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课件选修1.ppt_第1页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课件选修1.ppt_第2页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课件选修1.ppt_第3页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课件选修1.ppt_第4页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课件选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教学重点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教学难点 对北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 北宋中期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内容 归纳概括北宋中期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 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 史料2 统治者纵容功臣 大将们兼并土地 导致 富者有弥望之田 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 有田者无力可耕 史料3 富者有田无税 贫者产去税存 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 人民赋税负担沉重 连年的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北宋农民负担沉重 王小波 李顺起义 吾疾贫富不均 今为汝均之 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 史料1 993年 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 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史料2 真宗咸平三年 1000年 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史料3 仁宗庆历年间 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 表现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 史料1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 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 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 可是都失败了 史料2 1040 1042年 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 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表现 辽 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史料 景祐三年 1036年 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 又上书讥切弊 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 为此 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 引用朋党 被罢官 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 有欧阳修 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 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 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 反对用 朋党 的罪名堵塞言路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集中行政权 集中军权 集中财政权 养兵 赔款 养官 阅读课文回答 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产生了什么影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 到北宋中期 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 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 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 互相推卸责任 不干实事 行政效率很低 二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 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 积弱 冗兵 冗官冗费 积贫 增加财政负担 强化君权加强统治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澶渊之盟1004年 内容 宋辽维持旧疆 约为兄弟之国 辽主称宋真宗为兄 宋真宗称辽主为弟 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 绢二十五万匹 称为 岁币 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 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三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 背景 2 时间及主持者 3 目的 4 主要措施 p48 49 5 中心内容 6 结果 7 影响 社会矛盾激化 积贫积弱严重 仁宗庆历年间 范仲淹 失败 原因 整顿吏治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实现富国强兵 挽救统治危机 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 一场更大规模 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曾任枢密院枢密使 积极主张对辽 西夏用兵 整顿北宋吏治 庆历新政失败后与欧阳修等被贬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989 1052 新政措施 改革文官升迁制 严格恩荫制 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 慎选地方官 减轻徭役 重视农桑等 中心 整顿吏治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1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攻击 2 措施 太猛 更张无渐 3 思想动员不足 配套措施不到位 罢官无安置 4 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1 宋史 食货志 记载 北宋 势官富姓 占田无限 兼并冒伪 习以成俗 重禁不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北宋吏治腐败b 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 混战不休 农民破产d 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巩固练习 2 北宋前期 统治者认为 富者田连阡陌 为国家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 边境扰动 兼并之财 乐于输纳 皆我之物 表明北宋政府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 重农抑商的政策b 减轻农民负担 限制大地主特权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 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3 北宋造成 冗官 冗兵 冗费 的局面 从反面证明了 a 官越多 工作效率越高b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 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d 兵越多 战斗力越弱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 政治 军事 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第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 如何调整封建国家 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阅读教材51页的两段文字 讨论并归纳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1 庆历新政失败后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要求变革的呼声又起 2 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了宋神宗的认同 3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阅读教材52 53页的内容 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法的主要内容 富国措施 强兵措施 取士措施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一 富国措施 1 目的 改变积贫的局面 调整封建国家 地主和农民关系 发展生产 2 内容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 钱或粮食 a 作用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 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局限 强制借贷 利息较高 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作用 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 耕地面积增加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政府税收增加 免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 雇人服役 官僚 地主也要出钱 作用 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并增力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 按多少 好坏收税 作用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 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市易法 设市易务 收滞销货 短缺时卖出 以稳定市场 作用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 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二 强兵措施 1 目的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 内容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 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 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 将 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目的 政治 加强对人民控制 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 寓兵于民 节省军费 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设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作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三 取士措施 1 目的 为变法培养 选拔人才 2 内容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明经诸科 不考诗赋 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论充明法科 专考律令 断案等 经义考试 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 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 阐发义理 策论考试 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述 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举改革目的 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 为变法服务 选官制度改革 贯彻惟才用人的原则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 成绩优异者不经科考可直接为官 设置武学 医学 律学等专门学校 培养专门人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 人之困乏 常在新陈不接之际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 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 今之贫者举息于官 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 则青苗行矣 材料二 王安石 原以为 苟能抑制兼并 理财 不患无财 以上材料摘自邓广铭 王安石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 兼并之家 和 豪民 主要指哪些人 2 综合材料一 二 指出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目的 大地主 大官僚 大商人 抑制大地主 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试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 改革程度不同 相同点 背景 性质 结果 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 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遭到大地主 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中心 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 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史学界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种观点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 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 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 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 又有施政才能 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著名的改革家 列宁 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 文明国家 的银行 把免役法视作 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还认为保甲法 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实国史上 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梁启超 王荆公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市易均输法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促进农业发展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免役法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有助于农业正常生产 增加了政府收入 青苗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 增加了政府收入 部分农民免除赋税 得到实惠 方田均税法 修建大量水利工程 利于灌溉和防洪 增加大量耕地面积 水田 淤田 圩田 农田水利法 作用和成效 富国措施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一 王安石变法作用之积极作用 共同点 积贫局面有所改变 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将兵法 提高马匹的质量和数量 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保马法 提高武器质量和数量 军器监 军队的战斗力有明显提高 加强封建统治秩序 维护了社会治安 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保甲法 作用和主要成效 强兵措施 一 王安石变法作用之积极作用 共同点 积弱局面有所改善 史学界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另外几种观点 依照当时情况 安石的新政 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 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 却同时引起边衅 对外便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 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 国史大纲 下册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 引用奸邪 更张法令 驯至靖康之难 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 二史札记 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 以财利 兵革为先务 引用凶邪 排摈忠直 躁迫强戾 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 流毒四海 二 王安石变法作用之消极作用 1 强制农民借贷 2 利息偏高 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对贫苦农民是沉重的负担 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1 青苗法 2 募役法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 青苗法 展开讨论 甲 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 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 对人民有利 乙 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 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问题 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 试述你的理由 司马光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 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 助役钱不敢少缓 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变法过程中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a 二者都对b 二者都错c 前对后错d 前错后对 练一练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作用的学习 史学界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评价主要有哪两种观点 一是 二是 你个人的观点如何 请简述你的理由 探究学习 肯定说 否定说 对改革作用进行评价时 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历史要求 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 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 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三 变法的命运 失败 问题 分析导致王安石变法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追踪问题一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哪些阶层的反对 这些阶层逐渐形成什么派别 他们对变法持什么态度 具体怎么做的 追踪问题二 面对阻力 王安石坚持着什么思想 对变法进程起了什么作用 追踪问题三 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具体表现是什么 宋神宗态度的变化对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 变法的命运 失败 支持 动摇 改革范围和力度缩小 青苗法 免役法等废止 1 大地主 大官僚 守旧派 的阻挠和破坏 2 宋神宗死后 司马光任宰相 废除了新法 3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1 失败原因 材料补充 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 后来 为了能够大权独揽 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 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 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 4 变法中用人不当 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1 要讲究策略 处理好与守旧派之间的关系 2 王安石变法的结局给我们的教训 2 改革过程是艰辛的 必然充满阻力 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3 要注意用人 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4 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感悟历史人文精神 从王安石身上 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忧国忧民精神创新和改革精神敢于面对困境毫不动摇的精神 拓展延伸 1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有哪些 2 你认为根本目的是什么 由此判断其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1 缓和社会矛盾 2 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 实现富国强兵 4 维护封建统治 地主阶级内部一场对生产关系的局部改革 小结 1 2001年全国 天津文综卷 以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的精神 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