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doc_第1页
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doc_第2页
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doc_第3页
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doc_第4页
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 xx年l1月5日第2l卷第6期法学论坛Legal ForumNov5,xxv0121No61oo98oo3(2(x)6)o60O6806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马志忠(山东理工大学法律事务室,山东淄博255049)?”?-”?_?”“?-?“?-0?。 ?1-0,-*O-?_摘要】存疑不起诉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的形式之一,是“疑罪从无”和“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具体体现。 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存疑不起诉制度却存在诸多争议。 本文在对存疑不起诉的理论基础、价值判断、法律属性和刑事赔偿责任进行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存疑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存疑不起诉;理论基础;价值判断;法律属性;刑事赔偿责任】I)9252】Axx1015作者简介马志忠(1963一),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律事务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诉讼法和律师实务研究。 SubjectThe JuridicalAnalysis andSystemImprove mentofNonProsecutionforDoubt AuthorunitMa izhong(T hek Affairs Office,Shandong University ofTeehnolegy,Zi boShandong255049。 China)Ab吲响吐Nonf ecutionforDoubtisolle oftheformsof n0prosecuting prescribedinther曲predurelawThisisthe detailedref lection0f theprinciples of”doubt fulcf lilneinnocent”and”innocent assumption”in thecrimina llacedure lawBut manydisputes concerning theNonProaeeuti onfor Doubtdo existi nthe academic circlea ndthe judicial practiceBased ont helegal analysiso fthe theoretica lfoundation,va luejudgment,leca characteristicsand criminalpensation responsibility,this paperpresents juridical sutesti ens of improvi ngt hesystem of NonProsecution forDoubt脚唧埘dsNonProsecution forDmlbt;theetiea lfamdation;value judgrnmt;legal characteristics;cri minalpensation responsibility;syste mimprovement_?”?。 ?。 。 -0-,-0*?。 ?。 ?。 ?。 -?。 ?。 _o0?。 ?。 ?。 ?o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为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这里的“证据不足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的形式之一。 在这类案件中,证明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尚未达到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程度,如果将这类案件起诉到法院,人民法院可能作出无罪判决。 这种不起诉,与没有证据证明其有犯罪行为,或者有证据证明其没有犯罪行为相比较,不具备起诉条件,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相区别,学界称之为“存疑不起诉”,也有人称之为“相对不起诉”(以下简称存疑不起诉)。 把握存疑不起诉的制度基础、法律性质和法律后果,探讨存疑不起诉的制度完善问题,是法学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存疑不起诉的理论基础存疑不起诉的理论基础,是“疑罪从无”原则与“无罪推定”原则。 “疑罪从无”是刑事诉讼法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在审判阶段主要体现为“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事实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相应的,在审查起诉阶段它主要体现为”存疑不起诉”。 应该说,“疑罪从无”是“有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的重要举措。 而存疑不起诉则是对疑难案件在审查起固圭篁皇塑诉阶段的正当处理。 “无罪推定”(Presumption ofinnocence)作为现代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最早源于1764年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所著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他在该书中说,“在没有作出判决以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罪犯”;“任何人当他的罪行没有得到证明的时候,根据法律他应当被看作是无罪的人”。 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也规定,“任何人在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这是“无罪推定”原则在法律上的首次确认。 