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新货币政策课件.ppt_第1页
7新货币政策课件.ppt_第2页
7新货币政策课件.ppt_第3页
7新货币政策课件.ppt_第4页
7新货币政策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银行学EconomicsofMoneyandBanking 管理学院黄祥钟hxz fzu 第八章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时滞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一 什么是货币政策指央行或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效应评析等 二 货币政策目标 终极目标 1 物价稳定 央行的首要目标 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或剧烈的运动 1 它是由币值稳定的目标演变而来 2 物价稳定指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 3 只能是相对稳定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央行货币政策主要防止MS过多 总需求过多导致的物价上涨 2 充分就业 一般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标准 失业分为三类 摩擦失业 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一般失业率在3 或5 以内被看作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只能调节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 3 经济增长 指GNP的增加 或人均GNP的增加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可降低利率以促进投资增加 或者通过货币政策消除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不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4 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符合一国宏观经济的需要 国际收支顺差带来一国收入增加 可能导致MS过多 引起通货膨胀 但是顺差也会增强一国的经济能力 逆差也会有重大影响 央行实施货币政策 通过影响价格 汇率 利率等因素 来调节国际收支 三 货币政策目标间的关系 1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矛盾菲利普斯曲线 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 这一现象用曲线表示 即为 菲利普斯曲线 央行即不能选择高失业和物价稳定 也不能选择高通胀和低失业 只能在二者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组合 二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矛盾一般而言 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原因正如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一样 三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如果本国出现顺差 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央行出售本币购入外币 导致MS增加 物价上涨 此时货币政策在实现外部均衡的同时 导致本国物价上升 四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四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改革开放后 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发展经济 稳定货币 1995年 中央银行法规定 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稳定币值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 一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 存款准备金率 1 商行的存款要缴纳存款准备金 最初这种准备金只是为了维护银行自身的清偿能力 今天成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的有力工具 2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 会同时影响到货币乘数K的大小和基础货币的内部构成 3 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 1 最猛烈的工具 即使变动幅度很小 也会引起MS巨大变化2 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3 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导致起额准备金率的变化 4 优缺点 1 收效快 给公众以及时明确的信号2 准确性差 灵活性差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1984年 企业存款20 储蓄存款40 农村存款25 1985年 一律为10 1987年 12 1988年 13 1998年 8 1999年 6 2003年9月 7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2004年4月25日 由7 上调至7 5 并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2006年7月5日 由7 5 上调至8 2006年8月15日 由8 上调至8 5 2006年11月15日 由8 5 上调至9 2007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过程 2007年1月15日起 由9 上调至9 5 2月25日起 10 4月16日起 10 5 5月15日起 11 6月5日起 11 5 8月15日起 12 月25日起 12 5 10月25日起 13 11月26日起 13 5 12月25日起 14 5 9次上调准备金率冻资1 66万亿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 累计上调幅度达4 5个百分点 共冻结资金约16600亿元 加之年内共发行定向央票6次 累计发行7000亿元人民币 央行通过特别国债正回购操作回收流动性约2300亿元 央行年内仅此三项措施已吸收流动性达25900亿元 原本属于猛烈的政策工具逐渐成为常态 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升至新高 都说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 央行政策调控力度日渐加强 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过程 1月25日 14 5 15 3月25日 15 15 54月25日 15 5 16 5月20日 16 16 56月15日和25日分别调0 5 16 5 17 5 在同一天 6月7日 宣布 地震灾区不上调 9月25日 17 5 16 5 工农中建 交通 邮储不下调 地震灾区下调2 10月15日 16 5 16 12月5日 大型金融机构15 中小金融机构14 如此频繁地调整准备金率是否恰当 美联储的存款准备金要求 2007年底 2and3areadjustedeachyearbystatute资料来源 http www federalreserve gov monetarypolicy reservereq htm 美联储的存款准备金要求 2009年初 2and3areadjustedeachyearbystatute资料来源 http www federalreserve gov monetarypolicy reservereq htm 准备金存款利率 1998超额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合为一个准备金帐户 2 再贴现政策 1 央行最早的工具 通过影响商行的成本来达到控制MS的目的 同时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达到控制MS的目的 2 再贴现措施包括 再贴现率的调整 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 资格 2 局限性 1 与存款准备金率相比 显得被动2 具有顺周期性3 需求缺乏弹性4 它要求存在发达的金融市场美联储对于申请贴现的银行 会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 