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doc_第1页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doc_第2页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doc_第3页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doc_第4页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 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第45卷.5,2019Vol.4564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鲁西奇摘要元代北方地区的乡里制度,主要沿用金代的乡里正村社主首制,并在村社层面增设社长,从而形成乡里正村社主首、社长制。 当这一制度被推行到南方地区时,适应南宋固有的乡村控制体系,在都的范围内差充里正、主首,在村、保层面上设立社长,从而形成了都里正都分主首社长的控制体系,其基本格局则沿用南宋的乡里控制格局。 元代乡里制度的基本结构,乃是乡(都)里正村社主首、社长制乡或都的里正是赋役征科的责任者,村社或都分主首实际负责催征赋税,社长主管督劝农桑。 关键词乡里制度;村社;区域差异;元代K247A1001-778X (2019)05-0064-11 一、乡(都)里正村主首、社长制论者一般认为,元代的社乃是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组织的、兼具民众自治与赋役征发、治安管理双重职能的乡村社会基层组织,它首先推行于北方地区,灭亡南宋之后,又推行到南方地区,乃成为全国普遍施行的地方基层制度。 因此,论者往往以“社制”概括元代的乡里制度,认为立社乃是元代乡里制度的重要或根本性特点。 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讨论,即社长与乡里正、村社主首之间的关系。 杨讷先生曾经指出社制颁行之后,元政府仍旧保留了承自金代的里正、主首制度,认为元制将金代里正的“劝课农桑”一责划分出来,成为社的中心任务。 “在社制的实行过程中,由于社长设于村社,里正则设于乡都,里正与社长的关系实际上便成为上下级的关系。 a可是,社长既然置于村社,其“劝课农桑”的职责就不当分自乡里正;而乡里正与村社主首职司催征赋役,且为职役,其与具乡村自治功能的社长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至少在制度规定上,无所谓“上下级的关系”。 关于社长的职守,劝农立社事理列举了诸多条款,然究其实,却只有劝课农桑、宣德教化与组织乡民互助三端。 关于劝课农桑的规定最为详尽。 如社长须教谕民户勤事农耕,毋误农时,甚至要在“地头道边,各立牌撅,书写某社长某人地段,仰社长时时往来点觑,奖谨诫惰”;社长应主持、督促兴修、维护水利工程,开垦荒地,栽种桑榆,等等。 其涉及宣德教化者有三款一是“本社内若有勤务农桑、增置家产、孝友之人”,社长当保申官司,予以优恤;二是“若有不务本业、游手好闲、不遵父母兄长教令、凶徒恶党之人”,社长须予“丁宁教训”,若不改正,则由社长记下姓名,“候提点官到日,对社众审问”;三是“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分各令子弟入学。 其涉及组织互助者有两款一是“本社内遇有病患凶丧之家、不能种莳者,仰令社众各备粮饭器具,并力耕种锄治收刈”;二是“每社立义仓,社长主之。 社长明置文历,如欲聚集收顿,或各家顿放,听从民便。 社长与社户从长商议,如法收贮”。 b而根据元典章卷五三刑部卷一五所引至元新格,“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作者简介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 a杨讷元代农村社制研究,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 后收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6254页,引文见第229230页。 b元典章卷二三户部卷九农桑,“立社”,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917921页。 65系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谕解,免使妨废农务,烦紊官司”。 a则社长亦得调解普通民事纠纷。 凡此数端,实际上都属于乡村民众的生产生活范畴,虽然是官府征发赋役的基础,但却并不直接涉及赋役征发。 b实际上,社长并无征科之责。 劝农立社事理第一款即明确规定社长只管督劝农耕,“官司并不得将社长差占,别管余事”。 而元典章卷二三户部卷九农桑“立社”引至元新格,谓“诸社长本为劝农而设,近年以来多以差科干扰,大失元立社长之意。 今后凡催差办集,自有里正、主首,其社长使专劝课。 凡农事未喻者教之,人力不勤者督之,必使农尽其功,地尽其利。 官司有不遵守、妨废劝农者,从肃政廉访司究治。 c明令地方官府不得以差科“干扰”社长劝农,如有违反,肃政廉访司可予究治。 