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知识文档.doc_第1页
自行车知识文档.doc_第2页
自行车知识文档.doc_第3页
自行车知识文档.doc_第4页
自行车知识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骑行技术骑了几年也接触了不少相关理论知识,现在就和骑车帮帮友就正确的进行长途骑行在次交流一下: 每周进行一两次适当的锻炼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每周的锻炼我们的有氧能力和肌肉耐力必然有所提高,然而这一定是建立在正确把握骑行节奏和方法之上。我们常常会见到如此情景:在出发不久或刚到郊外,大家一见道路豁然开朗就一时兴起,奋力猛冲,或相互较劲或跟车猛骑.如果你规划的路程在50公里以上,结果往往是出征时象一个意气风发大将军,快回来时一个个精疲力竭.我不知如何形容。然后乎乎大睡,到第二天也仍旧疲惫不堪。 如果你第二天也不能很好的恢复,你就应该好好的检查一下自己的骑行过程。恐怕你的肌肉组织和其他身体机能已经已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你这次骑行不但没有提高自己反而有可能已经伤害了自己。 其实:训练在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如果训练方法科学10公里的骑行比无头绪的100公里其效用不知道要好到哪里!我以为如果你想通过长途骑行提高自己能力,以下几点请您参考: 1、培养对长途的乐趣而不是恐惧。方法是轻松的骑行,如果有心率表你应该将自己的心率控制在70%左右,最好不要超过80%(当然这点地球人都知道,但你能控制自己吗-不抢、不冲!)如果你没有心率表你最好将速度控制在26-28公里/小时(我指平路)。用轻松齿数比骑(一定!)。在这样的骑行中“速度”是配角,因为你要明白长途骑行锻炼的是有氧能力,是你腿的耐力,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基本训练,是一切提高的开始。看山观水,学会在长途中回避疲劳,要善于用心情调整体能。慢慢的你会喜欢长途骑行,适应连续4-5个小时呆在车上。 2、可能很多朋友疑虑自己在这骑行中自己的速度不能有所提高。那么,好吧,你可以在这次骑行要结束时的十几公里左右做些间隔冲刺练习(如果体能不好了就一定不要做了),每3到5分钟冲一次,每次一公里,做三到五次。说到冲刺自然是竭尽全力,有心率表观察自己的心率,记住不管你用什么齿数比要保证频率在100次以上最好120次。我之所以认为高强度的间隔练习放在快结束时进行,是考虑到大家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负下可以全力进行练习。再一点:万一有什么也离城市近,好处置。 3、要学会控制自己,这点很关键,天高云谈。路宽人稀很容易让人激情万仗,尽管70%到80%的观点地球人都知道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学会控制是成功的关键! 4、差点忘了:千万不要空腹出行,如果出发前一个小时什么也不吃,即使在你后面的骑行过程中,没隔几公里给你补充环法用的能量棒也是枉然。要记住每15分钟要饮点水,不要渴了再喝! 5、不要忘忽所以,你很清楚每个司机都是潜在的杀手,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险情况。平安出平安回!基本骑行技术 跟车骑行技术自行车运动员无论在团体赛或个人赛中,正确运用跟车 骑行技术,是争取胜利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因为运动员跟在别人后边骑行时,可以借助于前边运动员冲破空气阻力所产生的涡流,推动车子前进,从而减少自身体力的消耗。 跟车骑行技术的要领:首先是缩短与前面车的距离,以不影响视线,容易观察前 面路面为好。公路骑行,跟车距离一般在1530公分左右。同时要注意风向和风力。风从正面迎来,应由一人领骑,其他 人在后面排成一路纵队,跟在前车左侧方或右侧方15-30公分处。如风从左方来,可跟在前车右侧后方;风从右方来,可跟在前车左侧后方。如果侧风较大,跟随前车距离要近; 如果侧风小,跟随前车的距离可稍远些。在下坡时向旁边骑开些,转弯时稍向后,以免发生事故。跟车骑行时,头稍抬起,两眼正视前方,余光看到前车 的后轮即可。倘若只低头看自己前车轮,一旦前面出现障碍,就有摔倒的危险。当然,在团体比赛中,交通停止,路面平坦,短暂的瞬间低头骑行,使颈部肌肉得到放松也是允 许的。跟车骑行中很容易两车相撞,多数是后面车的前轮碰上前车的后轮,失去平衡而摔倒。出现两车相撞时,头脑要冷静,前面的运动员要继续平稳前进,后面的运动员不要刹车,只要稍微减速即可。如左面撞上前车,应将身体和车子一齐向右歪,同时将把向右转,这样,两车即可逐渐分开。 若右面相撞,可向左方做同样的动作。要掌握娴熟的跟车技术除进行专门训练外,还要贯穿在 每次训练课中。开始训练跟车时,跟车距离可稍远些,相距 3050公分,随着骑行技术的提高,不断缩短跟车距离,直到1530公分。从两人配合练习逐渐过度到三人、四人配合练习。同时,要专门训练撞车后的摆脱技术,防患于未然。加强运动员的操车技能训练,提高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是预防跌倒的积极方法。由于自行车运动的特 点,在激烈的训练和比赛中随时会出现碰撞、跌倒等现象。运动员遇到跌倒时,要沉着、冷静,不要害怕,不要过早撒把, 也不可闭上眼睛,消极等待跌倒。在身体即将着地时,两脚 要迅速从脚套中抽出,要注意保护头部,有意识用肩部和背部着地,作滚翻动作,减轻摔伤程度。