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doc_第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_第2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_第3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_第4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次备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读准、读通、读顺课文,会背诵课文。3、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词义、用法;能翻译全文。4、学习用比喻讲述道理的写法。5、了解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掌握词义。教学难点用比喻讲述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教学方式1、自主 合作 探究 2、查阅资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读准、读通、读顺课文,会背诵全文。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活动二:抄录到书上并识记。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为十二国,定名为战国策,国别体通史。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战国时期齐国谋士。二次备课活动三:阅读材料,了解相关知识: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3、刘向论战国策之成书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辅,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二次备课4、战国策之评价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轻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李叔文书战国策后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史记关于邹忌事迹的记载邹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邹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邹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邹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淳于髡曰:“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二次备课活动四:给课文正音1、把课文注释中的注音和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写到课文中对应的字旁边:纳谏(jin) 朝(cho)服衣冠(gun) 于是入朝(cho) 谤(bng)讥于市朝(cho) 时时而间(jin)进 朝(cho)于齐 战胜于朝(cho)廷2、把自己不会或觉得易读错的字找出来,全班互助解决。活动五:朗读背诵1、指名朗读,要求读准确。2、听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3、自由朗读,直到会背。(比一比)4、检查背诵情况。布置作业1、准备默写。2、完成预习题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1、2段实词与虚词的词义、用法,并能翻译这两段。2、归纳第1、2段的内容。3、分析邹忌的形象。4、学习用比喻讲述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理解词义并翻译。二次备课教学难点比喻论证和邹忌形象。教学方式1、自主 合作 探究 2、查阅资料;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活动二:结合注释翻译第1、2段。1、自主翻译,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质疑,全班统一释疑,明确结论。附(老师参考用):邹忌讽齐王纳(接受)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表示并列,并且)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的)美丽者(美丽的人,美男子)也。忌不自信(即“信自”),而(表示承接,就)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即“与徐公孰”)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即“与(之)坐谈),问之(他):“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指徐公),自以为(认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表示承接,就)思之(这件事),曰:“吾(我)妻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我者(的原因),私我也(表示判断);妾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美我者,欲(想要)有求于(向、对)我也。” 于是入朝(朝廷)见(拜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的)妻私臣,臣之(的)妾畏臣,臣之(的)客欲有求于(对、向)臣,皆以(认为)美于(比)徐公。今(如今)齐地方(土地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的)内莫不有求于(对、向)王:由此观之(这件事),王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蔽甚(到了)极点,厉害)矣。” 二次备课3、指名翻译句子,老师点拨。(接力式)活动三:指导学生理解两段的主要内容一、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1、归纳两段的主要内容。2、第1段中哪些语句写邹忌身魁伟,容貌漂亮?哪些语句写邹忌炫耀但又惶惑的心理?哪些语句写邹忌不自信又不轻信?哪些语句写邹忌认真、明智、精细,善于思考?3、第2段中看出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纳谏的?二、小组代表展示成果,逐一明确结论。1、第1段,进谏的缘起。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第2段,进谏的内容。二次备课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布置作业 1、识记词义、翻译。 2、完成预习题三。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第3段实词与虚词的词义、用法,并能翻译这两段。2、归纳第3段的内容。3、分析齐王的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词义并翻译。教学难点齐王的形象和阐述的道理。教学方式1、自主 合作 探究 2、查阅资料;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二次备课 活动二:结合注释翻译第3段。1、自主翻译,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质疑,全班统一释疑,明确结论。附(教师参考用):王曰:“善。”乃(于是,就)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的)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在)市朝,闻(使听到)寡人之(的)耳者,受下赏。”令初(刚、才)下,群臣进谏,门庭(庭院)若市;数月之(助词,无实义)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助词,无实义)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这件事),皆朝于齐(即“于齐朝”,到齐国朝拜)。此所谓战胜于(在)朝廷。3、指名翻译句子,教师点拨。(接力式)活动三:指导学生理解这段的主要内容一、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1、归纳这段的主要内容。2、从这段中可以看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二、小组代表展示成果,逐一明确结论。1、第3段,进谏的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2、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但足见他是个贤明的君主。活动四:归纳中心1、自主归纳。二次备课2、统一明确: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这个故事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活动五:课堂练习先发放练习题,课堂完成;后统一订正。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二、一字多义 (1)之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2、臣之妻 臣之妾 臣之客(的)3、朝廷之臣 四境之内(的)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5、闻寡人之耳者(的)6、问之(代词,他)7、孰视之(代词,指俆公)8、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9、燕,赵,韩,魏闻之(代词,这件事)10、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二次备课11、俆公不若君之美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12、吾妻之美我者 妾之美我者 客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13、王之蔽甚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14、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助词,无实义)(2)朝 1、皆朝于齐 (朝拜)2、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3、朝服衣冠 (早晨) (3)孰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哪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