至元七年(1270年)四月,在颁行农桑之制后月余,御史台转呈河北河南道按察司的申状,称诸处州县各管村分,以远就近,并为壹乡,或为壹保,设立乡头、里正、保头、节级以下,更有所设乡司人员,催趁差发,投下本县文字一切勾当,据各户合着差发,计构本县官吏减免分数,或虽立户名,科着丝料、包银、税粮,却令所管村分人户代纳,每年秋、夏,两次于人户处取敛年常物斛,或别作名称,托散聚敛。 如此侵扰,以其久在县衙,与官吏上下惯通,易为作弊。 都省会议的结果,要求“各路严切禁治,司县、乡司、里正人等,须管不致似前冒滥多设,作弊扰民违错”。 d司县,指诸路、府、州所属的司录司与县;乡司,当即申状所说的“乡头”,他们在县衙里掌管赋税籍帐,当即五代宋以后的乡书手。 保头,当即保长,大致相当于金代的村社主首和宋代的大保长。 申状所述河南河北诸路府州县的乡里控制体系,即由乡司(乡书手)、里正、村社保长(主首)等构成。 按乡分置乡司(乡书手),在县衙办事,盖沿用宋金制度而来。 元典章卷一七户部卷三逃亡录至元十年(1273年)中书省吏礼部文称如在逃军民抛下田桑园圃水陆事产,省部符文,令诸色户计依乡原例出纳租课射佃。 此等事产,各处亲民官吏、乡司、里正、主首并在官一切人等,不无射佃,虽云出备租课,中间情弊多端,以致在逃军民畏避官司权势,不能还业。 e所谓“依乡原例出纳租课”,亦即以“乡”为单位补足逃亡军民应纳租课。 元典章卷二一户部卷七杂例录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魏奉国咨云“近体知得各处州县司吏、乡司人等,递年以来,每遇节朔,科敛追节钱物不少,无由而行,以征粮为名,各分都保,给引催征”,故福建行省“行下各路,禁约司县官吏人等,今后毋得假此名色,差人下乡,如中间委有合欠米数,厘勒司县承催,乡司验数填纳,并不许妄说,就人户名下乱行勾征骗扰。 f“乡司”得以征粮为名,向各都保发放税引催征;乡司并负责“验数催征”,正是晚唐五代以来乡书手的职掌。 乡里正与村社主首则实际负责催征赋役。 上引至元新格谓“凡催差办集,自有里正、主首”。 里正、主首,当即沿用金制而来的乡里正与各村主首(原则上以五十户置一主首)。 元典章卷六工部卷三役使载至元新格规定“诸村主首,使佐里正催督差税,禁止违法。 其坊村人户,邻居之家,照依旧例以相检察,勿造非违。 g以乡里正与村主首负责催征赋a元典章卷五三刑部卷一五听讼,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1748页。 b正因为此,日本学者清水盛光、冈本敬 二、柳田節子等,均把元代的“社”界定为村民相互扶助的共同体性质的组织,参阅岡本敬二元代社制鄉村,歷史教育第13卷第9期(1965年);柳田節子元職役社制,见氏著宋元鄉村制研究,东京创文社,1985年,第405412页。 c元典章卷二三户部卷九农桑,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923页。 d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卷一七赋役,“滥设头目”,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514515页。 e元典章卷一七户部卷三逃亡,“逃户抛下地土不得射佃”,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609页。 f元典章卷二一户部卷七杂例,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787页。 g元典章卷六工部卷三役使祗候人,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xx页。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鲁西奇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第45卷.5,2019Vol.4566税,并负责乡村治安事务,正与金代制度相同。 里正、主首当属于职役。 元人胡祇遹杂著“论并州县”说合并州县有利三,其二云“每县胥吏、乡司、里正之徒五六十人,并祗候、弓手、足解不下百余人,每家岁用衣食钞百贯,举取足于民,今皆废罢,而民免蚕食之苦。 a里正与胥吏、乡司并列,当属于吏役。 通制条格卷一七赋役“主首、里正”条录大德五年中书省转江浙行省上言,曰先为有力富强之家,诸色名项等户计影占,不当杂泛差役,止令贫难下户承充里正、主首,钱粮不办,偏负生受,已尝颁降圣旨,一例轮当。 则知里正、主首均属于杂泛差役,富户不愿充当,多所规避。 故圣旨进一步明确说“仰不以是何投下及运粮水手、香莎糯米、财赋、医儒、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火佃、舶商等诸色影蔽有田纳税富豪户计,即与其余富户一例轮当里正、主首,催办钱粮,应当杂泛差役,永为定例。 b金代村社的设置标准是50户,元代所立劝农之社也是以50户一社为原则,所以,元代的社实际上就是金代的村社。 从制度规定上说,元代的社长与村社主首皆设在村里(南方地区有的州县按都轮充主首,与此不同,见下文),分别负责劝课农桑和催征赋役。 但二者责任的分划并非清晰。 胡祇遹杂著“县政要式”云署军、民、站、匠诸色,户计,各乡保、村、庄丁口产业鼠尾簿一扇,各户留空纸一面于后,凡丁口死亡,或成丁,或产业孳畜增添消乏,社长随即报官,于各户下,令掌簿吏人即便标注。 凡遇差发、丝银、税粮、夫役、车牛、造作、起发当军,检点簿籍,照各家即目增损气力分数科摊,不偏枯,不重并,使奸吏不能欺谩。 至于土田、婚姻、驱良、头匹、债负,一切词讼,一一凭籍照勘。 