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心得范文.doc_第1页
与会心得范文.doc_第2页
与会心得范文.doc_第3页
与会心得范文.doc_第4页
与会心得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会心得范文 隨著讀完第四十六章,長達兩年多的國史大綱讀書會終於把全書讀了一遍。 但我們對國史大綱的理解仍遠不敢說透徹,因而我們重新閱讀引論,並在招募新血之後,展開了新的一輪閱讀。 說起來這是第三輪閱讀了。 為了追求突破,我設計了專題參考書目。 每章只給五種左右的相關書目,希望集中討論焦點。 下學期即將讀完先秦編。 我希望讀完後,先放下國史大綱,閱讀萬古江河等其他經典通史的先秦部分,透過比較才能更深入的掌握錢穆的思考,以及歷史的原貌。 由於一位讀書會老成員考上歷史研究所,而且打算研究錢穆,未來將給她更多報告的機會。 這學期請了 三、四位老師來參加讀書會,各人對錢穆的看法不一,但無疑都增進了我們對國史大綱的理解。 未來將繼續請其他老師參與讀書會。 由於原典查核的工作漸上軌道,未來也將考慮在學術期刊上發表這方面的成果。 希望順利。 歷史四謝仁晏我參加國史大綱讀書會已經邁入第五個學期了,雖然本年度出席較不固定,但我想,能在大學時代有一個可以讓自己增廣見聞的所在,實屬難得。 今年度最有收穫的莫過於閻鴻中老師與陳正國老師的對談了。 開始重讀一次國史大綱,去探討錢穆與中國現代史學的一些問題,理解著者的本意,本是進行閱讀必要的程序與理解。 國史大綱本身博大精深,又有簡約的風格,許多事物,需要歷經時間的累積,才能夠再次在同段文字中看見不同的風貌,不可不謂之其特色所在。 我想透過陳正國老師的角度,從西洋史的觀點來看中國史學的研究,有一些可以共通的所在,而這或許是學人們共同關心的課題,或者說在現代史學發展下無形的交流結果。 透過與學弟妹的討論,也是一種樂趣。 我想這些學弟妹都是很厲害的人,畢竟在當時的自己,恐怕沒這些想法與意識,或許藉由他們,更增添了我自己讀書的動力,我想這些才是進步的根源,也是與人讀書最大的優點所在,閉門造車終究是有盲點所在的。 未來踏入研究所的道路,或許走向專精,但在國史大綱學到的恐是要有更深刻的眼光與溫情的敬意,如果沒有這些,恐怕只是越來越狹隘的眼光而已吧!回首過去兩年的參與,十分感謝逸飛學長以及其他學長姐的帶領,我想能有幸與你們共讀書,是大學生活中最佳的體驗吧。 歷史三陳漢璋國史大綱是一本經典名著,由錢穆先生成書於抗戰時期,此後成為大學歷史系的重要教材之一。 自己在國、高中時期已聽過這本書,但真正接觸還要到大學時期。 大一上修習閻鴻中教授開的中國史一必修課,在課中,教授即指定本書為讀物。 當時的自己,對中國歷史其實仍不是很了解,加上錢穆先生在書中所用的文字偏文言,因此讀起本書來可說是一知半解,就算看了兩三遍,仍無法完全理解錢穆先生所要表達的意思。 之後的中國史二及中國史三課程,自己斷斷續續閱讀本書一些章節,但依然如同前述情況,在背景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錢穆先生的特殊行文風格下,讀進去的多半只是表面文字,更深一層的涵義始終無法完全掌握。 直到今年寒假後,為了準備研究所的考試,自己再度拿起國史大綱來閱讀。 此時有了和以往不一樣的感覺,或許是自己經過三年的學習,歷史背景知識已有一定的成長,加上三年來大量的閱讀訓練,自己發現再度看此書已不如以往那麼困難,只要用心的讀,慢慢的讀,漸漸可以掌握錢穆先生所要傳達的意思。 此時,李沐恩同學邀請我參加由博士班游逸飛學長主持的國史大綱讀書會,大家兩週一章節,一起好好閱讀這本史學名著。 游逸飛學長相當重視其中的史料查核,希望參與讀書會者能藉此理解錢穆先生如何看待並運用這些原始材料於書中。 另外,學長還會推薦一些論文及專書供大家閱讀,有同學很認真地摘要並報告,讓自己雖然不一定看過該書或文章,也能因此對學界研究動向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學長會邀請一些教授到讀書會現場與同學座談,在教授與同學的互動對話中,探討各式各樣的主題,使自己的知識也有所長進。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國史大綱這一本書,學長除要求史料查核外,也希望大家對其中的行文方式、論點、論證有所討論與檢討,自己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國史大綱有更深入的理解,學習到很多以往不清楚之事。 最後,每週一晚上參加讀書會,雖然辛苦,但我覺得是值得的,因為和不同的同學的激盪,往往能促進知識水準的提升。 同時,除了國史大綱一書之外,又能接觸到更多更廣的歷史知識。 