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品勋阶制度范文.doc_第1页
爵品勋阶制度范文.doc_第2页
爵品勋阶制度范文.doc_第3页
爵品勋阶制度范文.doc_第4页
爵品勋阶制度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爵品勋阶制度范文 爵品勋阶?官员地位高低、功劳大小的标志。 ?按甲令,有职事官、有散官、有勋官、有爵号。 其赋事受奉者,惟职事一官,以叙才能,以位勋德,所谓施实利而寓虚名也;勋、散、爵号,止于服色、资廕,以驭崇贵,以甄功劳,所谓假虚名佐实利者也。 (新唐书卷157陆贽传)封爵制度?周礼.春官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封爵制度?先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商鞅的二十等爵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皆秦制,以赏功劳。 汉代立王、侯二等之爵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自雁门以来,尽辽阳,为燕、代。 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渐于海,为齐、赵。 穀、泗以往,奄有龟、蒙,为梁、楚。 东带江、湖,薄会稽,为荆、吴。 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 波汉之阳,亘九嶷,为长沙。 诸侯比境,周匝三垂,外接胡、越。 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邑其中。 而籓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东汉侯分几等?东汉封侯分县、乡、亭侯几等。 ?其封超等五人为县侯,勋等七人为亭侯。 ?下诏曰?夫表功录善,古今之通义也。 故中常侍长乐太仆江京、黄门令刘安、钩盾令陈达与故车骑将军阎显兄弟谋议恶逆,倾乱天下。 中黄门孙程、王康、长乐太官丞王国、中黄门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汎、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怀忠愤发,戮力协谋,遂埽灭元恶,以定王室。 诗不云乎“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程为谋首,康、国协同。 其封程为浮阳侯,食邑万户;康为华容侯,国为郦侯,各九千户;黄龙为湘南侯,五千户;彭恺为西平昌侯,孟叔为中庐侯,李建为复阳侯,各四千二百户;王成为广宗侯,张贤为祝阿侯,史汎为临沮侯,马国为文平侯,王道为范县侯,李元为褒信侯,杨佗为山都侯,陈予为下隽侯,赵封为析县侯,李刚为枝江侯,各四千户;魏猛为夷陵侯,二千户;苗光为东阿侯,千户。 三国封爵?献帝建安元年拜曹操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魏文帝黄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侯之庶子为亭伯。 ?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 ?孙叔赤乌五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 西晋封爵系统化?晋文帝为晋王,命裴秀等建立五等之制,惟安平郡公孚邑万户,制度如魏诸王。 其余县公邑千八百户,地方七十五里;?大国侯邑千六百户,地方七十里;?次国侯邑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大国伯邑千二百户,地方六十里;?次国伯邑千户,地方五十五里;?大国子邑八百户,地方五十里;?次国子邑六百户,地方四十五里;?男邑四百户,地方四十里。 西晋封爵系统化?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 ?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下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王不之国,官于京师。 罢五等之制,公侯邑万户以上为大国,五千户以上为次国,不满五千户为小国。 而江左诸国并三分食一,元帝渡江,太兴元年,始制九分食一。 西晋封爵系统化?公侯伯子男每种爵号都有郡、县之分,侯分得更细,有郡县乡亭和关内侯之别,如苟晞为东平郡侯、王恺封山都县公、刘牢之封为武岗县男等。 ?南朝刘宋时,爵号前有加“开国”之称,表示对有功之臣新赐爵号。 如开国公、开国侯等。 南北朝出现“开国”爵位?使持节、侍中、都督南豫、江、豫三州军事、太尉、南豫州刺史、巴东郡开国忠烈公元景?侍中、司空、始兴郡开国襄公沈庆之,?持节、征西将军、雍州刺史洮阳县开国肃侯悫,?臧质,打退北魏进攻,“上嘉质功,以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太宗定乱,光世参谋,以为右卫将军,封开国县侯,食邑千户。 ?上遣送章二纽,其一曰竟陵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募赏禽诞;其二曰建兴县开国男,三百户,募赏先登。 隋封爵亦为九等?郡王第一品。 秩万石。 ?嗣王、蕃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 开国郡、县侯,第三品。 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 ?开国子,第五品。 开国男,第六品。 并视二千石。 汤沐食侯,第七品。 ?乡、亭侯,第八品。 并视千石。 ?关中、关外侯,第九品。 视六百石。 唐代九等封爵?司封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国之封爵,凡有九等。 ?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 ?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 ?