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章制度范文.doc_第1页
典章制度范文.doc_第2页
典章制度范文.doc_第3页
典章制度范文.doc_第4页
典章制度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典章制度范文 第三章典章制?第四節護衛帝國的軍事制? 一、軍事?導體制軍?系統 (一)概?軍隊保衛國家,是政權的重要支柱;帝制時代,皇帝是全國武裝?的最高統帥,?地握住軍權。 (二)戰國時代秦國五十人以上的軍事?動,必須得到國君許可,以半邊虎符為憑信,遣使合符後,才准發兵。 (三)秦漢時代基本上繼承戰國制?,發兵須憑虎符或詔?;對鞏固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有其正面意義。 1.?時調遣事畢除權戰事一旦發生,士兵近地調遣,將帥則由皇帝?時任命出征,事畢回朝,交還軍權。 2.軍事集權控於皇帝太尉雖為最高軍事長官,但高級軍事長官的任免、賞罰、升黜,實由皇帝親自決定。 (四)隋唐時代兵部則是最高軍政機關,雖有調兵權,但兵員俱在軍府,相互牽制;軍隊調遣必須奉皇帝敕命。 1.軍法治軍唐代的軍隊管?、軍需供應、軍隊調集與作戰等規定,主要集中在唐?疏義?擅興?中。 (1)詮釋準恰唐?明確規定,發兵十人、馬十匹以上,須由尚書?奉皇帝命,頒布敕書及魚符才?。 (2)定罪明確?軍情緊急,?時調兵應變,事後仍須報備;違反相關規定,擅發兵千人者,處以絞刑。 2.監軍制軍監軍制是皇帝掌握地方軍隊?導人是否忠貞的一項措施;中唐以後,宦官代表皇帝擔任監軍。 (1)發展唐承隋制,以御史監軍。 玄宗用宦官監軍,安史?後,作戰要派監軍,藩鎮駐地亦設置監軍。 (2)結果監軍權勢膨脹,主帥大權旁?,削弱軍隊戰鬥?,對戰事造成?影響;甚至烕脅皇帝性命。 (五)?宋宋太祖收全國兵權於中央,並在酒宴中發表談話,解除武將兵權,有事由文官統兵,實?以文治武。 1.背景宋初承襲唐及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宰相)對持文、武二權,並稱二府,宰相已失去兵權。 2.內涵樞密院,掌全國軍政,有發兵之權;三衙,統?禁軍,有統兵之權;帥臣,主征伐,有指揮之權。 3.結果兵權一分為三,互相制衡,而武臣空掛名銜,長住京師,終身?得赴任;結果只有皇帝掌握軍權。 (?)明代明太祖罷廢丞相後,軍政(命將、調兵)大權集於一身,兵部直屬皇帝,重要軍務皆需奏請皇帝裁決。 1.軍制統兵權劃分為前、後、左、中、右五軍,由五軍都督府分統全國衛、所和軍隊;調兵則權聽兵部。 2.結果都督府與兵部平?,互相配合也互相制約,使將?能專軍,軍?能私將;明代軍事制?由此確定。 (七)清代軍隊由皇帝親自統?,兵部只管軍事?政;雍正以後,一?軍事決策,皆由軍機處奉皇帝指示辦?。 (八)檢討皇權低?時,朝廷難以控制軍隊,名將勁卒,咸入私家的?況就會出現;軍政上因而愈趨嚴密。 1.發展唐末以後,甚至有驕兵逐帥,強帥叛上的現象;但兵無專主,將無重權仍屬常?的情形。 2.結果將帥權?受到制?的限制,軍事實權仍?固地握於皇帝手中,戰事勝負反而?是皇帝的關心重點。 二、兵役制?軍政系統 (一)概?封建體制崩解,編戶(民以戶為單位登?)齊民(階級消融後的平民)出現,政府得以清楚掌握戶籍資?。 1.戶籍清楚的徵兵依據政府依據戶籍徵調男丁,加以訓?,組成軍隊,成?男子也就開始為國家服兵役。 2.兵役制?的基本模式帝制時代的兵役制?,大致以徵兵(義務兵)制、募兵制、世襲兵制等為主要模式。 (二)秦及西漢秦、漢四百多?,士兵?源和役政制?經?少變化;大體上皆以徵兵為主,細節或有?