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法律关系与公益信托.ppt_第1页
信托法律关系与公益信托.ppt_第2页
信托法律关系与公益信托.ppt_第3页
信托法律关系与公益信托.ppt_第4页
信托法律关系与公益信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法 CommercialLaw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第一节信托概述一 信托的概念和特征1 信托的内涵信托在法律上是一项为他人管理财产的制度 其本质是 受人之托 代人理财 其基本法律关系 委托人将信托财产交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经营管理财产 并将经营收益交付给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 信托实现了两个基本功能 财产转移 财产管理 这是其他形式的合同制度无法办到的 举例 甲将10万元现金在儿子2岁时交给信托公司理财增值 信托期限为20年 每年的收益支付给甲的父母 而信托期结束 将本金10万元交付给成年了的儿子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2 对信托的不同定义 1 英美法系 多从受托人所负的衡平法义务或受托人与受益人之间信任关系角度给信托下定义1 英国 信托是一种衡平法上的义务 据此 持有财产的人为了受益人的利益而管理处分该财产 而且任何一个受益人都可以要求履行该项义务 英国信托法学者安德海尔 2 美国 信托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产生的关于财产权的信任关系 受托人必须为他人的利益而处理财产 并遵从衡平法上的义务 美国 信托法重述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2 大陆法系 侧重从传统的物权债权区分的角度来定义信托1 日本 信托是指将财产权转移或为其他处分 使他人依照一定目的管理或处分财产 日本 信托法 2 韩国 信托是指设定信托人 委托人 与接受信托人 受托人 之间基于特别信任关系 委托人将特定的财产转移或为其他处分给受托人 使受托人为一定人 受益人 的利益或为特定目的 管理或处分该财产的法律关系 韩国 信托法 3 中国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 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 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 信托法 第2条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3 信托的法律特征 1 信托是为他人管理 处分财产的一种法律制度 是以实现财产的保值或增值为目的或其他特定目的而存在 2 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 受托人成为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人 按照传统信托法理 信托成立后 在信托财产上产生 双重所有权 即受托人成为信托财产的法律上的名义所有人 依照信托文件或法律规定对信托财产享有管理处分权 受益人则成为信托财产的实质所有人 享有对信托财产的受益权 于是信托管理权与受益权分离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3 信托是以信托当事人之间信任为基础的法律关系 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信赖 忠实地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实信托的本质 4 受托人实按照委托人的意愿 以自己的名义而享有信托财产的管理和处分权 不得违反信托目的并且必须以受益人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二 信托与相关制度的比较1 信托与代理 1 信托与代理的相同点 1 两者产生的基础相同 都属于信任关系 2 产生的根据相同 都须经过委托 3 是否有偿相同 都可以是有偿 亦可无偿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2 信托与代理的不同点 1 设立的法律事实不同 信托可因契约 遗嘱或其他法律事实而设立 代理一般因契约而设立 2 所有权和利益分离不同 信托财产所有权与利益分离 代理的财产则不发生所有权与利益的分离 3 名义使用不同 信托中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和处分财产 代理则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行事 4 权限范围不同 信托除信托文件和法律的限制外 受托人享有处理信托事务必需的一切权限 代理中代理人只能在本人的特别授权范围内活动 5 权利归属和责任承担不同 信托受托人以自己名义处理信托事务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归属受托人 由受托人以信托财产为限承担责任 代理中的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的活动的权利义务均由被代理人承担 代理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6 终止事由不同 信托一经成立 除委托人在信托文件中明确保留撤销权外 委托人或受益人不得废止或撤销信托 委托人或受托人的死亡不影响信托的存续 代理的成立和存续有赖于当事人的意思和继续生存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2 信托与行纪 1 信托与行纪的相同点1 产生的基础相同 