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报告——综述.doc_第1页
检索报告——综述.doc_第2页
检索报告——综述.doc_第3页
检索报告——综述.doc_第4页
检索报告——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文献检索报告 2011级 生物科学 专业生物科学班 学 号 21109041041 姓 名 苏玉生 检索课题概况1、检索课题名称(中英文)黄山松红蜘蛛形态鉴别2、分析研究课题黄山松红蜘蛛是危害黄山松的重要有害生物之一。黄山松红蜘蛛主要寄生在黄山松的针叶上,吸食针叶汁,严重影响黄山松的光合作用,使其出现“失绿,枯黄”症状,似被“火烧”,这极大地影响了黄山松观赏价值,然而国内外学者对黄山松红蜘蛛的形态描述甚少。通过本次课题(黄山松红蜘蛛的形态鉴别)将会完善对黄山松红蜘蛛的形态描述,为防治黄山松红蜘蛛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研究课题主要思路:1. 通过对黄山松红蜘蛛进行形态观察,了解其形态以区别于其它的叶螨;2. 观察黄山松红蜘蛛的生活史,了解生活史,为防治黄山松红蜘蛛提供重要资料;3. 总结黄山松的红蜘蛛生物学特性,完成实验总结报告。根据以上分析,本课题主要是根据叶螨的鉴别、生境、生活史相关材料的查找。3、检索策略 3.1 检索工具1) 利用“中国知网”查找有关硕士、博士论文、期刊论文。2)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相关期刊论文。3) 利用“万方数据库” 查找相关期刊论文。4) 利用“超星数字图书馆”查找相关图书。5) 利用“SpringLink”查找相关论文。6) 利用“百度、论坛等”搜索相关知识。 3.2 检索词1) 螨 and 叶螨 and 细须螨科2) 叶螨and 生物学特性3) 叶螨and细须螨科 and细纹新须螨 4) 细纹新须螨 and 生物学特性4、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 4.1 检索工具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期刊论文) 4.1.1检索式1) 题名=螨类 and 叶螨2) 主题=叶螨 and 细须螨科3) 题名=细须螨科 and 细纹新须螨4) 主题=细纹新须螨and 防治 4.1.2 检索年限2000.1.12014.3 4.1.3 检索结果1吴福安,王兴科,余茂德,程嘉翎. 桑园害虫朱砂叶螨的研究进展J. 蚕业科学,2006,03:386-391中文摘要: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是多食性主要农业害螨之一,与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是近似种,寄主包括桑树在内的100多种植物。该螨可行孤雌生殖,由于被一类细胞质遗传的细菌Wolbachia寄生,种群雌雄比例严重偏斜。该螨个体小、发育快,对化学杀螨(虫)剂极易产生抗药性,故防治困难,而且桑园化学防治又危及家蚕的安全。对朱砂叶螨的分类、形态、行为、生态和防治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对桑园朱砂叶螨的防治研究有所启迪。本文给研究黄山松红蜘蛛的生物学特性的课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可从黄山松红蜘蛛的分类、形态、行为、生态等方面展开课题研究,这也有利于该红蜘蛛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 2樊斌琦. 刘氏短须螨生物学及危害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中文摘要: 本实验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刘氏短须螨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 特点;利用昆虫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刘氏短须螨的生长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通过植物生理学方法测定了刘氏短须螨危害后对水杉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方法测定了水杉被害前后叶片挥发性物质的变化情况;同时,选择几种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对刘氏短须螨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室外药效试验,以期为生产上控制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刘氏短须螨一个世代经历卵、幼螨、若螨、成螨四个螨态,从幼螨开始,每两种螨态之间均经历一个静止期。成螨呈红色或暗红色,长椭圆形,共四对足;若螨形态类似成螨,体色较成螨浅,四对足;幼螨鲜红色,三对足;卵呈卵圆形,鲜红色,有光泽。2.刘氏短须螨以成螨、若螨及幼螨在水杉羽叶背面吸食汁液进行危害。被害水杉羽叶常呈现枯黄状。该螨世代交替明显,常常各个螨态同时危害。3.刘氏短须螨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4.35,有效积温为287.74日度。18条件下,刘氏短须螨整个世代发育历期为66.67d;21条件下为46.67d;24条件下为31.0d;27条件下为23.0d;30条件下刘氏短须螨整个世代发育历期仅为18.0d。4.水杉叶片被刘氏短须螨危害后,相对于健康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18.5%,可溶性糖含量降低12.8%,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12.2%,黄酮含量升高26.6%,单宁含量升高25.8%,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6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139%。说明水杉叶片在被刘氏短须螨危害后,其各项生理指标的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5.