原地起跑技术起跑技术在各项比赛中都很重要,尤其是在短距离项目里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 起跑方法分为扶车与不扶车两种。在赛车场比赛中多采 用扶车起跑,而在公路成组出发的比赛中则采用不扶车起跑。扶车起跑的方法:是在比赛之前运动员骑在车上,由裁判员扶住车座后下方,或一手扶前叉三通,一手扶车座后下方,维持平衡。运动员在起跑前应先拉紧脚蹬皮条, 然后扶好车把,作一、两次深呼吸,腰部放松。坐稳 两个脚蹬保持与地面平行,或是踏蹬的第一脚的脚蹬稍高一些,当听到裁判员“预备”口令时,臀部及时、平稳地离开座位,准备起动,但动作不要过猛,防止抢跑犯规。听 到出发枪声后,踏蹬第一脚立即作迅速而有力的下踏,但不能用力过猛,避免肌肉过分紧张和不利通过“死点”;另一 只脚借助皮条和脚卡向上用力提脚蹬,脚尖稍向上抬起,防止脚套拉脱。在左脚踏蹬时,左手用力向怀里拉把,集中使 排力量,右手以同样力量向下按车把,两臂弯屈,上体前移,整个身体成弓形用力。循环至另一只脚踏路时,动作相 同,方向相反。同时,头部稍稍抬起,注意车子平衡,直线 加速前进。起跑到6080米达一定速度后,运动员可平稳地 座到车座上。利用已有的惯性,稍放松踏蹬几下,调整一下 因起跑产生的肌肉紧张状态,然后,立即转入正常踏蹬。这 里要特别指出,由站立式往下坐时不要向后猛拉车把,防止车子减速。不扶车起跑的方法是,在出发前,运动员两手扶车,骑在车架上方,一只脚踏上脚蹬,另一只脚踩在地上。当听到出发信号时,用力蹬地使车向前移动,并迅速坐在车座上,套上脚套,用站立式骑行方法加快速度。起动后与扶车起跑技术和同。上下坡骑行技术上、下坡骑行技术是公路自行车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技 术。平路上比赛时水平接近的运动员之间,很难摆脱对手, 然而通过坡路骑行,只要战术运用得当,就比较容易摆脱。 一、上坡骑行技术 上坡骑行要保持正常的踏蹬动作,不可突然用力,只有企图摆脱对手和处于战术需要时,才可突然加速。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站立式骑行或提拉式骑行方法,否则会过多地消耗体力,不利全程比赛。遇到短距离坡路,应充分利用物体运动的惯性原理,轻松地踏蹬,快到坡顶时可采用站立式骑行,把速度尽可能提高,给下坡加速创造有利条件。遇到漫长的上坡,要根据自己的体力状况及时调整传动比,不要等到骑不动和速度完全降下来时才改变传动比,要坚决避免重新起动的现象出现。坡路较长或有陡坡时,可交替使用站立 式骑行方法,调剂用力部位,让部份肌肉得到休息。 上坡时跟车不要太近。由于上坡用力的原因,行车常常 左右摆动,跟车过近,可能发生碰撞。再者,上坡时速度显 著下降,跟车反而会使自己的骑行方法受到限制,影响战术 和技术的发挥。二、下坡骑行技术下坡骑行要达到理想效果,运动员就要勇敢机智,胆大心细,精力集中,两眼密切注视前方路面,随时准备果 断处理路面上出现的任何情况;不仅要充分利用车子运动惯性滑行,而且要敢于主动踏蹬,加大速度。 转弯时,运动员身体和车子要尽量保持一致,向里倾斜,上体和车子保持一条直线,以克服离心力。倾斜角度根据速度和弯道大小而定,但一般不得超过28度,否则就有滑倒的危险。转弯前要控制车速。用点闸的方法逐渐减速,刹车时,尽可能前后闸同时使用,前闸可稍稍提前。使用前闸,要求前轮的方向和车子前进的方向相一致,否则,会因运动员的体重和车子惯性受到限制而导致摔跤。进人弯道后将闸放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减速。弯道上使用后闸不要过猛。否则车子可能掉头或滑倒。关于骑乘前的饮食问题 每个人都可能有这么一个相同的问题:在骑车之前,我应该在什么时候进食? 该吃多少? 你需要足够的食物来供给所要的热量-但不是多到让你几乎骑不动。这对需要持续耐久型的运动选手来说,的确是一项不太容易达成的平衡问题。吃得饱饱的,就出门骑车,可能让肠胃中尚未消化的食物咕噜咕噜作响,甚至有作呕的感觉,但是缺少食物,有可能让你还没有到家之前,就不支倒地。 48个小时之前 最大的错误饮食观念就是:认为骑乘前一分钟所吃下的食物就是马上用得上的主要能量;不,并不是这样的。你的主要能量是来自于48个小时之前,你所吃下的食物-被消化、吸收、转化并储存于肌肉之中的肝醣(glycogen)。 如果你习惯于清晨骑车的话,那么前一天晚上,你应该多吃醣类食物(Carb-Rich Meal),一般来说,你可以选择通心面(对西方人而言)。如果你计划参加星期三晚上的团队骑乘的话,那么准备一个有薄煎饼、圈圈饼(Bagel)、燕麦粥的丰盛早餐就对了。 醣类食物(Carbohydrate, saccharide )是重点,其重要性在于运动当中以及置换肌肉肝糖时,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血葡萄糖值(Blood-Glucose level)。对运动员而言,美国营养协会(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建议每人每天所摄取的醣类食物为:610克/每公斤体重。若体重为 77 公斤,则摄取量为700公克。对单车骑士来说,若骑乘前48小时前进食醣类食物的话,他会踩踏得更久,而且通常会更快。在一项研究中显示,完全不吃醣类食物(didnt carbo-load)的单车骑士之中,超过半数的人无法完成三小时的骑乘测试( 70% VO2 Max。)。 那么现在流行的高脂饮食(High-fat diet)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标准的单车运动饮食(Standard cycling diet)中有1015%总热量是来自脂肪。