都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 2 产生的根据相同 都是根据委托人的委托而产生 3 活动的名义相同 受托人 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事 4 事务范围基本相同 都涉及财产的管理与处分 5 处理事务的权利义务归属相同 事务处理所产生的后果均由受托人 行纪人自负责任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2 信托与行纪的不同点1 财产的所有权与利益分离不同 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与利益相分离 行纪不发生分离 所有权与利益均归委托人 2 设立事实不同 信托因契约 遗嘱或其他法律事实而设立 行纪只能因契约而设立 3 涉及的财产范围不同 信托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行纪财产仅限于动产 4 处理事务的方法不同 信托主要是财产管理行为 涉及信托财产的管理 处分 投资 利益分配等多种形式 行纪则主要是代客买卖的贸易活动 5 权限范围不同 信托的受托人除信托文件或法律有限制外 其有广泛的处理事务决定权 行纪人则必须根据委托人的指示行事 6 介入权不同 信托关系中 受托人不享有介入权 即不得将信托财产卖给自己 也不得用信托财产购买自己的固定财产 行纪关系中 若无相反规定又不损害委托人利益 则享有介入权 7 是否有偿不完全相同 信托即可有偿 又可无偿 行纪只能是有偿的营业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3 信托与债的区别 1 破产时的法律后果不同 在信托中 当受托人破产时 信托财产不列入破产财产 委托人有取回权 在一般的债的关系中 当债务人破产时 债权人没有特别的权力 只能和所有债权人一起平等受偿 2 追索财产时的法律效果不同 举例说明 假设甲将一笔资金信托给乙 乙用其购买了其他财产 那么甲可以从该财产中追索信托资金 即可变卖该财产以取回信托资金 若是甲只是将该笔资金借贷给乙 乙用其购买其他财产 则甲只能要求乙偿还相同数目的资金 而不能追索该财产实现债权 3 利益的归属不同 信托中的委托人不能将管理信托财产的利益归属于自己 在一般的债的关系中 债务人可以将借贷的债权人的财产 资金 用于为自己获益 待债务期满后 只将本金利息还给债权人即可 4 风险分担不同 信托的受托人只要尽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 则对信托财产的损毁灭失不负责任 由受益人承担风险 而一般的债的关系中 债务人对债权人的的责任一般是严格责任 如债务人对债权人借贷的资金的损失 不论有无过错 均须负责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三 信托的种类1 依信托成立的原因 分为 1 任意信托 又称意定信托 只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信托 我国 信托法 规定 设立信托 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包括信托合同 遗嘱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书面形式 2 法定信托 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成立的信托 法定信托存在于英美法系上某些财产特别法中 所占比例极小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2 依设立目的不同 分为 1 公益信托 为实现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信托 其直接目的通常是为不特定的全社会或社会部分公众获取一定的利益 如救灾扶贫 发展教科文卫等公益事业 公益信托在税制上有优惠待遇 其设立与终止须经行政主管机关的许可 设定后受到行政主管机关而非法院的监督 2 私益信托 是为本人或其他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获取利益的目的而设立的信托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3 依信托利益是否归自己享有 分为 1 自益信托 委托人以自己为受益人的信托 自益信托中 委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和撤回设定信托的意思表示 2 他益信托 以委托人以外的人为受益人的信托 在他益信托中 如果委托人撤回信托会侵害受益人的利益 一般不会得到法律的承认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4 以受托人的身份不同 分为 1 商事信托 是指具有私益性质 由具有商业受托人身份的主体担任受托人的信托 2 民事信托 具有私益性质 由商业受托人以外的主体担任受托人的信托 商事信托除适用信托法的规定外 还适用信托业法及其他相关特别法的规定 而民事信托原则上适用信托法和民法的规定 5 依信托产生的方式不同 分为 1 明示信托 委托人通过明确的意思表示而设立的信托 2 默示信托 根据委托人 财产出让人 的虽未明确表示但可以因推定而确知的意图而成立的信托 在我国只有明示信托 默示信托是英美法系所承认的一种信托类型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第二节信托的起源与发展一 信托的起源1 古罗马的 遗产信托 信托雏形 遗产信托 古罗马帝国时期 是作为一种规避法律关于遗赠的限制性规定而产生的 当时的古罗马市民法 遗嘱人可用遗嘱指定继承人 但继承人必须是罗马市民 依该规定如遗嘱人的妻子或子女为外来人或解放自由人 他们会被排斥于遗产继承权之外 为规避该项法律规定 遗产信托应运而生 遗嘱人将其财产委托移交给其信任的第三人 罗马市民 同时要求他为遗嘱人的妻子或子女的利益而代行对遗产的管理和处分 从而在实际上实现遗产继承权 到罗马帝国后期 随着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的差别弱化 