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师生共用 导学案.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师生共用 导学案.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师生共用 导学案.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师生共用 导学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桃花源记【教师寄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学习目标】明确方向 奋力前进1. 认读生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知识链接】识记要点 博古通今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2.关于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4.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无人问津:形容没有人询问。怡然自乐:高高兴兴,自得其乐。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豁然开朗:比喻开阔敞亮的样子。落英缤纷:落:凋落;英:花;缤纷:繁多杂乱。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预读自学】先学后教 有备而战1. 给下列字注音。缤纷()豁然()俨然()垂髫()邑人()诣太守()骥()2.解释词语。缘溪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中往来种作: 悉如外人: 并怡然之乐: 乃大惊: 具答之: 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诣太守: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鲜美: 古义_ 今义_交通: 古义_ 今义_妻子: 古义_ 今义_无论: 古义_ 今义_不足: 古义_ 今义_4.多义词辨析。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为: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之:渔人甚异之 具答之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5.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整体感知】感知课文 整体把握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说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2.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合作探究】思读课文 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2.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4. “皆叹惋”说明了什么?5.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6.最后两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7.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8.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理想?【作业布置】巩固知识 检查收获1.背诵全文。2.完成基础训练第21课桃花源记。3.对译课文第2、3自然段。桃花源记课内巩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面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属: 要: 2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3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