这个水准会让你有足够的能量外加一些脂溶性维它命和身体所需的脂酸(Fatty Acids)。但是吃下更多的脂肪食物并不会增强骑乘能力。比对2025%与15%的脂肪摄取,二者之间并无太大区别。 在你开始骑乘前的那一刻 虽然骑乘前的最后一餐并不是马上用得着的主要能量,但是它会影响你的能力表现。它会藉由提升血糖浓度,来启动能量转换机置( prime your energy-burning pump),增强你的能量并免于饥饿感。 骑乘前的小点心会让你不会感到肚子饿,同时也不会让尚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停留在你的胃里面。这听起来应该很容易明白的,实际的讯息是:你需要低脂低纤以便于快速消化,而且是高醣的食物来维持血葡萄糖同时能够将肝醣的储存量提高到最大。另外食物中也要含有适量的蛋白质。 总而言之,开始比赛或比较硬斗的骑乘(如阿里山公路)之前,应该吃一些容易消化,不具刺激性的食物如速溶燕麦粥、圈圈饼、香蕉、蜂蜜土司等。 这些都很容易消化,在上路之前就已经不在胃里面了。 当你全力踩踏时,只有20%血液流经你的胃部,这会让你不容易消化脂肪性食物(如意大利烤饼 Lasagna )。再者也应避免酸性食物和饮料,如柑橘和咖啡。那只会搅乱消化,还有让你觉得使不出力来。如果你参与的是短时间、高张力的竞赛如计时赛等,那么吃得更轻松一点(to eat ligter),并尽可能拉长咀嚼与踩踏之间的时间。如果你想骑一趟长距离但不求快速度的路线,你可以吃多一点。 说了这么多,到底应该怎么吃? 吃什么? (What and how should you eat ?),这里有三项骑乘前饮食建议可作为参考: 1. 骑车之前,使用液体能量食物,主要考量是它比较容易消化。 2. 骑车之前几小时,吃一些小点心(smaller snack)。 3. 这一天的饮食分成5自行车基本技术 (一) 姿势自行车基本技术(一) 姿势 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创造良好的成绩,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自行车操作姿势。轻松自如地操作,可降低能量消耗,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保证力量和技术得到充分发挥。正确的骑车姿势是:上体较低,头部稍倾斜前伸;双臂自然弯屈,便于腰部弓屈,降低身体重心,同时防止由于车子颠簸而产生的冲击力传到全身;双手轻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稳车座位。正确的骑车姿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车辆的尺寸、车座和车把的位置,运动员的身材大小及身体各部份的结构。影响骑车姿势的因素可分为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车的因素有车架大小、车座高低与前后、车把倾斜角 度和把立管长度等五个方面;人的因素涉及到腿长、臂长和躯干长度。腿的长度决定车架的高低;躯干长度和臂长的总和决定车架的长度,曲柄的长度则与训练、竞赛场地有关。 坡度大、弯道多的路面需要曲柄短些,反之,曲柄可长些。为了保证正确的骑行姿势,运动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车辆的选择、车座的选择、车座的调整和车把的调整。车座的选择:自行车运动员能平稳地骑行前进,是依靠车把两端和车座三个支撑点形成一个平面,来维持平衡的。在这三个点中,车座是主要支撑点,它承受着大部份身体的重量。为了充分发挥踏蹬技术,运动员的座骨结节需要支在车座上,所以,必须根据个人骨盆解剖构造来选用适合的车座。座骨结节间距离宽的可选用宽车座,坐骨结节间距离窄的可选用窄车座。如果坐骨间距离党选用了窄车座,车座就会嵌人坐骨之间,使座骨神经和肌肉过度紧张,破坏骑行姿势和正确的踏蹬动作。车座的选择还要考虑到骑行距离长短和运动强度大小。 赛车场距离短,强度大,骑行时肌肉、神经高度紧张,可选用窄车座。公路训练和竞赛,骑行时间长,可选择与坐骨接触面较宽的车座。女运动员由于生理特点,不论公路与场地,都应选择较宽而柔软的车座。无论男女运动员选用的车座平面都要绷紧,不能有明显凸凹现象,以免影响正确的骑行姿势。车座的调整: 车座前后的调整。先将车座固定在水平线上,然后再调 整车座前后。根据运动员大腿长度,把座子前端调整到中轴 垂直线后25公分处。大腿长,车座应多向后移动,大腿短,车座稍向前移动,但车座前端一般不超过中轴垂直线后2公分。 车座高低的调整。运动员坐稳车座后,用脚跟蹬住脚蹬,当脚蹬到最低点时,腿应正好伸直,既不感到过分伸脚,也不使膝关节有弯曲。 调整好的车座,应使运动员在踏蹬中,踏蹬到曲柄与地面平行的位置时,膝关节垂直线能正好通过脚蹬轴的中心。踏蹬到最低点时,膝关节能稍有弯屈。以利肌肉在紧张之后可得到暂时休息。经过几次骑行检验,如感到用力合适,就可固定下来。车座固定后,要把有关的测量数字记录下来,做为以后更换车座或车辆时的依据。车把的调整:车把的调整对调整骑行姿势很有意义。调整车把的宽度 应与运动员的肩宽大体相同,一般为3841公分。如果宽于肩,会增加风的阻力,窄于肩,胸腔会受到挤压,影响正常呼吸功能。车把的高度,应根据运动员上体尺寸和臂长来决 定,并注意专项的特点。公路运动员用的车把可略高些,场地运动员用的车把可稍低一些。合理的车把高度是使公路运动员的上体角度(即通过髋关节的水平线和髋关节中心至颈 椎中心连线)保持在35度45度之间;场地运动员的上体角度保持在2030度之间。把立管的长度,最好是当运动员踏蹬到曲柄与地面平行的位置时,肘关节与膝关节能稍稍相碰。