罗马法 在立法上确认了 遗产信托 制度 罗马法 规定 在按遗嘱划分财产时 可以把遗产直接授予继承人 继承人无力或无权承受时 可按遗产信托制度的规定 把财产委托或转移给第三人代为处理 古罗马的 遗产信托 是现代信托的雏形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2 尤斯制 近代信托原型 尤斯制 Use 意为 为他人的利益而持有 又称用益制或用益设计 是规避13世纪英国普通法的规定而产生 教徒立遗嘱将土地赠与教会国王颁布 没收条例 教徒立遗嘱将土地交于第三人为教会利益处分土地第三人若损害受益人利益得不到普通法的保护最终确立衡平法对受益人的保护 创设Use制 13世纪的英国宗教盛行 英国民众大多为宗教徒 他们为了表示对上帝的虔诚 纷纷立下遗嘱 把自己生前所有的土地遗产捐赠给教会 依当时英国的法律 王室又无权对教会征收土地税 这样使得教会拥有的土地不断增加 而国家的税收日益减少 在13世纪末 亨利一世为维护封建君主的利益 颁布了 没收条例 规定凡赠与教会土地者 必须经得君主的许可 否则没收土地 为规避 没收条例 对移转土地的限制 教徒们效仿古罗马的 遗产信托 制度 创设了 尤斯制 用益设计 其做法是 教徒生前立下遗嘱 先将土地赠与第三人 受托人 由受让人替教会管理土地 将土地收益归于教会 土地不直接赠与教堂 教会名义上并无土地所有权 但为实际收益人 通过此做法 教徒既表达了对教会的虔诚之心 又排除了 没收条例 的适用 13世纪英国普通法认为所有人将财产移转给受托人后 受托人完全居于财产所有人的地位 受托人对财产的管理是否会如遗嘱设立时的那样 完全依赖于受托人的道德和良心 一旦受托人背信弃义 令受益人的利益遭受损害 则受益人无法通过普通法来救济 于是人们直接诉请国王以得救济 国王将此类案件交由衡平法院 衡平法院以公理和善良原则来裁判 一方面衡平法院确立受托人在普通法上的所有人地位 另一方面又以正义与良心之名 使受托人切实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 分配财产 一旦受益人利益遭受损害 受益人可以依衡平法院程序请求救济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3 Trust 信托制度的确立Trust的原意即为信任 委托 即为现代信托制度的信托一词 英王颁布 用益权法 规定土地的收益人 同时也是法定的土地所有人 从而将受益人在衡平法上的受益权转化为法律上的所有权 剥夺受托人对于受让财产的任何权利 由于 用益法 使用益设计下的收益人成为普通法上的所有人 国家即可对其征税 衡平法院将 用益权法 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 一般 用益权法 只适用规避封建义务和债权人的追索用益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用益设计在衡平法上的保护对于国王及封建诸侯的利益再次遭受打击 英国君主亨利八世于1535年颁布了一个新的法案 用益权法 该法案宣告土地的收益人 同时也是法定的土地所有人 从而将受益人在衡平法上的受益权转化为法律上的所有权 剥夺受托人对于受让财产的任何权利 由于 用益法 使用益设计下的收益人成为普通法上的所有人 国家即可对其征税 用益权法 颁布后 由于衡平法院的保护 其并未获得普遍适用 因为衡平法院在受理信托纷争案件中 首先利用 用益权法 本身的缺漏 将动产用益排除在该法之外 只适用不动产 其次 对不动产的用益分为完全保有土地上的用益和其它不动产的用益 衡平法将不动产的用益仅解释为完全保有土地上的用益 故将房舍 租借地等其它不动产排除在 用益权法 之外 再次 衡平法将Use分为积极用益和消极用益两种 积极用益指受托人对于其受托的财产 地产 承担经营管理的积极义务 以取其孳息等土地收益 并将它转给委托人指定的受益人 消极用益指受托人对于其所受托的财产 地产 不承担经营管理的积极责任 这类Use的设立仅为逃避地产的封建义务和债权人的追索 衡平法将积极用益排除在 用益权法 的适用范围之外 由此可见 衡平法院将 用益权法 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二 信托在我国的发展1 新中国信托业的兴起 1979年第一家信托机构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设立 2 中国信托法律法规的制定1986年央行颁布 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1987年央行发布 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资金管理暂行规定 1988年国务院颁布 基金会管理办法 2001年1月央行发布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 2001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并于同年10月1日实施 形成信托基本法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三 信托的具体应用1 投资信托基金 将中小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成立某种基金 委托具有投资经验且可信赖的人进行证券 产业或风险投资 受托人将投资受益返还给投资者 而受托人只收取一定的报酬 2 动产设备信托 以动产设备制造商或销售商为委托人和受益人 动产设备为信托财产 由信托公司为受托人将设备出售于特定的买受人 或在出售前出租给买受人而成立的信托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3 附担保公司债信托 公司债的发行公司作为委托人 以所有公司债的债权人为受益人 信托公司为受托人为了全体受益人取得担保权 并管理与处分担保物 为全体受益人将来享有共同担保利益而设立的信托 4 国有资产信托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 依信托方式 委托有管理能力且信赖的资产管理公司或信托公司为国家管理和运用部分国有资产而设立的信托 