三曰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 ?四曰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 ?五曰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 ?六曰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 ?七曰县伯,正四品,食邑七百户。 ?八曰县子,正五品,食邑五百户。 ?九曰县男,从五品,食邑三百户。 ?凡名山大川,及畿内诸县,皆不以封。 至郡公有余爵,听回授子孙。 其国公皆特封。 宋代十二等封爵?爵一十二?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元、明封爵简化?元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明初期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中期以后为公侯伯三等。 清代爵、勋合一1.公、2.侯、3.伯,超品。 4.子,正一品。 5.男,正二品。 6.轻车都尉,正三品。 以上俱分三等。 7.骑都尉,正四品。 8.云骑尉,正五品。 9.恩骑尉,正七品。 ?凡九等,以封功臣及外戚。 清宗室封爵1.和硕亲王,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5.奉恩镇国公,6.奉恩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9.镇国将军,10.辅国将军,11.奉国将军,12.奉恩将军。 官品汉代有秩级丞相万石,月俸350斛。 九卿中二千石,月俸180斛。 郡守二千石,月俸120斛。 县令千石至六百石,千石月俸50斛。 县长五百至三百石魏官品令?第一品黄钺大将军、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爵、大丞相?第二品诸四征、四镇、车骑、骠骑、将军、诸大将军?第三品侍中、散骑常侍、中常侍、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安平将军、光禄大夫、九卿、司隶校尉、京兆、河南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中领军、诸县侯爵、龙骧将军、征虏将军、辅国将军?第四品御史中丞、都水使者、州领兵刺史?第五品给事中、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中书侍郎、谒者仆射、州单车刺史?第六品尚书左右丞、尚书郎中、秘书郎、诸县署令千石者?第七品诸县令、相秩六百石以上者,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议郎?第八品诸县署令千石以上者丞、诸乡有秩三老?第九品诸县长、诸乡有秩梁十八班?南朝梁、陈的官吏等级制度。 梁武帝初依魏、晋制度,定官秩为九品,一品官万石; 二、三品官中二千石, 四、五品二千石。 天监七年 (508),吏部尚书徐勉改定为十八班,十八班居首,一班居末。 同班之中,依排列顺序,在下者为劣。 如最高的十八班,丞相居首,依次为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 十八至十三班?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为十八班。 (正一品)?诸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左右光禄开府仪同三司,为十七班。 (从一品)?尚书令、太子太傅、左右光禄大夫,为十六班。 (正二品)?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尚书仆射、右仆射,中书监,特进,领、护军将军,为十五班。 (从二品)?中领、护军,吏部尚书,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为十四班。 (正三品)?中书令,列曹尚书,国子祭酒,宗正、太府卿,光禄大夫,为十三班。 (从三品)十二至九班?侍中,散骑常侍,左、右卫将军,司徒左长史,卫尉卿,为十二班。 (正四品)?御史中丞,尚书吏部郎,秘书监,通直散骑常侍,太子左、右二卫率,左、右骁骑,左、右游击,太中大夫,皇弟皇子师,司农,少府、廷尉卿,太子中庶子,光禄卿,为十一班。 (从四品)?给事黄门侍郎,员外散骑常侍,皇弟皇子府长史,太仆、大匠卿,太子家令、率更令、仆,扬州别驾,中散大夫,司徒右长史,云骑,游骑,皇弟皇子府司马,硃衣直阁将军,为十班。 (正五品)?尚书左丞,鸿胪卿,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庶子,扬州中从事,皇弟皇子公府从事中郎,太舟卿,大长秋,皇弟皇子府谘议,嗣王府长史,前左右后四军、嗣王府司马,庶姓公府长史,司马,为九班。 (从五品)八至七班?秘书丞,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掾,司徒属,皇弟皇子友,散骑侍郎,尚书右丞,南徐州别驾,皇弟皇子公府掾属,皇弟皇子单为二卫司马,嗣王庶姓公府从事中郎,左、右中郎将,嗣王庶姓公府谘议,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长史、司马,蕃王府长史、司马,庶姓持节府长史、司马,为八班。 (正六品)?五校,东宫三校,皇弟皇子之庶子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南徐州中从事,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谘议,为七班。 (从六品)六至五班?太子洗马,通直散骑侍郎,司徒主簿,尚书侍郎,著作郎,皇弟皇子府功曹史,五经博士,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兗五州别驾,领、护军长史、司马,嗣王庶姓公府掾属,南台治书侍御史,廷尉三官,谒者仆射,太子门大夫,嗣王庶姓公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庶姓府谘议,为六班。 (正七品)?