又置交参、分外来寄居、别投下诸杂户计簿一扇,以备互相争讼。 二簿一一从实,无得漏落包套,邻佑、主首、社长互相保结,不实者罪之。 各村荒闲官地及牧马营盘,亦仰于各村下标注。 此籍既定,别写一扇申州申府顿放,互相照勘。 c社长需要负责户丁登记、核定,并与主首共同保结,二者的关系相当密切。 而据上所引元典章,社长往往被差科干扰。 换言之,社长也或者被轮充为主首,负责催征赋役。 总之,元代的乡里制度,可概括为乡(都)村(社)两级。 乡司(乡书手)在县衙负责户口赋役的籍帐;乡里正(在南方地区是都里正,见下文)则是赋役征科的责任者。 在村社层面上,主首实际负责催征赋税,而社长则主管督农桑。 所以,元代乡里控制体系的核心,应当是乡(都)里正村社主首、社长制,不宜简单地概括为“社制”。 二、元代北方地区的乡里控制体系蒙古崛起后,渐次灭西夏、金,据有华北广大地区。 元史食货志云“元之取民,大率以唐为法。 其取于内郡者,曰丁税,曰地税,此仿唐之租庸调也。 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此仿唐之两税也。 d其所谓“内郡”,当包括腹里(中书省直辖)、陕西与河南江北行省所辖诸路府州县,大致相当于金国所领华北汉地。 此言元时北方汉地沿用唐制,征收丁税、地税;江南南宋故地则沿用中晚唐以来至南宋时的制度,实行两税法。 元末人危素曾概括说国朝既定中原,制赋役之法,不取诸土田而取诸户口,故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e所以,在蒙古、元朝统治下,北方地区(金国故地)大抵按户口征发赋役,而南方地区(南宋故地)则按田亩征发赋役,乃是北、南方赋役制度的根本差异。 fa胡祇遹杂著,见吏学指南(外三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39页。 b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卷一七赋役,“主首里正”,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497页。 c胡祇遹杂著,见吏学指南(外三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35页。 d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357页。 e危素危太朴文续集卷九书张承基传后,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据刘氏嘉业堂刊本影印,第588页。 f陈高华元代税粮制度初探,初刊文史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3126页;后收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0360页。 67元史食货志接着说丁税、地税之法,自太宗始行之。 初,太宗每户科粟二石,后又以兵食不足,增为四石。 至丙申年,乃定科征之法,令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升,新户丁驱各半之,老幼不与。 其间有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其土地之等征焉。 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 工匠僧道验地,官吏商贾验丁。 虚配不实者杖七十,徒二年。 仍命岁书其数于册,由课税所申省以闻,违者各杖一百。 逮及世祖,申明旧制,于是输纳之期、收受之式、关防之禁、会计之法,莫不备焉。 a1232年,出使蒙古的彭大雅在黑鞑事略“其赋敛”中说汉民除工匠外,不以男女,岁课城市丁丝二十五两,牛羊丝五十两。 乡农身丝百两,米则不以耕稼广狭,岁户四石。 漕运银纲,合诸道岁二万铤。 旁蹊曲径而科敷者,不可胜言。 b则知蒙古据有汉地之初,无论城乡居民,均按身丁抽丝(城市丁丝二十五两;乡民身丝百两,当是指户丝百两,以每户四口计,则与城市丁丝二十五两相同),同时按丁、户征收财产税(城市居民征“牛羊丝五十两”,当是以丁口计其赀税;在乡村,每户无论田产多少,均按户征二石或四石)。 换言之,城市居民按丁征收丁口钱和财产税(每丁合计丝七十五两),乡村居民按户征收丁口钱和田亩税(每户合计丝百两、粟米二石或四石)。 因此,掌握户口乃成为征收丁、户税的依据。 故蒙古据有金国故地后,即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清查与登记。 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楚材)神道碑云甲午,诏括户口,以大臣忽睹虎领之。 国初,方事进取,所降下者,因以与之,自一社一民,各有所主,不相统属,至是始隶州县。 朝臣共欲以丁为户,公独以为不可。 皆曰“我朝及西域诸国,莫不以丁为户,岂可舍大朝之法,而从亡国政邪!”公曰“自古有中原者,未尝以丁为户。 若果行之,可输一年之赋,随即逃散矣。 卒从公议。 时诸王大臣及诸将校所得驱口,往往寄留诸郡,几居天下之半,公因奏括户口,皆籍为编民。 c甲午,即窝阔台六年(1234年)。 此次检括户口,将此前“各有所主,不相统属”的“一社一民”隶于州县,则检括户口时当以“社”为单位进行。 这里的“社”,仍当为金代的村社。 