相信如此的經驗,對自己將來的學習之路絕對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歷史三李沐恩這學期我算是重新歸隊,本來在大二時就有加入討論但因種種原因無法持久,今年重振旗鼓,在新的一輪閱讀中學習。 讀書會的編制如閱讀書單、推薦論文、人力分配等架構趨近完善,史料查核與校對也有人負責統整,以便來日可以方便查閱,更進一步瞭解錢穆對史料的詮釋與與眾不同的眼光,甚至可以描繪出錢先生在國史大綱中對各時代的輪廓。 我先前並未特別重視國史大綱中導論部分,以為僅是作者對其著作的期許與簡介,但在閱讀學者對錢賓四先生深刻認知下的論文後,我才發現這導論事實上是本書的理念與抱負,以及對中華民族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深刻記憶與願景。 學期間請到林維紅老師、陳正國老師、閻鴻中老師分別與我們討論第四十六章與導論,以現代學者的觀點而言,錢穆的國史大綱固然有些過時(過時指成為非主流,而非一無可取)的觀點,但就整體的宏觀度、史識而言,仍舊是我們需效法的對象。 歷史一劉家甫我在這學期中才加入國史大綱讀書會的行列,時間雖不長,然收穫不少,最重要的便是在知識方面。 國史大綱作為大一上中國史的教科書之一,雖曾閱讀,但由於時間及能力關係,常只能大略記住其內容,而無暇顧及對錢穆先生觀點的探討及充分吸收;在對內容有疑義時,常找不到人討論,又相關史料、研究之數量極多,不知何者參考價值較高,故總令我有不知從何下手之感,思考亦因此侷限。 而此讀書會正是一個轉捩點,一方面所有成員皆為討論之參與者,除有不解處可請教外,每個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及提問皆提供了我更多的思考角度;另一方面每次討論前所提供的書目論文,或者受邀前來的不同老師,皆補充或批判了國史大綱的內容,使我在接受不同思潮洗禮的同時,也能對錢先生的思想及現今史學界潮流有所了解,從而對自身的知識、思考有所助益。 使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如陳正國老師與閻鴻中兩位老師的對談,兩位方別自中國史及西洋史的角度來評論國史大綱,使此次討論有趣且精彩。 除了知識之外,讀書會給我帶來的另一份收穫便是與成員的熟識,除了讓我更願意發表己見外、參與討論外,也讓我在尋求知識的路上找到了更多同行者。 日文五劉牧菁經由老師的推薦,這學期參加了游逸飛學長主持的國史大綱讀書會。 國史大綱一書,過去曾經在中國史一的課程上閱讀過。 但由於中國史一的範圍僅至漢朝,因此漢朝以後的部分便一直沒有閱讀。 而漢朝以前的部分,雖說是閱讀過,卻也只是讀取大意,並未深入思考。 參加讀書會,讓我有機會重新閱讀國史大綱,並且是以和同學、學長姐、老師一起討論的形式細讀。 我加入時,讀書會正要開始新的一輪閱讀,由序章重新開始。 一年前在中國史一課程上閱讀序章時,只覺得文章表達出錢穆的滿腔熱血,卻不以為有其他深意。 但和大家一起討論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從序章裡,除了錢穆的抱負外,還可以討論其之所以會有如此想法的時代背景。 作者採取什麼角度?和同時代的人有甚麼不同?而其思考模式又是如何影響全書的寫法?每一個都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議題。 此外,在閱讀每個章節時,學長安排大家輪流進行史料查核,以比對書的內容和實際情形有何出入。 其不同有可能是失誤,卻也有可能是當時尚未有足夠的出土史料可以提出不同看法的關係。 如此一來,便可以讓我們藉機審視這幾十年來,在各朝代不同領域的研究上有何進展。 總的來說,參加讀書會,不僅讓我學到很多過去不知道的知識,也在和大家討論的過程中學習做研究應有的謹慎態度。 和同學們激發不同的想法之餘,也能藉機自己的看法,實在受益良多。 歷史一劉百里我是在學長姐以及同學的推薦下,加入國史大綱讀書會的。 一開始心裡怕怕的,因為我只是個小大一,而其他人動不動就是大 三、大四甚至是研究所的,歷史知識的落差,對於歷史的解釋有不一樣的詮釋觀點。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子的落差,一方面在大家討論的過程裡,可以從學長姐那裡補充自己的歷史知識,也可以聽見他們較為嚴謹的論述。 而也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吧!在學長姐的帶領下,我居然也能插上一兩句話,提出自己的想法、疑問,以供大家討論。 在強迫自己每周準備讀書會的資料時,也能夠細細品嘗這一本對歷史學界有著深刻影響的名著,發現其中作者所遇闡述的內涵以及對中國史的詮釋。 認真說起來,中國史並非如此地強烈吸引我,而讀書會吸引我之處在於大家一同討論、分享心得的過程,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可以互相交流不同的觀點,討論文字書寫以歷史詮釋,對於才大一的我有著深刻的印象。 