尚书郎中,皇弟皇子文学及府主簿,太子太傅、少傅丞,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中从事,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兗五州别驾,太常丞,皇弟皇子国郎中令、三将,东宫二将,嗣王府功曹史,庶姓公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为五班。 (从七品)?四班?给事中,皇弟皇子府正参军,中书舍人,建康三官,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别驾,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中从事,嗣王庶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中从事,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廷尉、太子詹事等丞,积射、强弩将军,太子左右积弩将军,皇弟皇子国大农,嗣王国郎中令,嗣王庶姓公府主簿,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功曹史,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为四班。 (正八品)?三班?太子舍人,司徒祭酒,皇弟皇子公府祭酒,员外散骑侍郎,皇弟皇子府行参军,太子太傅少傅五官功曹主簿,二卫司马,公车令,胄子律博士,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别驾,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中从事,嗣王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别驾,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中从事,嗣王庶姓公府正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曹主簿,武卫将军,光禄丞,皇弟皇子国中尉,太仆大匠丞,嗣王国大农,蕃王国郎中令,庶姓持节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北馆令,为三班。 (从八品)二班?秘书郎,著作佐郎,扬、南徐州主簿,嗣王庶姓公府祭酒,皇弟皇子单为领护詹事二卫等五官、功曹、主簿,太学博士,皇弟皇子国常侍,奉朝请,国子助教,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中从事,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主簿,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别驾,嗣王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中从事,鸿胪丞,尚书五都令史,武骑常侍,材官将军,明堂二庙帝陵令,嗣王府庶姓公府行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正参军,蕃王国大农,庶姓持节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庶姓持节府功曹史,为二班。 (正九品)一班?扬南徐州西曹祭酒从事,皇弟皇子国侍郎,嗣王国常侍,扬南徐州议曹从事,东宫通事舍人,南台侍御史,太舟丞,二卫殿中将军,太子二率殿中将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行参军,蕃王国中尉,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主簿,皇弟皇子荆雍郢南兗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皇弟皇子江州西曹从事、祭酒议曹祭酒部传从事,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中从事,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主簿,庶姓持节府主簿,汝阴巴陵二国郎中令,太官、太乐、太市、太史、太医、太祝、东西冶、左右尚方、南北武库、车府等令,为一班。 (从九品)北魏九品三十阶北魏孝文帝改制,九品中每品分上、中、下,共九品27级。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始将九品中每品分为正从,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凡18级;自正四品以下,每一级中又分上、下两阶,共计九品30级。 ?太师太傅太保(右三师上公)王大司马大将军(右二大)太尉司徒司空开国郡公?第一品?同三司开国县公都督中外诸军事诸开府散公?从第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尚书令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二将军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 卫将军加大者,位在太子太师之上。 四征将军加大者,位次卫大将军。 诸将军加大者左右光禄大夫开国县侯?右第二品?尚书仆射若并置左右,则左居其上,右居其下。 中书监司州牧四镇将军加大者,次卫将军。 ?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右三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侯?右从第二品?吏部尚书四安将军中领军中护军二军加将军,则去中,位次抚军。 ?太常光禄卫尉(右三卿)?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中书令太子詹事侍中列曹尚书四平将军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太府(右六卿)河南尹上州刺史秘书监诸王师左右卫将军前、左、右、后将军光禄大夫银青者。 开国县伯?右第三品?大长秋卿将作大匠太中大夫辅国将军中州刺史龙骧将军散伯?右从第三品?