之后,这一原则在世界人权宣言、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等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确认。 一般而言,“无罪推定”原则的完整含义包括四层 (1)在诉讼地位,确立了被告人在被定罪之前的无罪地位; (2)在举证责任上,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 (3)在诉讼权利上,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等一系列的诉讼权利; (4)“罪疑,有利于被告人”,“疑罪从无”,“疑罚从轻”。 所以,从广义上说,“疑罪从无”也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应有之意。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一般认为,该条包括三方面含义 (1)定罪权仅属于人民法院; (2)在法院认定有罪的判决生效之前,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 (3)法院的一切判决均应依法作出。 尽管该条与无罪推定的经典表述还存在差异,但它所确立的“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这也可从刑事诉讼法新增的一些规定中看出,例如,刑事诉讼法将提起公诉前的“被告人”改称为“犯罪嫌疑人”;律师“提前介入”,扩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废除“先定后审”,推行控辩式庭审模式;增加“疑罪从无”的判决等等。 其中,关于废除免予起诉制度,扩大不起诉范围,增加存疑不起诉的种类,被学者们视为刑事诉讼法奉行“无罪推定”原则的有力论证。 二、存疑不起诉的法律属性 (一)存疑不起诉的性质关于存疑不起诉的性质,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存疑不起诉是检察机关的一种职责,也就是说检察机关经过补充侦查,认为证明该案犯罪事实的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存疑不起诉是检察机关的一种自由裁量权,即对证据不足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不起诉,因此存疑不起诉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笔者认为,对于存疑不起诉法律属性之所以出现争议,关键问题是涉及到对“可以”的理解和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的规定,对经补充侦查,检察机关仍然认为证据不足的案件,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这里的不起诉决定对检察机关来说是一种强制性规范还是一种任意性规范,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议很大。 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一种任意性规范,属于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根据是立法条文中使用了“可以”而不是“应当”的文字。 即对证据不足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不起诉,也可以起诉,因此,存疑不起诉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笔者认为,经过补充侦查,认为证明该案犯罪事实的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而不是既可以起诉也可以不起诉。 如果说这一规定体现了检察机关一定的权利性的话,这种权利也不应是检察机关选择起诉与不起诉的权利,而应是不起诉与再一次补充侦查的权利,是选择自行侦查还是退补侦查以及决定侦查次数的权利。 因此,存疑不起诉决定不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的结果,而是检察机关适用法律强制性规范的结果,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体现。 在刑事起诉制度中,各国通常实行两项基本原则,即起诉法定主义原则和起诉便宜主义原则。 起诉法定主义原则,是指检察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定条件,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对于证据充分且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必须起诉,无选择余地。 与起诉法定主义相对,对于证据充分且符合起诉条件本应起诉之案件,任由检察官决定起诉或不起诉,称为起诉便宜主义。 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直接源于起诉便宜主义原则,它是指检察机关对于虽已具备充分证据和追诉条件的案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酌情作出是否提起公诉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作出的不起诉,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酌定不起诉”。 自由裁量权主要体现在对于已经具备起诉条件的案件,可以斟酌具体情况而作出不起诉决定。 世界上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挪威、丹麦、荷兰、法国、德国等,其公诉机关均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3在审查起诉中,自由裁量权主要体现在对于已经具备起诉条件的案件,可以斟酌具体情况而作出不起诉决定,其前提条件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由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因此检察机关作出酌定不起诉的决定,它适用的范围是酌定不起诉的案件。 然而对于检察机关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案件,检察机关仍然认为证据不足的,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是竺苎里塑囵不能得到证实的,既然如此,就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也不存在检察人员自由裁量的问题。 因此,存疑不起诉不属于起诉便宜主义,检察机关不享有自由裁量权,而是起诉法定主义原则的要求。 