同。 1.內涵漢初承秦的徵兵制,將?役與兵役合而為一;男子大概二十歲服役,每?另須在本地?役一個月。 (1)正卒二?漢初,役男應服?正式的兵役,先加入本地正規部隊,接受軍事訓?,執?治安任務。 (2)戍卒一?一?後,役男徵調至首都衛戍或邊地服役,役期同為一?。 但文帝因為?而募民充戍。 2.事? (1)負面法?規定雖丞相之子亦在邊戍之調,其實還有種種?公的免役規定,減少兵士?源。 (2)正面漢宣帝時,司?校尉(察舉京師和近畿七郡)蓋寬饒之子步?戍邊,時人譽公?如此。 3.檢討西漢雖是徵兵制執?最徹底的時代;但漢末士兵?役繁重,民變迭起,州牧乃藉兵割據自?。 (三)三國?晉秦漢時的義務兵制,至三國大變;由國軍變為部曲,政府軍變為私民,兵民合一變為兵民分?。 1.背景漢末大?,戶口減少,兵員缺乏,而割據之羣雄,為求克敵制勝,各自在其勢?範圍內擴充兵員。 2.發展兵源?自於召募、部曲、家兵或奴童,形成兵之子恆為兵的世兵制,經?晉弊害,終至亡於外族。 (四)隋及唐代唐代襲?周的府兵制,但隋的府兵悉屬州縣,編入民戶,使軍民合一,享有免除賦、役的權?。 1.唐初府兵唐承隋制,改?後的府兵也算作徵兵制,選定即為世戶,與均田制結合後有兵農合一的性質。 (1)軍民合一府兵制的成員依唐?規定,是以富有資產,身體強壯,丁口較多之家為優先徵調的對象。 (2)寓兵於農府兵使用的武器、?餉都要自備;平均每三戶就要出府兵一名,可?兵源仍?自於農民。 2.盛唐募兵玄宗時,土地兼併加劇,賦役繁重,農民大?逃亡,兵源?足致府兵無以為繼,乃改採募兵。 (1)彍騎召募對象以身高、健壯與通曉武藝為條件,?再過問戶籍和資產;宿衛京師,又稱長從宿衛。 (2)健兒唐代兵制由徵兵制改為募兵制(or兵募),由一般民丁改為職業兵後,唐代兵制出現?重大變化。 健兒長住軍營地方上,許多破產農民入伍當兵,藉以餬口,在鄉家屬因生活無著,也就隨軍居住。 官健可以謀生軍人除得到政府發給的口?與衣物,各種賞賜?是重要收入,等同養家活口的薪俸。 3.晚唐鎮兵中央軍與地方軍分途發展,中央軍為一種特殊的禁軍,地方上則為割劇一方的鎮兵(藩鎮兵)。 (五)宋代唐代府兵制破壞以後,從五代到宋初,一直實?的是募兵制?;國家所恃者唯有禁軍,且加強集權。 1.募兵造成冗兵冗費每遇災荒,朝廷?召飢民、?民當兵,作為賑災手段,?代執?輟,兵多而?精。 (1)事?仁宗時,河?水災,災民?入京師達卅萬人,朝廷即選募強壯者為禁軍,次者充廂軍(雜役軍)。 (2)資格體格選募標準,先看身高,其次是跑跳與視?(方其募時,先?人材,次閱走躍,試瞻視)。 .標準朝廷還依據精壯士卒的尺寸,製成木梃(木製兵樣),作為各地召募選兵時的標準。 .限制召募到的兵士,必須在臉、臂及手背等部位?字,標明所屬軍隊番號,以防止逃亡。 2.軍人身份難以提高臉上?字(黵面、黥面、面涅)是一種羞辱表示,反映宋代兵士的社會地位甚為低賤。 (1)狄青為?宋名將狄青出身?伍,因戰功升到樞密使的高官;之前皇帝曾?他敷藥除去臉上的字。 (2)身先士卒狄青以保?字可鼓?軍人作戰士氣為由婉拒;其後頻遭歐陽修等士人歧視誹謗而去職。 (?)明代朱元璋繼承元代軍戶世襲制,實?衛所兵制;兼有世兵制和職業兵制的特點,保證武裝的根本?源。 1.明初主要?自前代沿襲下?的軍戶,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部隊,以及統一過程中歸附(坿)的武?。 (1)軍戶世襲衛所兵是終身職且世代相襲,一般派駐到相當遙遠的地方,規定攜妻同?,?准單身前往。 (2)保證兵源此一兵民分籍的規定,有?於軍士安心服役,卻也有為國家繁衍丁口,充裕兵源的用意。 2.發展法?上公開承認軍戶地位低於民戶,而軍差繁重,頻遭奴役,軍法嚴酷,軍士與軍戶逃亡愈演愈?。 (1)地位低下待遇?衛所軍士屯戎荒遠?地,?別故鄉親人,而朝廷補給經常短缺,?餉時有?足。 (2)軍士逃亡軍戶避役明初開始,即出現軍士逃亡、軍戶避役的現象。 嘉靖?間,世襲軍戶逐漸崩潰。 3.結果衛所兵制無法持續,募兵制代之而起;任何人均可應募當兵,但以身強?壯,?有武藝者為優先。 (1)?由召募的兵士按月?餉,沒有屯田的負擔和家室的拖?,調遣出動,東征西戍,?於機動?活。 (2)採?募兵制與衛所兵制相校後,優點很多,募兵制因此就成為明代後期維持國家武?的主要制?。 (3)代表戚繼光用以平定倭寇,戰績彪炳的戚家軍,就是一支經由召募,施以訓?而組成的勁?。 (七)清代八旗兵制是政治、社會和軍事合一的組織及制?,具有?政管?、軍事作戰和組織生產等多種職能。 1.八旗兵 (1)舉國皆兵滿清興起之時,八旗子弟,人盡為兵,未成?子弟和奴?也能隨主家出征。 (2)精於?伍八旗軍作戰?甚強,於戰陣之間則奮?向前,到營則汲水造飯,夜則牧馬匹。 2.?營兵清朝統治鞏固後,各?召募當地壯丁,組成?營。 自入關後至咸豐?間,為清代正規軍之一。 (1)發展承平日久,?營兵的家屬通常隨營居住,甚至子弟接替父兄繼續當兵,世代都以吃軍?為業。 (2)結果?營兵全為漢人,但軍隊戰?低弱,難以平定?事。 太平天國起,清廷全賴鄉勇以戡定大局。 3.營勇兵 (1)源起中?以後,?事平定必須倚賴地方人士所召募的營勇;一反?營軍制的上下統屬關係。 (2)結果軍隊將校士卒的親密結合,使戰?提高,卻也種下日後兵為將有,兵權下移的結果。 4.新建軍八國?軍之後,仿效西人建置新軍,用洋操、洋槍、洋砲;未幾,袁世凱?用新軍轉移清祚。 (八)檢討帝制時代的軍隊駐防,一般均採內重外輕的安排,就是中央軍實?強大,?駕地方武?之上。 1.內重外輕的保守衛戍京師的軍隊尤其?准其輕?京出戰,征戰任務主要由地方或邊防的武?擔負。 2.外重內輕的危機地方或邊防武?超過中央,形成內輕外重的局面,戰?可或免,王朝終將?迭。 三、補充 (一)關鍵字詞1.軍?虎符、魚符、擅興?、監軍制?、藩鎮、杯酒釋兵權、樞密院、三衙、帥臣、兵部、五軍都督府。 2.兵役府兵、禁軍、廂軍、木梃、衛所兵制、世兵制、軍戶、戚家軍、八旗、?營、營勇兵、內重外輕。 (二)宋代建軍方豪,第四章宋代之軍隊宋史,臺?,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77?12月新二版。 (宋代建軍與首都之關係)五代藩鎮割據,節?使無?驕橫跋扈,擁兵自重,盡攬地方軍、政、財、刑大權,朝廷形同虛設;宋恐重蹈覆轍,乃將國內勁?,完全調駐於京畿,以充禁軍,而由天子直轄,亦太祖中央集權政策之一環也。 ?宋之中央所在地為汴京,其地為一大平原,無險可守,宋太祖曾議遷?陽,其後以遷都上言者亦?乏其人,而高宗於?人?次南侵,仍死守汴京,以至束手就縛者,亦以宋既以中央集權為國家之最高原則,大軍必雲集於首都,首都所在,必以運輸方?,給養?慮匱乏為第一條件;?言之,政治中心必須同時亦為經濟中心;而自唐末以?,政治勢?既由西東移,即經濟勢?,亦以關中迭經兵燹,水?失修,人口大為減少,地方亦日就蕭條,大河中原地帶,唐末五代時亦已殘破?堪,?方平原遂代之而起;而經濟上亦極需南方之支持,自揚州往?沿今隴海線而達開封之舊運河即隋煬帝以?所稱通濟渠,則為運?之要道;宋初又混一宇內,全國暢通;加以唐代以?對汴京之經營,故?國?久,即成經濟中心,蓋其位置適當南?之孔道也。 且宋之大敵為?,接近防?之三鎮(中山、河間、太原)而?策應者,亦非汴京莫屬也。 然汴京既為平原,太?山以東亦盡為大平原,?之騎兵南下,?日即可到達黃河,渡河即為汴京,實無國防可言;以地?言,長安優於?陽,?陽優於開封,其所以?都於長安者,則為地方凋敝,?