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课堂实录.doc_第1页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doc_第2页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doc_第3页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伯牙绝弦一、纵情吟诵识知音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n)了。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伯牙割断琴弦、摔碎的是怎样一把琴吗?(出示课件:相传此琴乃人类始祖伏羲所制。伏羲见一梧桐有神灵之气,乃树中良材,令人伐之,截为三段。选择中间一段放在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取出来,选良辰吉日,请妙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名曰瑶琴。琴声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有如天籁。)想听听它的声音吗?声音到底有那么美妙吗?还如天籁。(生:想)你们现在也许觉得还不那么美,等你们到老师这个年纪了,就会觉得好听了。师:这样珍贵的一把古琴,珍惜尚来不及,伯牙为何要把它摔碎呢?1、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自己读一读,努力把它读正确。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大家一定已经发现了这是一篇文言文。师:非常好!第一次读文言文,好读吗?意思好懂吗?生:这篇课文难读难懂,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古文杨氏之子,我们知道了古文不仅言简意赅,而且韵味深长。)师: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难读难懂,但它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一定要学好它。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一个法宝,那就是一个字“读”。2、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步的学习,把字音读准,把文章读通。谁先来读一读课文。3、同学们读课文时有些字读得不太准,停顿把握不太正确,下面跟着老师读课文。(教师领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4、师:谁能再尝试着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5、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6、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师:意思一样吗?师:“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好啊!)师:脱口而出,由衷赞叹,带到句子中,读出强烈的语气。(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7、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汉字是表意文字,偏旁相同的字大多表示相同的意思。8、师:文言文中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谓:称为;认为,以为;评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师:那么“乃”呢?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生朗读此句,)9、师:真有古文的味道。我们再读全文二、高山流水明知音1、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根据伯牙和子期的关系选出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师:朋友都是知音吗?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师:说得好!“知”字,我们现在一般指“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古文里,经常表示“熟悉”、“了解”的意思。“知音”就是相互了解很深。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生:是音乐。生:是古琴。(板:琴)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师:对音乐的共同理解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2、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1)师:这一段中的“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么?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生略)(2)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生2:我好想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开始。(生练习朗读)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师:(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师:(一生又读)是这样的铿锵有力、是这样的激情满怀。(又指几名学生读)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长江。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黄河。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生:我看到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江河。师:于是,你这样赞叹(生读)(3)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志”)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师:伯牙本是楚国人,琴技非凡,才华出众,但在楚国却怀才不遇,于是他来到晋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伯牙既然被人们称之为琴仙,那么,能听出伯牙琴声之美妙者一定比比皆是。可他为何会独独视子期为知音?师:琴声即心声。那些王公贵族,高官大臣们没听懂的,子期却听懂了。看来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琴声,更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山之高大、水之广阔吧?(出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还有什么?大家讨论讨论。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 (板书:志)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生:不能得。师:唯有谁能得之?生:钟子期!师:谁能必得之?生:钟子期!师:这才是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念)(4)师: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生:非常高兴。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生:不再孤!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样。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板书:心)师: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生:知音。 (着重号:知音)(5)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师:一句伯牙生:一句子期!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生:一个回应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三、破琴绝弦祭知音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中秋再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师:伯牙把对子期的千言万语都写在了这首诗里忆昔去年春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一生读)师:感受到一点痛心。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还有人必得之吗? (擦去板书:念。)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生再次齐读)四、千古传唱怀知音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学生阅读资料)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女生:(齐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