车于各部分间距离调好后,不要轻易改变,特别是在比 赛前不宜变动,否则,会破坏已形成的动力定型,影响运动 员在比赛史发挥正常水平。 正确骑行姿势的形成,要通过专门训练,每次训练课都要严格要求,不论高速骑行或是终点冲刺,都要保持正确的骑行姿势,万不可忽视。附:(人体各部位的测量)上肢长度:从肩峰端到手握拳后第三手指关节凸隆处的距离。躯干长度:从胸骨顶端到耻骨联合下端。下肢长度:从股骨头大转子到足跟底部。脚长:从脚趾前端到脚跟后。自行车各部位的测量车身长度:由把立管中心点到车座管中心点。车架高度:由车座处三通中心点到中轴的中心点。曲柄长度:由中轴中心到脚蹬轴中心点。脚套长度:由脚蹬轴中心点到脚套前端内边沿。UID112帖子10精华0积分10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3-5-9最后登录2003-5-22查看详细资料公路车选手必读公路自行车是一项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运动。终点前的冲刺固然精彩地展示了这项运动爆发时的美,但即使是最优秀的冲刺型车手,也要先紧跟主车群熬过漫长的赛程(世界杯赛每一站均长达200多公里),才可以在终点线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可以说,有氧耐力是公路车运动的最基本要素。要提高公路车的运动水平,首先要从有氧能力着手。有氧运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从几十分钟到十多小时不等。在这段时间内,运动者做功的功率比较平均,运动强度和心率之间有紧密的关系。他们之间关联的计算方式有很多,最简单的一种是按最大心率比率来计算。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健康人在运动时能达到的最大心率是相对稳定的,按照年龄可以大概估算出来。方法是用220减去自己的年龄,得出的就是自己最大心率的估计值。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所以此估算值和实际值有一定偏差。现有的比较精确方法是进行实际测试,记录下受试者运动到极限时的心率峰值。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做类似的测试,这时220-年龄的方法是一个偏差不至于太大的原始参考点。根据运动者的最大心率(下面表示为HRmax),运动强度可以分为5个区:HRmax 强度区 描述50%-60% 1 恢复区 轻度运动,可用于热身和训练中和之后的恢复60%-70% 2低强度有氧区 中度有氧运动,运动能量来源以体内脂肪为主,能有效减肥。70%-80% 3高强度有氧区 较强有氧运动,肌肉内糖原大量分解消耗80%-90% 4无氧区 大部分肌肉处于无氧呼吸状态,乳酸大量堆积90%-100% 5极限区 个人运动极限,会对身体系统造成严重冲击,此强度下的锻炼要十分谨慎。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和心率的量化关系因人而异,上表是大致的参考,要做到精确,必须对个人情况独立分析。3和4区的分界,被称为乳酸阈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后文会详述。公路车比赛中,运动员大部分时间工作在2和3区,理想的状态是工作在2区,因为这时肌肉中的糖原消耗少,疲劳感因而较轻。但比赛可不是郊游,每名选手都必然尽奋力争先,此时实力的分冶就在同一绝对强度对不同选手的相对强度之差上。毫无疑问,保留余地越大的选手,胜利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公路车训练的基本点就在于提高运动员2和3区的输出功率上。在2和3区,特别是2区的训练应该占训练总时间的大部分。2和3区的运动能力是运动水平的基础,基础越牢,能够达到的水平就越高。在训练时,蹬踏转速应该是稳定在效率最高的转速上,一般平路为90转/分,爬坡为75-85转/分左右。 在打好了基础之后,怎样进一步提高呢?氧气是有氧运动中机体产生能量的氧化剂,运动员摄取氧气的能力越强,能量的供给就越充分,成为高水平耐力运动员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超强的摄氧能力。衡量人摄氧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每分钟每公斤体重最大吸氧量,简称VO2max。一般成年男性的VO2max约40-55ml/min,成年女性则为30-50ml/min左右。而目前活跃在赛场上的Lance Armstrong的VO2max是惊人的85ml/min,五届环法冠军Miguel Indurain 更高达89ml/min。强大的摄氧能力可以让运动员对比赛中接连不断的高速突围,高耸入云的山坡应付自如。所以自行车被形容为“腿和肺的运动”。提高VO2max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两种,两种方法都很辛苦,但收获也是巨大的。这两种方法一种是“静态”的,另一种则是“间歇”的。 “静态”的方法是:在充分热身之后,运动员在3区上端,即前面提到的乳酸阈值附近持续工作一段较长时间(20-30分钟),运动过程要连续均匀,尽可能不作任何停顿。蹬踏的转速在90转/分左右。 “间歇”的方法是:在充分热身之后,将训练分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分为两个相等的时间段,一个时间段至少为3分钟,最多不超过5-6分钟。运动员在极限区,大约为最大心率90%的点持续运动一个时间段,然后休息一个时间段,然后紧接下一个相同的单元。