通制条格卷二户令载至元八年(1271年)颁行户例“驱良蒙古牌甲户驱”下称照得甲午年钦奉哈罕皇帝圣旨“不论达达、回回、契丹、女直、汉儿人等,如是军前虏到人口,在家住坐,做躯口;因而在外住坐,于随处附籍,便系是皇帝民户,应当随处差发。 主人见更不得识认,如是主人识认者,断按答奚罪戾。 d则此次检括户口,当遵循“居地”原则,即以居在地作为户籍所在地。 “居地”原则落实到乡村民户的登记、造籍与赋役征发上来,则必然以村社为基础。 丙申年(1236年)所定科征之法,据上引元史食货志,“令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升,新户丁驱各半之,老幼不与”。 陈高华先生认为,从这一年起,按户征税粮变成了按丁征取。 然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则称(丙申年)秋七月,忽睹虎以户口来。 是岁始定天下赋税,每二户出丝一斤,以供官用;五户出丝一斤,以与所赐之家。 上田每亩税三升半,中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五升。 商税三十分之一,盐每银一两四十斤,已上以为永额。 e则元史食货志所记按丁科粟,只是当年所定赋税制度的部分内容。 将元史食货志与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统合观之,知其时所定赋税当包括三部分一是丁粟,以每丁科粟一石、户各二丁计,每户当科粟二石;二是户丝,户出七十两(五十两供官用,二十两纳头下a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357页。 b彭大雅著,许全胜校注黑鞑事略校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xx年,第7576页。 c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8329页。 d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卷二户令,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19页。 e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9页。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鲁西奇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第45卷.5,2019Vol.4568主);三是地税,按田亩等次,每亩税二升至五升不等。 据元史食货志下文所记,知地税并不与丁、户税并存,二者只纳其一。 食货志又称“工匠僧道验地,官吏商贾验丁。 盖官吏商贾按户丁纳税,而工匠僧道则据其所有地亩纳税(盖其时工匠与僧道寺观广占田地,而其户丁寡少,故按其所有地亩数征税。 食货志下文记中统五年,“诏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人凡种田者,白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 也说明按田亩征税仅限于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人等特种人户)。 尽管有这些特殊规定,但总的说来,北方地区的民户赋税,仍当以按户丁纳税为主。 元史食货志又说(至元)十七年,遂命户部大定诸例全科户丁税,每丁粟二(三)石,驱丁粟一石,地税每亩粟三升。 减半科户丁税,每丁粟一石。 新收交参户,第一年五斗,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第四年一石五斗,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第六年入丁税。 协济户丁税,每丁粟一石,地税每亩粟三升。 a户部定例,以“户丁税”为称,又具体规定每丁所纳粟数,似乎是按丁征税。 然丁的意义,本在应役。 而元史食货志“科差”云中统元年,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例。 然其户大抵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户既不等,数亦不同。 元管户内,丝银全科系官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六两四钱、包银四两;全科系官五户丝户,每户输系官丝一斤、五户丝六两四钱,包银之数与系官户同;减半科户,每户输系官丝八两、五户丝三两二钱、包银二两。 b文繁不具录。 无论何种户,科差均按户纳丝、银。 据此,我们认为,所谓按丁征纳,当沿用辽代以来“一户二丁”之制,以“丁”作为计算单位,并非根据每户所有实际丁数纳税。 科税既以户为单位,而人户复依居地原则定籍,故蒙古、元朝统治下的北方地区,当沿用金代乡里正村社主首制度,以掌握户口,催征赋役,社长之立,不过是强化了原有的村社组织而已。 正因为此故,元代墓志、买地券中述亡人生前居里及葬地,一般采用某县某乡某村(社)的方式。 如宪宗八年(1258年)冯汝楫为曾祖冯三翁买地合同契券述亡人葬地,在“怀州河内县冯封村正北偏西”;至元十年(1273年)张氏买地券述张氏葬地,在“岚州宜芳县大友乡观家庄村西”;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韩囗为亡祖考妣、亡妻吕氏买地券述亡人葬地,在“咸宁县龙首乡朝堂社常乐坡正西原上”;皇庆二年(1313年)康宁为亡父母买地券述亡人生前居地,在“河东北路冀宁府岚州怀顺乡牛朝社”,葬地在“牛朝社村南平原地”。 