另外,由學長所安排的不同老師也定期拜訪讀書會,分別就自己研究的專長與大家分享、討論,這種感覺起來不是上對下的教學、講課,是真正能夠體會學問真面目的過程。 而老師認真的與同學們分享他的觀點及心得,而大家也能熱烈的討論,我想是讀書會的意義所在吧!歷史一陳弘音根據前三章所提及,也就是關於史前時代以至於西周的文史遺跡,我們都知道其探究真實之不易。 除了遺跡挖掘,神話、文字省定之外,別無他法,更令人感佩考古和重塑歷史原貌之不易。 以黃河流域為農耕定居之始,是否也反映了殷商以黃河為起始而壯大,這兩者之間(上古及殷商)的聯繫性又有多強烈,在此,我們已略知其一二,但始終未如殷商和周朝間的聯繫完整。 歷史之所以偉大,不只是在於它反映了過去的生活。 以我個人的淺見,我認為歷史值得去探究的,是關於它的流變,朝代更替中,世界為何如此改變,當時人們的思緒和眼界又是什麼?而這些,都可以從過去的物品和記錄中窺見,著實令人感動。 法律五陳雅琳獨學而無友,是很可惜的事。 這學期我考上台大史研,讀書時的壓力減低,更可以細心的閱讀錢穆的作品,於是我更加投入在這個讀書會中,不僅讓自己得以管窺做學問的更高層次,並進而培養起更厚實的學養基礎;同時藉由這個讀書會,更是提供了自己一個討論的平台,讓自己有機會聆聽對於同一段文字、文章或書籍的不同想法,從而更能看清自己的長處與侷限。 明白了自己的位置,才能知道自己應該繼續堅持、努力的方向。 這就是讀書會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所在。 另外,這個讀書會也讓我認識了一些很有趣的人。 從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了不同的生命經驗與理解思維,以及他們不同的關懷與人生課題。 這也是意料之外的一大收穫。 歷史一周姿吟這學期因為逸飛學長的邀請與弘音同學力邀而加入讀書會。 討論時的氣氛很輕鬆,想到什麼點子就可以大方的說出來。 令我印象深刻李丞家學姊來分享青銅器的製作過程。 塊範法由陶土先捏成型,再用另一層包裹、後剖開並撥下一層,最後倒入銅液。 感謝學姐圖文並茂的說明,並且解決我對模範合作的疑惑。 最後細說其紋路之構成和不同時代青銅器的特徵與後世的辨識方法。 關於青銅器的構成若是僅透過閱讀文字,這樣的概念是不易形成與理解的,但透過輕鬆的討論(我還看到頭上長角貌似長頸鹿的青銅器)艱澀難懂的製作方法還是給我一種親切的感覺。 會計三陳詠晟或許大部分的人和我一樣首次接觸國史大綱時,僅是將其視為中國史教科書,沿襲以往勤讀熟記的指導原則,翻開頁扉,從首章開始畫重點仔細研讀,不著痕跡地忽略了前言引論;然而對於錢先生的著作,這樣不免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甚至忽略本書欲傳達的精神意涵,失其指引。 本學期參與國史大綱讀書會,讓我有機會從頭咀嚼體會。 國史大綱?引論包含十五小節,點出了錢穆史學背後的精神。 錢先生轉化了傳統儒家的史學思想,並秉持著探尋歷史發展的脈絡,從中重新發現中國歷史的理性和前進的可能;若掌握了當中的精神,再重新閱讀引論,必可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 翻開過去首次閱讀心得,單單體會到的是錢先生對中國歷史的熱忱和情感,卻忽略的當中立論之脈略和作者欲傳達的歷史觀點。 從國史大綱中雖直接看到的是中國歷史價值的發揚,但我們總往往忽略了背後錢先生對於其他文化的眼光和層次,換言之,引論刻劃了國史大綱的寫作脈絡,讓我們得以依循錢先生的腳步,溫情、深刻地關懷中國史。 讀書會可貴之處,在於意見交流,每一次學習的理解體悟,發軔於同儕間切磋琢磨相濡以沫,熱烈討論激發靈光乍現,照亮浩瀚夜空星光熠熠;原以為早已明白透徹,但不同的觀點卻照亮忽略的面向,柳暗花明。 此外,學長師長的座談題點,更為我們指出研究學習之方向,通往另一片學海汪洋。 不同背景、領域的成員各有長,透過讀書會的平台,我們在學習的路上不再踽踽獨行,而是牽起彼此的雙手,昂首闊步。 史碩二李冠廷本讀書會的主題閱讀之設計,讓參與者自由選擇相關讀物,彼此的閱讀內容又因為與主題產生交集,而能夠促進討論與對話,我認為是非常好的讀書會架構與流程。 因此,雖然成員中包括了來自不同科系與年級的大學部與研究生,但仍然有非常熱絡的對談與互動,異質性的成員組成讓討論的內容更形豐富,各種有趣的觀點也在對話當中浮現,參加此讀書會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收穫。 各章相關討論第四十五章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民變清中葉以下之變亂導讀一.邱柏翔二.游逸飛三.李沐恩原典查核一.