太常光禄卫尉(右三少卿)尚书吏部郎中给事黄侍郎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太府(右六少卿)中常侍(上阶)中散大夫下州刺史上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子?右第四品?尚书左丞(上阶)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右从第四品?散骑侍郎太子中舍人员外散骑常(以前上阶)中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男?右第五品?著作郎通直散骑常侍太子洗马(以前上阶)?洛阳令中给事中散男?右从第五品?皇子郎中令司空主簿谒者仆射(上阶)河南郡丞中书舍人下郡太守、内史、相上县令、相?右第六品?给事中太子门大夫(上阶)皇子主簿太子舍人三卿丞?右从第六品?员外散骑侍郎(上阶)列卿丞秘书郎中著作佐郎中县令、相?右第七品?王、公国大农(上阶)太学博士皇子常侍太常博士司州主簿奉朝请?右从第七品?皇子侍郎大长秋丞(上阶)侍御史下县令、相?右第八品?诸署令千石已上者。 中黄门令殿中侍御史中谒者仆射中黄门冗从仆射(上阶)?司州文学?右从第八品?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中黄门(上阶)公国侍郎侯、伯国中尉谒者太子三卿丞?右第九品?诸署令不满六百石者。 (上阶)?小黄门员外司马督?右从第九品北魏九品三十级的官品制度为唐宋沿用,而且武职官员从正三品就分上下阶,故而武职有三十二个品阶,文职仍为三十个品阶。 在隋代与元、明、清三代,则仅保留每品只分正从,不再分上下阶,而且文职、武职一致,都是整齐划一的十八个品阶。 以清代为例?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六部尚书为从一品。 ?巡抚正二品,布政使从二品。 ?左副都御史正三品,太仆寺卿从三品。 ?道员正四品,知府从四品。 ?直隶知州正五品,散州知州从五品。 ?千总正六品,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知县正七品,州判从七品。 ?县丞正八品,府州县训导从八品。 ?主簿正九品,巡检从九品。 ?一至三品为上品,四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 上品由皇帝亲自任命,中品由宰相决定再报皇帝批准,下品则由吏部铨选。 散官?散官源于宠官、冗官(贵族官员子弟、老疾官员)?时,贺有孤孙霸,年七岁,拜为散骑、中郎将,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张)放为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置莫府,仪比将军。 与上卧起,宠爱殊绝,常从为微行出游,北至甘泉,南至长杨、五莋,斗鸡走马长安中,积数年。 散官?晋武帝初即位,散骑常侍傅玄指出“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莅事而坐享天禄;农工之业多废,或逐淫利而离其事;徒系名于太学,然不闻先王之风。 今圣明之政资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校未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 他针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冗官问题,提出建议“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 今文武之官既众,而拜赐不在职者又多,加以服役为兵,不得耕稼,当农者之半,南面食禄者参倍于前。 使冗散之官农,而收其租税,家得其实,而天下之谷可以无乏矣。 1?1晋书卷47傅玄传。 北朝散官滥授?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年),“制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议郎,七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八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 文官五品已下,才能秀异者总比之造士,亦有五等。 武官五品已下堪任将帅者,亦有五等。 若百官有阙者,则于中擢以补之。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八月,置散官员一百人,朝请员二百人。 十五年,“置侍中、黄门各四人,又置散骑常侍、侍郎,员各四人;通直散骑常侍、侍郎,员外散骑常侍、侍郎,各六人”。 “又置光爵、骁游、五校、中大夫、散员士官。 又置侍官一百二十人。 1?1魏书卷113官氏志。 南朝散官养老疾?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二大夫,晋初置。 光禄大夫,秦时为中大夫,汉武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大夫;晋初又置左右光禄大夫,而光禄大夫如故。 光禄大夫银章青绶,其重者加金章紫绶,则谓之金紫光禄大夫。 旧秩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 前汉大夫皆无员,掌论议。 后汉光禄大夫三人,中大夫二十人,中散大夫三十人。 魏以来复无员。 自左光禄大夫以下,养老疾,无职事。 中散,六百石。 (宋书卷39百官志)?光禄大夫皆银章青绶,诏加金章紫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 乐安任遐为光禄,就王晏乞一片金,晏乃启转为金紫,不行。 太中大夫;中散大夫。 诸大夫官,皆处旧齿老年,重者加亲信二十人。 (南齐书卷16百官志?南朝梁“有左右光禄、金紫光禄、太中、中散等大夫,并无员,以养老疾”。 (隋书卷26百官上)北魏散官滥授?尔朱世隆(500一532)北魏权臣,统军将领。 契胡族,北秀容(今山西朔州市北)人。 尔朱荣从弟,华州刺史尔朱买珍之子。 528年,随尔朱荣人洛阳任给事黄门侍郎加侍中、领军将军、左卫将军封乐平郡开国公。 529年,奉命率军镇守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防元颢军。 