c元代北方地区的“乡”的作用与意义并不太明朗。 至元十九年(1282年)真定府元氏县重修庙学记碑阴题名中见有元氏县在城坊司魏无咎、闫梅,坊正杨天祐、陈祐,神岩乡乡司安仲民、里正孙成,龙泉乡乡司苏彰、里正雷德,等等。 诸坊司、乡司与坊正、乡里正之名列于县衙六案吏员题名之上。 d这里的乡司当即乡书手,属于县吏;坊正、里正则当是科差,属于职役。 乡司(乡书手)、里正(以及坊正)既然主要是在县衙当差,与其所统之乡实际上已脱离直接联系,所以,在乡村民众的实际生活中,乡所发挥的作用与意义并不大,实际上逐步退出了乡村行政管理与社会生活。 蒙哥三年(1253年)大朝平阳路解州闻喜县美良川河底村东华观记谓观主李志云“元系美良川姚村人”,自幼随父迁于嵩州福昌县;至己亥年(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回到故里,“河底村有刘会首、王通事、吴会首、小杨、田四等将本村旧有三清殿一所,地二十亩,施于李公先生为庵住持”。 e美良川当是闻喜县南境地域名,并非乡名。 中统四年(1263年)a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358页。 文中全科户丁税每丁纳粟数,原文作“三石”,据陈高华先生的考证,当作“二石”,今从之。 b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3612362页。 c鲁西奇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xx年,第313314页、第293页、第311页、第296页。 d沈涛辑常山贞石志卷一六,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第13445页。 e胡聘之辑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四,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第1550815509页。 69大朝国解州闻喜县东镇城北上社创修三灵侯庙像记谓“古左邑之东,去县积有三十里,通衢之贯,有聚落曰东镇,城北上社,居民数十家,以农圃工贾为业。 a东镇当有若干社,城北上社为其一。 其时尚未推行社制,故此处的“社”当沿用金代村社而来。 而碑记但称城北上社在东镇,并不谓其属乡。 至元十二年(1275年)霍邑县杜庄碑记杜庄村民连名状告宋圣村村民有违水利规例之事,碑末有霍邑县尹高、达鲁花赤兀鲁阿思兰、主簿兼尉李等官员的“押”,当官文书。 碑文说“间有宋圣村赵 一、赵大、任 三、王林、贾珎、赵三,托令东城村?荣、北杜壁村王玉等社长,石鼻村梁社长,共皋?圣村苏乡老劝和,写立私约。 b各村的社长负责协商水利事务,应当是至元七年(1270年)颁农桑之制十四条所立的社长。 而碑文所记各村,均未及于其所属之乡。 至元十七年(1280年)壶关县内王村大觉院兴修记碑末题名中,除内王村外,见有东归村、元村东庄、西归村、秦庄村、和磴村、紫晏北庄、紫晏南庄、石门村、宋保村、靳庄、三家村、下内村、五岭庄、塔地庄、东崇贤村、南羊户、南百戈等村庄,亦未述及各村所属之乡。 c至元十七年(1280年)河内县重修成汤庙记题名中,见有河内县沁阳村、南张茹村、北张茹村、张武村,武陟县西曲村、留村、薛村、南里村、保村、朱村、东曲村、北王村、娄下村、中曲村等,各村分属两个县,然仍未说明其所属之乡。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成汤庙记碑末题名中,则见有李董东村社长王瑞、社长刘福、社长黄用,李董中村社长赵琄、社长齐荣祖,陈范东北村社长管、社长郭从,狄家林社长刘恩,上省庄社长张仁等,也未说明各村社所属之乡。 d大德十年(1306年)平定知州杨公开水利民记谓乱柳村“盖郡之首村也”,碑末署名为“社长、乱柳阖村耆老人等立”,未说明其所说之乡;碑末题名中见有里正石等四人,当是乡里正,却亦未述明乡目。 e至大二年(1309年)重修兴阳院碑碑阴题名中见有汤阴县鹤山镇刘提领,东善应王福、妻高氏,西城村高源、妻黄氏,水冶贾秀实、申良彧,潞州壶关县龙真村徐全同、妻王氏,东安善段淮,晋庄村元祐广,以及安阳县南交口村张百户等、南齐村吕熙等、东马店赵大等。 f同样涉及不同县的各村镇,却也均未说明其各自所属之乡。 “乡”在乡村控制体系中的功能与意义逐步减弱之后,在村社之上,或者会加上镇、堡、市等地名,以表明其所属的地域范围。 皇庆元年(1312年)重修青山殿碑述晋宁路汾西县安仁乡五社重修青山殿事,碑末署有“本县干河村、授敕隰州儒学正孙,书丹人靳家庄祁郁,云堡徐庄村立石人王恭立,蔡家坡王英,李庄堡成家庄立石人成济,成家庄成惠,梁,刘家沟刘俊施钞二十贯,石匠本县侩念村王瑞,故郡堡荀美。 g李庄堡、云堡应当是规模较大的中心聚落,故成家庄、徐庄村分别系于其下。 但这些堡、村仍当属于安仁乡,二堡对于二庄并没有行政管辖权力。 所以,元代北方地区在乡村地区实际发挥赋役征发、行政与社会管理功能的,主要是村社。 无论主首,还是社长,都是以村落为基础设置的。 主首又或被称为“管民主首”,其职责似不仅仅在催征赋役。 大德九年(1305年)薛氏祖茔墓记说薛氏“世居北海县第十七都泥沟庄”,以农a胡聘之辑山右石刻丛编卷二五,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第15513页。 