要注意的是休息应该是积极的,即放慢速度,减小阻力,而不是停止运动。每个单元的长度和一次练习的单元数量视练习者运动水平而定。可以先从3分钟一个时间段,即运动3分钟,恢复3分钟,2个单元开始。和“静态”的方法一样的是,练习过程要连续,不能停顿。不同的是“间歇”法的转速要稍高,应在100转/分以上。 上述两种方法对提高VO2max都很有用,在此基础上,“静态”的方法还对提高肌肉的力量有帮助,而“间歇”的方法则更能提高心肺能力和恢复能力。这两重训练方法,特别是后一种,必须有良好的基础才能练习,不然的话身体会承受不了,不能在指定强度坚持预定的时间。即使是高水平的车手,第二种方法也要慎用,一星期最多不能超过两次。此类练习,应该穿插在2和3区的练习中,平时的训练仍应该以2-3区的练习为主。发点实用的:公路车姿势的调整伸直背部和手臂时,肩关节的角度呈110120度的范围,这是有经验选手所采取的基本托架位置。以最快的速度骑行时,肩关节的角度呈90度左右,肘关节的角度在90-120度的范围时,最能发挥力量。肘关节的弯曲小时,需用手腕力量上坡时,减少踩踏的负担。把腹股斜压在鞍座先端,坐骨覆盖鞍座,用腰周围的筋肉来踩踏。手腕保持伸直,用手掌压着托架,防止腰向前滑。起上半身,避开对腹部的压力,保持顺畅的呼吸。增加膝关节的弯曲度时,上半身的弯曲度也增大,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同时利于上半身力量的传递,但是增加腰部及背部的疲劳。经过训练,能做到踩踏时脚后跟不向下,当膝盖周围的肌肉感到疲劳时,鞍座以2毫米的单位提升。决定自己骑行姿势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有经验的选手,在跑车的过程中不断地微调整自己的骑行姿势。例如,精神饱满时、疲倦时、平坦的路上时、登斜坡时应采取甚么样的骑行姿势,这一些是件非常于掌握难的事,在此介绍公路自行车的骑行姿势,供作参考,希望骑手在实践中模索出自已最好的骑行姿势。060109160141922.gif (45.49 KB) 2006-3-29 15:45 UID15702帖子2890精华9积分3020阅读权限10来自公路车运动在线时间1538 小时注册时间2004-10-19最后登录2010-8-17查看个人网站查看详细资料The sky广西北海公路自行车队招收队员,喜欢速度与激情的车友请加Q群:21106483喜欢咖啡的请加 咖啡人生Q群:43496350TOP lanfeng 蓝枫海中月博客测试组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3-29 15:47 只看该作者 公路乘骑时握把的位置最好在90110度在公路赛车中空气的阻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速度超过时速40km时,人本身的马达所发生的200-350瓦的能量的一半以上,消耗在对空气的阻抗。集体比赛时跑在先头,或者单独练习时,最能感觉到倾斜脖子及把头向下将可大大减少空气的阻力。等到速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时,腹部被压迫感到呼吸变困难,同时腰周围的筋肉的负担增加了,此时骑手都会希望降低手把,以便减少空气阻力的姿势来奔跑。其姿势的标准一般为110-120度。按自已的情况奔跑,或者有氧运动等健康为目的的骑行者,建议采取呼吸舒畅,减轻对腰部的负担的姿势,调整托架至当伸直背部和手腕时,肩关节的角度在90-110度的范围内。虽然调整了手把,但也可进行上斜坡时的全满转距的踩车。想慢慢踩车时推压托架来支持上半身,轻松地踩车,这种方法在比赛过程中也常被采取。UID15702帖子2890精华9积分3020阅读权限10来自公路车运动在线时间1538 小时注册时间2004-10-19最后登录2010-8-17查看个人网站查看详细资料The sky广西北海公路自行车队招收队员,喜欢速度与激情的车友请加Q群:21106483喜欢咖啡的请加 咖啡人生Q群:43496350TOP lanfeng 蓝枫海中月博客测试组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3-29 15:47 只看该作者 鞍座高低的调整要重视膝盖上方之肌肉的疲倦膝盖上方之肌肉感到疲倦,想伸直脚来踩车时,把鞍座降低2mm左右,然後踩踏2小时左右,若觉得可行的话,踩踏 2-3个星期就会习惯。但是鞍座的高度接近最高值(即股下尺寸 X 0.885)时,对脚的负担会加大,要习惯这种高度约需2-3个月。已踩踏一个时期,姿势已固定的骑手要改变鞍座的高低要特别慎重。因为鞍座太高容易引起关节、韧带的损伤。踩踏达到一定水平,可提高鞍座,但是每次不得超过5mm,并从负荷较小的平地上开始踩踏。过高的鞍座易引起劳损曲柄下到最低点时,由脚指站立的踩踏,小腿的肌肉和胫部的肌肉容易疲倦,同时绷紧了的大腿肌肉和筋有时会引起炎症。另外,当踩踏时,坐骨会上身上下动的人,有时可能会成为引起腰痛原因。鞍座的高度的微小变化也会使人感到疲劳度的变化有些专业选手,鞍座的高度变化12毫米都会感觉到异样,就拿个人的数据来对照并调整好。公路一般路面变化少,路面的抵抗力也小,因此踩踏的基本是旋转力。踩踏的负荷比山地车小,因此虽然到达了比赛比季节,也不必要把鞍座高度上下调整至10毫米之多。若把鞍座高度改变5毫米,初学者也会有感觉,如膝盖周边的筋肉及小腿筋肉等所感到的疲劳度有了变化。(001图):鞍座上限最大值 = 股下尺寸 X 0.885,光着脚打开两脚约15公分,股间放书等,然后量从地上至股下尺寸)。(002图):股下尺寸X0.885=鞍座高度的最大值(从旋转轴中心点至鞍座上面的高度)。 