出为相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专司选举。 尔朱荣被孝庄帝诛杀后,他遂与从子尔朱兆等起兵攻陷洛阳,拥立节闵帝元恭,任尚书令、仪同三司,拥兵自重,专横朝政骄暴自态。 532年,韩陵之战兵败后,为高欢战将斛斯椿追击,被执杀于洛阳。 ?欲收军人之意,加泛除授,皆以将军而兼散职,督将兵吏无虚号者。 自此五等大夫遂致猥滥,又无员限,天下贱之。 武定中,齐文襄奏皆罢,于是始革其弊。 1?1魏书卷75尔朱荣附尔朱世隆传。 散官的作用?散官的作用可以通过番上获得职事官。 ?北魏孝明帝时,诏书中说“自迁都以来,戎车屡捷,所以征勋转多,叙不可尽者,良由岁久生奸,积年长伪,巧吏阶缘,偷增遂甚。 请自今为始,诸有勋簿已经奏赏者,即广下远近,云某处勋判,咸令知闻。 立格酬叙,以三年为断。 其职人及出身,限内悉令铨除;实官及外号,随才加授。 庶使酬勤者速申,立功者劝,事不经久,侥幸易息。 或遭穷难,州无中正者,不在此限。 散官的作用?庄帝武泰元年夏,平叛过程,“诏诸有私马仗从戎者,职人,优两大阶,亦授实官;白民,出身外优两阶,亦授实官。 若武艺超伦者,虽无私马,亦依前条;虽不超伦,但射槊翘关一艺而胆略有施者,依第出身外,特优一大阶,授实官。 若无姓第者,从八品出身,阶依前加,特授实官。 隋朝散官演化为官阶?高祖(隋文帝杨坚)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勤劳。 又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 六品已下,又有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以加泛授。 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 戎上柱国已下为散实官,军为散号官。 唐朝散官演化为官阶唐高祖武德七年令(旧唐书卷42职官一)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特进,正二品。 左光禄大夫,从二品。 右光禄大夫,正三品。 散骑常侍,从三品。 太中大夫,正四品(上)。 通直散骑常侍,正四品(下)。 中大夫,从四品上。 员外散骑常侍,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 散骑侍郎正五品下。 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 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 朝议郎、承议郎,正六品。 通议郎、通直郎,从六品。 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 朝散郎、宣义郎,从七品。 给事郎、征事郎,正八品。 承奉郎、承务郎,从八品。 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 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 宋辽金文散官文官九品,阶共有四十二种,具体为从一品上曰开府仪同三司,中曰仪同三司,中次曰特进,下曰崇进。 正二品上曰金紫光禄大夫,下曰银青荣禄大夫。 从二品上曰光禄大夫,下曰荣禄大夫。 正三品上曰资德大夫,中曰资政大夫,下曰资善大夫。 从三品上曰正奉大夫,中曰通奉大夫,下曰中奉大夫。 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中曰通议大夫,下曰嘉议大夫。 从四品上曰大中大夫,中曰中大夫,下曰少中大夫。 正五品上曰中议大夫,中曰中宪大夫,下曰中顺大夫。 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中曰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旧曰奉德大夫,天德二年更)。 宋辽金文散官正六品上曰奉政大夫,下曰奉议大夫。 从六品上曰奉直大夫,下曰奉训大夫。 正七品上曰承德郎,下曰承直郎。 从七品上曰承务郎,下曰儒林郎。 正八品上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 从八品上曰征事郎,下曰从仕郎。 正九品上曰登仕郎,下曰将仕郎。 从九品上曰登仕佐郎,下曰将仕佐郎(此二阶,大定十四年创增)。 清代散官清代散官勋官始于北周?勋官是把某些官名授给有功的职官做为荣称,有虚衔而无实职。 其制滥觞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将士,后渐及朝官。 北周时,“柱国”为其最高等级,如著名的“八柱国”执政即是。 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体叙事诗木兰辞中,也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句子。 隋朝勋官?高祖(隋文帝杨坚)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勤劳。 (隋书卷28百官志)唐代勋官?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 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 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 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八转为上轻车都尉,比正四品。 七转为轻车都尉,比从四品。 六转为上骑都尉,比正五品。 五转为骑都尉,比从五品。 四转为骁骑尉,比正六品。 三转为飞骑尉,比从六品。 二转为云骑尉,比正七品。 一转为武骑尉,比从七品。 (旧唐书卷43百官志)唐代勋官待遇?勋田。 根据律令规定,勋官可以按级授田,最高的上柱国为30顷,以下逐级递减,至云骑尉、武骑尉为60亩。 对照均田令规定的每丁百亩的授田标准,勋官授田待遇是相当优厚的。 ?课役的免除。 唐代律令规定,勋官可以免除课役、正役和杂徭,但仍需服色役。 如三卫亲王执仗执乘亲事帐内等。 三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