第五编信托法第一章信托与信托法概述 5 养老金信托 管理部门将养老基金委托给有专业理财经验的受托机构去运作 可确保养老基金的效益 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 养老基金一旦交付信托 即不受信托公司和委托人财务状况恶化甚至破产的影响 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性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第一节信托的设立一 信托设立的实质要件一项有效完整的信托 英具备下列基本的构成要件 信托当事人 信托目的 信托财产 1 信托当事人 1 委托人及其设立信托的意思表示 2 受托人 受托人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但作为营业受托人则须是有资格经营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 信托银行或其他机构 3 受益人 私益信托必须有受益人 否则私益信托无效 受益人可以一人或数人 可以是自然人 法人或非法人团体 委托人可以是受益人 也可以是同一信托的唯一受益人 受托人可以是同一信托的多数受益人之一 但不得是唯一受益人 否则信托无效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2 信托目的各国对于信托目的 原则上采取意思自治主义 当事人可为各种各样的目的设立信托 我国信托法规定 设立信托必须有合法的信托目的 同时 我国法律从禁止性的角度规定不得设立的信托 1 信托目的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2 委托人以非法财产或法律规定不得设立信托的财产设立信托 3 专以诉讼或讨债为目的的设立的信托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3 信托财产 信托财产是委托人转移给受托人并由受托人加以控制 管理和处分的财产 信托财产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 能够独立可辨认 即必须与委托人的固有财产相分离 同时与受托人的财产和受益人的财产相分离 2 具有金钱价值的有形和无形财产均可充当 但名誉权 姓名权 身份权等人身权不能成为信托财产 3 信托财产形式上的所有权属于受托人 但这种所有权受到受益权的限制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二 信托设立的形式要件依照各国信托法的一般原理 对于以合同设立的信托 当事人可采取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 我国法律规定 设立信托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1 信托合同 准用 合同法 的规定 2 遗嘱 准用 继承法 关于遗嘱的规定 3 其他书面形式 合同书以外的信件 数据电文等 英美法系还有一种宣言信托 即由委托人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依据自己宣布自己为受托人的声明所设立的信托 宣言信托的特点 1 委托人和受托人为同一人 2 委托人不需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 但信托财产所有权与利益相分离的性质仍然不变 3 宣言信托只能是他益信托 我国不承认该信托 认为不符合信托 受人之托 代人理财 的本质特点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三 关于信托的公示问题大陆法系国家对信托有特殊的形式要求 即有些财产的信托需要公示 公示不是信托生效的要件 而是对抗第三人的要件 我国信托登记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家 信托法 第10条规定 设立信托 对于信托财产 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 应当依法办理信托登记 未依照前款规定办理信托登记的 应当补办登记手续 不补办的 该信托不产生效力 可见 我国对于那些必须登记或注册的财产来说 这种公示程序就是信托成立的要件 而不只对抗第三人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四 信托无效我国信托法规定了信托的无效事由 1 信托的绝对无效 1 信托目的的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2 委托人以非法财产或 信托法 规定不得设立信托的财产设立信托 3 专以诉讼或讨债为目的设立信托 4 受益人或受益人范围不能确定 5 法律 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比如契约信托的委托人或遗嘱信托的立遗嘱人不具有行为能力 应当登记的信托未登记等情形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2 信托的相对无效债务人在有害于债权人的时候设立信托 债权人可行使撤销权 债权人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一年 在此期间 信托的效力取决于债权人是否行使撤销权 这一规定源于我国 合同法 和 信托法 合同法 第74 75条 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 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 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 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 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 