邱柏翔二.游逸飛三.李沐恩參加者報告書籍論文游逸飛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9本第3分,xx,臺北,頁417-496。 謝仁晏邱柏翔同上蔡函縈孔復禮,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xx,時英李沐恩羅爾綱主編,太平天國史論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林姿吟史式,太平天國不太平,台北市知書房出版社,xx陳雅琳魏斐德,大門口的陌生人,台北市時英,xx討論內容清代中葉以後的資料庫檢索問題。 錢穆引用太平天國口號的根據。 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的思想來源。 錢穆論清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從個人因素與結構因素談起。 狹義部族政權是錢穆對清朝的結構性理解。 盛世民變是否特別少?還是與歷史書寫的選擇有關?清代臺灣熟番地權流失的檢討。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 討論內容太平天國官制的來歷周禮、當代官制、戲曲小說。 太平天國官制的特色軍事化。 官制軍事化的原因不斷處於征戰之中。 天朝田畝制度的思想來歷基督教、先秦儒家經典、清儒的激進化思維、天地會傳統。 傳統中國官制的軍事來歷。 康熙與李光地。 世運興衰與人物賢奸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因為人還是因為結構?紀傳體史書的當代意義史學價值與正統論。 專題報告清代臺灣熟番地權流失的檢討報告人邱柏翔清代臺灣熟番地權流失的檢討邱柏翔本篇文章的目的是對於清代臺灣漢番關係的研究進行。 從三十年前至今,漢人與土著民族之間的議題大多圍繞在土地這個環節上。 從清代臺灣開發史的角度出發,我們所看到的一個現象是,原先以土著民族占大多數的臺灣,到了清代之後,逐漸變成了以漢人為主的社會,而這個面貌直到今天仍沒有改變。 也就是說,臺灣社會的定型,清代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原先臺灣的土著民族人口數在清初比漢人人口還要多,可是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土著民族人口並未增加太多,然而漢人卻急速增加。 到清末時,漢人的人口約一百萬,而土著民族則維持在十五萬人左右。 兩者間不平衡的增長速度,代表著漢人的勢力逐步擴張,而土著民族則呈現停滯、甚至萎縮的現象。 在這裡,我所稱的土著民族主要是指清代的熟番,尤其著重於熟番與漢人間的土地關係。 究竟漢番勢力消長的消長是如何造成的,是許多臺灣史學者共同想了解的問題。 最明顯的現象是,在清初,土著民族分部在整個西部平原;然而,到了兩百年後,土著民族已經遷移至山地與平原的交界地帶。 是什麼因素導致土著民族土地流失到漢人手中,歷來有許多解釋。 筆者將以黃富 三、施添福、陳秋坤以及柯志明等四人的研究為例,各別討論他們如何分析這個過程,及其論點分析的特別之處,和他們研究所面臨的局限。 一、從漢人剝削至國家剝削黃富三對於清代的土地問題與漢番關係有幾篇研究1,他的觀察點是從漢人1黃富三,清代臺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收於黃富 三、曹永和編,臺灣史論叢,頁193-220。 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黃富三,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11卷1期,1981,頁19- 36、黃富三,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開發史的角度出發,由於福建地區山多田少,可耕地到了明清時期已顯不足,人口的壓力沈重。 相對之下,臺灣地區又是尚未完全開發的處女地,加上農業環境優良,一推一拉的結果,導致福建漢人大量移民到臺灣來。 然而,他們來到臺灣時,不可避免的要面對一個問題當時的土地大多掌握在土著民族手中,即使是鹿場,也是整個部落的公用財;再加上政府禁止番地買賣,因此要如何從土著民族手中取得耕地,成為漢人移民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 黃富三認為漢人取得土地有強力與和平兩種最主要的方式。 前者就是武力強取,後者則是採取欺騙、婚姻、交換等方式。 至於土著民族為何需要租贌、杜賣土地,黃富三認為最主要是經濟壓力所致。 