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药基本知识.doc_第1页
第一章 中药基本知识.doc_第2页
第一章 中药基本知识.doc_第3页
第一章 中药基本知识.doc_第4页
第一章 中药基本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基础方剂学的教学是以系统学习传统中医方剂知识为主,适当介绍有关方剂的现代研究,其重点在于研究方剂的制方原理、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是中医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方剂的组成和药物的配伍规律,结合所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学的知识进行辨析。2.全面掌握100首左右方剂的组成、主证、立法,并学会分析处方。3.了解重点方剂的临床运用和现代药理研究。4.熟读熟记方歌,博览方书。第一章 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学习要点 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掌握君臣佐使的含义。熟悉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形式;熟悉方剂组成原则的重要性。了解方剂在具体运用中表现出组成原则和变化运用两方面的统一;了解临床常用的方剂剂型、汤剂的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什么是方剂?方剂(Formula)即处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辩证立法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按一定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一种处方。“医方”、“药方”、“方子”祖国医药学运用药物治病,是从单味药开始的,在使用单味药物不能适应复杂病情需要时,把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其目的是增强疗效,或者缓和、消除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逐渐发展到使用复方治疗疾病。从单味药物应用到使用复方,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2.方剂学的定义:是研究各类方剂在辩证施治过程中,运用理法方药,药物配伍规律,阐明其组成、剂量与功能主治之间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架于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方剂的起源和发展】一、方剂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商代- 初步形成于战国时期-趋于成熟于汉代-高潮发展于唐代-形成完整理论于明清时代(10万余首)-专业基础课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历代方书简介:1.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五十二病方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王堆医方,总数有280首,以内服及外用方剂为主。药名后世未见,且无方病。属于方剂的低级阶段,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方剂学的最初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 2.最早记载方剂理论的医著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记载方剂13首。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有关治则、治法、组方模式和因病而异灵活组方等,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3.“方书之祖”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公元219年,记载方剂314首,记载药物214味,因方简练而成为“经方”。该书的贡献在于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绝大多数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显著,被称为“方书之祖”。 “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如:白虎汤清气分热 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四逆汤回阳救逆 附子、干姜、甘草 大黄牡丹皮汤、乌梅丸等等。4. 徐之才(南北朝)撰有药对创药物分类法“十种”,为后来方剂分类开辟了途径。5唐孙思邈千金方(5300余)千金翼方(2000余) “辩论精博,囊括众家,高出于前辈”,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6.唐王焘外台秘要 记载方剂6000余首。苏合香丸等。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许多唐以前亡佚的方剂资料如深师、小品方等内容,皆赖以存留于世,为后世研究方剂提供了宝贵资料。7.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记载方剂16834首,国家刊行。从诊脉辨虚实到分科列方,理法方药都具备。