本帖最后由 lanfeng 于 2006-3-29 15:50 编辑 001.gif (14.58 KB) 2006-3-29 15:49 002.gif (6.82 KB) 2006-3-29 15:49 UID15702帖子2890精华9积分3020阅读权限10来自公路车运动在线时间1538 小时注册时间2004-10-19最后登录2010-8-17查看个人网站查看详细资料The sky广西北海公路自行车队招收队员,喜欢速度与激情的车友请加Q群:21106483喜欢咖啡的请加 咖啡人生Q群:43496350TOP lanfeng 蓝枫海中月博客测试组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4#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3-29 15:51 只看该作者 老骑手虽然腹部被压迫,从而增加心肺机能的负担,但为了减轻空气的阻力,采取上半身低下的姿势,使肩关节角度保持在110-120度。但一般骑手最好采取上半身稍高些的90-110度的姿势。调整车把立的高度 上半身的弯曲度的微调整,通过车把立的上下移位来进行。提高车把立则背部的弯曲度变浅,可以避免对腹部的压迫,但缺点是力不易传递到车。相反降低时压迫增加,但力较易传递到车。考虑比赛时间和心肺机能等,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车把立的高度。 对一般的骑手,建议最初把车把立上下移位1cm左右,体验一下对腹部的压迫,对背部和手腕的疲劳度的不同感觉等,加深理解後,每移位5mm,把车把立调整至疲劳少,并能较易传递力的位置。004图:改变车把立的高度(上下移位车把立,可调整上半身弯曲度)004图:改变车把立的突起长短(改变车把立的突起长度,可调整上半身的角度)005图:肩膀和肘关节的角度(假如肩关节保持90度左右,肘关节保持90120度左右时,较容易使力,空气阻力也小的姿势)。004.gif (10.84 KB) 2006-3-29 15:52 005.gif (4.79 KB) 2006-3-29 15:52 UID15702帖子2890精华9积分3020阅读权限10来自公路车运动在线时间1538 小时注册时间2004-10-19最后登录2010-8-17查看个人网站查看详细资料The sky广西北海公路自行车队招收队员,喜欢速度与激情的车友请加Q群:21106483喜欢咖啡的请加 咖啡人生Q群:43496350TOP lanfeng 蓝枫海中月博客测试组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5#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6-3-29 15:55 只看该作者 Drop bar及车把立突起部位的调整Dropbar的调整首先在进行接近比赛速度的练习中,寻找下述三个姿势中最适合的位置。drop bar上方的直线部位:drop bar上方之直线部位的握把位置,由车把立的突起尺寸和车把立的上下来调整。刹车杆的托架:由drop bar的reach和drop 的弯曲来调整。寻找当肩关节的角度呈90度左右,肘关节的角度在90-120度的范围时,最容易拉的位置。托架固定在手掌较易握的角度上。drop bar的下方:drop bar的下方的握把的位置,由reach和drop和夹子来调整并固定。若想保持手掌的稳定性,采取与地面平行的位置;若想拉紧一些则降低bar的后端。所有的骑行与上述三部分相对应。车把立突起部位的尺寸的改变 改变突起部位的尺寸:在尚未改变突起部位的尺寸之前,进行与比赛时的速度差不多的练习许过程中,若想找一个较适合握住的位置,需要寻找下述的三个姿势。drop bar上方的直线部位:找一个起上半身上坡时较易拉的位置。 刹车杆的托架:寻找当肩关节的角度呈90度,肘关节的角度在90-120度的范围时,最容易拉的位置。drop bar的下方: 上半身与地面平行,肩关节的角度呈90度左右,肘关节的角度在90-120度的范围时,最容易拉的位置。 要进行这些操作相当费力,但是这是对于初期选手来说,掌握自己的最适合的3个握住感的好方法。有了一定的比赛经验时,在比赛过程中,感到非常疲倦时,谁都会想有一个适服的握住托架的位置的。 上半身的柔软性决定握把的位置腰推和背部的柔软性不同,上半身的弯曲度也不同。腰推柔软只靠腰部弯曲,并且背部平直型,另一种是靠腰推和背骨两处来弯曲象是跨桥般。若上半身为同样的长度,最适宜的握住位置,背部平直型的离身体较远。上半身靠腰部弯曲,背平直型的腰推柔软的骑手,支持上半身所需要的筋力小,对抵抗空气阻力来说也是理想的姿势。另一种是靠腰推和背骨两处来弯曲呈跨桥式的,这种姿势为了抵抗空气的阻力,采取低姿势时,要由背筋及腹筋来支持背部的弯曲。较易向车传递力量的托架的位置刹车杆的托架刹车杆在托架上的固定位置很重要。在托架上的握住的位置太近或者太高,虽然使力拉手柄,但是力量不易传递到车。老骑手或者入选的骑手,如上面的左图,伸直背部和手腕,肩关节的角度呈110-120度范围,背部和手腕对地面呈二等边三角形,把托架固定在能把力量各半分散在鞍座及托架上的位置上。若想增加手柄的拉力感,则固定在比鞍座的上面略低3-7cm左右的较低的位置上。选择好接触手掌部位的把手的弯曲形状也很重要。 手柄的宽度对一般的骑手来说,握住drop bar的下方或者托架时,所伸直的两手呈平行的手柄宽度就可以。但是所握的手柄的宽度大或小,都各有优缺点。各种场合要求也各异,因此请试一试如下各种乘骑姿势,然後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握住托架摇晃上斜坡握住托架就座上斜坡 握住托架在平地维持最快速度骑行握住drop bar的下方在平地上维持比赛时的速度握住drop bar的下方以摇晃加速度前进,然後就座,并设想加快旋转 若手柄幅度宽时,较适应於上斜坡时的摇晃,以及终点短跑的快速踩踏。