b胡聘之辑山右石刻丛编卷二五,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第15534页。 c胡聘之辑山右石刻丛编卷二五,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第15548页。 d道光河内县志卷二一金石志下,中国方志丛书本(华北地方第475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据道光五年刊本影印,第893894页。 e胡聘之辑山右石刻丛编卷三,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第15630页。 f武虚谷辑安阳县金石录卷九,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第1391113912页。 g胡聘之辑山右石刻丛编卷三,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第15647页。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鲁西奇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第45卷.5,2019Vol.4570桑为业。 至元十六年(1279年),薛聚被“推荐”为管民主首;至元三十年(1293年),“蒙北海县委充社长。 碑末署名为“管民主首薛聚”。 大德十年(1306年)李氏先茔碑文说李氏世居临丹西北十里埠头庄,李昱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蒙北海游差充社长”,碑末署名亦为“社长李昱”。 a显然,主首由“推荐”产生,而社长则由县衙差充。 一般说来,在元代北方地区,一村一社的情形比较普遍,但也间有一社包括两个或以上村的情况。 延祐二年(1315年)重修太白庙记记皇庆(13121313年)、延祐间郿县清湫镇重修太白庙之事甚悉,所录修造功德施主花名中,见有凤栖乡清湫本社张等38人,道南马德等24人,则清湫社当包括本社和道南两部分;温泉社则分为楼观村(21人)、屯庄(王社长等11人)、华谷口(14人);骆口社包括本社(25人)和曲坈村(6人)两个聚落。 当然,大部分的社,都是一村一社,各有一社长,如太白乡教坊社,诸葛乡廓下社(社长宁)、豆村社(社长赵得进)、宁曲社(社长李平)等。 b 三、元代南方地区的里正、主首与社长元典章卷二六户部卷一二赋役户役录大德七年(1303年)江西行省编排里正主首例称每一乡拟设里正一名,每都主首,上等都分拟设四名,中等都分拟设三名,下等都分拟设二名。 依验粮数,令人户自行公同推唱供认。 如是本都粮户极多,愿作两三年者,亦听自便。 上下轮流,周而复始。 仍每年于一乡内,自上户轮当一乡里正、各都主首。 如自愿出钱雇役者,听从自便;如该当之人愿自亲身应役者,亦听。 仍从百姓自行推唱,定愿认役人户粮数、当役月日,连名画字入状,赴本管州县官司更为查照无差,保勘是实,置立印押簿籍,一本付本都收掌,一本于本州县收掌,又一本申解本路总管府。 c则江西行省各路府州县,差设里正,乃以乡为单位;主首,则以都为单位,按等第分设主首二人至四人。 乡里正由当乡上户轮差,各都主首则似为常充。 里正与主首之责,都是催征税粮差役。 d在这种情况下,主首实际上成为承催赋役的户役,与村社并不对应。 元典章卷一八户部卷四“胡元一兄妹为婚”条录大德四年(1300年)新喻州申“据五都第十六社长胡信甫状申,大德三年十二月初六日,有社户胡元三前来对信甫言说我亲弟胡千七将伊小女名元七娘与伊长男胡元一为妻,我是他亲兄,更不听从劝谕,乞与申官。 e这里的“社”系于“都”之下,复以序号编组,则每都当分设若干社。 这样,在江西行省,就形成了乡置里正、每都分设主首2至4名、又各有若干名社长的体系。 按乡置里正、逐都分设主首之制,应当是元朝在南方地区试图推行的制度。 大德昌国州志卷三叙赋“食盐”录有大德二年江浙行省札称据昌国州判官冯福京呈本州坐落海心,所辖四乡一十九都,除富都乡九都与本州连陆外,其余三乡一十二都并各散在海洋,止是小小山岛,并无膏腴田土,其间百姓止靠捕鱼为活,别无买卖生理,钞两实为艰得。 每年计口请买食盐,句追笞责,重费经营。 自二十七年抄数诸色户计有二万二千四百余户、计一十万三千五百余口,岁买食盐二千零五引一百余斤,无问大小,每口月该食盐一十余两。 因此递年以来,逃亡事故,民户比元数已亏,而盐额如a民国昌乐县续志卷一七金石志,中国方志丛书本(华北地方第66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第660664页。 b张埙张氏吉金贞石录卷五,见国家图书馆善本室金石组编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第1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 c元典章卷二六户部卷一二赋役,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970971页。 d关于元代主首的设置与职能,请参阅刁培俊,苏显华元代主首的乡村管理职能及其演变,文史xx年第1辑,第153168页。 e元典章卷一八户部卷四嫁娶,北京中华书局,xx年,第629页。 71故,多是里正、主首及见在户口代为闭买。 年复一年,已皆靠损。 a昌国州代买盐额的里正、主首,当即4乡19都的里正、主首。 