该撤销权消灭 信托法 的12条 委托人设立信托损害其债权人利益的 债权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信托 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撤销信托的 不影响善意受益人已经取得的信托利益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申请权 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不行使的 归于消灭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信托无效的法律后果 我国 信托法 没有对无效的信托的法律后果作出规定 一般适用无效民事行为的原则 1 全部无效 若认定为全部无效 则该项信托自始无效 2 部分无效 各国的通常做法是 如果合法目的和违法目的可以分离 并且用于合法目的的财产可以确定 则合法部分的信托宣告成立 违法部分无效 若不能分离或合法目的的财产不能确定 则整个信托无效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第二节信托财产一 信托财产的概念信托财产是指作为信托关系之标的归受托人占有并由为受益人利益而管理或处分的财产 二 信托财产的特性 1 信托财产所有权的分割性 形式所有权与受益权相分离 2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1 与委托人的其他财产相区别 信托成立后 委托人即丧失对信托财产的任何权利 从而使信托财产完全独立于委托人自有财产之外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2 不得作为受托人的继承财产 3 排除受托人的债权人的强制执行 我国信托法规定 除下列情形之一 对信托财产不得强制执行 1 设立信托前债权人已对该信托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 2 受托人处理信托事务所产生的债务 债权人要求清偿该债务的 3 信托本身应负担的税款 4 抵消的禁止 我国信托法规定 受托人管理运用 处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 不得与其固有财产产生的债务相抵销 受托人管理运用 处分不同委托人的信托财产所产生的债权债务 不得抵销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3 信托财产的同一性 物上代位性 所谓同一性是指信托财产的范围不仅限于委托人当初交付信托的财产 凡信托管理中所取得的一切财产也构成信托财产 须继续保持独立性 比如最初交付信托财产为房屋 后受托人将房屋变现 用于投资 则该笔投资的资本即信托财产 产生于原房屋 继续保持其独立性 资金代替了房屋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三 信托财产的范围1 信托设立时交付的原始财产从信托发达的国家来看 信托财产的种类主要有 1 货币 本国允许流通的货币 2 不动产 3 动产 4 有价证券 5 知识产权 6 其他财产 抵押权 地上权 承租权 受益权 继承权 金钱为给付内容的债权等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2 信托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 1 由委托人增加的财产 2 由受托人因处理信托财产取得的财产 3 由受托人因管理信托财产而取得的财产 4 由受托人因信托财产的灭失 毁损而取得的财产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第三节信托当事人一 委托人委托人是设立信托 让受托人依一定目的从事财产管理和处分 以使受益人获得信托财产受益权的人 委托人可以与受益人重叠 自益信托 也可与受托人重叠 宣言信托 我国不承认 1 委托人的条件 1 委托人应当是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法人或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2 委托人对信托财产具有所有权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2 委托人的权利英美法 设立信托后 委托人即从信托关系中脱离 故其信托法没有直接授予委托人任何权利 大陆法 信托由委托人设立 目的由其确定 受托人由其选任 信托法直接赋予其相应的权利 我国信托法的规定 1 知情权 2 管理方法的变更权 我国信托法第21条 因设立信托时未能预见的特别事由 致使信托财产的管理方法不利于实现信托目的或不符合受益人利益时 委托人有权要求受托人调整该信托财产的管理方法 3 违反信托目的处分的撤销权 委托人撤销权的行使期限为一年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4 解任权 5 许可受托人辞任权 该权利属于委托人与受益人共同的权利 6 自行选任或请求法院选任新受托人的权利 7 在特定情形下解除信托的权利 特定情形为 1 受益人对委托人由有重大侵权行为 2 受益人对其他共同受益人有重大侵权行为 3 经受益人同意 4 信托文件规定的其他情形 若为自益信托 委托人享有当然的解除权 8 事务处理报告的认可权 与受益人共同的权利 一般情况下 原受托人的事务处理报告经认可 则其责任被免除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3 委托人的义务 1 确保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转移给受托人的义务 2 除信托文件中作出保留外 不得干预受托人的义务 3 按照法律 信托文件规定向受托人支付报酬的义务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二 受托人在信托关系中 只有受托人才对具体的的信托财产占有 支配和经营管理 