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总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卷面分:5分(5分:使用规范字,字体端正,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43分:使用规范字,字迹清楚,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2分:字迹较清楚,有多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卷面较整洁;1分:字迹潦草,错别字、标点错误多,卷面脏乱。0分:大多主观题没写或全部没写。)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策等问题的捕捉。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年3月4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b. 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c. 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d. 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b. 文章第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c. 文章第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d. 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a. 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b. 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c. 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d. 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b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分析错误,原文是“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分析错误,文中对此未阐述。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a项,“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分析错误,原文是“甚至有可能”。b项,“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错,原文为“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d项,“早期文字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错,据原文“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不存在条件关系。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缸里的文学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b. 文章第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c. 第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d. 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5. 文章第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4. d 5. 内容上: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手法上: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我与文学的联系。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6. 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断章取义。错在“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原文作者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所以,应该是 “好奇心”才能“刺激想象”。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比较文中重要内容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本题题目是“文章第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题干有两个小问,要分开来回答,先回答文章第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段的童话故事的不同,要先了解第段是如何对河蚌仙女梦想描写的,第段又是怎样对童话故事进行叙述的。再回答作者这样写的作用,而“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解析第一小问的不同要从内容上、艺术手法上、结构安排等方面着手。阅读第节文字,寻找有效的答题区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思,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年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增添了诸多细节,如仙女出水缸后直奔家中,清扫、做美味饭菜等,表明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神话传说的描写和记叙,也为文章增加了文学性和神秘性。作者通过两者的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作者与文学的联系。同时,既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又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6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本题题干是“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回答时,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水缸里的文学”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文学”,修饰语是“水缸”,表面看是问“文学”与“水缸”的关系,实际上是“文学”和“河蚌”,和仙女,和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关系。阅读文章第五节“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第六节说“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第七节说“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第八节说“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从以上有效的答题语句可知:“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作者奇迹般的创造了。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它引发了关于河蚌的故事,激发了作者的想象力,保留了作者的创作活力,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水缸成了作者童年不能忘却的记忆。这正是“水缸里的文学”这一标题的丰富意蕴,考生应分点有序作答。【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文章的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人物(景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景物)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课内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9分)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舞幽壑之潜蛟 舞:起舞 长路漫浩浩 浩浩:无边无际的样子 枉用相存 存:记住 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而卒莫消长也 卒:突然 感慨系之 系:附着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句意是:排在诸侯的行列。比:并,列。句意是: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是:您屈驾来访问我。“存”,问候,怀念。却最终没有消减和增长。“卒”,到底,最终。包含这四个选项都不正确。故选b。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是寡人之过也采之欲遗谁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子亦有不利焉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芙蓉”。b项,都是介词,“因、因为”。c项,疑问代词,哪里;句末语气助词,啊。d项,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表处所。故选b。9.下列各句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 沛公安在?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所有的文言句式类型牢记于心,才能够根据语境判断句式类型。高考明确考查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例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a项,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后之览者,亦将于斯文有感。b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c项,被动句,“于”表被动 d项,为判断句,肯定判断。故选a(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常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b.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c.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d.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b. 项伯常屏蔽之 蔽:用屏风遮挡着c.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 让:责备d. 吾适丰沛 适:到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b. 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c.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应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解答本题应该依据所供语句在原文中的相关语境,分析比对,不难发现“绛”“灌”为两个大臣名,所以中间应该有停顿,故可排除a、c两项。此外“群臣等”是“莫敢入”的主语,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故“等”后不应有停顿,再排除b项。原文标点: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b项,句意为: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屏蔽”,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表达了作者认为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错。这是一种对时势造英雄的感慨,并无消极之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注意:(1)中,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因:通过,经由。面:名词作状语,当面。谢:为而道歉。关:古今异义词,函谷关。(2)中,固:本来,当然。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齐: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彭殇:长寿和短命。