据同卷“茶课”条载,昌国州茶课,始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然其地并无茶园及磨茶户,“姑令各都认办此数”。 昌国州岁纳沙鱼皮94张,分别由富五都、富七都、安一都、安二都、蓬一二都、蓬三四都、蓬五都输纳;岁纳鱼鳔80斤,“于出产都分科征”。 b征科既以“都”为单位,主首应是按都差选(轮充)的。 至顺镇江志卷二地理志“乡都”云乡都之设,所以治郊墅之编氓,重农桑之庶务旧宋各都设立保长,归附后,但藉乡司,应酬官务。 厥后选差里正、主首(里正催办钱粮,主首供应杂事)。 科役繁重,破家荡产,往往有之。 延祐乙卯,经理田粮,限期颇趣,奉行弗至,封洫虽明,弊端未革。 为政者有忧之,复令民出田以助役,逃亡事故,仅可补益。 间有桀黠之徒,稍能枝梧,复为细民之蠹,抑肥者不一二,而瘠者已什伯矣。 然后使变更随时,而都保则仍旧贯。 今叙列乡都村保之名,以便披阅。 c变更随时,都保仍旧贯,则知元时仍沿用宋时都、保之制。 当元据江南之初,“但藉乡司,应酬官务”,所谓“乡司”,当指乡书手。 后选差里正、主首,以“里正催办钱粮,主首供应杂事”。 那么,里正与主首是在怎样的范围内选差的呢?至顺镇江志卷一三户役记镇江府录事司有崇化、还太两隅,各置隅正二名,“然无定户,每验民力点差”。 社长21名,其中崇化隅8名,还太隅13名。 d其卷二地理志“坊巷”下注云归附之初,每隅设坊官、坊司,皆老胥旧吏为之,役轻事简,取于民亦微。 大德十一年以来,里人有言之时,官者差选殷实人户充役。 凡官府排办造作祇(秪)应杂务、羁管罪人、递运官物、闭纳酒课、催征地钱,悉委隅正,重则废家,轻则逃窜,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至治元年十一月,耆老建言差设隅正,循行岁久,科差繁重,逃移规避。 隅分人户,多有不等,议以还仁、静宁并作一隅,止设四隅。 后经二十二年至至顺二年九月,官司又为化隆、太平、还仁三隅,地僻民贫,别无堪充隅正之家,乃以化隆并崇德,太平并还仁,号崇化、还太两隅。 e镇江府城本沿用宋制,分为七隅。 后渐次合并,最终成为二隅。 元初沿宋制所设之坊官,当属于吏役性质,故由老胥旧吏为之,后改为差选殷实人户充役,承应各种差役及催征酒课、地钱,故其作用即相当于“催办钱粮”的里正。 每隅又差选社长若干名,则社长当即相当于“供应杂事”的主首。 f镇江府共设坊正42名,其中,丹徒县江口坊轮充坊正10户,未见社长之置;丹阳县巿常充坊正13户,置社长9名;金坛县4坊,常充坊正13户,轮充计6户,置社长14名。 则各县市坊与镇市坊(江口坊)的坊正亦相当于里正,社长相当于主首。 丹徒县常充里正7户,轮充131户;置社长246名。 其中大慈乡原有3都6里,“今散为村为坊四十八”,充里正者9户,社长26;丹徒乡有2都7里,“今散为村者四十七”,充里正者8户,社长27名;长乐乡原有2都19里,“今散为村为巷凡四十七”,充里正者12户,社长36名;高平乡原有2都11里,“今散为村三十七”,充里正者10户,社长20名;义里乡原有2都14里,“今散为村者五十九”,充里正者9户,社长23名;崇德乡原有3都15里,“今散为四十九村”,充里正18户,社长39名;平a大德昌国州志卷三叙赋,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81页。 b大德昌国州志卷三叙赋,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816082页。 c至顺镇江志卷二地理志,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232624页。 d至顺镇江志卷一三户役,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810页。 e至顺镇江志卷二地理志,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21页。 f延祐四明志卷八记庆元路录事司分置四隅,隅下各有社,其中东南隅有28个社,西南隅有39社,东北隅有26社,西北隅有37社,社各以字号称(如河字社、淡字社、人字社、师字社等),显然经过统一编排(延祐四明志卷八城邑考,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2796280页)。 庆元路录事司的隅社,在性质上当与镇江府录事司隅社相同。 元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行的北南方差异鲁西奇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第45卷.5,2019Vol.4572昌乡原有1都26保,“今散为村二十一”,充里正者5户,社长15名;洞仙乡原有四都,里、保、村11,“今散为村者九”,充里正者29户,社长20名。 a由于里正分为常充和轮充两种方式,所以看不出其与都的直接关系,但充里正之户大约是都数的3至5倍,说明里正应当是按都、3至5年内轮充的。 社长被归入户役,显然不是元史食货志与元典章所规定以劝课农桑为主要职掌的社长,而是“供应杂事”的主首。 社长在怎样的范围内差选,并不能清楚见出。 然至顺镇江志丹徒县各乡之外,另记有在开沙有社长10名,藤沙有社长20名,高沙社长3名,小沙社长2名,当江沙社长4名,吴家沙社长1名。 凡此诸沙,显然是新开垦的沙洲,而吴家沙当即一处新形成的聚落。 所以,社长应当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选差的。 可是,据上所见,社长的数量与村数并不对应,说明一个社的编排并不与村完全对应。 