其处于信托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1 受托人的资格问题大陆法系 要求受托人具备行为能力 在其欠缺行为能力或拒绝受托时 信托不能成立 英美法系 不会因受托人的资格问题致使信托不成立 法院会指派新的受托人担任受托职务 我国 信托法 的规定 与大陆法系基本相同 但受托人拒绝受托对信托是否成立区别不同情况 1 生前合同信托 若受托人拒绝 则不能成立 2 遗嘱信托 若受托人拒绝 则由受益人或其监护人另行指定受托人 同时 我国的受托人除为共同受益人之一的情形外 不能成为受益人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2 受托人的义务 1 按照委托人的意志管理信托信托财产和处理信托事务的义务 2 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 这是大陆法系的概念 即要求达到受托人所从事的职业和阶层应该普遍达到的注意程度 3 忠实义务 必须以受益人的利益作为处理信托事务唯一的目的 英美法系著名的 利益冲突防范原则 1 禁止受托人利用其地位从受托中受益 2 自己交易规则 即受益人对受托人以自有资金购入信托财产或以信托财产购买自己的财产的行为有绝对的撤销权 3 公平交易原则 即受益人可以撤销其与受托人之间的交易 除非受托人能够保证该交易绝对公平与透明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4 对信托财产分别管理的义务 5 亲自处理信托事务的义务 6 共同受托人的共同行动义务 7 向受益人交付受益权的义务 8 损失填补与恢复信托财产的义务 9 其他附随义务 1 账簿制作义务 2 报告义务 3 保密义务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3 受托人的权利 1 管理信托财产与处分信托事务的权利 2 请求法院变更信托财产管理方法的权利 3 费用补偿请求权 受托人因处理信托事务所支出的费用 对第三人所负债务 以信托财产承担 以其固有财产先行支付的 对信托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权 信托法 第37条 4 获得报酬的权利 须有事先约定或补充约定 否则 不得收取报酬 5 为信托行为所授予的权利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4 受托人职责的终止 1 受托人职责终止事由之一 我国 信托法 规定 1 死亡或被依法宣告死亡 2 被依法宣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3 被依法撤销或被宣告破产 4 依法解散或法定资格丧失 5 辞任或被解任 6 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2 受托人职责终止的效力 1 新的受托人的选任选任方法 首先依信托文件规定选任 文件未规定 则有委托人选任 委托人不指定或无力指定 则有受益人选任 受益人行为能力欠缺 由其监护人代为选任 2 新受托人对信托事务的承继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三 受益人1 受益人的资格没有行为能力的限制 可以是自然人 法人或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 可以是委托人 可以是唯一的受益人 可以是受托人 不得未同一信托的唯一受益人 2 受益权的产生 自信托生效之日起 信托文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3 受益权的消灭 1 唯一的受托人与唯一的受益人身份归属于同一人 2 信托财产与信托受益权混同时而消灭 3 受益人全部放弃受益权 信托终止 信托财产归属于委托人或其继承人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4 受益权的可转让性与可继承性除信托文件有限制性规定外 受益人的受益权可依法转让与继承 5 受益人的权利 1 知情权 2 变更信托财产管理方法权 当该项权利与委托人的权利发生冲突时 可请求法院裁决 3 特殊情况下请求法院解除或终止信托关系的权利 4 为信托行为所授予的权利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第四节信托的变更与终止一 信托的变更1 信托当事人的变更信托一旦成立 当事人一般不得随意变更 但在下列情况下 法律允许变更当事人 1 委托人的变更委托人地位的继承问题 财产性权利可以继承 但专属于委托人的人身权利 入同意受托人的解任权 则不能继承 2 受益人的变更在出现下列情况时 委托人可以变更受益人或处分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权 1 受益人对委托人有重大侵权行为 2 受益人对其他共同受益人有重大侵权行为 3 经受益人同意 4 信托文件规定的情形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3 受托人的变更前述受托人职责终止 新的受托人选任 受托人即变更 总之 我国信托法规定 信托不因委托人或受托人的死亡 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解散 被依法撤销或被宣告破产而终止 也不因受托人辞任而终止 2 信托内容的变更 1 信托目的的变更信托目的变更时 当变更后的目的与原信托目的明显不同时 无论目的是否实现 都应作为原信托终止和新信托的设立来处理 2 信托财产管理方法的变更委托人 受托人 受益人均有变更权利 前提是变更有利于信托目的的实现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二 信托终止1 信托终止事由 1 信托文件规定的终止事由发生 2 信托期限届满 3 信托的存续违反信托目的 4 信托目的已经实现或者不能实现 5 信托当事人协商同意 6 信托被法院撤销 7 信托被解除 第五编信托法第二章信托法律关系 2 信托终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