漢人佔地日廣,土著民族空間日小,生活貧困而被迫出售,最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即使是出租土地以後,漢人也會用各種手段欺騙土著民族,致使臺灣西部平原的土著民族經濟貧困化,人口也大量減少。 然而,在檢討漢番間的互動過程中,黃富三認為雖然土著民族處境值得同情,但他也認為漢人會如此做,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結果是漢人從土著民族手中取得土地,而漢番衝突充斥在這個過程中。 2然而,即使雙方都有各自的立場,但最終我們看到的相對於黃富三從漢人剝削的眼光解釋土地轉移的過程,施添福則是突顯國家在番地流失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是國家剝削論的說法。 在清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一文中,作者對於過去以番黎不諳耕作這個理由當作土地流失的說法並不滿意。 只是技術比較原始,而且到了雍正年間,甚至可以開築水圳。 因此,他認為有更深層的因素使得熟番不能專心在耕作上。 他以乾隆中期為界,個別分析前後兩期熟番土地流失的原因。 在乾隆中期以前,他認為番地流失最主要的兩個因素是課餉繁重與勞役、供差繁多。 在官府需索無度的情況下,熟番無法專心於狩獵以及耕作,他們必須靠杜賣土地維生,杜賣土地又導致他們賴以維生的鹿場面積減少,鹿場減少又使狩獵收穫更少,陷入了杜賣土地的惡性循環中。 乾隆中期以後,雖然政府對熟番的政策轉為禁墾護番,在平原近山處漸漸形成熟番的保留區,但保留區的土地最後仍然被賣掉。 施添福認為原因可能是田地離番社過遠;另外,守隘的任務使得熟番沒有餘力耕作,國家無法創造一個讓熟番可以專心力農的環境。 因此,不論國家是否有剝削熟番的意圖,但是在制度運作上它使熟番不能安心的工作,最後被迫出售其土地。 比較黃富三與施添福的說法,我們不難看出早期研究漢番關係的一個主要論調是漢人、國家如何利用他們強勢的力量,迫使土著民族失去土地。 在他們的3在實際記載中,熟番具有耕作能力,響(下),食貨,11卷2期,1981,頁26-46。 2黃富三,清代臺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頁213。 3施添福,清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收於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xx,頁117-140。 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1990.6),頁67-92。 論述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土著民族是一個被動的角色,只能被漢人或國家壓迫、剝削,最後從平原移居到近山地區,土著民族在這個過程中並不能因應情勢予以反擊。 雖然黃富三舉出土著民族可以採取告官、出草等方式反抗,然而這是徒勞無功的,弱勢的土著民族終究敵不過強勢的漢人,必須要往內山移動。 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人所採取的觀點是不同的。 黃富三從漢人移民的觀點抒發其不得已的難處;而施添福則是採取同情熟番的態度,責備國家的剝削。 同樣的觀點在十年後施添福研究屏東平原的族群關係時仍然可以看到。 他認為國家的剝削是熟番流離失所的最主要因素,以此解釋為何在明鄭時可以耕作的鳳山八社,為什麼到清末時會分布在屏東平原的東側近山處。 未必能輕易的取得熟番的土地,然而國家力量的介入國家可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壓榨熟番的生存空間漢人才得以順利地取得耕地。 然而,他們兩人所列舉的原因,仍僅僅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結果,尚未將整體社會的結構性因素發掘出來。 如果說施添福的研究是建立在黃富三的基礎上,他將國家視為是漢人背後重要的支撐力,那麼我們可以進一步再問,到底國家這麼做的目的為何,是無意識的放任熟番土的的流失,抑或是出於特別的安排?這或許不是個別官吏、衙役對於熟番剝削就能夠解釋的。 4在5他認為漢人本身的力量 二、一田二主的結構性因素陳秋坤採用一個特別的觀點,不再單純用漢人剝削或國家剝削的角度看待番地流失的問題。 他以岸裡社為例,重新檢討番業戶的興衰。 岸裡社熟番如何從漁獵社會,受到漢人的影響而過渡到農耕社會。 並且如何捲入漢人所操縱的商品化貨幣經濟體系中,最後導致番產外流的現象。 是單純用漢人或國家剝削就可以理解,而是要放進整個經濟結構當中。 