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修改的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二次修改的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二次修改的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二次修改的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二次修改的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潍 坊 医 学 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 酒驾入刑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人文体现 学生姓名?学号200867400年级、班级2008级法学1班所 学 专 业法 学课题起止时间2011.112012.06系、部(院)管理学院指导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2011年11月30日一、选题依据(一)核心概念界定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2011年5月1日零时起,将醉酒驾车、飙车、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行为定为犯罪,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这一规定第一次将醉酒驾驶的行为规定到刑法调整的范畴,是我国法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情况作出的调整,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更凸现了法律对民生的尊重和对社会公众生命、财产的保护。1 根据这一规定,醉驾入刑是指刑法明文规定酒后驾驶为犯罪行为,酒后驾驶将以危险驾驶罪入刑。具体而言,只要醉驾的行为人认识到其在醉酒的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会对公共安全构成潜在的危险,但行为人对于该危险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仍然在醉酒的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即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可以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刑法第114条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是: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结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从而确定其刑事 责任程度,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由此可见,刑罚的轻重不是单纯地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相适应,而且也与犯罪分子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也即在犯罪与刑罚之间通过刑事责任这个中介来进行调节。根据刑法罪行适应原则的要求,必须对醉酒驾驶的主观方面,汽车状况与造成的危害联系起来,正确处理醉酒驾驶问题。 按照刑法的这一原则,酒驾要入刑,必须兼具三个要素:行为人主观认识到了酒后驾驶的危害;法律明文规定处罚;酒驾造成严重后果。但是根据我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当前酒驾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有必要对酒驾入刑,以刑法明文规定限制酒驾现象,而当酒驾已造成严重后果之后才采取措施已无法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罪刑相适应原则指导酒驾入刑必须以主观恶性为出发点,而这不是简单的“乱世重典”的体现,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和保障,是新时期新阶段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人文体现。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人文体现是酒驾入刑,酒驾入刑的本质是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负责,对人民群众的财产保障。惩罚不是立法的最终目的,“醉驾入刑”对于醉驾者而言,是一种法制教育和挽救,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种安全保护。重点强调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罪”,就是为了从主观上杜绝醉驾的可能,防范人民群众受伤害于未来,体现了刑法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呵护,体现了传统原则理性,光辉,人文的一面。 醉酒驾驶作为一项新规定,必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争论, 法院系统表示, 不应认为只要达到醉驾标准就一律构成犯罪; 公安部门却对各地公安机关查处醉驾并一律刑事立案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检察机关则表示对证据充分的醉驾一律刑事起诉。社会舆论也相应形成尖锐对立。3但是,无论如何,醉驾入刑所带来的效果是好的:5月1日醉驾入刑以来的半个月,全国共查处醉酒驾驶 2038 起,较去年同期下降35;因醉酒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同比下降 37.8,法律教育和警示作用初步显现。4 “醉驾入刑”众望所归,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围剿醉驾的风暴,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方 式,必然有力遏制醉驾现象。但是, 既然危险驾驶罪定位为 “ 危险犯 ”,不以发生实际损害后果为要件,就要慎防出现打击面过宽的局面。5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当前我国醉酒驾驶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当严重,较轻的引起财产的损失,个人生命安全受到影响,严重的引起社会公共安全受到威胁乃至社会处于明显的不安之中。单纯依靠行政处罚或者是经济处罚乃至比较严重的经济处罚,已经不能遏制这种现象,不能与酒后驾驶引发的社会危害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对醉酒驾驶采取比较严厉的刑罚处罚,醉驾入刑,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不容任何拖延。