都於?陽者,則為汴渠已壞,?由?道運?,則人?物?所費必大。 惟宋太祖曾聲明建都汴京為?時性質,將?仍當西遷,惜未實現耳。 (三)唐代軍事祖大祥,(?)唐代軍事制?概述(中國?代軍事制?概述)?史教學1990?第二期。 唐代軍事制?是在隋代府兵制的基礎上承襲而?的,但隨著?史的發展,幾經變化。 大體上?,以安史之?為界,可以將其分為前後?個時期。 前期,主要有府兵、兵募、團結兵和健兒等;後期,伴隨著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唐中央有禁軍,地方上有藩鎮軍。 一、唐前期軍事制?其中府兵和兵募都具有兵農合一的性質,同是建?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 所?同的是府兵完成任務後還是府兵,兵募遣散後即是一般農民百姓。 唐代府兵制屬於徵兵制。 兵員多從官?子弟和百姓中徵點。 根據府兵的職責?同,徵點對象也有差?。 唐制,內府衛士由五品以上官?子弟充當,外府士兵則多從中下級官?子弟和農民中徵點。 徵兵時先考慮資財,其次材?,再次戶口。 唐政府規定,被徵入伍的士兵要自備一定?的?食和武器裝備,諸如麥飯、米、刀、弓箭之?。 可?,兵役對於一般平民百姓?,無疑是一大負擔。 況且,在役士兵只是本人享受免除課役的待遇,“其家?免征徭。 唐代府兵的主要職能是鎮戍和番上。 唐政府視各地戰?位置重要與否,相應地配置軍隊。 當時全國軍府總共有630多個,其中關內道置有261個,形成所謂“舉關中之眾以?四方之勢。 旨在拱衛京都。 另外,在其它一些交通要道以及關隘險要地區也設兵把守,以維持唐王朝的統治秩序。 府兵還必須番上,定期?到京師擔任一般宿衛。 兵部視各地距?京師遠近?同,規定,“五百?為五番,千?七番,一千五百?八番,二千?十番,外為十二番。 每番一月。 唐代府兵制是建?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士兵亦兵亦農,既?誤農時,又為國家節?軍費開支。 同時,府兵只是在有戰事的時候,才由將帥統?作戰,“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將帥?能長期握有重兵,難以專兵作?。 但是府兵必須自帶?食和裝備,因此需要一份田地作為自帶裝備的?源後?,隨著均田制的崩潰,府兵制終於在天寶?間走到?它的盡頭。 2.兵募(即募兵)。 唐朝前期,唐政府於府兵之外,兼?募兵。 募兵由?已久,早在高祖太原起兵之時,他所統?的三萬士兵多由招募而?。 太宗即位後,募兵?加廣泛。 兵募的對象主要是一般民丁。 招募工作由州縣基層官府負責,鄉?正直接負責募兵的差點事務。 選拔標準是“戶殷丁多,人材驍勇。 招募工作結束後,士兵備齊武器裝備及其它軍用物資,組成“?軍,開赴服役地點。 按規定,士兵按期番代,或戰爭結束後即歸鄉?。 但事實上卻?是如此,往往久戍?歸,因而兵募也遭到?百姓的抵制。 同樣,兵募的實施?開均田制,兵募服役所需物資及其家屬的生活?源,完全依賴一份均田。 因此,兵募制?實施的好壞與均田制的存亡有密?的關係。 高宗以後,隨著均田制的逐漸破壞,百姓?再願意投充?伍,政府?實?強制手段,進?“差點?遣。 對於“家有錢財,?逐官府者,東西藏避,並即逃脫,而那些“無錢?逐者,雖是?弱,推背即?。 可?,此時的兵募,名是招募,實為強徵。 府兵的主要任務是用於宿衛。 因此用?戍邊和戰的府兵是為?多的。 所以在府兵最為強盛時期,由於征戍的需要,唐政府仍然要招募大?的軍隊以補府兵之?足。 太宗第一次征高?,大部分士兵都是招募而?的。 後?的高宗、武則天時代、唐朝征吐蕃、討突厥、擊?也多用兵募。 