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届文科班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三) 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二、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制度层面(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政府,民主共和(制度层面)(下一个单元学)(四)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思想层面)1、背景: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政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但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相涌现。2、兴起标志: 1915、陈独秀、青年杂志(即新青年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5、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核心)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归宿)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形式、手段)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6、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7特点: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就表现在其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第一批自觉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士。)8、评价:进步性: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局限性: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尤其全面否定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在认识上存在着偏激的错误倾向;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回避当时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没提出反帝任务。导致这些局限性的根源是什么?根源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历程:(1)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人物:李大钊,1918年 )(2)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出版)(3)问题与主义之争,宣传五一节的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4)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共产党劳动界工人周刊等)(5)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07)2、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当时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2)客观原因: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民主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3、影响:(1)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其并用于指导中国革命。(2)在此影响下,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之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3)中国知识界先进分子开始重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开始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深入到革命实际斗争中去。(4)中国人民也开始认识到新、旧民主主义的不同。(5)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探究一:近代前期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是如何对待孔子的?其原因是什么?维新派:尊奉孔子权威,把儒家今文经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激进民主主义者:全面否定孔子,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原因:前者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改革阻力大;为维新变法寻求历史依据;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后者: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孔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二.正确分析比较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在中华民族还没有完全觉醒,封建主义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康有为借助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而否定了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潮涂上了一层保护色(提供历史依据)。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康有为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思想,在当时比较容易被社会接受,这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本质所决定的。(2)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情况下发生的。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为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矛头直接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批孔的意义在于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理论基础,促进思想解放。其社会影响和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对孔子本人绝对否定,对东西文化绝对化的看法是不科学的。三、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要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系、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过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 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道走自己的路。四、本单元易错易混淆知识点: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知识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2、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到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3、近现代史上几次性质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C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高考预测:1、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切入点2、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视角命题考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完成练习:1、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相似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彻底批判了儒家思想文化 B.主张民主共和C.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 D.反对君主专制2、“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3、“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4、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5、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6、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1891-1962年)原学名胡洪只,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1887-1958年)初其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A 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 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 这些人追求民主与进步 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7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这段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多元力量参与五四运动是工、商、学各阶层努力的结果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A B C D. 8、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9、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 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A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 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C 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 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10、(2009浙江高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第15课答案:1-5 CDBCC 6-9 CACC10【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答案】(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透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寓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系。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思想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高考主观题评分方法及原则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黄牧航谈高考改卷节选自从2004年新课程改革开始以后,高考的命题改革就成为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就历史科而言,问题的焦点又集中在主观题上面。历史科的主观题具有阅读量大、分值高、评分操作难等特点,如何保证考试的科学客观、公平公正,主观题的命题改革和评卷改革是关键。 先谈主观题的命制。从2007年开始,广东率先在主观题的题型设置上取消了材料解释题和问答题的分类,主要的原因是原有的材料题和问答题功能不明确。传统材料题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创设新情境,让学生根据该情境回答教科书的内容;二是让学生从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论证问题。前一个功能意义不大效果跟问答题差不多;而后一个功能则被抨击为是考查语文科的阅读理解能力。传统问答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的背书能力,这种低要求的命题取向早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在新课程改革省区,由于教科书已经实现了一纲多种,更使得传统问答题在答案设置上陷入困境。以上的新问题都要求主观题的命制从题型到立意都急需实行改革。 2007年广东取消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界线后,就尝试一种新的命题思路提供一个学生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历史事件。从今年的考试结果来看,这种思路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历史主观题的命制闯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所谓解释就是参照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从而使未知的事物变得可以理解。高考试题中的“未知事物”只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对于命题者来说,当然是已知的事物。命题者希望通过考试来检验考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解释这些“未知事物”。如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7题,材料营造了一个新的问题情境l7、18世纪西方对中国推崇备至,认为那是一个道德之国,而到了l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印象迅速恶化,认为那是一个“鸦片帝国”。我们知道,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为什么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会产生天壤之别呢?这就需要考生运用所掌握的l719世纪中国和西方的历史知识来解释了。同样的命题思路被运用到第29题。学生都知道近代以来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如果这只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它并无多大的意义,但当它被运用来解释一个新材料的时候。其意义就彰显出来了在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刚开始的时候北美殖民地人民只反英国议会,并不反英国国王,而发展到后来,则把斗争的矛头直指英王。如何解释这个现象?这就需要从英王和英国议会的权力分配来进行分析了。在阅卷中我们发现,能够成功运用知识的学生都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相反,有扎实知识基础的学生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地运用知识。 就历史学科而言,这种命题思路的运用将给高考命题改革带来较大的冲击。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主观题功能定位不清的尴尬局面,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水平。 再谈主观题的评卷。主观题的评价,历来存在采点评分和采意评分之争。采点评分的优点在于培训和操作简便,阅卷教师只需按图索骥就可以进行,缺点在于粗暴野蛮。答案公式化、操作机械化。采意评分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答卷,缺点在于受阅卷教师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要把握好采点评分与采意评分相结合这个度,就需要有一套合适的评价工具。 一般认为,文科试卷的评价从采点走向采意是必然趋势,而在大规模的阅卷中,又必须分层评价的方法控制采意评分的随意性。分层评价方法的运用在全国高考中早有先例,如1996年美国人施兰评价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材料题就是采用层次评分方法的。但真正把层次评分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层次,再运用到实践中始于2006年。2006年广东省历史科高考命题率先使用了SOL0分类评价法紧接着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的高考命题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SOL0分类评价法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的评价方法。该理论认为可以把学生回答某个问题的呈现结果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单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多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抽象拓展层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SOL0分类评价法在我国高考中只实验了三年。但命题的思路和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申请商标合同
- 合同法建设工程合同
- 借款买房协议合同范本
- 银行同业存款协议书
- 干股红利协议书
- 房产阳光协议书
- 婚前公证协议书
- 传输端口协议书
- 房屋买卖协议书
- 工程建造协议书
- 【手抄小报】手绘消防安全手抄报电子小报(有线稿)
- 2023年兴海县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井喷失控事故案例教育-井筒工程处课件
- 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资料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全套教学课件
- 3.3数据与系统(第二课时) (1) 课件-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Unit 5 Revealing nature-Starting out课件共11张PPT
- 涂料生产工艺流程(SEM)
- (完整版)GIS结构课件
- 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地图-
- 《做最好的中层》--余世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