相反假若手柄幅度窄时,较适应於在平地上高速前进的踩踏,以及用较轻快的齿轮比旋转曲柄上斜坡等,适合于高速旋转的踩踏。脚踏曲柄的长度曲柄的长度对骑行者是很重要的。可以说你所能使用的长度,将决定你的水准。一般来说曲柄的长度几乎都统一在170mm,成人男性的骑行者一般不会用比该尺寸短的曲柄。长曲柄对较有气力的选手来说,可用较小的力来带动大的齿轮。但是也有人认为用短的曲柄跑的快。因此最好由自己亲身试一试。齿轮的选择要选择适当的齿轮比,必须要考虑到每个人的差异。尤其是对成长过程中的青年人特别重要,我国尚未有齿轮比对年龄的限制,可是有经验的自行车竞技教练是会限制的。若将来也想当选手,安装适合于自己的齿轮是非常重要。选择适合的齿轮比应从各方面来考虑,如个人的差异,年龄(成长过程),筋力、速度、项目、跑车的条件等。另外也应注意如下几点。 1.齿轮比越大越容易积蓄疲劳。2. 轻的齿轮,比起重的齿轮,恢复疲劳快。3.经常使用大的齿轮,将会难适应速度的变化。4.TIME攀爬时使用大齿轮。我找到的好东西(公路单车基本技术)(一)公路单车基本技术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创造良好的成绩,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自行车操作姿势。轻松自如地操作,可降低能量消耗,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保证力量和技术得到充分发挥。正确的骑车姿势是:上体较低,头部稍倾斜前伸;双臂自然弯屈,便于腰部弓屈,降低身体重心,同时防止由于车子颠簸而产生的冲击力传到全身;双手轻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稳车座位。正确的骑车姿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车辆的尺寸、车座和车把的位置,运动员的身材大小及身体各部份的结构.影响骑车姿势的因素可分为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车的因素有车架大小、车座高低与前后、车把倾斜角度和把立管长度等五个方面;人的因素涉及到腿长、臂长和躯干长度。腿的长度决定车架的高低;躯干长度和臂长的总和决定车架的长度,曲柄的长度则与训练、竞赛场地有关。坡度大、弯道多的路面需要曲柄短些,反之,曲柄可长些。为了保证正确的骑行姿势,运动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车辆的选择、车座的选择、车座的调整和车把的调整。车座的选择:自行车运动员能平稳地骑行前进,是依靠车把两端和车座三个支撑点形成一个平面,来维持平衡的。在这三个点中,车座是主要支撑点,它承受着大部份身体的重量。为了充分发挥踏蹬技术,运动员的座骨结节需要支在车座上,所以,必须根据个人骨盆解剖构造来选用适合的车座。座骨结节间距离宽的可选用宽车座,坐骨结节间距离窄的可选用窄车座。如果坐骨间距离党选用了窄车座,车座就会嵌人坐骨之间,使座骨神经和肌肉过度紧张,破坏骑行姿势和正确的踏蹬动作。车座的选择还要考虑到骑行距离长短和运动强度大小。 赛车场距离短,强度大,骑行时肌肉、神经高度紧张,可选用窄车座。公路训练和竞赛,骑行时间长,可选择与坐骨接触面较宽的车座。女运动员由于生理特点,不论公路与场地,都应选择较宽而柔软的车座。无论男女运动员选用的车座平面都要绷紧,不能有明显凸凹现象,以免影响正确的骑行姿势。车座的调整: 车座前后的调整。先将车座固定在水平线上,然后再调 整车座前后。根据运动员大腿长度,把座子前端调整到中轴垂直线后25公分处。大腿长,车座应多向后移动,大腿短,车座稍向前移动,但车座前端一般不超过中轴垂直线后2公分。 车座高低的调整。运动员坐稳车座后,用脚跟蹬住脚蹬,当脚蹬到最低点时,腿应正好伸直,既不感到过分伸脚,也不使膝关节有弯曲。 调整好的车座,应使运动员在踏蹬中,踏蹬到曲柄与地面平行的位置时,膝关节垂直线能正好通过脚蹬轴的中心。踏蹬到最低点时,膝关节能稍有弯屈。以利肌肉在紧张之后可得到暂时休息。经过几次骑行检验,如感到用力合适,就可固定下来。车座固定后,要把有关的测量数字记录下来,做为以后更换车座或车辆时的依据。车把的调整:车把的调整对调整骑行姿势很有意义。调整车把的宽度应与运动员的肩宽大体相同,一般为3841公分。如果宽于肩,会增加风的阻力,窄于肩,胸腔会受到挤压,影响正常呼吸功能。车把的高度,应根据运动员上体尺寸和臂长来决定,并注意专项的特点。公路运动员用的车把可略高些,场地运动员用的车把可稍低一些。合理的车把高度是使公路运动员的上体角度(即通过髋关节的水平线和髋关节中心至颈椎中心连线)保持在35度45度之间;场地运动员的上体角度保持在2030度之间。把立管的长度,最好是当运动员踏蹬到曲柄与地面平行的位置时,肘关节与膝关节能稍稍相碰。车于各部分间距离调好后,不要轻易改变,特别是在比赛前不宜变动,否则,会破坏已形成的动力定型,影响运动员在比赛史发挥正常水平。正确骑行姿势的形成,要通过专门训练,每次训练课都要严格要求,不论高速骑行或是终点冲刺,都要保持正确的骑行姿势,万不可忽视。附:(人体各部位的测量)上肢长度:从肩峰端到手握拳后第三手指关节凸隆处的距离。躯干长度:从胸骨顶端到耻骨联合下端。下肢长度:从股骨头大转子到足跟底部。脚长:从脚趾前端到脚跟后。自行车各部位的测量车身长度:由把立管中心点到车座管中心点。车架高度:由车座处三通中心点到中轴的中心点。曲柄长度:由中轴中心到脚蹬轴中心点。脚套长度:由脚蹬轴中心点到脚套前端内边沿。(二)踏蹬动作的用力分析()踏蹬动作是周期性运动,即在一个固定范围内,以中轴为圆心,以曲柄为半径,重复地进行运动。