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分析.doc_第1页
49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分析.doc_第2页
49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分析.doc_第3页
49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分析.doc_第4页
49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9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分析作者:曾令芳单位:黄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发病情况、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就诊治疗的4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079岁,平均53.07岁。4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阴道流血,比例为93.88%(46/49)。术前行血清CA125检查患者36例,其中正常28例,比例为77.78%(28/36);升高8例,占22.22%(8/36)。临床分期为期28例,其中存活19例,存活率为67.86%(19/28),占总存活率65.51%(19/29);期患者9例中存活7例,存活率77.78%(7/9),占总存活率24.13%(7/29);III期8例中存活3例,存活率37.5%(3/8),占总存活率10.35%(3/29)。随访时间最长为86个月,最短22个月;其中健在 29例,占59.18%(29/49);死亡 14例,占28.57%(14/49);失访6例,占12.24%(6/49)。结论 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平均年龄为55岁。子宫出血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血清CA125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提示作用较强的肿瘤标志物,且期别越晚,预后越差。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发病;治疗;预后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三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症总数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好发于绝经后妇女。治疗方法根据癌变累及范围及恶性程度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药物(包括化疗和激素)及联合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就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就诊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统计分析宫内膜癌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等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黄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50例(其中1例患者为年轻患者未生育,孕激素治疗32天后,二次入院手术,按49例统计)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有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癌,其中42例术前诊刮病理证实;3例合并卵巢癌,拟盆腔包块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合并存在;4例宫颈活检,拟宫颈癌手术,术后病理为内膜癌宫颈转移。1.2 方法 回顾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再次确定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全部患者均根据年龄、肿瘤组织类型、术前肿瘤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其意愿确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49例患者,其中45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均切除子宫及双附件,部分患者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2000年制定的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标准进行了手术病理分期,另未行手术治疗4例,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1971年制定的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2。1.3 随访 专人对患者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部分患者通过户籍查询了解。随访时间最长为86个月,最短22个月,平均36.7个月。最短术后22个月死亡。2 结果2.1 年龄范围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079岁,平均53.07岁(表1)。表1 各年龄段发病情况2.2 月经史、婚育史 初潮年龄:1319岁;结婚年龄:1829岁;生育年龄:1830岁;孕育情况:最多妊娠8次,最少0次,平均3.6次。2.3 临床症状 有不同程度阴道流血者46例,占93.88%;腹胀、腹痛者3例,占6.12%。有高血压史8例;糖尿病史7例;合并贫血25例。其中年轻患者2例,占4.08%;围绝经期24例,占48%;绝经后23例,占46%。绝经年限130年(表2)。表2 绝经年限与发病情况2.4 血清CA125 术前行血清CA125检查患者36例(正常值035U/ml),其中正常28例,占77.78%(28/36);升高8例,占22.22%(8/36);升高者平均值为254.83 U/ml(40.28994.93 U/ml)。2.5 手术临床病理分期 49例患者,有45例进行了手术,依据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的标准(FIGO,2000)进行了手术病理分期,结果I期28例,占57.14%(28/49),其中Ia期6例,Ib期15例,Ic期7例;II期9例,占18.36%(9/49),其中IIa期5例, IIb期4例,IIc期0例;III期8例,占16.33%(8/49),其中IIIa期5例,IIIb期0例, IIIc期3例。另未手术病理分类4例,临床分期均为III期(其中2例死亡,2例失访)。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36例;腺癌伴透明细胞癌4例;不典型增生癌变4例;腺癌伴鳞化3例;腺癌伴分泌性癌1例;内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合并卵巢内膜样腺癌3例;合并子宫肉瘤1例。卵巢转移3例;宫旁转移1例;阴道转移1例;淋巴结转移3例。行免疫组化33例:其中ER(+)21例,ER(-)12例;PR(+)24例,PR(-)9例;C-erbB-2(+)19例,C-erbB-2(-)5例;P53(+)8例,P53(-)11例(表3)。表3 8例高血清CA125患者、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治疗、预后情况CA125(U/ml)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治疗预后311.80IIIc期,G1峡部内膜样腺癌,合并双卵巢内膜样腺癌,低分化;宫内膜瘤体2 cm×1.2 cm,浸润浅肌层;宫颈管后壁与膀胱肌层见癌转移;大网膜见转移癌结节。淋巴结转移全子宫、双附件、阑尾、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化疗术后81个月,健在180.02子宫内膜癌Ib期,G3。卵巢内膜样腺癌IIIC期,G3右侧卵巢内膜样腺癌合并子宫内膜腺癌,3级;宫内膜瘤体1.2 cm×0.8 cm,侵及浅肌层;“阔韧带”及“肠壁粘连物”内有癌浸润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右侧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术+化疗死亡*51.48Ia期,G1子宫内膜样腺癌,I级孕激素治疗32天随访,再住院手术*103.46IIIa期,G1腹腔冲洗液涂片:查见癌细胞。子宫体内膜样腺癌,I级,部分区伴黏液腺癌分化。癌组织广泛累及宫腔体部及右侧宫角,侵及肌层深约1/2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008年5月直肠转移手术;术后5年4个月(2008年7月)去世263.19IIIa期,G1子宫体内膜样腺癌,I级,癌组织累及整个宫腔长6.5 cm,侵及宫颈管中段,深达全层,宫颈管后壁浆膜面见浸润灶。