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7人物小故事.doc_第1页
练习7人物小故事.doc_第2页
练习7人物小故事.doc_第3页
练习7人物小故事.doc_第4页
练习7人物小故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物小故事:关羽关羽是一个很顾情谊的人,赤壁之战,曹军遭到火攻,惨败而逃。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又下大雨,曹军将士衣服湿透,饥寒交迫。残兵败卒逃到华容道,由于道路狭窄和泥泞不堪,伤残病弱者纷纷倒地,使曹军无法前进,曹操令人马践踏而过,又踩死很多士卒,最后只剩三百余骑。这时忽听一声炮响,冲出一队人马,拦住去路-原来是依诸葛亮的估计早已埋伏在这里的由关羽率领的五百校刀杀了出来。曹军人困马乏,根本无力抵抗,众人不禁为之惊呆。曹操无奈,上前与关羽叙旧求情,要求放他们一条生路。关羽顾念旧时恩谊,将曹军败卒残兵全部放走过五关斩六将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故事体现了关羽与刘备两人深厚的兄弟情谊。接到刘备的书信,关羽马上要回到刘备身边,不顾得罪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杀了曹操的六名大将:洛阳太守韩福,牙将孟坦;东岭关孔秀;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和滑州秦琪。单刀赴会单刀赴会这个故事中,能体现出关羽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江东吴国鲁肃想杀关羽,夺回荆州,所以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 关云长明知是计,却只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 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让他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让他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刮骨疗伤在刮骨疗伤的故事中,关羽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们现在的孩子都被父母宠着,受了一丁点的小伤都会哭闹。哪里比得上关羽刮骨疗伤还谈笑自若。义薄云天关羽作为一员武将,威风凛凛,活跃在三国历史舞台,这仅是关羽形象的一面,表现在关羽身上更为可贵的则是他的忠义品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两千年,武将成百上千,为何独独关羽享有殊荣,走向圣坛?徐州之战,关羽困于下邳城外一土山上,曹操派张辽上山劝降,关羽表示宁死不降,张当即指出死有三罪:“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与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并进一步指出,若降曹即有三便:“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经这一番开导,关羽决定投降,但要求三事:“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张辽答应后,报与曹操,关公也请示过二夫人。次日关羽收拾车仗,护二嫂,随曹操到许昌。曹操为了笼络关公,待之甚厚,三日一宴请,五日一赠物,关不为心动,所送金银绸缎,交与兄嫂收贮;所送美女,令伏侍二位兄嫂,又每隔三日,于门外躬身施礼,问兄嫂衣食温饱。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曹操笑其节俭,关公答曰:“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曹操见关公马瘦,令左右牵来一匹马,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即吕布所骑赤兔马也。关公受之,再拜称谢。曹操不解其意,问曰:“吾累送美玉、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而悔。关公斩了颜良后,曹操对其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对关公来说,这恐怕是最高礼遇了,但关羽看后,推辞不受,曹操猜出其中的情由,遂叫销印匠销去字,另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这回关公欣然受之。关羽滞留曹营期间,曹操先后送给他金银绸衣、美女宝马,并加其爵号,可谓用心良苦矣!但关羽心念刘备,一刻不忘。在探知刘备确切消息后,去意坚定,封金挂印,护送兄嫂,千里走单骑,以实际行动,描画了一个大大的“义”字。2、华容道释曹赤壁之战接近尾声,诸葛亮调兵遣将,皆有安排,独独不理身旁关公,关公忍耐不住,高声质问,孔明笑着解释说: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此关隘只合关公把守。诸葛号称神算,岂不知曹操曾厚遇关公?岂不知关公义重如山,知恩图报?原来诸葛夜观天象,知曹操命不该绝,故意给关羽安排一个送人情的机会。果然,混战之后,曹操引一班残兵败将,借华容道突围而逃。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狼狈不堪。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骄傲地说:“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在此埋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到此时,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怎么办?大将程皇素知关公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劝曹操向关公叙旧情,讨活命。曹从其说,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道:“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过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关公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过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观曹军惶惶,皆欲垂泪,越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曹操一行匆匆便过,正行间,关公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放不放他们过呢?关公犹豫难决,这时,张辽骤马而至,关公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曹操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敞开金锁放蛟龙。3、义释黄忠双方酣战,一方若遭遇不测,另一方往往趁势取之,置之死地而后快,可是,关羽却反其道而行之。赵云、张飞二猛将分别攻取桂阳、武陵郡后,刘备大喜,批准关羽攻打长沙的请求。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惟老将黄忠难敌,虽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能开二石力之弓,且百发百中。关、黄第一次交战,斗一百回合,不分胜负。次日又战,忠引数百骑杀过吊桥,与关羽交战。斗五六十合时,关羽拔马便走,欲使拖刀计,黄忠后面紧追,就在关羽正要用刀砍时,忽听脑后一声闷响,原来黄忠马失前蹄,跌倒在地。本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但关羽没有乘人之危,而是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拣条小命,奔回城中。第三次交战时,战不到三十回合,忠诈败回城,云长后追不舍,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关羽急闪,却不见箭,继续急追。