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哈利波特系列是读图时代的一个奇迹。该系列共有七部,主要讲述了小主人公哈利波特历经魔法世界的种种考验,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年轻巫师的故事。作为一部风靡世界的幻想性儿童文学作品,它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群的追捧,在网络时代掀起了阅读热潮,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自1997年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国首次发行以来,哈利波特系列一直占据英、美等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之首,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由美国华纳电影公司拍摄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仅前两部在全球就取得了18亿美金的票房收入,打破了全球的票房纪录。这一文化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书越厚,越不容易看完,就越让人不知深浅。人们只能买下它,拿回去,表明对这个超级文化符号的物质性的占有哈里波特的魔法或许是真实的至少它创造了哈利波特一书的销售奇迹。哈利波特每一集的面世,都引发了全球性的抢购狂潮。当今世界几乎可以这样来划分人群:手里拿扫帚的是魔法师,手里拿哈利波特的是麻瓜(哈利波特中对没有魔法的普通人的称呼)。哈利波特收获众多荣誉和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学术界对其却研究不多、涉及不深且争议很大。其原因在于:作为儿童畅销的文学作品,很多学者对其不屑一顾;作为特定文学背景的幻想类小说被纳入格调不高的通俗文学,其文学价值受人置疑。在国外,有研究者关注哈利波特的神话背景和巫术渊源,从欧洲文化、英国民俗等方面进行背景资料的考证和挖掘,探讨哈利波特产生的原因;也有研究者关注哈利波特标榜的异教背景与基督教之争。近年内,国内也涌现了诸多研究资料,学者叶舒宪对哈利波特与风行欧美的“新时代运动”、欧洲文化寻根运动以及凯尔特文化复兴运动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着重从文化方面探讨了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作品的文学性入手,从作品的文体实质、象征意义、涉及到儿童文学、幻想文学、叙事学、象征意义、后现代主义等诸多角度进行了较为客观公正的分析,以揭示其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是从文学角度发掘其内涵的有益尝试。在西方文化中,生死二元对立是基本的生存价值取向。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中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生与死的冲突与对立赋予这种追求巨大的震撼力。直面死亡和关注个体生命是密切相关的,死亡叙事具有的审美价值正是在于它反映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哈利波特系列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虽然是孩子唱主角,但是主要人物死去的多达十多位,其中有巫师父母、英雄式人物邓不利多、黑魔头、双面间谍等等各式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迥然不同,由此引发出的善恶冲突、道德探索引入深思。作者J.K.罗琳没有回避死亡的问题,相反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死亡表现形态,反映了她对人的存在与死亡的思考。 对死亡的描写是作者杰出能力的体现。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主体的差异性反映出的死亡类型和审美价值也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的死亡塑造,反映出作者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死亡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本文从死亡叙事的角度出发,对哈利波特这样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死亡叙事类型及其风格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作品死亡叙事类型的规整、死亡叙事风格的创新,表现哈利.波特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反映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道德诉求。写下这篇论文的初衷是对于文中斯内普教授的热爱,对他的死亡感到悲伤,当他闭上眼睛的最后,我感觉到他就像一个君王一样,一直以来他以睥睨的姿态看着世间的离合,那些人事全部挂在他带着讥讽的弧度的唇角,却全部无法印入他漠然深邃的黑曈,只有关于哈利的事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他的心墙,因为他觉得他有罪,他选了最痛苦最艰难的一种方法来偿还他的“罪”,和莉莉曾经的温暖。他是一位太过温柔的君王,所以注定一生以悲剧收场,不过虽说是悲剧,他又输谁给了谁呢?他完成了邓不利多的遗嘱,保护了莉莉的儿子,击倒了伏地魔,赢了他自己的“罪”。 在最后的一刻,他把一切都打败了,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君主,也在我们这些所有爱着他的人的心上,设置了一个永远只属于他的王座。我们平时画画的时候,把所有的颜色都混在一起就能得到黑,什么颜色都不涂就能得到白,然而现实与此则正好相反,白色是七种颜色的混合体,黑色却正是什么颜色都没有的虚无,而能掩盖一切颜色的黑色,它所代表的“无”与“一切”或者说是“万物”并没有多少区别,可以说只有薄薄的一层透明的隔离。 同时黑色在许多人的眼里,都是同于邪恶污秽的代名词,从来只穿黑色的我们的教授,他的魔杖却是能够克制吸血鬼等黑暗生物的圣洁的银,杖心更是独角兽的毛,能够选择主人的魔杖,代表的正是教授纯粹的心灵,他的左臂上印着食死徒的印记,但他的灵魂始终没有受到玷污。而一直穿着纯黑长袍的教授,也正一直掩盖着自己的温柔和纯粹,我们曾以为他如同代表着虚无的黑一样什么都不曾拥有,然而他已在最后瞬间突破了那看不见的薄薄屏障,成为了主宰一切的君主。我也一直认为,他纯黑的眸子里最后倒映的,不是属于哈利似极了他母亲的绿色,也不是属于莉莉温柔的绿色,而是他永恒的荣光。看到了教授的逝去,我也就忍不住思考了在文中其他人物的死亡,哈利的母亲,一位在麻瓜世界长大的巫师,在对抗邪恶的最后时刻,用自己的牺牲完成一个古老的魔咒换来了儿子的生存,并且用爱一直保护他到成年。邓布利多,他的献身性死亡真正意义上促使了哈利的独立和成长。一位伟大的长者、霍格沃兹狂欢世界的缔造者选择了献身性死亡,这使读者不得不为这种死亡态度及其自我牺牲的勇气吸引,更让我们领略了英雄大无畏的精神品质。伏地魔这一书中最大反派,从最开始我对他的厌恶到知道了他的少年生活后觉得他也就是一可怜人,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通过伏地魔这一黑魔头恐惧死亡的塑造,将其与一系列正面善的形象的死亡态度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罗琳的寓意所在:只有珍惜生命,正视死亡,接受它全部真实的人,才是最后得到挽救的人。过度追求欲望的危险最终会引导人们走向不归路。傅伟勋在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中,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了脱生死的智慧,并以此来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傅教授特别提出“死亡的尊严”与“死亡的品质”这两个重要的观念,可以促使(或者说是唤起)社会大众重视与关怀“死亡”的问题。同时我认为这两个观念不仅可以应用在个人临终之际的医疗服务及精神解脱,还可延伸到亡者过世之后,一直到入土为安之间的丧事处理与葬礼。前者是站在个人之宗教(或精神)解脱的立场而言的,后者是站在社会伦理、风俗人情的立场而言的,二者兼备才可谓圆满。傅教授又说:“平时培养健全的生死态度,远较患上绝症以后临时抱佛脚的最后努力更为重要,更有真实的人生意义。”所以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从死亡教育着手。