同时,镇江府录事司及3县共有社长776名;据卷三户口所记,其时土著共有100065户,侨寓3845户,客5753户,单贫4104户,僧310户,道141户,合计为114218户,平均每社约为147户(若仅以土著户计,则每社有129户),也远高于50户立1社的规定。 因此,元代镇江府的社,当不是按照劝农立社事理的规定设立的。 至正四明续志卷三记鄞县乡都隅社,谓老界乡包括1都至4都,91社;阳堂乡包括5都至11都,79社;翔凤乡包括12都至16都,66社,等等。 特别是有“湖田”,分为5隅,有58社。 b这里的都(隅)社制,当与镇江府相同。 同卷于奉化州“乡都”下未记有社,然在“义仓”条下称“除乡都依验各家每口留谷一斗,自延祐五年至至治元年存留到粮谷于近便社长之家收顿外,自至治元年别行劝率有田上户存留到谷六千六百六石四斗,如遇歉岁,就便赈济。 慈溪县“义仓”条也说“于各都、隅,每社设仓一所。 c说明奉化州、慈溪县亦置有社,立有社长。 乾隆海盐县图经卷五录有复永安湖碑,记大德十一年(1307年)德政乡13都澉墅石帆村“住坐社长”张千五等“蒙本都里正奉海盐州指挥”照勘永安湖事,其社长“住坐”村落,属本都里正(南宋时的都里正即都保正)统辖。 d在这里,里正是按都设立的,而社长则以村落为基础选充。 明初纂修的吴兴续志“役法”称“元各都设里正、主首,后止设里正,以田及顷者充,催办税粮。 又设社长,劝课农桑,皆无定额。 e湖州各县亦按都轮差里正、主首;主首后来停差,盖以社长兼催赋役之故。 延祐元年(1314年)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宫记碑阴刻有东岳行宫常住田土,其中述行宫所有田亩,多表述为田几亩,坐落某乡第几都某村,租米若干,何人租种,何人施舍,如“田二亩,坐落尚吴乡六都下蒋村,租米壹硕捌斗,本庙自运,系程二秀舍”,“田九亩,坐落吉祥乡一二都渎东村,租米肆硕叁斗,租户徐正一,系智和尚舍”。 f泰定三年(1326年)南镇庙置田记著录庙产,也多书明其坐落于某都某村。 如“一段湖田伍亩贰角贰拾叁步,坐落十八都横山村”;“民田肆亩,坐落第七都七家后”,等。 g凡此,均说明都村体制当是元代南方地区乡里控制体系的基本制度。 需要说明的是,元代文献中所见南方地区的“社”,有相当一部分乃是民间信仰组织,并非基层行政管理组织,也并不具备界定民户籍属的功能。 元人胡炳文说“社,古礼也。 坛而不屋,因地所宜,木为主。 今庶民之社,往往多绘事于家屋而不坛,非古;绘一皓首庞眉者,尊称之曰a至顺镇江志卷二地理志,第26242625页;卷一三户役,第2810页。 b至正四明续志卷三城邑,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475页。 c至正四明续志卷三城邑,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477页。 d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五食货篇上田土附水利,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8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据天启四年刊本影印,第384页。 e永乐大典卷二二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886页。 f阮元编两浙金石志卷一五,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二版,第1055510556页。 g杜春生编越中金石记卷八,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第1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第73157319页。 73社公,而以老媪妣之,寖非古矣。 a至正十年(1350年)丽水县宝定村新街社庙石香炉款识云“拾七都宝定下市奉圣弟子叶自长、自荣抽施己资,命工镌刻石鼎一口,舍入新街社供养。 b宝定下市,当即宝定村的新街;新街社,应即新街(宝定村下市)的土地神社。 四、元代乡里制度的与实质杨讷先生曾论及元代社制的源头之一,在于当时北方地区早已存在的互助结社,并举金元之际由地方豪强主导的、以互助自保为目标的“义社”,以及王祯农书所记“锄社”以为证,认为“元政府从社会上既存的这两种不同的互助方式得到启发,把生产互助作为社制的一个内容,由国家倡导。 c据上引通制条格,选立社长是率先在真定府进行的,而真定地区正是金元之际结社最盛的地区。 元史史天倪传说史伦在金末即“以侠称于河朔”,“士皆争附之”;“伦卒时,河朔诸郡结清乐社四十余,社近千人,岁时像伦而祠之。 d首任司农卿张文谦是邢州沙河人,中统间,曾宣抚大名等路,对河朔民间结社当甚为熟稔。 e故张文谦主持制定的农桑之制,受河朔地区民间结社的影响是可能的。 可是,清乐社之类的“义社”,乃是民间自保组织,拥有武装,主要受地方豪强控制,且规模较大,并不建立在村落基础之上,实为包括多个村落的地域性社会组织。 认为元代所立社长,金元之际的“义社”,实在有些勉强。 实际上,上引元典章说以50家立为1社,“一村五十家以上,只为一社;增至百家者,另设社长一员;如不及五十家者,与附近村分相关为一社”,显然社是建立在村落基础上的。 这种做法,与金制以50家为标准设立村社主首,是一致的。 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