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七单元第20课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高中政治第七单元第20课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高中政治第七单元第20课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高中政治第七单元第20课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高中政治第七单元第20课课件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17年十月革命后 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创新 讲述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历史 新课标要求 了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掌握 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及其利弊 认识这一模式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了解掌握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艰巨性与曲折性 制作 泰和二中肖常兴2009 4 30 第20课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一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阅读课本和地图册思考 十月革命胜利后 苏维埃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 国内 反革命势力猖獗 他们不甘心失败 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国际 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从北 东 南三个方向侵犯苏维埃俄国 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 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的国土被敌人控制 工厂停工 粮食严重缺乏 经济极端贫困 1 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经济严重匮乏 一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 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经济严重匮乏 2 目的 面对 为了 3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 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国家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 普遍义务劳动制 特点 战时 共产主义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 为了保证战时物质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 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 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行劳动义务制 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 兼有 战时 和 共产主义 两种特点 因此北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柯察金 冬尼娅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 在临终的时候 他可以说 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 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一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4 作用及评价 学思之窗 阅读下列材料 思考 当时苏维埃俄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材料一 最严重的事件是 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 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 十月革命中 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l921年初 他们出于对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强烈不满 在基地举事 提出 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 的口号 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材料二 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 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 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 列宁当时告诉党 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 无报酬地缴纳余粮 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列宁倾听农民的意见 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农民与政府矛盾尖锐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我们必须迁就农民 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 自觉地 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 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本能地 起来反对苏维埃 二 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1 根本 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 引发经济危机 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战后需要而引发政治危机 2 直接 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 标志 1921 3 俄共 布 十大 通过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的决议 1 农业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 工业 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3 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 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3 内容 4 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 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及评价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 稳定了形势渡过了危机 巩固了政权 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比较这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知识拓展 1 1920年 农民契诃夫在火车站出售一小批粮食 结果应该是a 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 他的粮食被没收c 他被指定到市场出售d 行为合法 没人干预2 1920年 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b b 追踪历史 3 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 主要是指苏俄a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 生产力水平落后c 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 遭遇旱灾 粮食匮乏 4 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 连小石磨都抬走啦 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 余粮收集制b 企业国有政策c 粮食税d 劳动义务制 c 5 1922年 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 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 结果应是a 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 他被处以罚款c 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 行为合法 没有人干预 6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 主要 新 在a 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 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7 列宁认为 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那么就 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工业化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1 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 2 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 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课标要求延伸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三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特定的历史条件 是指什么历史环境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三 斯大林模式 三 斯大林模式 1 背景 1 苏联的建立 1922 2 列宁逝世 1924 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 特定的历史条件 2 斯大林模式 的表现及特点 斯大林模式 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其特点是 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 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世界历史上 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 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 所有的生产 运输 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 那么700公理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 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对于苏联而言 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的崛起 3 斯大林模式 的成就及弊端 斯大林模式 的优势在于国家可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 物力资源 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苏联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 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苏联取得的成就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对此 大国的崛起 有这样的描述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 计划 方式 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世纪30年代 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 我看到了未来 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 计划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苏联的五年计划 1928年 1932年 开始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3年 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 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 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 他们相信 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 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 让历史来审判 苏联 一五 计划之后 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 美国 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 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二五 计划后 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这是自彼得大帝改革后 俄罗斯民族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凭借武力占据了世界制高点 积极 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 对促进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和二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书 1 2005年广东高考21题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 如果这事迟了 那就要失败 他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 就外部环境而言 是因为a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 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 冷战格局的形成d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高考链接 2 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 21题 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 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 余粮收集制b 征收粮食税c 农业集体化d 农产品自由贸易 高考链接 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正确的有 从本质上讲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体制有严重缺点和弊端 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a b c d 以下对 斯大林模式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 斯大林模式 创建b 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 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5 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 优先发展重工业b 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 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6 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 不确切的是a 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b 是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c 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 7 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 曾说过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这表明列宁认为a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c 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d 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 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 已经超越 一般革命 的任务 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摘自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 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很清楚 我们用冲击的办法 即用简捷 迅速 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 在许多问题上 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 再后退 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 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 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 通常的买卖 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 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 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