岸裡社原先屬於生番,在康熙末年歸化成為熟番,並且在雍正九年(1731年)協助政府平定大甲西社亂事,接收叛番留下的土地,並且長期與政府有密切合作的結果,使得岸裡社的勢力壯大。 不過岸裡社與其他居住於平原的熟番一樣,他們並沒有私產的觀念,所有的土地、水源、森林皆屬於公產。 不過在1720年代起,漢人通事張達京將開墾水田的技術引進部落,造成了岸裡社的產權革命。 因為水田經營需要長期在同一塊土地上工作,於是岸裡社的土地被畫分成公口社地與私口田業兩種,徹底改變了熟番原先的生活方式。 6他的核心理念是7這個過程不8在分配上並非採取均4黃富三,清代臺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頁211-213。 5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xx年,頁33-112。 6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院近代史研究所,xx年。 7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頁121。 8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頁57-58。 分的方式,而是帶有貴族制等差的色彩。 而分配到土地的熟番,會再將土地租贌與漢人,漢人可以利用自備工本投資水田化經營,或是用墾底銀的方式取得田底,最終,岸裡社的土地也形成一田二主的局面。 在陳秋坤的論述中,不乏看到施添福所強調國家剝削論的影子,不過對象並不是整個岸裡社,而是在通事身上。 在乾隆二十三年的通事改革後,漢人不得再充任通事,而改由部落中粗通漢語的社主擔任,第一任土著通事為敦仔。 他同時兼具有部落領袖的以及地方政府仲介的身分。 這也導致了部落與國家有了直接的連結,影響整個部落的權威體制。 索,在很大程度上破壞原先部落的運作方式。 不過因為敦仔名義下有許多的田產,可以負擔這些需索。 然而後繼的通事,往往無法籌足公款,而必須在原先的公租外另尋找財源,債務也一代一代繼承下去未能解決。 最後,與各社的領袖達成一和解合約,將通事一職制度化,底下自副通事至守隘番丁,皆成為給薪職務,而將整個部落官僚化。 至此,岸裡社不論在生活或部落運作上,都完全與漢人社會相同。 9因為中央政府的政策或是地方政府的需10在陳秋坤的眼中看來,岸裡社土地最後還是落入漢人手中,並不是以漢人強勢入侵或是國家剝削就能夠解釋的。 他將整個土地流失的因素放入明清土地共同面臨的問題,即一田二主。 在張達京將私有財產的觀念帶入岸裡社後,熟番普遍擁有私人土地,然而他們必因臨種種的困難而必須將土地贌給漢人,如無力耕作或無資金開圳等因素。 雖然如此,業主也有許多方式限制佃人久佃成主,最主要的辦法是將租約定為三年,期限一到,再決定是否續約或是業主換佃,並且限制佃人承購田底權,以這樣的方式節制佃人私自轉佃。 手段並不能完全為業主所掌握,我們看到的現象仍然是同樣的佃人長期耕作於同一塊土地。 這樣長期經營就容易導致業主的所有權與佃人的永佃權一分為二,在一塊土地上形成兩種權利。 佃人可以自由將土地分割或買賣與其他人,如此一來,最上層的業主與最底下的現耕者間的關係會越來越疏遠。 最後,土地所有權實際上是掌握在中間的佃人的手中。 而且掌握田底的佃人可以在同樣的地上享有更大的經濟利益,他們所收取的小租是隨著市場價格而波動,且通常抽取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不等的收穫(活租)。 相較之下,業主所收取的大租是固定的租額(死租)。 一旦業主急需用錢,勢必將大租權抵押借貸,然而他們借錢的對象,往往就是他們底下的佃人,業佃關系至此轉變為典主銀主關係,代表著田園產權的貨幣化,漢佃田主變成農村貨幣資金的供應者。 岸裡社番一旦將租權抵押,就沒有其他的收入償還原先借貸的資金,最終在整個農村捲入貨幣經濟體制下,熟番業11然而這樣的9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頁99。 10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頁118-121。 11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頁77。 主必然沒落。 12以上為陳秋坤分析熟番土地流失最重要的原因。 我認為他最大的突破在於他所處理的問題不再局限在漢人如何從熟番手中取得土地,或是國家如何剝削熟番而導致他們失去土地。 我們所看到的是岸裡社的土著民族,如何從生番轉為熟番,而他們的生活如何自游耕狩獵轉向定居的水田農業。 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岸裡社部落內部的組織運作也逐漸朝向官僚化發展。 然而,這樣的過程並不是簡單的剝削說就可以解釋的。 