黄忠又一虚射,关羽又一急闪,又不见箭,关羽更放心地追,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关羽始明白,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今日之射,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后来黄忠投诚刘备,并成为五虎上将之一,皆关公义举之功。4、“义”味深长说关公,道关公,关公形象、关公品格、关公精神、关公文化,九九归一,勇义两端。何谓“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行而宜之之谓义”(韩愈原道)。“行而宜之”,指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应该作的即作,不该作的则罢。为人处事,须问应该不应该,适宜不适宜。关公之义,源于“春秋大义”。春秋记载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其目的是恢复周礼,使社会各阶层人安于其位,遵守礼制,不得僭越,从而达到社会由乱而治的政治目的。关公生活的时代,世道衰微,纲常不整,和西周末年的社会特点极其相似,仁人志士伤时忧世,从春秋中能找到对社会的解释,也能找到人生价值取向。关公喜读春秋,并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和指引,缘由也应如此。关公终其一生,实践一个“义”字。青年除恶,体现的是义;桃园结拜,凝聚的是义;身在曹营,恪守的是义;沙场释敌,遵循的是义;追随刘备,其核心是义。关公是义的化身,义的注解。关公之义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忠心报国,除暴安民,知恩图报;还表现为君有礼,长幼有序,朋友有情,它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结合体。关公把义发挥到极致,也因义而获美名。包公: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倒坐开封府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有官、职、差遣之分,历史上称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但是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你的官职也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如知县就是临时让你做县长官的意思。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所以宋朝官员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军队数量大,军费开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贫、弱,所以宋朝和辽、西夏、金的对抗一直处于下风。 转运使的职务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并没有极力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因为这次所加的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包龙图。 这次离京后四年,包公又被调回了京城,任开封府的知府。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在这个位置上,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名声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虚岁,中国古代及现在民间的习惯)。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赠谥号为孝肃,即孝道和铁面无私。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正直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 包公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率领百官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现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 包公的声名流传极远,在世时已到了塞外,根据甲申杂记的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顺即归顺。 以民为贵 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劝止食盐专卖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由于工作非常辛苦,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人则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包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门去了陕西的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以收税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双方获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也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秦桧秦桧的一种手法是背后拨弄是非,造谣离间,出卖同他共事的大臣。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要求离开右相的职位。宋高宗赵构问他:“谁可代替你呢?”张浚不说。赵构又问:“秦桧怎么样?”张浚说:“与他共事,才知他不光明磊落。赵构说:“那就用赵鼎。”赵鼎接替了张浚的宰相职务。后来张浚受到迫害,要把他安置在岭南,赵鼎就约同事解救,与大臣张守面奏赵构,每人都千官万语为张浚求情,唯独秦桧一言不发,原来赵鼎、张浚很合得来,张浚先任宰相,竭力引荐赵鼎。他们曾讨论过人才问题张浚激动地谈秦桧“善良”。赵鼎说:“此人得志,我们就无所措手足了,”张浚不以为然,所以也引荐过秦桧后来知他不光明正大,就不再推崇他了秦桧因此怀恨张浚,用挑拨手法告赵鼎说:“皇上想召用你,而张浚拖延扣留。这就激怒赵鼎去排挤张浚。秦桧在枢密院只听赵鼎的指使,而赵鼎素来就讨厌秦桧,经他这一拨弄,赵鼎反而对他深信不疑,最后他们都被秦桧所排挤。赵鼎与张浚晚年在福州相遇,谈及此事,才知都被秦桧出卖了。 秦桧的第二种手法是言语不多,却很毒,甚至以一语害人正如宋史中所说,秦桧阴险如悬崖陷阱,深危莫测群臣讨论政事,还没有据理力辩,他用一两句话就否定了李光曾与秦桧争论,发育稍微触犯了秦桧,秦桧就不说话了等李光说完,秦桧慢慢地说:“李光没有作大臣的礼法。”赵构听后,对李光十分生气。所以史书上指出秦桧凡陷害忠良,一般是用这种权术。 秦桧的第三种手法是一意孤行,排除异己,必欲置反对者于死地而后快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愿斩秦桧以谢天下。顷刻受到秦桧打击,把他贬往昭州(今广西乎乐)“编管”(宋代官吏,因罪除去名籍贬谪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当地官吏管束)。他因小妻临产,想稍晚几天再走,结果秦桧派人叫他戴上刑具,押送昭州秦桧还觉得对胡铨处理过轻,不足以“贬一警百”,使反对议和的人从此俯首贴耳,箝口不官,因而迫使赵构发了一道诏令,说胡铨上疏是放肆称凶,倡导犯上之风,告诫朝廷内外,不得效法。大臣陈刚中支持胡铨上书,秦桧大怒,把他弄到赣州安远县。安远县地处边远山区,条件极差,瘴气很盛,当地谚语说:“龙南、安远,一去不转。”意思说,到安远是一去不复返了,必然死在那里。陈刚中果然死在安远邵隆在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披荆斩棘地进行治理,招回流散人手,发展生产,多次打败金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