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合课程及教学实践,谈谈您在古代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好....doc_第1页
2.结合课程及教学实践,谈谈您在古代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好....doc_第2页
2.结合课程及教学实践,谈谈您在古代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好....doc_第3页
2.结合课程及教学实践,谈谈您在古代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好....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结合课程及教学实践,谈谈您在古代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并说说运用这些方法的效果。长期以来,我们老师生怕学生不能理解,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大量教学时间花在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上,如此呆板的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手段,枯燥的教学内容,又怎么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文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是有着声韵美、文章美、趣味美、文化美的作品,是“声”“色”结合、“趣”“味”横生的精品。我们要通过读“声”、赏“色”、设“趣”、品“味”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 读“声”让文字从舌尖滚过,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犹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位老先生“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吟诵诗文时投入的样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早已归结出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姚鼐曾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可见,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领悟作品和谐婉转的旋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诵读时要注意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读对字音,读准句读,在初步理解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内在节奏,并随着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加深,注意感情韵味的把握,读出情感。诵读时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兴奋感中愉快昂扬地诵读。我们可以将自读和范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诵读和背读相结合。还可以分角色朗读,在体味人物情绪态度和思想的基础上,读对语气,刻画形象,显现性格。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要读出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时的委屈不满、牢骚不平,也要读出郑伯“是寡人之过也”的自责。还可以配乐朗读,帮助学生在音乐中探求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尤其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散文,借助音乐可以营造一种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生活。也可以比赛竞读,创设氛围提高学生背诵的热情,在文言文背诵的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文言文的语言感知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这样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疏通了字词,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文本错落有致的节奏、奇特严谨的结构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真切的把握,不知不觉间和作者心意相通了,正如清唐彪读书作文谱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二、 赏“色”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几经筛选的精品。这些作品有着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或叙事生动,刻画人物性格鲜明;或说理透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或写景优美,状物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技巧;或抒情真切,情深意长,感人肺腑。总之,这些文言文都有着独特的美感,色彩纷呈,美不胜收。我们应指导学生去发掘美,欣赏美。(一)欣赏语言美。教材中所选文言文语言风格各异,或者质朴清新,或者优美华丽,或者含蓄委婉,或者气势磅礴,或者洗练简洁等等,往往都能准确传达作者思想,表达其内心情感。如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六个比喻,突出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又如滕王阁序对仗工整,声律和谐,骈散结合,语言华美。其中妙词佳句,今天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读之如饮醇酒,久而弥笃。(二)欣赏结构美。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尤其是议论文都具有严密的论证思维,成熟的语言技巧,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如六国论在第一段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弊在赂秦”。继而在第二段中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论据,对总论点作了概要阐明。这两个论据,又被作为分论点,分别在第三、第四两段里给以具体论证。第五段从六国覆灭的惨痛史实,总结历史教训。第六段则批评了北宋统治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对敌妥协投降的错误,预言其下场会比六国更加可悲,从而揭示出写作意图,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这篇史论,结构完整,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紧紧围绕总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非常值得借鉴。(三)欣赏画面美。古人用那隽永的文言语言、独特的审美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别具一格的场景,透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欣赏到古人眼中的美丽之景,能够想象古人的生活。如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让人感受到水天浩渺,天青水碧,飞鸟翱翔的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美景;读到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时,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集会文人的闲适与惬意、高雅与诗意,他们沐浴在自然的和风里,在“觞”“咏”之间,寄情山水,感悟人生。(四)欣赏手法美。高明的艺术作品必定有高明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能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具有揭示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作用,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了突出“始得”西山宴游之乐,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首先概括描写游众山时的兴味索然,然后着力突出西山的“怪特”和特殊的感受。并且寄情于景,托物寓志,写西山气象的阔大、傲视群峰的气势,寄寓自己超尘拔俗、卓尔不群的情怀。而司马迁更是在鸿门宴中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将人物置于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并将张良与范增、刘邦与项羽、樊哙与项庄等人物进行鲜明的对比中,彰显了他们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文言文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我们要指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欣赏、去借鉴,从而增加自己文章的语言魅力,增添文采。三、 设“趣”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了兴趣。如何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成为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一)巧设“趣”导语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如果设计得恰当巧妙,富有趣味性,就能迅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有利于教师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如鸿门宴中有人设计这样的导语:“鸿门宴是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楚的一方是项羽,他年轻时代见过秦始皇巡游,触景生情,曾出大言彼可取而代也;汉的一方是刘邦,青年时代也见过秦始皇巡游,也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现在这两个抱负不小的人,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崭露了头角,执掌了重兵,有谋臣勇将,竟在鸿门坐到一起来喝酒了,怎么会坐到一起来呢?在酒宴中,谁肯让谁,谁能胜谁呢?鸿门宴这个典故,后来为什么会成为隐藏着危机的政治谈判和聚会的代名词呢?”这一段导语既让人初步了解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一个是心直口快,又稍嫌鲁莽少谋,一个是艳羡富贵,沉稳持重;又让人期待如此的两个英雄交锋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深入文本的兴趣。(二)巧设“趣”问题在文言文教学中,巧妙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特别是能改变串讲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效益。如陈情表中我们可以扣住“陈情”二字,提出四个问题: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用这些问题把课文的内容、教学的步骤都串起来,并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课文,在对问题的解答中自然而然地疏通了字词。又如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教导阿房宫赋一文,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分别用一个字完成下面的填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谓( )矣!”在完成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再一次梳理了课文内容,又对文言文的用词进行了一番推敲,学习富有激情且卓有成效。(三)巧设“趣”活动活动是文言教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载体。我们如果能够精心地组织和穿插一些适宜的活动,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如小组讨论法、讲述故事法、课本剧表演法、意境改写法、对联概括法、文言吟诵赛等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展开适当的活动。山东滨州北镇中学史建筑老师在教学项脊轩志时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保持作品意境、基调、主题等要素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理解体验,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改写。其中一个学生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改写为“时光,如水,在指间流过;如沙,在瞬间洒落;如风,在叶间穿梭。曾经拥有过,亦或只梦过?妻子亲手照料过的那株枇杷,叶片的呼吸已融进我的脉搏。思念,又不单是思念,一份感激、一份宽慰、一束阳光透入心田,这光芒刺痛了我的双眼,我已辨不出树影、人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啊,你遮住了雨,却遮不住我的泪水滴落心间。”这样的读写活动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归有光的悲伤眷恋之情、物是人非之感,并且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机会,实现“文”与“言”的交融。文言文教学中,多手段多方法地开展趣味教学,做到寓教于乐,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四、 品“味”乌中斯基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洪堡特也有类似的说法:“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文言本身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可以说文言文的背后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味。阅读经典文言佳作,感受品味它们所负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人格之美,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前嫌,毅然临危受命,深入敌营,以自己的辩才说退敌人;魏征冒死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司马迁虽遭坎坷,仍为理想忍辱负重,选择“重于泰山”之死他们的光辉人格使我们的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我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哲学之思,劝学让我们明白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秋水让我们悟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季氏将伐颛臾让我们得出安定、团结才有国家的兴旺发达的道理他们的哲理思考使我们得到指导和引领。我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精神之光,苏轼坎坷仕途、一路遭贬依然能够坦然面对人生风雨的旷达乐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