陳秋坤不僅用外部原因探討熟番土地的流失,更以熟番為主體,了解他們如何改變自身的認同,以及如何與漢人、國家互動。 也就是說,熟番不再只是作為這個課題的陪襯者,他們也可以主動性的選擇。 在他的討論中,土地流失只是這個課題的其中之一而已。 若極端的說,岸裡社人至此已經與一般漢人沒有什麼不同,那麼岸裡社的土地流失,便可以視為與一般漢人業主共同面臨的困境。 整體來說,陳秋坤認為土地流失的因素是土地開墾所造成的結構性問題,不是熟番社會的特例,即使在漢人的社會中,業主的衰落與佃戶的興起,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然而,陳秋坤所分析的這個過程是普遍存在於各個番社之間,還是岸裡社特有的現象,則是必須要再進一步討論的。 無論如何,陳秋坤的研究使我們對於熟番土地的流失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三、國家操弄下的族群政治近年來,柯志明的熟番地權研究受到廣大的矚目,尤其是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一書出版以來,創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清代國家論述。 在這本著作中,柯志明欲釐清邵式柏(John Sheperd)與施添福兩種論述間的矛盾。 我在這裡並不打算完整的將邵式柏的概念表達出來,而是說明柯志明所如何理解邵式柏。 在前面我們提到施添福,他所採行的是國家剝削說,認為清代臺灣的地方政府在前期役使熟番過度,使得他們生計困難必須不斷杜賣土地。 然而在乾隆中葉以後,政府在土牛溝以西設置保留區,似乎可以看出國家有意要保護熟番,然而因為熟番必須負擔守隘的工作,再加上不肖官員侵吞隘糧,使得熟番無法專心耕作,原先政策的美意因為執行不力而消失,最後我們看到的還是熟番貧困化的現象。 然而邵式柏的意見恰巧相反,他採取統治經濟學的方法,認為政策的制定是經過國家理性計算的結果。 國家必須在最有限的資源中創造出最大的利益,尤其是維持國家的安定。 在族群政策上,清政府不是隨意擺盪在封禁與開界之間,它有一個進行的方向性,並且順應、漸進的發展。 乾隆中期,番大租的出現,代表國家保護熟番地權的落實,而且直到清末番大租仍然存在,他認為顯然不能只用剝削的角度檢討國家的熟番政策。 柯志明比較兩人的說法,12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第六章,地權結構變遷與主佃勢力的消長有詳細地說明業主與佃戶關係的演變。 認為施添福與邵式柏都同意乾隆中期國家有護番的意圖,但是兩人卻導向不同的結論,番頭家這部著作的目的就是要開闢新的取徑,重新檢討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 13柯志明的研究仍然以國家的角度出發,但是他反省了邵式柏理性國家的論述,他認為雖然國家有理性計算的那一面,然而國家並不具備超越歷史的特質,國家必須受制於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制度結構,因此國家的行動只是有限理性。 策的進展,其中尚有許多國家無法預料的要素。 因此,邵式柏的缺失在於他對於理性國家懷著過度樂觀的期待。 所以柯志明在書中特別強調制度如何限制行動者,而行動者是如何突破既存的制度,在行動者複雜的互動中,再創造新的制度。 15就以雍正年間的地稅改革為例,原先政府的立意是為了解決隱田、稅制的問題,然而卻無意間讓過去隱在熟番名下的田地報陞,最終使得熟番土地流失。 之後清政府也未積極保護熟番的土地,熟番則漸漸離開平原,遷居到近山地帶。 正好也讓政府順勢推動三層制族群政策,目的在於生番在內、漢民在外,熟番間隔於其中,達成族群分布的重新分配,番大租只是其中一項配套措施,而不是邵式柏認為的結果。 因此他重新檢視熟番地權的重新配置,對於乾隆中期熟番土地流失的現象,尋找一個合理的解釋。 14因此,清政府的熟番政策並不是如邵式柏所說的,由國家完全引導整個政16在柯志明論述中的國家,相較於施添福的國家,似乎呈現另一個不同的面貌。 施添福的國家,是一個完全與熟番相抗的對象,國家只有迫害熟番而沒有體恤,國家永遠剝削熟番;而熟番永遠為國家所剝削,這是一個比較機械式的國家觀。 然而,在邵式柏以至於柯志明的研究中,國家的政策的制定有一個理性計算的過程,而柯志明更強調制度結構限制下的有限理性。 如此一來,國家就有好幾個不同的形象,而不似施添福所強調剝削者的面相而已,清代臺灣熟番的土地流失問題,政府不是主動剝削者的角色,在最初民番無礙,朦朧給照的方式是為了管理上的方便而給予漢墾戶開墾荒地的墾照,但是其中許多荒地其實是番地。 此外,雍正年間,為了取消鳳山八社番婦的番餉,欲在臺灣北部增稅以補足差額,利用免罪、低稅率的方式鼓勵漢人陞科,卻無意間開啟了另一條番地流失的管道,這是在制定政策時始料未及的。 