通过对酒驾入刑的解释与释义,明确酒驾入刑的准确含义,进一步加深对酒后驾驶的危害性认识,主观上明确酒后驾驶不仅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是明确的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进而使社会大众从根本上杜绝酒文化所带来的违法后果,在社会大众当中树立一种良好的遵守交通法规的现象;明确刑法条文的准确含义,法院审理案件严格按照法条进行,公安执法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社会大众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客观的标准与守法行为得到主观的认同,罪责刑于主客观相结合中实现统一。罪刑相适应与酒驾入刑实现完美的人文的结合。实行醉驾入刑有重要的意义。醉酒驾驶入刑,解决了统一罪量刑的问题,也有了明确的罪名,可以更加准确统一地指导司法实践工作,填补了法律在此处的空白。增设“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刑法,体现了立法部门的用心良苦,是立法顺应民意的结果,同时也表明了立法者对醉驾等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险驾驶行为毫不容忍的决心,顺应了“民生警务”的要求。“醉驾入刑”,为从根本上解决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维护公民切身利益。二、文献综述内容(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酒后驾驶属于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所以对于酒后驾驶引起的社会问题,各国都普遍比较重视。国外对酒后驾驶的立法概况 :醉酒驾驶等一些醉酒犯罪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如何遏制醉酒驾驶,他们都有各自的解决办法。在美国醉酒驾驶而导致的交通事故人身伤害已被纳入刑事犯罪的范围,即使没有发生人身伤害交通事故,一旦被警察查出驾驶人酒精含量高于法律标准就会被拘留关押起来,然后由刑事法官宣判,最低可判一周监禁,重的可以判一年监禁,司机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0.06%时,将被无条件吊销驾照。从月日(美国时间)开始,美国驾驶员法定血液酒精含量()将从原来的()下降到 ()。6英国对酒后驾车处理是:初犯吊销驾照1年;重犯者吊销驾照3年,外加1000英镑罚款;如果在10年内共有3次被判酒后驾车,要终身吊销驾驶执照。一旦发生事故,终身无驾车资格,而且还要重罚和服刑。7法国作为葡萄酒大国对醉酒驾车非常敏感,即便司机只是出于轻微醉酒状态,驾驶证也会被注销,并交纳相当于7600元人民币的罚款。如果司机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08%时,将终身不准开车。如果醉酒司机导致他人死亡就会直接被判入狱,如果导致受害者受伤,司机必须支付医疗费用等巨额赔偿。德国从本世纪以来,加强了对醉酒驾车的管理。德国刑法典对酒后驾驶行为作了具体的细分。按照不同的道路交通分为铁路、水路和航空交通以及公路交通。进而对不同的交通运输过程中的酒后驾驶行为分别成罪。日本 道路交通法 对酒后驾驶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将酒后驾驶分为 “饮 酒 驾 驶 ” 和 “醉 酒 驾 驶 ” 两类。除对酒后驾驶者本人 严 加惩处之外,还 设 有“酒类提供罪” 以及 “同乘罪” 等新罪种, 从各方面减少酒后驾车现象。8从国外各国制定的严格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外国人认识到了醉酒驾驶的危害性并以法律明文规定之,在具体执行时,严格执行不定时抽查。 年月日全美个州、哥伦比亚特区和波多里哥的万余名警官联合开展以设卡酒精测试和高密度巡逻为主要方式的打击肇事司机专项行动。这次连续昼夜的执法行动将紧密配合美国交通运输部每年一度的“酒后驾驶,必尝苦果”活动,查缉、拘捕服用酒精饮品或精神毒品后驾驶车辆的司机。9这正是罪责刑相适应的明显表现。而我国对酒后驾驶的研究及处罚则处于初始阶段,明显落后于国外的先进水平。社会中的“酒文化”思想导致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惩治酒后驾车和酒后驾车肇事偏软。10 在我国,对于酒后驾驶者的处罚,主要是分为行政处罚还有刑事处罚两个部分, 区分是适用行政处罚还是刑事处罚的依据主要是酒后驾驶导致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而不是驾驶者的血液中酒精含量,酒精含量高低仅作为行政处罚轻重的一个判断标准。112011 年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将醉酒驾驶纳入刑法惩罚范围之内,规定对酒后驾驶处以罚款拘留,对酒后驾驶的刑事处罚得以真正彻底实现。酒驾入刑引起了国内各阶层的广泛热议,立法司法执法以及社会民众对此理解不一,主要集中于刑法规定是否过于严格,执法如何保障彻底执行等问题。社会普遍认识到了醉酒驾驶的危害性,但在彻底理解和接受问题上有困难,因此,对于醉酒驾驶还应当出台更为完善的检验标准。在个案的事实,证据判断上, 也不能绝对化,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认定。12 “(二)参考文献1 蔡佩玉. 醉驾入刑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 广州:广州市公安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1(2):80.2 夏勇. 作为情节犯的醉酒驾驶N.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1(9):3.3 公安部. 社会热点J. 媒体要览,2011(6).4 卢成仁. “醉驾之罪与罚”J. 河北法学,2011(8):29.5 于燕. 美国:更加严格的酒后驾驶()法J. 2003(4). 6 王生安. 国外治理酒后驾驶的做法J. 人民公安,2008(24). 7 杨传刚. 日本酒后驾驶的法律规制初探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119.8 王力强. 美国警方开展打击酒后驾驶专项活动J. 道路交通管理,2004(4):82.9 张金波. 我国酒后驾驶现状探析M. 法学研究,2010(7):29.10 陈颖. 浅谈酒后驾驶的适应问题J. 法制与社会,2011(5):14.11 胡琴. 醉酒驾驶的刑事处理及立法完善M. 法制与社会,2011(7):21.三、研究方案(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酒驾入刑的界定分析,指出酒驾入刑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分析我国酒后驾驶的危险后果以及我国各界对酒驾入刑的争论,探讨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酒后驾驶的指导意义;如何实现酒驾入刑的进一步完善。(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酒驾入刑概念界定;酒驾入刑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及意义;酒驾入刑的必要性及其进一步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