是临床较为实用的方书。8.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简称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药典,记载方剂788首,所收录的方剂都是“天下高手医,各以得效秘方进,下太医局试验,”而后颁行全国。太平惠民局卖药,销售。 和剂局 配药,制药。相当于制剂配方手册。逍遥丸、至宝丹、四君子汤、四物汤等。9.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严用和济生方、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等,均为各个医家个人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严用和的济生方是积50余年经验著成,记载方剂400首,如归脾汤、济生肾气丸等。反映方剂学在临床各科中向纵深发展,在新方创制中并呈现出专科方剂配伍组方用药的特色,对后世临床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0.明朱櫹普济方 它广征博引,兼收并蓄,几乎收录了15世纪以前所有方书的内容,并附以大量时方,可谓集15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该书426卷,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11. 吴崑医方考选历代良方700有余,“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是继成无己论伤寒方后,综编各家名方的专著,成为祖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的理论专著。12.张介宾著景岳全书,有“新方八阵”、“古方八阵”,是以方剂功用归类的首创者。13.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共44卷,内容虽繁,但“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为历来医家所重视。14.陈实功的外科正宗是中医外科专著。15.傅山(字青主)的傅青主女科是中医妇科专书。诸书中都有他们创制的各种名方,也是研究方剂的重要资料。16.清汪昂医方集解 每方标明主治,介绍组成,释解方义,例论加减,对于临床应用,颇具指导意义;按20多个功效分类。载方320首。17.王清任医林改错他重视人体气血,尤擅长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创制的“通窍活血汤”与逐瘀诸方,确有独到之处,弥补前人之不足。18.清代由于温病学迅速发展,温病方剂的研究与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给中医方剂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等,在治疗温热病方剂的研究方面均有较大的贡献,足以补前人所未备,对后世温病方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中医药杂志 国内1)由单一的辩证施治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新药的开发研制;如:生脉散补气法是防止高原疾病的有效途径。口服能升压(70年代研究) 现为强心合剂.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对实验性休克动物有强心升压,保护作用. 2)方剂的药理研究与中医理论密切结合,对探讨中医理论(如治疗大法,脏象学说等)作出了科学的依据;如:肾气丸的药理研究对肾阳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研究中发现肾阳虚的人或动物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或性腺)中的17-羟类固醇的含量低有关,给肾阳虚的病人服用补肾阳方药后,随着症状改善,17-羟类固醇的排泄量也回升到正常值(60年代研究)。温补肾阳药有可的松样正作用,但无激素类副作用,它能拮抗外源性激素的抑制作用,从而防止肾上腺皮质的萎缩,长期应用激素形成依赖性的患者,由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因此激素服用多年不得撤,根据上述机理,用温补肾阳方要改善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可在3-5个月撤掉激素,以上说明了中医所说的肾阳虚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有关系。如:小柴胡汤的胸胁苦满的B超指标3)联系方剂的临床应用,探讨方剂防治疾病的药理基础,注意配伍规律,促进了方剂的现代化;如:四逆汤全方和单味药对蛙心的观察如:天花粉蛋白注射剂的筛选如: 玉屏风散对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4)联系生产实践,为方剂的工业生产提供药理学指标。涉及到改革老方,重组新方,提高疗效如:安宫牛黄丸的改革新安宫牛黄针剂国外主要是日本 1)为了生产销售; 2)与临床密切联系; 3)仅仅对主药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方剂学对于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都是同等重要的,学之不当,事倍功半;学有章法,事半功倍.1.学习方剂,首明理法 理法是制方的依据,方剂是理法的具体体现。其中,方与法的关系更为密切,古人言“方从法立,以法统方”,即高度的概括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如表证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治法由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差异,只有在治法的基础上,选择与证法相适应的方剂,辛温解表用麻黄汤与桂枝汤;辛凉解表用桑菊饮与银翘散等,方能取得满意疗效。