在平原上不斷流失土地的熟番,逐漸往內陸近山地帶遷居,政府並未以高成本的方式逼迫漢人交還原先熟番的土地,反倒是因應新的情勢制定其三層制族群政策,而且為了讓政策能夠持續下去,番大租政策也因應出現。 總之,國家是在複雜的條件中制定政策,而政策執行後的成效也不見得符合預期。 因此我們再回過頭檢視熟番土地流失的問題,就不會單純用一個因素就能概括,這個結果可能是一連串複雜的、意外的事件所導致的。 13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頁28。 14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頁29。 15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頁29。 16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頁28。 但是,柯志明的論點仍集中在國家政策,至於民間如何理解國家政策而予以因應,在柯志明的著作中沒有特別指出來。 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為何,可能是日後可以深入探討的地方。 四、結論由黃富 三、施添福、陳秋坤、柯志明等人對於番地流失的討論,可以發現,從早期的論述以至於現今,臺灣的漢番關係研究走向了細緻化、多元化的發展。 黃富三從漢人開發、直接取得土著民族土地的論述,到施添福時,已經加入了國家這個元素進去。 因此,我們發現僅僅討論漢、番雙方還不夠,還必須進一步討論國家在其中的角色。 施添福眼中的國家,只是純粹作為一個土著民族的剝削者,而且他的國家所指稱的不是指清朝中央的政策,而是針對地方的官吏、衙役。 施添福所注重的是政策的執行面而非國家的意圖;此外,他未探究國家與漢人的關係。 到了柯志明,他承繼邵式柏的理性國家理論,並且加入了更多不確定的要素。 因此他強調機遇,認為國家在制定政策時,必須多方考慮不同的條件,國家受制於歷史的結構,而政策的推動並非朝固定的方向發展,它是在特定的時空環境制定出來的,讓我們看到了政策制定與執行時複雜的過程。 至於陳秋坤的研究則朝另一個方向走,從土著民族的漢化過程出發,其岸裡社研究讓我們看到番地流失的另一種詮釋方式。 由於岸裡社番的漢化,導致他們生活方式改變,捲入漢人經濟的邏輯當中。 因此,這不再是傳統漢番爭奪土地的論述,而是探究在這種業佃關係的架構下,漢人怎麼自然而然地取得土地。 不過,陳秋坤以經濟觀點出發,如何與柯志明等人所代表的國家論對話,則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從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清代臺灣的漢番關係我們可以釐清出三個要素漢人、土著民族、國家,而三者之間共同的交集在土地問題上。 我們看到最終的結果是漢人從土著民族手中取得土地。 但是要如何這分析這個過程,是我們必須要仔細思考的。 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看到只從漢人土著民族(黃富三)、國家土著民族(施添福)一對一的關係出發,但柯志明將三個對象放在一起討論。 然而柯志明仍僅僅從國家的角度出發,至於熟番如何因應情勢作出反應,或是漢人怎麼利用國家政策,則不在柯志明的討論範圍內。 如何將視角擴及土著民族、漢人,會讓我們對於三者間的互動會更加地清楚。 陳秋坤以岸裡社為例,完整的說明他們土地的變遷過程,特別從土著民族的角度出發。 因此,我們應該從多重視角的方式檢視漢人、土著民族、國家三者間的關係,檢討彼此間的合作、對抗。 舉例而言漢人與土著民族之間並不只有衝突,也可能存在著互利共生的合作關係;而國家不盡然是土著民族的剝削者,也可能是保護者;此外,國家政策雖然可以限制漢人,然而漢人也可以利用國家的政策擴張勢力,三者間的互動是複雜且多元的。 在檢討熟番土地流失問題的過程中,我看到了歷史的複雜面貌,雖然最終的結果只有一個漢人從熟番手中取得土地,然而卻有多種解釋途徑可以導向這個結果,要如何以全面、多元的視角釐清這個過程,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 第四十六章除舊與開新清代覆亡與民國創建導讀一.陳雅琳二.謝仁晏三.蔡函縈四.陳佩歆五.邱柏翔六.游逸飛七.李沐恩八.陳雅琳原典查核一.陳雅琳二.謝仁晏三.蔡函縈四.陳佩歆五.邱柏翔六.游逸飛七.李沐恩八.陳雅琳參加者報告書籍論文游逸飛羅志田,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北京北京大學,xx。 陳雅琳同上謝仁晏邱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