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忠孝论.ppt_第1页
国学之忠孝论.ppt_第2页
国学之忠孝论.ppt_第3页
国学之忠孝论.ppt_第4页
国学之忠孝论.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中的 忠与孝 何谓 忠 论语 中讲的 忠 是对国家 社会 父母 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了的话 就要贯彻到底 永远不渝的诚心 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 忠 论语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 自我反省 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 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这里讲到的 忠 包含的是对朋友的忠诚 三字经 中讲古人的 忠 是忠于国君 引深开后 就可以理解为 对人的恭敬 1 最早对 忠 做出明确解释的是 左传 左传 从多个角度揭示了 忠 理念的涵义 代表了春秋时期 忠 的思想 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 一是 上思利民 二是忠于国家 忠于社稷 三是表里如一 真诚无欺 一是 上思利民 上思利民 就是要求君主对臣民谋取福利 庄公九年 曹刿论战 这则史料中 曹刿认为 鲁庄公虽不能对狱事了如指掌 但在判断监狱狱案件时 以己心度人心 这就是 思利民 的表现 属于 忠 范畴 思利民 是是君主对臣下百姓的忠 是一种职责 二是忠于国家 忠于社稷 那作为臣子老百姓怎么做才叫 忠 呢 僖公九年 中记载大夫荀息与晋献公的一番问答 公曰 何谓忠贞 对曰 公家之利 知无不为 忠也 意思是说 竭尽全力地去做有利于公家的事情就是忠 昭公元年 中所记载的 临患不忘国 忠也 是说忠就是面临灾祸却不忘国 三是表里如一 真诚无欺 昭公十二年 所记载道 外内倡和为忠 外指人外在的容貌仪态 言行举止 内指内心 此句话意思是指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 表里如一 就是忠 这一解释突出了 忠 理念里真诚无欺的道德特性 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眼中的 忠 首先 将 忠 看作一种重要的道德伦理范畴 是个人修为 孔子认为 个人在家行孝 为官事君才会忠 论语 学而 篇中 孝是忠的前提和基础 忠是孝反映和扩展 两者互为照应 相辅相成的 所谓 孝慈则忠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出则事公卿 入则事父兄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 忠 是臣民和君主双方面的政治关系 是一种相互的道德关系 不仅要求臣民忠于君主 而且君主还要关心慈爱臣民 论语 八佾 中记载鲁定公问孔子 君事臣 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回答道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孔子认为君主先要以礼施与臣民 臣民用忠诚回报君主 孔子眼中的忠是有前提的 一国之君要想家天下 必须学会对臣民以礼相待 正如 孟子 离娄 中道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凡是最后成为一国之君的历史人物无不在成事之前对有才之士以厚礼相待 还有一方面 先秦儒家认为 忠 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 即接物待人要竭心尽力 真诚无私 论语 公治长 中道 巧言 令色 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花言巧语 伪善的容貌 十足表面的恭顺都是对人对事无真心实意的表现 都不是忠 3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眼中的 忠 在 韩非子 忠孝 篇中对 君明臣忠 作出这样的阐释 所谓明君者 能畜其臣者也 所谓贤臣者 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 在这里 明君 不过是善于蓄养臣民君主 而懂得遵循法律 治理国家政务 拥戴君主的臣子才算作忠臣 二 汉代 王道三纲 忠 的确定 西汉初期的皇帝为避免秦朝酷政的恶果 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 的治国理念 政治家和哲学家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 中提出了维护君主绝对权威的 三纲五常 理论 将尊主贵君 以死效忠的忠君思想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董仲舒的 三纲五常 伦理思想源自儒家伦理核心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 即 五伦 五伦 关系的道德信条是仁 义 礼 智 信 即 五常 仁 即爱人 孝悌 忠恕等 义 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 礼 是各种封建礼仪 制度和规范 智 为判别是非之心 信 系忠诚守信 在 五伦 中 董仲舒重视君臣 父子 夫妻这三轮 把他的自然观中关于阴阳的理论 作为他的社会 伦理思想中的 三纲 的根据 因此 三纲 指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三条封建道德原则 要求为臣 为子 为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 父 夫 东汉出现了很多大名鼎鼎的儒家学者以及对儒家思想进行注解的各种经典书籍 所以系统总结 忠 观念的经典 忠经 也出现了 忠经 由儒家学者马融编撰 郑玄注解 仿效 孝经 的体例 共十八章 较系统地阐述了秦一统天下封建专制集权建立以来 忠 观念的主要内容 标志着西汉时期 忠 观念已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 三 宋代理学 忠 的极致 宋代程朱理学昌盛 理学家们热衷于讲论义理 他们将天理绝对化 将人的欲望非道德化 使天理和人欲二者绝对对立 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的口号 