流如态度、表情等则处于注意力的外围,要达到交流的最佳效果,必须使中心和外围充分协调。语文教师应善于通过诉诸感官、符合其兴趣和要求,且与其思维、想象力相协调的暗示来提高教学效率。暗示的协调性也表现为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上,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而学习效果是受制于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协调状态的。在暗示过程中,只有当显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相互作用状态时,暗示的效果才能成倍提高,而当受暗示者的潜意识处于消极或抵制状态时,则会降低暗示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能通过暗示激发起学生的潜意识并诱导其积极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暗示效果。暗示相信感情、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力量,语文教师应能通过暗示控制非特定知觉,即无意的、模糊的、非理性知觉等的质量,使之与特定知觉协调,使学生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综合影响,这样就能成倍的提高暗示的效果。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协调性还体现在语文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上,暗示只有建立于暗示者和受暗示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暗示要服从教学目的的要求,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且要与课堂教学的气氛、情境及学生的心理需要相统一,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基本特征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截然分割的,语文教师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特征,在语文的暗示教学中才能取得综合效应。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暗示策略语文的暗示教学法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为根本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有效的暗示教学,必须以师生的相互接纳为前提,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暗示教学引导学生不断主动地发展和自我提高,也使语文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使自己精神充盈、品格升华。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暗示策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沃尔伯格说:“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现代语文的暗示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主要策略。1、语言暗示策略。语文姓语,语言暗示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准确而富有魅力的语言暗示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无意识记忆,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进行语言暗示时,语文教师一定要讲究语言、语音、语调的准确,委婉含蓄而暗示性强,同时又不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语文教师的声调就藏有丰富的潜台词,每一种语调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某种附加的信息,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好要采用提示性语言进行暗示性鼓励。优秀的语文教师会让自己的暗示语言使学生形成一种意念,这种意念会支配和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始终对学习充满信心。如当学生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和问题时,语文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用心听、积极思考就很容易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既不紧张又很细心,注意力高度集中,能轻松、自然地理解疑难问题。美国学者卡尔施莱歇尔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文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很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教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 ,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高效率高质量地发挥语言暗示的重大作用,通过语言暗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是件容易的事情,从而坚定信心,学好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2、体态暗示策略。人的体态的信息量大、可靠程度高、表现力强,能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这是体态暗示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体态暗示是指语文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多种作用。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劳夫爱默生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都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从一个人眼中瞳孔的大小、亮度的明暗,可以看出他内心世界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眼睛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讯号。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须恰当地运用眼神暗示,让学生从教师蕴含着丰富信息的眼神里获得有关信息,以确立作出怎样的反应。如教师在教学说理文或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时,往往目光平和、严肃;而教学记叙文、散文时则往往目光中充满遐想,有无穷的期待和意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用怀疑和审问的目光看学生,而应用信任的目光。所谓表情,即指面部表情,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倍的语言。”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是人的心灵、思想、神经的显示屏幕,是最迅速又最丰富的情绪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表情暗示来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在以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听觉系统时,用面部表情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以形成知识信息对学生的综合性“多觉辐射”。