安史之?以後,“兵募一詞鮮?於史籍,估計這一制?被棄而?用,或演變為其它形式?。 3.彍騎與健兒。 在兵源日益枯竭,府兵制趨向瓦解的情形下開元十一?,宰相張?鑒於宿衛乏兵,向玄宗奏請募兵宿衛。 並從京兆等地,共募得府兵及白丁12萬人,充任衛士,號稱“長從宿衛。 每?番。 次?,?號“彍騎。 從此,彍騎代替府兵?宿衛京都解決?京師宿衛?足的問題。 但是,自天寶以後,彍騎又漸廢壞。 由於宿衛之兵多市人,平時又缺乏訓?,軍中“富者販繒綵、食?肉,壯者為角觝、拔河、翹木、扛鐵之戲。 因此,彍騎實際上是沒有?麼戰鬥?的。 至安史之?起,“皆?能甲矣,一戰即潰。 改?募兵制以後,在地方上,唐政府對征戍的士兵也進?招募,稱“長征健兒唐政府規定,對情願充當健兒並長住軍營者,予以獎賞。 他們的家屬,如情願同去軍營,當地官府應就近給以田地房?,以示鼓?。 由於健兒的衣?由政府供應,故又稱“官健。 這樣,當兵成為可以謀生的職業,因而對於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具有很大吸引?。 這些職業兵在軍中十分關心自身的?益,稍?如意,?起而反抗。 安史之?以後,官健變成?藩鎮軍的主體。 三、唐代軍制的其它問題2.監軍制?。 為?加強對軍隊的控制與監督,唐政府沿用?前代的監軍制?。 唐代的監軍,前期由御史充當。 自玄宗起,宦官開始出任此職。 安史之?以後,唐廷加強?對藩鎮的控制,向各地藩鎮派駐監軍,並設有監軍的常駐機構監軍作為皇帝的代表,在藩鎮中具有與藩帥分庭抗?的地位在唐代由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轉變過程中,中央與藩鎮矛盾鬥爭中是新形勢下中央政府控制地方軍政的一種手段。 3.軍事法?。 唐代軍法是關於軍隊管?、軍備供應、軍隊調集以及?軍作戰等方面的法?規定。 它與前代軍法相比,顯得?為成熟、完備,具體表現是內容豐富、嚴謹縝密、定罪明確、詮釋準恰。 軍法條文大多集中在唐?疏義?擅興?中。 唐代軍法對於軍人的?為準則作?明確的規定,對於各種違法活動,諸如違反兵役?為,軍人逃?部隊、玩忽職守、?陣逃脫、違抗作戰命?以及泄?軍機等等,都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 歸根到底,其目的在於以法治軍,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4.兵種、馬政。 唐政府十分重視騎兵。 為?能有?眾多、質?優?的馬匹裝備騎兵部隊,唐政府健全?養馬制?。 並在隴右、?城、平涼、天水四郡之地牧馬太宗時僅有軍馬3000匹,至高宗時猛增到76萬多匹。 並且質?優?,故新唐書?兵志稱“秦漢以?,唐馬最勝。 (四)明代軍事王曉衛, (九)明代軍事制?概述(中國?代軍事制?概述)?史教學1990?第?期。 明代軍事制?是在改革元代軍制和吸取唐、宋制優點的基礎上建?起?的,其顯著特點是皇帝進一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軍隊的裝備有?長足進步。 但明代役使軍士和剋扣軍餉等問題較為突出,軍隊的戰鬥?斷削弱。 一、軍戶制?明代國家兵役制?,基本繼承元代實?世襲軍戶制。 軍戶是人民中供應軍差的特定人戶,?於軍籍,軍籍分轄於軍隊中各個衛所,到衛所服務的軍戶壯丁稱作軍,未入伍的分居原籍,編入?甲。 軍是世襲的,也是家族的,軍的這一家系永遠世代充軍,如果其家系已全部死亡,還須到原籍勾族人頂充。 由軍組成的隊伍是國家經制的、長久性武裝,軍戶是這一武裝最根本的?源和保證。 明代的軍戶十分龐大,明成祖永?二?