水杉被害后,叶片挥发物质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主要成分石竹烯相对含量由原来的39.4%降低为27.33%,1R-蒎烯由原来的35.67%升至50.27%,并可产生新的挥发性物质。6.农药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丙溴磷致死中浓度最低,为0.57241mg/L,阿维菌素、哒螨灵和甲维盐次之;室外药效结果显示阿维丙溴磷防治效果最好,药后第1d防效为97.70%,第2d和第3d分别为99.14%和99.55%。 3吴俊,汪传友,方乐金. 黄山松红蜘蛛(细纹新须螨)危害现状及生物防治策略J. 黄山学院学报,2010,05:56-58.中文摘要:细纹新须螨(Cenopalpus lineola.)是危害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的重要有害生物。文章调查了黄山松细纹新须螨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及危害症状,分析了化学防治的局限性,提出应用微生物、复合生物防治技术是防治细纹新须螨的有效途径。4方乐金,李丰伯,万志兵,吴俊,姚剑飞. 黄山松细纹新须螨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的分析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4,02:104-107.中文摘要:在黄山风景区对黄山松细纹新须螨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细纹新须螨发生与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均有一定的关系。与细纹新须螨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气候因子为月均气温和旬均气温,曲线拟合结果与实际较吻合,细纹新须螨发生数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当平均气温达到14以上,可用该曲线预测预报细纹新须螨发生的趋势;多个气候因子与细纹新须螨发生数量的回归分析表明,月均气温+月均降雨量+月均相对湿度、旬均气温+旬均降雨量、旬均降雨量+旬均相对湿度3个组合因子与细纹新须螨发生关系密切。采用旬均气温+旬均降雨量进行虫情预测预报,对指导防治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4.2 检索工具万方数据库 4.2.1检索式1) 螨 and 叶螨2) 叶螨and 细须螨科3) 细须螨科and 细纹新须螨4) 细纹新须螨and 生物学 4.2.2 检索年限2000.1.12010.5.1 4.2.3 检索步骤与结果1齐中举. 山楂叶螨行为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中文摘要:山楂叶螨是我国北方果园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对我国北方多数果树生产造成较重危害。本文主要对山楂叶螨的一些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2李向军,温秀军,孙士学. 截形叶螨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森林病虫通讯,1998,03:4-5+9.中文摘要:截形叶螨在沧州枣区一年发生代,以卵在枣树树干皮缝中越冬,翌年春季(月份)越冬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螨首先迁移到地面杂草上取食繁殖,月下旬枣树发芽时陆续向枣树转移危害,在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该螨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冬季刮树皮,早春除草和在该螨上树前在树干涂粘虫胶环的无公害防治技术。4.3检索工具 读秀中文学术搜索4.3.1检索式1)叶螨总科and细须螨科2)细须螨科and细纹新新须螨4.3.2检索年限2001.1.12010.5.14.3.3检索步骤与结果农业昆虫鉴定李照会 第125页中文摘要:本书的第从125页开始主要介绍了农业害螨的鉴别方法和分类方法,也为区别细须螨科和叶螨科提供方法。5、检索结果评价本次检索采用4个中文数据库、3个网络搜索引擎、1个外文数据库,查找到的信息有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期刊论文、电子图书、网络评论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内容完整,且都是近十年的最新材料,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检索,不仅查找了课题相关信息,也发现了一些课题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检索结果良好。6、综述(通过文献检索完成对本课题的综述)引言:黄山松红蜘蛛隶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总科、细须螨科、新须螨属、细纹新须螨。1.蜱螨学概况1.1蜱螨定义及其分类学地位蜱螨(Acari,Acarina)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身体微小,大多数在1mm以下,偶有数毫米。大多为椭圆形,头、胸、腹连成一体,形成躯体,躯体前方突出的为颚体,为口器的部分。成螨与若螨有足4对,而幼螨仅有足3对(忻介六,1988)。蜱螨、蜘蛛和昆虫同属于节肢动物,他们的区别是昆虫体躯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3对,大多有翅2对;蜘蛛体躯分为头胸部与腹部二部分,中间有紧束缢入部分,从幼蛛到成蛛都为4对足;蜱螨的体躯头胸腹成为一块,中间没有紧束缢入,幼螨的足为3对,若螨与成螨为4对(有些螨类的足退化或消失)(忻介六,1988)。在分类学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将原先的蜱螨目提升为蜱螨亚纲。螨类在形态、习性及栖息场所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分布广、适应性强,种类繁多等特点,估计在世界上有50万100万种,仅次于昆虫纲。随着螨类研究的深入和害虫控制技术的发展,螨类与人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丁伟,2007)。 