语文教师也要从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中直接获得教学活动中反馈的种种信息,从而准确判断学生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进行表情暗示时,尤其要讲究微笑的运用。一些教育家曾指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美国1988年总统教育奖获得者埃斯卡兰就把自己的教育哲学归结为爱的微笑,他认为这是自己多年来征服学生的诀窍。语文教师应学会用不同的微笑去表达不同的心理。用微笑把热情愉快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以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储藏。姿势也是重要的暗示手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保持协调、雅观、自然的姿势,庄重而不故作姿态,自信而不盛气凌人,潇洒利索、自然得体。教师的姿势实际上是教师风度的外在形式,它是“文化的表征”(郭沫若语)。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会用姿势暗示来与学生沟通,传递有效信息,教师的站、坐、起等都要得体。尤其是要用好手势语,因为教师的手势是其教态美在三维空间的延伸。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手势暗示,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情意手势、指示手势、象形手势、象征手势、祈使手势、习惯手势等来生动形象地暗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绪、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角色”,使之有如临其境之感。行动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采用准确、有力而得体的动作进行暗示,会使师生间的交流顿时生辉。如在朗读、练习时恰当运用简洁、干练的动作来示意学生开始、停止、变换等,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落落大方,坦坦荡荡,如果过于拘谨、忸怩,就会带来负面的暗示效果,影响教师的威信,必然影响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空间范围内,每个空间范围圈就是我们感到必须与他人保持的间隔距离。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远近与情感的接纳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反过来,人际空间距离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自觉地采用距离暗示法,不能老是站在讲台前不动,应经常走到学生中间去,使学生觉得亲切、融洽,特别是要有意识地接近学习差的学生,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温暖、体贴,可以更好地改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还应自觉地运用教鞭指点板书、图表或其他直观教具,这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暗示教学的质量。体态暗示策略涉及的面极为广泛,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扼要阐述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暗示策略。3、情境暗示策略。语文教学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心理暗示作用,情境所提供的具体物象,使人“百闻不如一见”,感知会深入一层,人一旦置身于情境之中,则会“心亦摇焉”。环境暗示。许多活动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的各种环境暗示所作出的反应。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室的环境、光线、音响、字画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多给学生学习是有意义的、愉快的、不困难的,自己一定能学好等的积极暗示。如在教室里悬挂名人像、名言,就会对学生的言行具有一定的积极引导和约束,启动学生敬佩崇拜的心理,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克服弱点、战胜困难的动力。语文教学中还要重视场景的的设置,它也会起到很好的环境暗示作用。音乐暗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能赐予人以灵感;音乐是奇妙的,有着许多潜在功能,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据洛扎诺夫实验证明,乐曲的运用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对音乐的暗示作用也有深入的研究,晋书律历上说:“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善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科学地发挥音乐暗示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能适时又适量的采用音乐暗示,不仅能营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而且能让学生在情感陶冶中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高峰暗示。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高峰体验是指一个人最能发挥作用、最有决断力、最能专心致志时显现出的自信、幸福、狂喜、欣慰等情绪。语文教学中的暗示应充分利用高峰体验这一有利因素进行高峰暗示,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放松自己;教师则必须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与情境间更好地发生种种信息交流,顿开茅塞,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极大地开发潜能,启开聪慧之扉,打开记忆之库,疏通联想之脉,展开想象之翼,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去获得成功的幸福、欣慰与喜悦。4、 机智暗示策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存在着许多可变的因素,随时都可能发生偶发事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自如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即教育机智,才能化险为夷。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马卡连柯也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教学暗示都具有机智性,没有教育机智就称不上暗示。这里所说的机智暗示主要指语文教师在暗示教学中其教育机智所表现的几种特殊形式,即能集中反映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随机应变,能让学生在意料之外中豁然开朗,故冠之为机智暗示策略。机智暗示策略主要有接近暗示、旁逸暗示、反向暗示。接近暗示的方法实际上是顺藤摸瓜式的暗示。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其中有不少存在着这种或那种形式上的相互接近,语文教师应能根据其接近性去细心地挖掘、精心设计,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准确抓住比较接近的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暗示,指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旁逸暗示的方法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举重若轻、旁敲侧击,用带有隐喻性的事例、资料或生活经验来进行暗示,表面上是节外生枝的闲聊,实际上能让学生获得触类旁通的收获,使学生心领神会、恍然大悟,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反向暗示的方法就是指语文教师能采用反向刺激物进行暗示,让学生产生相反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这种方法往往会起到直接或正面教育所很难起到的作用。 