(公元1404),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言“以天下通計人民?下一千萬戶,官軍?下二百萬家。 佔當時全國人戶的?分之一主要有?個?源第一,明初對元代各色人戶進?登記,規定各從原籍,?許變動,這樣元代軍戶到明代仍為軍戶,這叫“原報抄籍。 第二,元末和朱元璋一起起義的農民及?加起義的灶、匠等人戶,開國後成為軍戶,這叫“從征軍。 第三,元朝的?軍和敗軍,還有元末各割據勢?的?軍和敗軍,先後被招納收集,這叫“歸附軍。 第四,明代以罪人充軍,這叫“謫發,這些人稱作“恩軍或“長生軍。 第五,民戶丁多者籍一丁為軍,這是為補充軍源而採取的?時措施被籍為軍者稱作“抽充軍。 第?洪武初?照元代漢軍的正貼戶制,在全國?垛集軍法,集民戶三戶為一垛集單位,其中一戶為正戶,承應軍差,其他?戶為貼戶,幫貼正戶,?正戶軍亡故以貼戶丁頂補。 永?間改?正貼戶?充軍一般在軍中缺伍嚴重時進?。 垛集充伍者稱作“垛集軍。 2.軍黃冊制?。 軍戶?軍籍。 管?軍戶、詳細登載軍戶丁口財產?況的專門冊籍叫軍籍黃冊分為管?現役軍人的“軍籍勘合與管?軍戶的圖籍。 “軍籍勘合由兵部根據發給各衛所軍士填寫的勘合表及五軍都督府掌握的軍籍編制,內載各衛所轄下每一軍丁的從軍?,以備點閱軍隊之用。 軍戶圖籍在中央掌握於五軍都督府,在地方掌握於衛所和州縣官府。 軍黃冊是勾軍和清軍的重要依據。 3.勾軍與清軍。 勾軍指勾補缺伍軍士,清軍指清核軍戶和逃亡軍丁。 4.軍戶的地位和待遇。 明代在法?上就公開承認軍戶的地位低於民戶,民戶享有的許多權?,軍戶得?到享受比如正軍戶五丁以上方許充?,而民戶即使只有?丁,只要?字?可充?。 又如民戶壯男可聽任自願分戶,軍戶壯丁卻?許分居。 軍戶的實際待遇?加?,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第一,軍差繁重第二,軍丁入衛,?准在附近衛所,一般是南?互調。 同出一縣的軍丁?准在同一地區服役。 結果軍丁起解千?,到衛鄉音無聞,在衛水土?服,染病遭疾。 第三,軍丁起解,戶下要供給軍裝盤費;軍丁在衛,家屬要自己備辦衣著,生資相當困窘。 第四,軍丁在伍要遭受將?的層層盤剝。 第五,軍士被政府、將?和權貴任意役使做工的現象,在明代十分普遍。 第?,軍戶的婚配有嚴格限制,如?得將弟男子侄過繼或入贅於民,軍戶?子?得嫁往民戶。 第七,明代用法嚴酷,軍中?甚。 如洪武?間規定,軍人學唱曲吹簫、下棋蹴圓的,處以割舌、斷手、卸腳等酷刑。 由於地位低下,待遇?,軍士逃亡,軍戶避役,日日劇增,愈演愈?,到嘉靖?間,世襲軍戶制走向崩潰,明代軍隊的主要作戰?轉而由募兵充當。 二、衛所制?衛所作為軍隊的編制單位,早在元代即被使用在部分軍隊之中。 朱元璋廢掉他的軍隊以前各翼的編制,根據眾將官所部兵?,規定有兵5000名設衛,統?為指揮;有兵千名設千戶所,百名為百戶所,50人為總旗,10人為小旗。 洪武七?(公元1374?)定制根據各地形勝及軍事地位,一郡所,?郡者設衛,大致以5600人為一衛,以下千戶所至小旗的編制基本?變。 明初以中央的大都督府統管全國衛所軍,洪武二十三?(公元1308?)分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全國衛所。 都督府以下為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都司以下為衛等。 與都督府相平?的機關是兵部,兵部與都督府互相配合,而又互相制約,衛所軍由都督府統?卻聽命於兵部。 這樣做是為?防範將帥軍權過重,使將?得專軍,軍?能私將,軍權全歸中央。 明代衛所軍的?