每踏蹬一周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临界区(上死点)。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用力阶段)。第三阶段:下临界区(下死点)。第四阶段:回转阶段(放松阶段)。沿着圆周进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通过切线来传递的踏蹬到每个阶段时,肌肉用力各不相同,两只脚交替进行踏蹬,当一只脚处于回转阶段时,另一只脚已进入用力阶段。踏蹬到上下临界区时,应尽量使肌肉放松,并尽量缩短在临界区停留的时间。 用力阶段是踏蹬主要阶段,运动员在这个阶段内使用的踏蹬力是自行车前进的主要动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内踏蹬力量愈大,车子前进速度就愈快。回转阶段叫放松阶段。这段时间里一只脚踏蹬作功,而另一条腿主动向上抬起,不能给脚蹬任何压力。并利用抬腿短暂的一瞬间让肌肉放松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来用于作功阶段。有时需要采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动作给 脚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只脚做功阶段的踏蹬力量,达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脚掌在脚蹬上的位置 脚掌应平稳地踏在脚蹬上,脚蹬应在脚掌中部和脚趾之间,也就是脚掌正好踏在脚蹬轴上,脚掌的纵向与脚蹬轴保持垂直。鞋的前端可伸出脚蹬5一7公分左右(根据脚的大小决定)。鞋卡子的位置应正好卡在脚蹬框上。鞋卡子要钉正、钉牢,皮条系紧。加强在用力时两脚的有机配合,帮助运动员正确地完成踏蹬动作。()踏蹬方法 自行车运动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脚尖朝下式和脚跟朝下式三种。 自由式踏蹬方法: 目前,一些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自由式踏蹬方法。这种踏蹬方法,就是脚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根据部位不同,踝关节角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脚在最高点A时,脚 跟稍下垂810度, 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渐加大到B点时,脚掌与地面成平行状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 用力逐渐减小,进入下临界区,肌肉开始放松,脚跟略向上抬起,到C点时,脚跟逐渐上提到 1520度;当脚回转到D点时又与地面平行,往上行,脚跟又向上提起。重新进入A点。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学原理,用力的方向与脚蹬旋转时所形成的贺周切线相一致,减少了膝关节和大腿动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踏蹬频率,自然地通过临界区,减少死点。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对的放松。但这种踏蹬方法较难掌握。 脚尖朝下式踏蹬方法:目前不少运动员,尤其是短距离 运动员采用脚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点是,在整个踏蹬旋转过程中脚尖始终是向下。这种方法踝关节活动范围较小,有利于提高频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自然通过临界区。 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脚尖稍向上,脚跟向下815度。这种方法在正常骑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数人 在骑行过程中做过度性调剂用力时才使用脚跟朝下式踏蹬方 法。它的特点是肌肉在短时间内改变用力状态,得到暂短休息,达到恢复肌肉疲劳的目的。()踏蹬动作的训练 踏蹬动作从现象上看很简单,但要准确掌握,达到动作协调完美,却十分困难,必须反复地进行训练。开始训练时,最好不要用皮条捆脚,传动比要小,速度不宜过快,让运动员用较多的注意力体会踏蹬动作,培养踏蹬 “感觉”。经过一段训练,基本上能轻松自如,圆滑有力地进行踏蹬时,可逐渐加快速度,系上皮条进入正常系统训练。训练踏蹬动作,不论是新运动员还是有训练素养的运动员,都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负担过重,更不宜在疲 劳情况下训戏练。同时要注意发展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及力量,以助提高踏蹬技术。踏蹬技术训练,也可以在练习合上进行,其好处是能及时得到教练员和同伴们的指导,能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改进踏蹬技术。(三)跟车骑行技术的要领: 首先是缩短与前面车的距离,以不影响视线,容易观察前 面路面为好。公路骑行,跟车距离一般在1530公分左右。同时要注意风向和风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