2.通晓方制,运筹帷幄“方制”是制方的原则,其中包括:组方规律,加减变化,分类治法等。组方规律中必须明确君、臣、佐、使的不同含义;加减变化体现了方剂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即:“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在应用方剂时,既发挥古方配伍严谨的一面,又可以根据临床遇到的各种变证而灵活应用。3.明辨方组,率一统十我们所学的方剂多为古方,很多方剂都有祖方可寻,掌握一则,统率数以十记,这是学习方剂的重要方法之一。分析辩证祖方,才能了解由此衍生出的他方。如桂枝汤是仲景伤寒第一方,古人称为“群方之冠”,由桂枝汤加减的方剂数量不少,如疏邪实表汤、桂枝甘草汤、大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五物汤、瓜蒌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葛根汤等20多首。只有了解熟悉桂枝汤的方义、主证、治法等内容,才能掌握分清各种加减衍化方的含义。4.熟悉药性,理解方义方剂是由药物组合而成,熟悉药性,才能正确无误的理解方义,古人说:“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只有十分了解每味药的性质,才能熟练掌握药物之间的配合关系,才能洞察全方的作用,以及内在的联系。如:麻黄汤中的麻黄是主药,作用有发汗、平喘、利水等三个功效,配伍了发汗解表的桂枝、止咳平喘的杏仁和甘草,因此麻黄的功效体现在了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上了。5.前后比较,融会贯通方剂数量较多,功能主治各不相同,我们根据治法进行分类,便于学习掌握和应用。然而,同类方剂,药性相似,功效类同,如不细加区别,就不能做到准确选方。因此,在学习方剂时,要掌握100左右首方的证法方解加减方及注意事项,而且还要辨清类似方剂在功用、主治上的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方剂比较的类型归纳起来,分为三类:1)同章同节方剂的比较 如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导赤散、香连丸五首方均属于清热剂中清脏腑热一节,章节相同,但作用有别,须加以鉴别。2)同章异节方剂比较如大承气汤、三物备急丸、麻子仁丸三方,均属泻下剂一章,但由于功效不同,又分属于寒下、温下、润下等不同类中。3)不同章节方剂之间的比较如理中丸、痛泻要方、四神丸、保和丸四首方,均能止泻,分属于温里剂、和解剂、固涩剂、消导剂等不同章节。6.熟读方歌,博览方书为什么要熟读方歌呢?因为要学习古方,运用古方,首先要了解古方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研究古方的特点,配伍要点,才能在临床上胸有成竹,师古方而不泥古方。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配伍的概念】药物通过配伍后组成方剂,有如下特点:1)相互促进,提高疗效:“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多味药配合使用发生的作用一个是体现在有效价量上的积累,二是协同作用大于单味药量的总和。近代实验证明: 附子单用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幅度增高,频率加快。用于心衰、心梗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组方为四逆汤(干姜、甘草),对离体蛙心的收缩力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明显超过单用附子。2)监制药物的毒性和烈性:“药有益即有害,方有利而无弊” 单味药都有偏性,以偏纠偏,用之不当,偏性即成害性。 使用药物配伍,既发挥药物偏性治病一面,又防止偏性有害一面。有些药物服用后产生毒副作用,则需配合相应的监制药物。 在炮制学尚不发达时代,古方中半夏均生用,为了监制生半夏的毒性,常配生姜以制半夏毒。3)随证合药,全面兼顾:“药之功力有限,治疗范围狭小;方则制裁随心,应临证无穷之变” 单味药虽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变化。 如: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不渴,咳痰白清稀,微喘,甚至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 若见口渴,则半夏(温燥,易伤阴液),瓜蒌根(苦甘寒之品,去热而生津) 若见气喘,则麻黄(为升散之品,发越阳气)杏仁(为苦降之品,能降气平喘)4)改变与影响疗效:几种药物同用,可以互相影响药效或引导药物主要发挥某方面的作用。 比如,药物的升降浮沉和炮制都可以改变药性。5)很少产生抗药性: 抗菌素的临床应用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在短暂的时间内,其用量越来越大,治疗效果也远不及当初。抗菌素是单种成分构成的药物,故极易产生抗药性。相反的,在中药中,经过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数以百计,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龙胆草,黄连,连翘,黄芩等均有抗菌作用,这些药物使用至今少说也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目前临床医师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不但仍具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作用,而且在用量上也无多大的变化。