額,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為120萬以上,第二?則上升到180萬以上,到永?間一?超過270萬,到正統初逃亡軍士竟達120萬,以後日益?振。 三、京軍制?京軍是保衛京師和徵調作戰的主?,各地衛所軍也有?番上京師的義務。 朱元璋建都南京時,有京衛48個,明成祖遷都?京,增京衛為72個,以後?有增革。 明成祖先後成?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合稱三大營 四、民兵與募兵募兵制?萌芽於宣德?間,嚴格意義的募兵制?,開端於正統末?。 土木之變後中央派朝官四出募兵,應募者一經入伍,按月發餉,除退役外?能?開?伍,成為與世襲的軍對稱並?的雇傭兵。 募兵制?盛?於嘉靖?間。 東南沿海的抗倭勁?戚家軍、振武營、俞家軍等,都由募兵組成;?方的邊軍也漸漸用募兵?代替和補充世兵。 萬?以後,募兵?額?大,?少將?授職?授兵,所統官兵大都由召募而?。 但募兵以錢餉為其穩定與否的關鍵,明末餉制混?,將?剋扣軍餉現象嚴重,募兵因缺餉而逃亡甚至嘩變的?鮮。 。 ?、軍餉與裝備。 1.軍餉。 明初衛軍?餉基本由屯田所入支給。 屯田包括軍屯、民屯和商屯。 明初定制邊地衛所軍以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部分地區實?二分守城,八分屯種的制?。 每軍受田五十畝,實際上有些地區?到此?。 民屯明開國後,採取招誘?民墾荒,移民就寬鄉,移罪民屯田等措施使其成為軍屯的補充,為衛所軍提供軍?。 屯田的破壞使政府的軍費負擔日益加重,到明後期兵餉奇缺,?向人民加派田賦,徵收?餉、剿餉和?餉,人民被搜刮一空。 (五)擅興之?唐?長孫無忌等撰,?俊文點校,唐?疏義,?京,中華書局,1993?9月第二次印刷。 故唐?疏義卷第十?擅興凡二十四條【疏】議曰擅興?者,漢相蕭何創為興?。 魏以擅事附之,名為擅興?。 晉?去擅為興。 又至高齊,改為興擅?。 隋開皇改為擅興?。 雖題目增損,隨時沿革,原其旨趣,意義?殊。 大事在於軍戎,設法須為重防。 224諸擅發兵,十人以上徒一?,百人徒一?半,百人加一等,千人絞。 【疏】議曰依?差兵十人以上,並須銅魚、勑書勘同,始合差發。 ?急須兵處,準程?得奏聞者,聽?差發,即須言上。 ?無警急,又?先言上,輒擅發十人以上、九十九人以下,徒一?;滿百人,徒一?半;百人,加一等;七百人以上,?三千?;千人,絞。 其擅發九人以下,?、?無文,當?應為從重。 給與者,隨所給人?,減擅發一等。 其寇賊卒?,欲有攻襲,即城屯反叛,?賊有內應,急須兵者,得?調發。 雖非所屬,比部官司亦得調發給與,並即言上。 ?即調發及?及給與者,準所須人?,並與擅發罪同;其?即言上者,亦準所發人?,減罪一等。 ?有逃亡盜賊,權差人夫,足以追捕者,?用此?。 225諸應調發雜物,供給軍事者,皆先言上待報違者,徒一?;給與者,減一等。 【疏】議曰謂隨軍所須,戰具所用,供給軍事,雖非人兵,皆先言上、待報,始得調發。 注云給軍用,當從私出皆是,?應用官物,自有常式;此為出私家,故須先言上、待報。 違者,徒一?。 ?事有警急,得?調發給與,並即言上。 ?調發及?給與者,亦徒一?;?即言上者,各減一等。 226諸應給發兵符而?給,應下發兵符而?下,?下符違式。 【疏】議曰依公式?下魚符,畿內三左一右,畿外五左一右。 左者在內,右者付外。 ?用之日,從第一為首。 後?有事須用,以次發之,周而?始。 其符通授官、差使、雜追徵等,以發兵事重,故以發兵為文。 應下發兵符而?下者,謂差兵?下左符。 ?下符違式,謂?依次第,?得承用者。 及?以符合從事,或符?合?速以聞,各徒二?;其違限?即還者,徒一?。 餘符,各減二等。 227諸揀點衛士取捨?