【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职业,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做了舍人。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趁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常常像屏风一样遮挡着沛公。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完,就赏给他一大杯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杯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后,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年老而经历丰富之人,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桃花罗隐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注】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徙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巨三年”之句。14. 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b. “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c. 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零即逝的冷落凄凉。d. 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15. 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全诗以桃花自喻,借桃花的艳丽和凄凉境遇,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回首东风一断肠”流露出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旧山”二字也透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失之偏颇。本诗不仅大赞桃花的美,更以桃花自喻,书写了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另外,“实属独辟蹊径之作”刻意拔高,不准确。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本题可从诗歌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入手,结合诗中的句子通过桃花的特征分析情感。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轻薄桃花逐水流”等。本诗却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喻自己才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了无限的幽伤。 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四)名篇名句默写(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女子回忆起年少时与男子在一起欢乐相处的场面的诗句是“_,_”。(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 ,_。”(3)诗经中的“_,_”,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_,_”。(5)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辩证关系。【答案】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青青子衿 (6). 悠悠我心 (7). 羁鸟恋旧林 (8). 池鱼思故渊 (9). 盈虚者如彼 (10). 而卒莫消长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宴、晏、涕、兮、哀、艰、衿、羁、渊、盈、卒。三、语言文字运用(共6小题,18分)17.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潭柘寺(zh) 会稽(kui) 伶(lng)俜(pn) 呦呦鹿鸣(yo)b. 桂棹(zho) 脉脉(mi) 踯(zh)躅(zh) 暧暧远人村(i)c. 流觞(shng) 虚诞(dn) 蕈(xn)菌 瞥(pi)见d. 麋鹿(m) 锲(q)而不舍 匪我愆(qin)期 游目骋怀(chng)【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a项,“呦”应读“yu”,“俜”读png。b项,脉脉(m)。d项,锲qi;“骋”应读“chng”故选c。18.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一项是()a. 安谧 坚韧不拔 瘦骨伶仃 没精打采b. 嚼腊 浅尝辄止 气喘吁吁 耳根清静c. 滑腻 迷天大谎 惩一儆百 翁翁郁郁d. 蛊惑 纷繁芜杂 溘然长逝 枉废心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b项,“嚼腊”的“腊”应为“蜡”;“耳根清静”的“静”应为“净”。 c项,“迷天大谎”的“迷”应为“弥”;“翁翁郁郁”的“翁”应为“蓊”。d项,“枉废心机”的“废”应为“费”。故选a。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种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已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虽已就义七个多世纪,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参加这次书法展览的作品很多,有的虽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但入木三分,极见艺术功力,令参观者大为赞叹。某著名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业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光环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晨昏的默默付出。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是啊,高中三年的生活不经意间就灰飞烟灭,但我们的师生情、同学谊不会因岁月而褪色。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人心向背”指人心的拥护和反对,应改为“人心所向”。殒身不恤:指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多形容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此处使用正确。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使用正确。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此处使用正确。妄自菲薄:形容过分地看轻自己。用错对象。灰飞烟灭: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干净。多指人死了或事物彻底消失,不复存在,含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当。故选d。【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国家从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高度出发,确定了长期向香港供应农副产品的惠港政策,今年又专门制定并启动了供港澳鲜活农产品相关工作及应急机制。b.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蕴涵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非凡的执政能力。c. 公车改革喊声多年,不仅北京市如约兑现诺言的做法迎来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又一次体现了政府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的态度。d. “亮剑”行动开展以来,公安机关铲除了许多制假售假窝点,迅速形成了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等犯罪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项,“制定并启动相关工作及应急机制”搭配不当,应开展工作,启动机制。c项,关联词位置不对,“不仅”应该移至“迎来了”之前。d项,成分残缺,“迅速形成了”后应加“对”。故选b。2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b. “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c. 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新君即位,常常改换年号,叫作建元。d. “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顺序排,应为“夜半”“人定”“鸡鸣”“黄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正确的排序应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黄昏”是19-21时,“人定”是21-23时,“夜半”是23-1时,“鸡鸣”是1-3时。故选d。22.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载人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它要求航天员必须具备办事果断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航天飞行所经历的特殊环境对航天员的生理冲击特别大,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再者,航天员在太空所处空间狭小,身体活动受到限制,说话也不能随便。说什么,什么时间说,都有限制,所以这种信息交流的限制,也要求航天员能忍受孤独。分条列举出文段叙述的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将会面临的挑战。(每点不超过6个字)【答案】生理冲击大身体活动受限交流受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道压缩语段的试题,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筛选所给语段的主要信息,而题目中“分条列举出”则提示考生要先对文段进行信息筛选,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信息,再进行概括。概括关键信息一般要到所给文段中观察其几层意思,“航天飞行所经历的特殊环境对航天员的生理冲击特别大,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这说明“航天员的生理冲击特别大”;“航天员在太空所处空间狭小,身体活动受到限制”,这说明“身体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钻井液工中秋节后复工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丙烯腈装置操作工节假日前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及风险管理方案
- 复合地基工程检测技术方案
- 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教学反思报告
- QQ群管理及成员导出技巧详解
- 2025-2030反刍动物过瘤胃蛋白饲料营养评价与市场前景报告
- 酒店餐饮服务安全卫生操作规范
- 2025-2030动力电池隔膜涂层技术迭代对电池性能影响分析报告
- 2025-2030动力电池行业市场现状需求预测及战略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DL∕T 2568-2022 电力行业数字化审计平台功能构件与技术要求
-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腧穴课件)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精美课件(第1课时)
- 消防喷淋系统设计合同范本
- DB32-T 4757-2024 连栋塑料薄膜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 2024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山西省太原三十七中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 (幻灯片)世界各国国旗大全中文
- 物流地产发展前景分析
- 三年个人成长路线图: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
- 子宫动脉栓塞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