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系列涉及到的死亡事件显得尤其多。虽然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结局,但是,文学作品中,死亡描写无可避免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的影响。从第四部作品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开始,随着伏地魔势力的愈发强大,作品的气氛变得幽暗诡秘,情节也更曲折离奇,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接受和经历了更加严苛的考验和更恐怖的冒险,他们刚从一个危险里逃脱,一个新的更糟的险境就在隐约逼近,甚至在险恶的阴谋下哈利第一次正视死亡。很多书评家都认为,这一部比前几本更长、更黑暗,更引人入胜围绕着死亡,哈利波特系列充满了古堡、密室、废弃的古屋等哥特式场景和神秘诡异气氛,谋杀、复仇、鬼魂、预言等内容,恐怖惊险的情节、人鬼巫魔混杂的人物和善恶斗争的主题等等,具有明显的哥特式小说的特征。 “哥特式”(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多种含义。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一个历史术语,还可以用作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门用语。作为一个文学词汇,它也有多种含义。它既指一种文学现象,又指一类文学作品,还可以表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这些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法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此处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来表示一类通俗小说。肖明翰在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中说,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在文中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他进一步指出,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哈利波特死亡叙事的风格具有十分明显的哥特式特点,让人有时候忍不住战栗,但是在作品中又处处透露出一种爱的温暖,它对于传统的哥特式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创新。通过前文中描写主人公主要生活场所承包的对比和原文中对于死亡一种幻想式的描述,在古老的传说和现实的斗争中,罗琳阐述了爱和友情比死亡更重要,使作品在具备明显哥特式特征的同时充满了爱和温暖。哈利波特并非横空出世的文学奇迹。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借助于幻想又植根于现实,既继承了西方文学和文化传统又吸收了罗琳本人的生活经历。作品中,冷酷荒诞的现实世界和天马行空的魔法世界频繁交替更迭,罗琳塑造的正义、勇敢的正面巫师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引导俗人超脱于单调乏味的麻瓜世界的真正精神导师”。在哈利波特这样一部现代幻想性文学作品中,死亡也是无法避免和不可逆转的事情,这也许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思考,珍惜现在,在有限的时间内活的精彩,死亡并不可怕,只有珍惜生命,正视死亡,接受它全部真实的人,才是最后得到挽救的人。参考文献1 (英)J. 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 (英)J. K.罗琳,哈利波特与密室,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 (英J. K.罗琳,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郑须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4 (英)J. K.罗琳,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 英)J. K.罗琳,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马爱农、马爱新、蔡文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 英)J. K.罗琳,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马爱农、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7 (英)J. K.罗琳,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马爱农、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8 (法)J. M.萨尔曼,女巫,马振聘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 (英国)西恩史密斯,哈利波特背后的天才J. K.罗琳传,宋润娟、王澎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1 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一册),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2 高原媛(哈利波特)的文化原型,东北师范大学,2006 。 13 刑楠,(哈利波特)与英国哥特小说传统,上海师范大学,2005。14 段新莉,数字化时代的“魔幻风潮”探析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2006。15 韩加明,简论哥特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国外文学,2000年第1期。16 叶舒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普通铣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机械加工考试题及答案
- 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复习题库及答案(永州2025年)
- 临床执业医师模考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激光加工设备装调工三级安全教育(班组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景区运营管理师专业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嗅辨员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维修机加工考试题及答案
- 食品检验员工艺创新考核试卷及答案
- 柠檬酸微生物菌种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数学试卷
-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文园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无答案)
- 2019年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与病理诊断行业分析报告
- (正式版)JB∕T 7052-2024 六氟化硫高压电气设备用橡胶密封件 技术规范
-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艺术(部编)课件
- DL-T2078.2-2021调相机检修导则第2部分:保护及励磁系统
- 国开(河北)2024年《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模板)
- 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 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
- 小学数学添括号去括号简便计算练习100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