希望这样能化解个体与社会 个体欲望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 忠 是 理 的体现 普天下谁违背 理 都被视为天下不容 忠 作为不可违逆的 理 所遵从 作为臣民的还有为君主报仇雪恨 甚至为君主殉死的义务 何谓 孝 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 即是奉养父母 古文字学家释为 孝 的篆体 因人老了 弯腰弓背 手柱拐杖 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上老下子作服待状 孔子认为 孝 的精髓是合乎礼 孝 是在礼统帅下的 孝 孝悌不仅是家庭伦理 而且也是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的基础 详考孔子之学说 既认孝为百行之本 故其立教 莫不以孝为起点 所以 教 字从孝 凡人未仕在家 则以事亲为孝 出仕在朝 则以事君为孝 能事亲 事君 乃可谓之为能立身 然后可以扬名 忠孝能两全VS忠孝难两全 忠孝为何难两全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宗法社会中 忠与孝向来都是结为一一体的 事君为忠 事亲为孝 忠孝两全 置当时社会思想道德标准的最高典范 忠 的含义原本是 忠君 这一点 人们早就用忠于人民 忠于人民的事业取代它 谁也不会再把 忠 和 忠君 联在一起 而孝的含义从古至今 反映的都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社会怎样进步 这种关系都是常存的 封建统治者一方面褒奖忠臣 另一方面嘉赏孝子 提倡 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古代专门论述封建孝道 宣扬宗法思想的 孝经 一书 把孝抬到 五之经地之义 的高度 概括孝的内容是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两汉魏晋时 孝成为 三纲 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一大重要内客 宋以后 更同 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一样 提出 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 忠孝不能两全 之说问题的实质 无非是关于 忠 与 孝 这二者的关系问题 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 前面说过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 提倡并强调 忠孝两全 不但是人们普遵守的道德规范 同时也是必须执行的纲纪制度 从来也不会把忠孝不能两全视作一种什么原则或信条去宣扬 忠孝之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干 忠和孝都要求自觉地服从和维护权威 所以理论形态上的忠孝之道具有相通之处 在封建社会里 为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统治阶级极力倡导 忠孝一体 但因忠 孝所服务的对象不同 在实践中 忠和孝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造成忠孝不能两全 自古以来 人们常把忠孝截然分开 认为要为国尽忠就不能做到为父母尽孝 因此得出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结论 那么忠孝到底能不能两全呢 论语 学而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忠心是孝情的自然延伸 其基础是由宗法血缘构成的农耕社会 把血亲人格概括为孝 把社会人格概括为忠我们就会看到 忠是孝的根本 忠是孝的扩大 二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若我们能在尽忠的时候不远游 忠孝就可以兼得但有时为了尽忠 我们可能不得不远行 那这就要取决与我们对 论语 的正确理解 游必有方 就是说在我们面对要远游这种情况是我们一定要有能够想到方法来孝敬父母 这里的方是方法方式 而不是过去被误解的方式 季康子问 要使老百姓恭敬竭尽全力地服侍君王和互相勉励 应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 你对待他们的态度庄重 办事严肃认真 他们会尊敬你 你孝敬父母 慈爱百姓 他们就会为你竭尽全力了 你提拔品德高尚的人 教育能力差的人 他们也就会相互勉励了 由此观之 要做到做好忠就必须对待好百姓对待好父母对待任何一人一事 一言蔽之 就是 孝慈则忠 同时我们也看到 由孝及忠 推己及人的恕道是重要的中介 必然的途径 释 忠恕 孝是忠的思想道德基础 试想如果一个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人 何以孝敬父母和长辈 何以担当社会道义 何以在生死攸关 为国尽忠的紧急关头 大义凛然 挺身而出 显然是难以置信的 忠是孝的延伸和扩展 只有具备孝道的人 才能对国家和人民忠诚 反之 无孝何以有忠 当然 在国家人民利益和家庭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舍弃家庭个人利益 而维护国家人民利益并不等于说就是不孝 而是孝的延伸和扩展 是大孝 现实社会中普遍认为忠孝不能两全 认为忠孝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 其中对于对父母的 孝 和对祖国的 忠 其中矛盾最大 但是事实上两者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 这种 忠 是更大程度上的 孝 而且 孝 有多种表达方式 并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边才算是 孝 也不是尽到忠道就不能尽到孝道 所以说忠孝是能够两全的 问题是你有没有心去达到而已 综上所述 忠与孝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不孝必然不忠 忠孝两全 孝为先 岳飞岳飞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 今河南汤阴县 的一户佃农家里 据传 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四个字 精忠报国 让他铭记国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