甚至银行财务状况 人民银行再贴现率调整 3 公开市场业务 OMO Openmarketoperation 1 指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买卖有价证券 以改变商行的准备金 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措施 这是央行最有力 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工具 2 央行要控制通货膨胀 应该如何操作 3 优点 1 主动性2 灵活性3 精确性4 连续性 3 缺点 1 告示效应小2 商行的行动不一定符合央行的意愿3 必须有大量种类齐全的证券 并且要求有发达的金融市场 4 最初的影响范围具有局限性 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从1998年5月起恢复OMO 1998 1999两年 通过OMO增加基础货币2600多亿元 占两年基础货币增加总额的85 2002年6至12月间 外贸顺差导致外汇供大于求 为稳定汇率 央行购进大量外汇 导致MS增大 存在通胀压力 因此央行又在市场出售债券回购本币 累计回笼达2467 5亿 2006 除节假日外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原则上定于每周二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 每周四发行3个月期央行票据 总结 当经济面临通货膨胀时 如何实施货币政策如果央行要扩张经济 应如何实施货币政策 二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 消费者信用控制 指央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限制 1 内容 规定分期付款购买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 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的商品的最长期限 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商品的种类 对不同的消费品规定不同的放款期限 2 消费信用控制的原因 1 庞大的消费者信用 可能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因素 2 消费信用剧增的结果 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负担过重 影响经济的稳定 3 消费信用的扩张 可能使企业获得的信用减少 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1 指央行对使用贷款进行证券交易的活动加以控制 规定贷款额占证券交易的百分比 保证金比率 以限制对证券市场的放款规模 2 保证金比率 指在进行证券交易的时候 购买人第一次支付的最低出资比率 剩余部分才能向银行融通 3 作用 1 这种控制既限制了证券市场上资金的供给者 也限制了资金的需求者 2 它使央行能控制证券市场信贷资金的供求 平抑证券市场的价格 3 不动产信用控制 书296页 限制银行或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放款 或严格分期放款的条件 4 优惠利率 对国家重点发展经济部分 制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 5 预缴输入保证金 为抑制进口增长 要求进口商按照进口商品总值的一定比例 预缴进口商品保证金 三 直接信用控制 1 信用分配 央行分配信用规模2 流动性比率 流动资产占存款比重3 利率高限4 直接干预 直接对商行的业务加以干预5 特别存款 要求商行存入特别存款 以削弱其放款能力 四 间接信用控制 1 道义说服 日本称为 窗口指导 央行向商行建议该如何做 2 金融宣布 宣布重要的经济金融数据对市场施加影响 MonetaryPolicyTools 第三节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作用过程 制定货币政策 选择货币政策工具 先影响中介指标 最后作用于最终目标外生货币存量 内生货币存量与中国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 书299页 一 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 1 可测性 2 可控性3 相关性4 抗干扰性5 与经济体制 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二 中介指标的种类 1 超额准备金 相关性强 可测性好 但可控性差2 基础货币 满足可测性 可控性与相关性3 利率 可测性 可控性 相关性都满足 但存在顺周期的缺点 4 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 M0 M1 M2均可测可控性 通过控制M0 也可控制M1 M2相关性 M0反映消费品市场的供求 M1反映品生产资料市场的全部商品需求 M2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总需求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演变 1 1945 1979 以r为中间指标 并将r定在低水平上 2 1979 1989 货币主义试验期 以MS为中介指标3 1990年代至今 以r为中间指标 并根据经济情况不断调整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主要以现金M0和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特别是贷款规模 90年代以后 我国逐渐转向以MS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从1994年第四季度开始 人行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 三 货币政策时滞 1 从货币政策实施到产生效果之间经过的时间差 称货币政策时滞 2 时间差构成 内在时间差 中间时间差 外在时间差 认识时间差 金融机构反映和调整的时间差 行政时间差 决策时间差 生产时间差 央行的时滞 实际经济部门的时滞 四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总需求由四个部分组成 消费C 投资I 政府支出G 净出口X M 货币政策对这四个部分都会产生影响 下图为美国GDP中各个部分的构成比重 1 凯恩斯主义观点 1 MS i 投资支出I E GDP 2 货币政策首先必须能够影响利率 才能影响投资和产出 利率在传导机制中非常重要 3 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比较低 而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范围非常有限 所以货币政策只会对总支出产生微弱的影响 与货币政策相比 财政政策通过改变税收和政府支出 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强烈 4 一般均衡分析 MS i 投资支出I E GDP GDP MD i回升 GDP 这个过程不断反复 最终逼近一个均衡点 可能利率较原来高 产出也比原来高 2 货币主义的观点 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是直接的 从货币到商品和劳务支出及金融资产 不需要通过利率 MS E I GDP 个人和公司持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并保持资产结构均衡 当货币存量增加时 人们会减少货币 增加对其他资产的持有 使资产结构重新恢复均衡 这种转变使股票 债券 汽车 住宅等价格变化 从而影响经济的运行 1 股票和债券价格 MS i 债券和股票价格上升MS 刺激经济活动 人们对股票的预期收益提高 股票价格上升MS 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 货币和股票 债券之间的均衡被打破 人们用货币购买更多的股票债券 股票债券需求 价格 2 消费 投资和净出口 利率与耐用消费品MS i 耐用消费品支出 GDP 大部分耐用品是通过借款购买的 利率下降使借款支出减少 从而购买增加 在实证中 利率变化对耐用品消费的影响较小 财富和消费支出MS 股票和债券价格 财富 消费 GDP 该机制作用明显 流动性和耐用消费品支出MS 资产结构流动性 财务困难发生的可能性 耐用消费品支出 GDP MS 资产结构流动性 财务困难发生的可能性 对新住房的投资 GDP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 利率 股价 资产流动性提高 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会减少 消费信心提高 从而使消费支出和住房投资增加购买新房属于投资而非消费 3 货币政策和投资支出 利率与投资支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