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doc_第1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doc_第2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doc_第3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谈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用巧劲 江苏省海安县孙庄中学 卢小平 22665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句话说得好,说的对,甚至不少人奉若座右铭。是的,勤学苦练是中华民族教育孩子的传统方法。李白勤学成大诗人,王羲之苦练成书法家等。但是我认为他们的勤、苦是在“趣浓”的前提下“劳轻”,并“乐此不疲”,才有所建树的。学海是无涯,但一定非得“苦”,才能作舟吗?那岂不是违反了人性,违背了使学生“乐学”的宗旨?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乐学”。何不将“苦”字改为“巧”字,“学海无涯巧作舟”不是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吗?“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名言)因此,我认为作为教者,在阅读教学中更要教会学生用巧劲。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用巧劲”呢?巧劲一:教会学生真正理解。 主编: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第198页“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以机械识记的方式在学习,即使达到了理解的程度,也往往是低水平的而非真正的、实质性的理解”。它并没有真正掌握事物的精神实质,并没有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并没有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应归之于有些教师可能对“理解”这一概念缺乏科学意义上的把握。他们以为,只要学生听懂了,就是理解了。诚然,理解是需要听懂了,但听懂了却不等于就是理解了。 “听懂了只是理解言语,而理解却包括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的理解、对因果关系与逻辑关系的理解等”。实际上真正的理解,就是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思想,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重新呈现,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能正确地加以应用。比如:在文言阅读教学中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的“之”的理解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学生听懂了“之”在这句中的理解,如果换到另一个文言语境中,他也能准确作出判断,这才是真正理解了。再比如教学魏巍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要让学生识别此句中的“狡猾”一词究竟何意,单单识别出这里是贬义褒用,形容儿童眼光的聪慧、调皮还不够,还要启发学生开展想象,调动学生感觉器官的经验,用感性材料进行合理的充实,脑中再现“打”的场景。这样对文中刻画的老师假愠的背后是对学生真挚的爱就有具体深切的感受,学生这才是真正理解了。美国学者加德纳就曾指出,任何一个概念或技能都能以多种方法来教授。不管是直接法,还是间接法,教学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学生最终获得理解。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一文中也强调说“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形象性的话、哲理性的话,学生不仅应该记住它,更要懂得它的道理。如琦君的春酒中“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如果教师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将吃得鼓鼓的肚子比作蜜蜂,而不比作其它动物呢。”好些人可能就不明白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蜜蜂酿出的蜜是甜滋滋的,把它比喻成蜜蜂,更能让人体会到此时“我”内心那种甜蜜的感觉。这才是掌握了其精神实质,才是真正理解了。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将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融会贯通,注重归类,正误比照等等,以达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在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此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理解,无疑是学生学习中用巧劲的方法之一。 巧劲二:教会学生迁移。 主编: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第216页“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果学生能够把在一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有效地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促进了另一种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先学习阅读,后学习写作,那么阅读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形成。当学生在一种知识的学习中达到了实质性水平的理解,总结、概括出了其中的规律,并经过教师有意识进行的迁移指导、迁移训练,就能将这些规律在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这种迁移的累加效应将逐渐内化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学生能从所接触的语文现象中总结概括出一般规律,日后再遇到相似的语文现象便可举一反三。“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陶行知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采取掌握规律、典型引路、原理迁移的方法,促使学生知识迁移。换而言之就是对原有的知识概括程度要高。如:在议论文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议论文所共有的内在相同因素,然后重点分析一篇范文,进行实践,掌握规律,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原理、规律去分析其它议论文。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其次,要重在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通之处。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后,使学生认识到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他只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再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范进的中举本是喜事,他为何喜极发疯?他的发疯与封建科举制度有没有关系?他和孔乙己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引导迁移,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范进的中举发疯和孔乙己的悲剧同样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因此,我建议教师布置给学生的每一道题目,都得问一问自己,这道题是为掌握什么知识点服务的?它有利于形成与发展什么样的能力?如果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学质量必会大幅度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会大大减轻。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了迁移能力,将摒弃无效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真正做到用巧劲。巧劲三:教会学生找技巧。世上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因果规律,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有技巧。学生学习也是这样。众所周知的中考和高考,很少有人猜到题的。教师教过的,学生做过的原题很少会在考试中出现。那是不是学生就做不出来呢?不是,中考、高考成绩中高分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以及为积累知识服务的技巧,亦或说是规律吧。所以在任何考试中,都能得心应手。有人说“学无定法”,这是片面的。不论何种学习,阅读也好,写作也罢,都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比如阅读教学,从大处讲,记叙文就有记叙文阅读的技巧、说明文就有说明文的阅读技巧等;从细处讲,各种文体的阅读又有各自的解题技巧,答题技巧等。“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语文知识到了初三总复习时,是繁多而庞杂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找规律、抓技巧,归纳整理,以便记忆。三大文体中的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之间有些术语极易混淆,如记叙文中的修辞手法之一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就是说明方法打比方,在议论文中运用就是论证方法比喻论证。运用它们的作用可分别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什么或说明了什么或论证了什么”来加以明确。平时让学生在作业中注意区别,加强横向联系、对比记忆,效果很好。学习固然要勤奋、刻苦,但我不知道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孙康的身心是否健康,可我知道:时下眼镜公司越来越多,越开越大;脑力保健品品种越来越杂,功能越来越全。因此我认为在阅读中要教会学生用巧劲,这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有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开展的。当然教学生用巧劲,并不等于说学习可以投机取巧,而是帮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