近代研究报道,单用黄连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较易产生抗药性,而以黄连配黄芩,黄柏,栀子组合成黄连解毒汤使用,则可避免,并还能提高抗菌能力,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加解毒力,减轻单味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以上是药物配伍后的优点,但是也有不足,就是所谓的配伍禁忌。【常见的药物配伍形式】(一)“法”的配伍 用中医理论指导1阴阳理论:气血属于阴阳互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两虚证要补血补气,血虚证用归脾汤(也要补气)。2五行理论:滋水涵木法相生 培土生金法相生 扶土抑木法相克 壮水制火法相克3病因学说:六淫、七情、饮食、外伤4脏腑学说: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二) 药物的“七情”配伍关系 1相类型配伍:相须 2相使型配伍:相使 3. 相制型配伍:相畏 相杀 4. 配伍禁忌:十八反 十九畏 一、方剂的组成(一)方剂的组成原则:“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遣药组方既要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还应重视药物配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做到方中有法,药证相应。(二)君臣佐使的方剂结构:概括为:君(主)、臣(辅)、佐、使。起源: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即通过借喻封建国家体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级设置,以说明药物在方中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过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首先辩证。即通过四诊,诊察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轻重程度,明确诊断,在分清主病、主证前提下,确定治法,在法的指导下选药(君臣佐使),最后酌定剂量,确定剂型及用法。1.主药(君药) 体现主要治法,治疗主证、主病的药物。由1味多味药(方)组成,解决病程中的主要矛盾。构成:1)单味药构成主药:麻黄汤中用麻黄作主药,发散风寒,宣肺平喘。 2)两味以上药物组成:相类银翘散中的银花和连翘共奏清热解毒之效。 相使 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 3)几个法的合用:气血两虚证补气法补血法2.辅药(臣药) 加强主药的疗效、治疗兼证的药物。构成:相类和相使性配伍 如:麻黄汤中桂枝配麻黄加强功效(发汗解表) 杏仁配麻黄辅助治疗兼证(止咳) 如:黄连解毒汤中芩、柏、栀子是辅药。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帮助主药直接治疗兼证; 2)佐制:纠正主药、辅药毒副作用及偏性 3)反佐:根据病情需要,与君药药味相反又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一般在邪重拒药时用。构成:相制性配伍 如:三物备急丸治疗寒积证(胸腹冷痛,胀满,便秘,四肢逆冷,脉沉迟等),用温下法治疗。巴豆为君,干姜为辅助温中,大黄佐制巴豆的辛热及毒性。 如:麻杏石甘汤,石膏是佐药,制约麻黄的发汗偏性。4.使药: 引经药调和药 如:牛膝下行、桔梗上行、桂枝行四肢,甘草调和。有些方不需要使药,因其本身就可以作用在患病部位。应该注意的是:药物本身具有多效性,所以不一定都具备君臣佐使。如:治疗元气暴脱的独参汤,只有主药人参一味。治疗肝火犯胃的左金丸,只有主药黄连佐药吴茱萸。 治疗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由主药黄芪、辅药白术和佐药防风组成。以麻黄汤为例:君药麻黄,辛温,宣通卫阳以发散风寒,宣通肺气以平喘咳。臣药桂枝,辛甘温,透营达卫,解肌发汗,助麻黄发汗解表而散风寒,兼温经止痛。佐药杏仁,苦温,降泄肺气,助麻黄平喘咳。使药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二、方剂的变化成方,包括经典方和验方。 经典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 验方:清以后的方。(清以前-古方) 时方:其他方.首先应该明确,为什么要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应该根据哪些情况加减?病症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而每个成方都有各自的组成、配伍及适应证,它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病症的复杂多变性。因此要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在应用时,必须1)随着病症的发展及变化;2)结合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的差异;3)根据季节、地域的不同对药味、药量进行适当的加减,以适应病情的实际需要。那么,方剂的组成变化有哪些形式呢?(一)药味的加减变化方由药味组成,药味变化直接影响配伍关系。形式有两种1.主药不变,立法不变,仅次药加减 即:主药、主证或主因不变,随着次要症状或兼夹证的不同,而增减其次要药物。如:麻黄汤 由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组成,麻黄为主药。