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说课稿.doc_第1页
孤独之旅说课稿.doc_第2页
孤独之旅说课稿.doc_第3页
孤独之旅说课稿.doc_第4页
孤独之旅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孤独之旅教师:刘佰丽学校:五林洞镇中心学校孤独之旅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一、 说教材1、 说课题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共四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少年生活的小说。上一篇已经学习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故乡,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并为学习下一篇反映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打下基础。2、说教材内容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经过长时间艰苦的历练,战胜恐惧和孤独,变得成熟、坚强,最终成长为男子汉的故事。 这篇文章告诉学生,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3、 说课标 新课标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能够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人物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 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也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按照情节变化,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B、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出色的环境和细节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领会杜小康的典型意义,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5、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着重点是成长。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 疏通故事情节,把握小说主题,认识人物形象。(2) 通过心理、语言细节描写体验成长的感受。(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环境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农村少年的生活,距离我们的孩子太遥远。虽然农村的孩子对草房子还比较熟悉,可是对简陋、破败,破败、简陋的草房子还是难以想象。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体会不到时迫于生计,离家与父亲二个人孤苦地行走五六天,途中渺无人烟,好似走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贫穷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学生又怎能体验?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二、学情分析 步入初中后,我们学习过爸爸的花落了、最后一课、社戏、芦花荡、台阶等多篇小说。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因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细致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我本着启发性的原则,为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以下教法:点拨法通过设置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展开想象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充满趣味。2、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让学生自己朗读语段,品味感悟语言。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探究,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使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程序。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小说情节)(一)、导入新课,直击“孤独” 。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成长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成长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当然我们还能感到凄凉,酸苦,那就是“孤独”。如果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我们该如何面对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设计意图】:从成长和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切入,谈成长与孤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二)、初读课文,感知“孤独”。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2、自主浏览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3、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一是扫清障碍,阅读文本,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的课文内容,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三是为了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概括的能力。)(三)、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组织合作学习,理解内容、主旨和人物。 (1)、你能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吗? (2)、文章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3)、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明确: (1)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理解“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3)杜小康形象: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借此领会主旨,认识杜小康人物形象,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四)、精读课文,揣摩“孤独 ”。 1、揣摩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 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提示: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恐慌安顿之后:感到孤独、单调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雨后天晴: 坚强。2、品味人物语言,感受心理。读出文中杜小康说的话,一共有4句。分别在第2自然段“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31自然段“我要回家”第41自然段, 还是“分头去找吧。”第51段“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我们可以想象,在芦荡的日子,杜小康还会有别的话,但我们联系上下文,从这四句中,能发现杜小康的心理变化,从不堪忍受孤独,接受孤独,享受孤独和雨过天晴之后的喜悦,展示着旅途中杜小康的成长变化。3、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A鸭群文中有多处描写鸭群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来,欣赏作者的描写,分析鸭群的变化。例如(1)第4段写杜小康对远离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第10段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第50段“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 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色彩与前面的基调完全不同,绚丽又辉煌,因为在这个空旷的芦苇荡,“鸭们”以缤纷的色彩庆贺自身的长大,同时也是在参加少年的成长仪式。这是写鸭群同主人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成长起来。尤其语句中的“也”字承接了上文杜小康所经受的磨练、坚强和成熟。因此,这里不仅是写鸭群,而且暗示人“长大了”。 B芦荡 (1)第13段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2)第21自然段有关芦苇荡的详细描写。“这才是真正的芦苇荡。”给杜小康的感觉是“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 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到(第33自然段)时“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芦苇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C风雨 文章的高潮是杜小康接受大自然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洗礼。 (1)第36段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暴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经过暴风雨的一夜,杜小康长大了。 要求学习分组活动,然后小组展示,其它小组补充。(1)勾画出心理、语言、环境描写的句段。(2)朗读这些描写句段,结合画面,欣赏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技巧。(3)理解语言、心理、环境描写的作用。【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遵循阅读规律,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并通过小说中对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分析,使文章的重难点得以解决。(五)、结合体验,再现“孤独”。(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你从小说主人公杜小康身上发现了什么?(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结合自己的实际,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本引入生活。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从而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6) 、课堂总结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 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再现成长与孤独,对学生进行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