如果法律赋予检察官遇有此类情形时,既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也可以作出起诉的决定,将会与刑事诉讼法确立的“疑罪从无”原则相悖,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二)存疑不起诉的效力属性目前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存疑不起诉决定是检察机关的一种程序性处理,而非对被不起诉人的实体性处分。 “存疑不起诉只是在法律上推定犯罪嫌疑人无罪,在实质上并不一定就表明犯罪嫌疑人无罪,此时犯罪嫌疑人既可能有罪,也可能无罪,是处于一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状态”。 “存疑不起诉仅仅是程序上的一种处理”,理由是法律没有禁止就该案件再次向法院提起诉讼,检察机关在补充侦查之后随时有向审判机关提起诉讼的权力。 固笔者认为,存疑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被不起诉人无罪推定的实体性处分。 存疑不起诉决定应该是检察机关放弃对犯罪嫌疑人的控诉,是对案件做出的终止追诉的决定,即检察机关决定不移送人民法院审判而终止刑事诉讼的活动,是对被不起诉人先前状态全面恢复的宣告。 关于实体性处分的主张,与检察机关经补充侦查发现新证据后向审判机关提起诉讼的规定并不矛盾。 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的起诉,不应该认为是过去程序的继续,而是新的程序的开始。 就像法院的生效判决在启动再审程序后,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原判决的实体性一样,检察机关在发现新证据后重新起诉,我们也没有理由否定原存疑不起诉决定的实体性。 而认为存疑不起诉决定仅仅是一种程序处理的观点,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则和“疑罪从无”原则,因为这将会导致被不起诉人在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以后处于罪与非罪的不确定状态,实质上是将被不起诉人视为犯罪嫌疑人。 根据“不告不理”原则,对未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法院不得受理和审判。 因此,存疑不起诉决定从程序上阻断了刑事审判的继续进行,意味着刑事诉讼程序的终止;从实体上对不起诉人进行了无罪推定,标志着案件处理的实体结果,这是存疑不起诉决定的直接法律意义。 (三)存疑不起诉的适用及制约存疑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三种不起诉形式之一,但在司法实践中,在审查起诉的案件中,不起诉适用率较低,相对于绝对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而言,存疑不起诉的适用率更低,究其原因,是存疑不起诉的适用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受到一定的制约。 1存疑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可见,存疑不起诉的适用条件为 (1)程序要件要经过补充侦查。 至于是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还是由人民检察院自行补充侦查,法律上没有限制;另外,补充侦查的次数,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为刑事诉讼规则)第286条第2款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前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补充侦查的次数。 因此,无论是经过了一次补充侦查,还是两次补充侦查,都不影响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定。 (2)实体要件证据不足。 刑事诉讼规则第286条第1款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属于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一是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二是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三是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四是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可见,证据不足是存疑不起诉的实体条件,当案件证据达不到证明标准的量度要求时,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定。 2存疑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1)公安机关的监督制约。 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检察机关如果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可以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制约权,以利于对案件最终作出正确的处理。 刑事诉讼法第144条规定“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认为不起诉的决定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 刑事诉讼规则第297条规定,公安机关认为不起诉决定有错误,要求复议的,人民检察院起诉部门应当另行指定检察人员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经审查起诉部门负责人审核,报请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 (2)当事人的自诉制约。 对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的,可以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院对于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可以作为自诉案件受理;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的案件,应当开庭审判。 可见,法院对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是通过被害人的起诉达到监督制约的,而被害人自我救济也要通过人民法院才可实现。 (3)检察系统内部的监督制约。 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被害人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这表明上一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有权监督和复查。 对下级检察机关的司法活动,上级检察机关有权利也有义务监督。 因此,上一级检察机关有权对下级检察机关的存疑不起诉决定进行监督,这样有利于督促下级检察机关正确作出不起诉决定。 三、存疑不起诉的刑事赔偿责任检察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后,如果被不起诉人在押,应立即释放。 但是被不起诉人在羁押期间受到的损害是否应获得国家的赔偿?目前在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观点也相距甚远,主要有以下三种的观点 (一)国家对存疑不起诉案件中的被不起诉人不承担刑事赔偿责任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一是存疑不起诉和批准逮捕是两个独立的诉讼决定,不起诉决定并不否定前面的诉讼行为。 存疑不起诉的结果尽管也是以犯罪嫌疑人无罪而结束刑事诉讼,但不能因此否定先前作出的逮捕决定,两者都是对案件的一种阶段性评价,如果因为后来查明证据的变化而否定先前作出的决定,而要求作出决定的机关和办案人员承担责任,这于情于理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对于当时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羁押,但最终因为证据发生变化而认为是无罪的,在这种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是合法的羁押,国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是存疑不起诉其实质是对案件所作的程序性处分,并非对案件的实体处分,不能作为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无罪的最终结论。 也就是说,之所以不能起诉是由于证据上的瑕疵,导致不符合起诉条件,它与法院的无罪判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三是按照“疑罪从无”原则处理的案件,毕竟不同于已经查明了确系无罪,刑事诉讼保护人权的精神并不是以国家赔偿来衡量的,不起诉与是否对羁押后的被不起诉人给予国家赔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对羁押后的被不起诉人是否予以赔偿,应只取决于逮捕的正确与否。 (二)国家对存疑不起诉案件中的被不起诉人承担刑事赔偿责任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一是对存疑不起诉予以国家赔偿,是严格贯彻“疑罪从无”原则和注重“保障人权”的现代诉讼文明的要求。 存疑不起诉中的被不起诉人在客观上其可能有罪也可能无罪,法律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是在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权衡利弊后作出的一种明智而又理性的选择,这种选择也是符合当今社会法治潮流的。 即使某些被不起诉人在事实上是有罪的,但没有证据去证实,也应将其视为无罪,否则极有可能重新陷入“疑罪从有”的怪圈。 二是对存疑不起诉予以国家赔偿是保障被追诉者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追诉机关的职责。 被不起诉人被羁押后,思想上和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折磨,他们的人身、经济、精神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检察机关没有合法理由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理应赔偿。 三是对证据不足的被不起诉人予以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司法实践中的“以拘代侦”和“以捕代侦”等做法。 (三)国家对存疑不起诉案件中的被不起诉人是否赔偿应当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赔偿或一概不赔偿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存疑不起诉从本质上说是证据“不能认定犯罪事实”,它不同于没有证据的“没有犯罪事实”。 “没有犯罪事实”是没有证据证明其有犯罪行为,或者有证据证明其没有犯罪行为。 “不能认定犯罪事实”指的是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但证据未达到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程度。 现行国家赔偿法对此规定不明确,如一律赔偿,则实质上是将逮捕证据要求拔高到了起诉的证据条件,不利于司法机关充分利于逮捕这一强制措施开展侦查工作,打击犯罪,保护人兰堡篁曼塑圃民。 如一律不赔偿,则存疑不起诉可能成为司法机关对“错误逮捕”的一种变通处理手段,成为一种“台阶”办法,侵害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严格执法。 因此,对存疑不起诉案件是否赔偿应当具体分析。 笔者认为,关于存疑不起诉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损害赔偿与否之所以争议较大,一是由于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和实施早于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存疑不起诉案件是否应当给予赔偿没有明确规定。 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5条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国家赔偿法有关条款的解释不一致,从而在执法过程中产生混乱。 要想消除争议,统一认识,笔者认为应明确以下几点1“证据不足”能否推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 “证据不足”同于“没有犯罪事实”吗? (4)“无罪推定”是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定罪权仅仅属于人民法院,任何人在被人民法院判决有罪之前,只能被推定为无罪,这是一个基本的刑事诉讼原理。 人民检察院的存疑不起诉决定不仅具有终止公诉的程序效力,也具有推定定罪的实体效力。 