1.2蜱螨学发展蜱螨的发现很早,我国学者葛洪在1600多年前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沙虱。埃及在公元前1550年发现了蜱热(ticks fever)。公元前850年,有人在一种狗身上发现蜱。以后,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在“De Animalibus Historia Libri”上描写了一种寄生在蝗虫体上的螨。早期记载蜱螨的还有Hippocrates,Plutarch Aristophanes和Pliny等人。直到660年,有人称蜱螨为lice,beesties,little insects;后又被称为akari和mite(李隆术和李云瑞,1988)。研究蜱螨的学科,被称为蜱螨学(Acarology)。在欧洲,十八、十九世纪断断续续有人进行过相关研究。1735年,瑞典分类学家林奈在“Systema Naturae”第一版开始把蜱螨作为一个属Acarus来描述,1758年他记述了Acarus siro这一种,在“Systema Naturae”第十版中,他记述了30种,都是Acarus属的。以后,研究蜱螨分类的人渐多,如De Geer(1778),Latreille(1806),Leach(1815),Duge(1839)和Koch(1842)等学者。1884年英国的Michael撰写了英国的粉螨科和甲螨科两部专著各两卷,他是研究螨类生物学、解刨学和分类学最早的人之一(李隆术和李云瑞,1988)。现代蜱螨学的发展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开始的,到20世纪50年代已形成独立的新兴学科。目前蜱螨学的研究内容有如昆虫学,不仅遍及分类、生态、生理、防治等领域,而且也与细胞、遗传、生化等重要学科交叉渗透(邓国藩等,1989)。我国蜱螨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63年第一届全国蜱螨学术讨论会在长春召开,此后螨学研究蓬勃发展。蜱螨学是与农、林、牧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一些大专院4校也开设蜱螨学课程。现在我国蜱螨学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而且正在迅速发展(邓国藩等,1989)。蜱螨与人类的生产实践紧密相连,与农林生产有关的最著名的二斑叶螨已成为农作物的重要害虫。现已有农业螨类学新分支学科的形成。有关农林作物上害螨的防治方面,以捕食性螨类的植绥螨科智利小植绥螨防治叶螨成功为典型。目前不但能做到“以螨治螨”,而且已发展成“以螨治虫”的一类重要的生物防治手段,这方面的发展是极可注目的(忻介六,1988)。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在蜱螨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节肢动物rDNA由串联,双向的中等重复序列组成,重复序列间的不等交换使得这些序列协同进化(Beckingham,1982)。BlackIV等(1994)、Wesson等(1992,1993)对蜱螨的rDNA的部分序列进行了研究,他们按rDNA的保守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进行PCR(polymerase chain reaetion,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得到与rDNA两保守区序列相同的大量的扩增DNA片段,再对其测序,随后就可得到rDNA的相应部分的序列,再做进一步的分析。Wesson和Collion(1992)对肩突硬蜱(Lxodexsea Puzaris)5.8SrDNA测序并推测了5.8SrRNA可能的二级结构。BlaekIV等(1994)比较了36种软蜱和硬蜱的核苷酸序列,发现序列间的差异主要有碱基的转换,颠换以及缺失与重复。后来又对它们的转录物的二级结构进行了推测(Wessonetal.,1993;Mclainetal.,1995)。Zahler等(1995)以网纹革蜱(Dermacenter reticulatus)为材料,分别从卵、饥饿幼虫和饥饿若虫及饱食若虫中DNA片段进行RFLP分析,而且还对这些片段的两端序列进行了测序,证明了这些片段是同一DNA序列,从而也证实了PCR方法的可靠性。Lan等(1996)对Boophilus microplus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反应条件和应用前景。为了研究蜱螨转基因,Presnail和Hoy(1992)采用了对母体显微注射方法,在西方盲走螨上转基因获得成功。对于那些作为其它害螨、害虫天敌的螨类,通过转基因就有可能改善它们对温度的耐受性,增大宿主范围,提高对杀虫剂的抗性和改变性比等,这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习兆彦;董慧琴,1997)。2.我国蜱螨学发展历程 中国昆虫学会蜱螨专业委员会是为适应我国农、林、牧、医蜱螨研究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于1963年2月正式成立的。它是中国昆虫学会领导下的学术性团体,自建立以来的40余年里,为推动我国蜱螨学的发展,团结和凝聚广大的专业人员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一届全国蜱螨学术讨论会”于1963年8月在长春召开。当时出席会议的代表仅有39位,这次会议是我国蜱螨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它检阅和总结了我国蜱螨学的科研成果,介绍了国外的研究趋势,确定了我国蜱螨学的研究方向。到目前为止,蜱螨学术讨论会和研讨会已举行过9次。这些会议对于促进学术交流、相互沟通、活跃学术气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一届全国蜱螨学术讨论会”的综述性报告,于1965年总结成蜱螨学进展一书出版,这是我国蜱螨学的第一部专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农业害螨个体小,繁殖快,适应性强。因农药的广泛使用而易产生抗药性,在经济作物上常造成猖撅为害,有些种类是全国性或局部地区农业上重要的有害类群。重要的农业害螨如叶螨、瘿螨、跗线螨、粉螨等,是我国棉花、果树、蔬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