双侧卵巢为转移性癌结节。淋巴结未见转移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化疗1疗程+放疗+激素术后64个月,健在93.44Ia 期,G2合并支气管哮喘、支扩子宫体内膜样腺癌,II级,约0.8 cm×0.8 cm,癌组织限于内膜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2年(2006年9月)肺转移死亡997.93III期“宫内组织”乳头状腺癌自动出院失访43.81Ib期,G1子宫底部菜花状子宫内膜样腺癌,I级,3 cm×2.5 cm,侵及浅肌层;淋巴结未见转移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8个月,健在 注:*2例为同一患者,2次住院情况。表4 4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关系注:合并卵巢内膜样腺癌 病理类型为内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2.6 治疗 手术为主,根据临床期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45例患者选择手术,其中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18例,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5例,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6例,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1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例,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例。49例患者单纯手术18例;手术+孕激素治疗14例;手术+放疗6例;手术+化疗5例;手术+孕激素+放疗1例;手术+化疗+孕激素1例;单纯放疗1例;放疗+孕激素治疗1例;介入化疗1例;自动出院1例。2.7 随访 由专人对患者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部分患者通过户籍查询了解。随访最长时间86个月,最短22个月;其中健在 29例,占59.18%(29/49);死亡 14例,占28.57%(14/49);失访6例,占12.24%(6/49)。随访至今,存活时间≥5年13例,占26.53%(13/49,其中1例随访64个月死亡);随访存活时间≥3年 29例,占59.18%(29/49,其中1例随访64月死亡,1例53个月死亡,不包括治疗时间≥3年失访6例);随访时间<3年8例,存活4例,占12.24%(6/49,其中1例随访24个月死亡,1例随访22个月死亡,2例死亡时间不详)。期28例中存活19例,占期患者的67.86%(19/28),占总存活率65.51%(19/29);期9例中存活7例,占II期患者的77.78%(7/9),占总存活率24.13%(7/29);III期8例中存活3例,占III期患者的37.5%(3/8),占总存活率10.35%(3/29)(表4,表5)。表5 49例内膜癌患者发病时间与预后情况3 讨论3.1 发病年龄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之一,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基本上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妇女的肿瘤。一般认为,内膜癌的好发年龄约比宫颈癌推迟10年。平均年龄为55岁。但约有25%的患者是绝经前妇女3,约14%的患者年龄≤45岁,约5%的患者年龄<40岁4。本组资料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079岁,平均53.07岁,其中<40岁2例,占4.08%(2/49);≤45岁7例,占14.29%(7/42);>45岁42例,占85.71%(42/49),与文献统计数据相似。3.2 子宫出血 各种类型的子宫出血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由于绝大多数的患者发病于绝经之后,故绝经后出血就成为患者最重要的主诉之一,至于未绝经者,则表现为不规则出血或经量增加,经期延长等。本组患者有不同程度阴道流血者46例,占93.88%;仅3例因腹胀、腹痛入院,其中1例是合并卵巢癌,1例为卵巢转移,1例为晚期的患者,盆腔包块。3.3 血清CA125与子宫内膜癌 CA125广泛存在于间皮来源的细胞表面。Duk等5在对110例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只有25%的患者术前出现CA125水平的升高,但其所行的20份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提出血清CA125水平的升高发生在人体内的“自然屏障”遭到破坏时,肿瘤细胞的脱落使抗原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了血清CA125的升高。CA125目前已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癌的最有用的肿瘤标志物,但与卵巢癌相比,其测定值及阳性率均较低,敏感度不高6。勒立功等7通过对良性子宫病变与I期内膜癌比较后认为,血清CA125的检测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缺乏敏感性。虽然通过检测血清CA125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对子宫外转移等晚期及复发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于CA125与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关系,刘喆等8认为,、和期患者血清CA125异常率分别为12.1%、31.6%、46.2%和60.0%,CA125异常率随子宫内膜癌期别的增加而升高,宫颈受累、附件转移、腹腔液细胞检查阳性及宫内肿瘤病灶直径≥2 cm者,其血清CA125异常率均有增加。王启志等9研究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与CA125异常相关,提出CA125检测异常(>35kU/L)可用于术前预测盆腔淋巴结的转移。关于CA125与患者预后关系,许多研究曾指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宫颈转移等晚期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差。勒立功等7认为,血清CA125与手术病理分期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可能对预测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有学者通过多因素分析认为,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是最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10。王启志等9研究发现CA125正常及异常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97.6%和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CA125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提示作用较强的肿瘤标志物。本组研究中术前行血清CA125检查患者36例(正常值035 U/ml);其中正常28例,占77.78%(28/36);升高仅8例,占22.22%(8/36);与王启志等9研究相比略高。本组因病例较少,尚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 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9.2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0-301.3 Benshushan A.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in young patients:evaluation and fertility-preserving treatment.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4, 117:132-137.4 Evans-Metcalf ER, Brooks SE, Reale FR, et al. Profile of women 45 years of age and younger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Obstet Gynecol, 1998,91:349-354.5 Duk JM,AaldersJG,Fleuren GJ,et al. CA125:a useful marker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Am J Obstet Gynecol ,1986,155:1097-1102.6 Patsner B, Mann WJ, Coh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