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语文教学当作艺术事业来追求,洛扎诺夫说:“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语文教师必须灵活、自然、恰当地选用各种暗示策略,尤其要讲究上述策略的综合性使用,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取得高效率和高质量,才能突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三、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培养途径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既会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能动作用,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开发和提高。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是不平衡的,不同个性、不同修养、有着不同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所表现出的暗示能力是会有显著差异的。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师应不断追求、永不满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暗示能力。1、加强理论建设。暗示教学理论是相当丰富的,其机理主要是源于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乌兹纳采夫说:“无意识心理倾向的机制显然是暗示现象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广泛学习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严谨求实,不断高攀,认真研究意识和无意识,研究暗示者和受暗示者的心理,研究教学论,打下系统而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减少教学暗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暗示具有科学性。虽然“暗示教学”为洛扎诺夫首创,但并不神秘,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对暗示心理也有诸多研究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传统教学所说的“陶冶”在心理学上的科学基础就是“暗示”作用,前文在讲音乐暗示等时已经接触过很多这方面的理论,再如老子中也有“引无言之教”等语,实质上就包括“暗示”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建设,博览群书,这是搞好自己暗示教学的前提和基础。2、树立教师威信。据研究,影响暗示机制发挥效能的因素有三:1暗示者的权威或威信。暗示有一种“信誉”效应,就是说声望高、有地位的权威,其暗示作用大。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此称之为“皮格马翁效应”。2暗示信息的价值。索菲亚的实验证明,接受暗示的能力受信息的权威性的影响很大:作者的名气愈响,受暗示者的接受力愈大。另据研究,学生记忆权威作家的文句时,其效果比记忆无名作家的文句平均要高两倍。3被暗示者的地位和态度。暗示学的研究认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结合,并且和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以及要求等特性和谐,否则是不能产生暗示效果的。”可见,语文教师威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暗示教学的效果,赞可夫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师的威信不是固有的,它是师生深厚情感的延伸,是靠语文教师自己树立起来的;它是语文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和深厚的师生感情的反映,是取得暗示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语文教师的威信高,学生对他的信任度就高,容易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威信高的语文教师所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稳定的心理性向,从而就容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自己威信的树立,并充分利用威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以使教学更趋完善。语文教师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完善人格来感染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威信;同时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赢得学生的充分信赖,这样才能树立起语文教师自己的崇高威信。具有威信的语文教师的直接暗示和示范有时能点燃学生的创造性火花,通过老师的暗示和示范能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责任感,起到“无言而教”的最佳暗示效果。3、进行自我暗示。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心理健康的主要策略之一。语文教师应通过不断自我暗示启动和控制自己的潜意识能量,调动非智力因素,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心态,补充精神动力,坚定成功信念,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和进取精神,自觉努力,刻苦钻研业务,以取得优异的教学实绩,并促成心智技能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确定目标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强项、长处等进行设计,并能找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注意在实践中加以克服以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实现目标。目标一旦确立就不要轻易改变。语文教师还应善于寻找良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应是实施过程中的意念、行动等处于最佳状态时的感觉,并努力使自己真正能信服,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其次,语文教师要学会用言语进行自我暗示。语文教师应注意调整好自己,经常肯定自己,用积极的言语、意念评价自己,并通过实践活动找机会正面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获得社会正面良好评价,取得外界的帮助,取得外界暗示的正效应。语文教师还要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体现出充足的内气和热情爽朗的性格。讲话要声音洪亮、坚定有力,干脆果断、富有朝气。语文教师还应有自己的座右铭或自己的奋斗誓言,以不断激励自己。一旦遇到了不顺利的事,语文教师要注意自言自语地行施言语命令,通过不断的言语自我暗示以使心理状态得到调节,由急躁或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思维深刻化 、信心十足。言语暗示策略一般具有两种作用,即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水平。前一种是当语文教师心理活动强度不足时采用,后一种则是语文教师心理活动水平太高,超过工作、学习需要时采用。无论采用何种言语暗示心理策略,都是为了保持或提高语文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