人民检察院在对犯罪嫌疑人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后,既然不能对被不起诉人作出“有罪”的认定,那么就只能推定他为“无罪”。 存疑不起诉决定实际上宣告了被不起诉人“没有犯罪事实”。 在此,“证据不足”就是“不能认定犯罪事实”,“不能认定犯罪事实”就是“没有犯罪事实”。 2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逮捕是不是错误逮捕。 逮捕的条件不同于提起公诉的条件,刑事诉讼法规定,逮捕的条件有三项 (1)证据因素“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2)刑罚因素t“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3)社会危险性因素“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 而提起公诉的条件只有两项 (1)“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 (2)“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逮捕强调的仅仅是“有证据”,而提起公诉要求的是“证据确实、充分”,提起公诉的条件显然要比逮捕条件严格得多。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也有可能是“证据不足”)符合逮捕条件的嫌疑人实施逮捕后,检察机关因“证据不足”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时,这种情况下的逮捕是否错误逮捕?检察机关的存疑不起诉决定实质上是“无罪推定”原则的落实,被不起诉人法律上被认为是一个“无罪”的人,这同时意味着他“没有犯罪事实”,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逮捕是正确的吗?笔者认为,在一个存疑不起诉的案件中,被不起诉人如果已被逮捕的,这样的“逮捕”应被认定为错误逮捕。 3国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赔偿是否一定会导致办案人员承担“错案追究”责任。 对国家而言,一个案件是错案的标准是客观的结果标准,即只要最终对犯罪嫌疑人的侦查达不到起诉的条件或者是宣告无罪,就是错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就有权获得国家赔偿;而对办案人员而言,判断错案只能遵循主观的法律标准,即根据诉讼的不同阶段,办案人员对案件的认识程度只要符合当时的诉讼阶段和条件,就不能认为是错案,而不能以最后案件的客观情况来判断办案人员是否办错了案件。 国家赔偿实行严格责任原则,不管批捕人员在审查批捕或者决定逮捕时主观有无过错,只要事后作出了存疑不起诉决定,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羁押”,都应进行国家赔偿。 办案人员的错案追究使用过错责任原则,只有批捕人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情况下捕错了人,或者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情形,才承担错案追究责任。 四、存疑不起诉的立法完善存疑不起诉制度虽然在刑事诉讼法中得以体现,但规定过于粗疏和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对存疑不起诉问题的认识也有分歧,司法实践中操作起来尚欠具体,容易产生以下后果一是与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相冲突,造成审判权的分离;二是为“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打开了方便之门;三是检察机关实施存疑不起诉过程中,缺乏法定的监督,不利于正确有效地处理案件,如果检察机关对本应该提起公诉的案件以证据不足为由作出不起诉决定或对本应存疑不起诉的案件以证据充分为由提起公诉,势必有损于司法公正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违背设立存疑不起诉制度的宗旨。 笔者提出如下立法完善的建议。 1将存疑不起诉纳入国家立法。 关于存疑不起诉的相关问题,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规则中,但是刑事诉讼法中对此却未作规定。 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存疑不起诉的法定概念,将司法解释中有关存疑不起诉的适用条件纳入国家立法。 同时在国家赔偿法中明确存疑不起诉的刑事责任赔偿问题。 2赋予被不起诉人申诉权。 刑事诉讼法第146条只赋予了被不起诉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酌定不起诉决定不服时享有申诉权,而对存疑不起诉是否享有申诉权,法律没有作出规定。 笔者认为,这是立法上的欠缺,应予以完善。 被不起诉人如果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犯罪事实或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因而不服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的,就应有权向检察机关申诉,通过此途径来寻求救济,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增加法院对存疑不起诉的审查程序。 德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德国检察官不起诉权的行使绝大多数必须征得开始审判程序的法院同意,只有对行为后果显著轻微尚未受到最低刑罚威胁的案件,检察机关才可以不经法院同意直接作出不起诉决定。 我们应当借鉴德国的不起诉制度,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检察机关行使不起诉权应当通过一定程序接受审判机关的司法审查。 4将“可以”不起诉改为“应当”不起诉。 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以“可以”的提法容易使人误认为存疑不起诉是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从立法本身的规范化、科学化角度讲,“可以”说是一个不足。 这与“疑罪从无”相悖,不能体现“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 因此,笔者认为,这里的“可以”改为“应当”似乎更为准确。 5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调解权。 根据现行法律,检察机关没有民事调解权。 但对于有被害人的刑事案件,如果检察机关作出存疑不起诉的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