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1) 咳喘较重:风寒之邪留恋于肺,方去桂枝,名三坳汤。 2) 若又烦热:方生石膏(清热除烦)3) 痰饮清涕:半夏(燥湿化痰)4) 头痛:细辛。2.影响主药效果影响法(重新组方): 即:主药不变,而配伍药物发生变化,其结果是直接影响该方的主要作用。如:麻黄汤麻黄桂枝配伍本治风寒表实证,但是桂枝,石膏成为麻杏石甘汤,主要治疗热邪壅肺的咳喘证,这种配伍变化,直接影响方剂的功效及主治。注意!在对方剂进行药味加减时,应注意药味之间的配物类型与配伍变化。一般的,加减相类型配伍,不影响主药效果,相使不一定,相制要注意.(二)药量的加减变化药量的加减变化也会影响方剂的功能与主治. 剂量药典每一味药的用量,指“饮片”。用量成人一日量,煎服二次。1绝对量的加减: 如:麻黄汤麻黄量大,发汗平喘作用强,反之则弱。 白虎汤石膏量大,清热力强,反之则弱。 个别:红花少量补血,大量活血。2.改变比例用量:同样影响方剂的功能主治. 如: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1:1时,石膏对麻黄影响不大,即麻黄的发汗平喘作用均能正常发挥。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石膏=1:3时,麻黄失去发汗功效,只有平喘的作用。 如 一患者,患胆道残留结石证,胆系感染,梗阻性黄疸。黄疸指数为50110。证湿热黄疸法清肝胆湿热为主方茵陈蒿15 栀子9 大黄9 柴胡6 郁金9 黄芩15 陈皮9 水煎服 十几付无效后改用: 茵陈蒿30 栀子30 大黄30 黄芩15 去掉柴胡 郁金 陈皮 加上竹茹9 双花30 生甘草9日二次,三日后黄疸指数恢复正常.(三)剂型更换:如:枳术配伍枳术汤枳实倍白术,以消积导滞为主(急则治其标)枳术丸-白术倍枳实,以健脾和中为主(缓则治其本)第三节 方剂的常用剂型与使用方法 (一)方剂的常用剂型1. 汤剂 又称汤液、煎剂。可供内服、外用(多作洗浴、熏蒸和含漱)。特点:吸收快、显效快,便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于病情重、病势急者。2. 散剂 可供内服、外用(包括点眼、吹喉等)。特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便于携带和服用,节省药材,不易变质。3. 丸剂可供内服。特点:与汤剂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方便服用。4. 膏剂可供内服、外用。特点:体积相对小,使用方便,起效缓慢而持久。5. 酒剂 又称药酒。可供内服、外用。特点:酒能活血通经,有助于有效成分溶出而增强疗效,易于发散。6. 丹剂 丹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丹剂有丸、散剂,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丹”,如至宝丹(丸剂)、紫雪丹(散剂);外用丹剂又称丹药,是将矿物药加热升华,制成剂量小、作用强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剂。如红升丹等,用于外科。7. 茶剂 用沸水泡服或煎汁,可不定时饮用。多用于感冒等疾病,现多用于保健、降压、减肥等。8. 露剂 又称药露。可供饮料或清凉解暑制剂服用。如银花露等。9. 锭剂 可供内服、外用。如紫金锭等。10. 栓剂 亦称坐药或塞药。可供腔道使用,如直肠、阴道等。特点:通过腔道给药,可不经过肝脏,减少药物的“首过作用”而直接进入大循环,可避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用于腔道疾病,又可直达病所。婴幼儿直肠给药尤为方便。11. 冲剂 又称颗粒剂。是目前临床深受欢迎的常用剂型之一。可开水冲服。特点:服用方便、体积小、口感好、显效迅速。12. 片剂 可供口服和外用。有口含片、泡腾片,还有糖衣片和肠溶片。特点:用量小、体积小、服用方便。13. 糖浆剂 供内服用。特点:服用方便、味甜量小、吸收快,便于儿童服用。14. 口服液目前常用的保健、滋补类口服液属于此类制剂。特点:服用方便、吸收快、口感好、剂量小。15. 注射剂 又称针剂。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用。特点:剂量准确、药效迅速、不受消化系统影响。适于急救。16. 膜剂 亦称薄片剂。可供局部应用(如口腔黏膜、眼结膜、阴道、皮肤黏膜等)和口服用。药物在经历了传统给药途径与剂型后,发展到了现代药物的长效和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阶段,现又进入了智能给药系统阶段。随着人们对药物制剂的理解和认识,药物制剂不再仅仅是一个具有一定剂型的药物“配方”,而是一个输送和传递药物的“装置”,这给传统中药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制剂目前还刚刚走出常规制剂阶段,如何解决中药现存不足,纳米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研究中药纳米制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方剂的使用方法(一)煎煮方法 1. 煎药器具 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 2. 煎药用水 加水多少可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饮片约35厘米为宜。 3. 煎前浸泡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4. 煎药火候 急火煎煮称为“武火”,慢火煎煮称为“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为文火。含挥发油成分的药物,如解表药等宜轻煎、短煎;有效成分难以溶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