平者,一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罪止徒三?。 【疏】議曰揀點衛士?取捨?平者,一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罪止徒三?。 揀點之法,財均者取強,?均者取富,財?又均先取多丁。 ?軍名先定而差遣?平,減二等;即應差主帥而差衛士者,加一等。 其有欠剩者,各加一等。 228諸征人冒名相代者,徒二?;同居親屬代者,減二等。 【疏】議曰介冑之士,有進無退,征名既定,?可假名。 賞罰須有所歸,何宜輒相冒代。 如有違者,首徒二?,從減一等。 ?部內有冒名相代者,?正笞五十,一人加一等;縣內一人,典笞三十,二人加一等;州隨所管縣多少,通計為罪。 各罪止徒二?。 主司知情,與冒名者同罪。 其在軍冒名者,隊正同?正。 ?帥、校尉,減隊正一等;果毅、折衝,隨所管校尉多少,通計為罪。 229諸大集校閱而違期?到者,杖一百,三日加一等;主帥犯者,加二等。 即差發從?而違期者,各減一等。 【疏】議曰春秋之義,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因農隙以講大事,即今校閱是也。 又,?駕親?,是名大集校閱。 而有違期?到者,謂於集時?到,即杖一百,每?三日,加一等。 主帥犯者,加二等,謂隊副以上、將軍以下,集時?到者。 即差發從?而違限者,各減一等,謂正身當時?到杖九十,每三日加一等,主帥以上同上解。 230諸乏軍興者斬,故、失等。 【疏】議曰興軍征討,國之大事。 調發征?,有所稽廢者,名乏軍興。 犯者合斬,故、失罪等為其事大,雖失?減。 兵馬及應須供軍器械,或所須戰具,各依期會,克日俱充。 有所闕者,即是稽廢。 ?充使命,告報軍期,而違限廢事者,亦是乏軍興,故、失罪等。 ?憂軍事者,杖一百。 231諸征人稽?者,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二十日絞。 即?軍征討而稽期者,?三千?;三日,斬。 【疏】議曰謂名已從軍,兵馬並發,?即進?而致稽?者,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二十日絞,謂從軍人上道日計滿二十日。 即?軍征討者,謂鉦鼓相聞,指期交戰,而稽期者,?三千?;經三日者,斬。 ?用捨從權,?拘此?。 232諸密有征討,而告賊消息者,斬;妻、子?二千?。 其非征討,而作間諜;?化外人?為間諜;或傳書信與化內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並絞。 【疏】議曰或伺賊間隙,密期征討,乃有姦人告賊消息者,斬;妻、子?二千?。 其非征討,而作間諜者,間謂往?,諜謂覘候,傳通國家消息以報賊徒;化外人?為間諜者,謂聲教之外,四夷之人,私入國內,往?覘候者;或傳書信與化內人,并受化外書信,知情容止停藏者並絞。 233諸主將守城,為賊所攻,?固守而棄去及守備?設,為賊所掩覆者,斬。 ?接寇賊,被遣斥候,?覺賊?者,徒三?;以故致有覆敗者,亦斬。 【疏】議曰主將者,謂主?人兵,親為主將者,或鎮將、戍主,或?守邊城,州縣城主之?。 守城為賊所攻擊,?能固守,棄城而去;及守備?設,謂預備有闕,巡警?嚴,被賊所掩襲覆敗者斬。 ?接寇賊,謂軍?接,旗旄相望;被遣斥候,謂指斥候望,?覺賊?入境者徒三?。 以故致有覆敗者,以其?覺賊?,為賊掩襲,致城及人兵有覆敗者,亦斬。 234諸主將以下,?陣先退;?寇賊對陣,捨仗投軍及棄賊?,而輒?者斬。 【疏】議曰主將以下,謂戰士以上,?陣交兵而有先退;背彼凶徒,捨仗歸命及雖非對陣,棄賊?,而輒?之者斬。 謂先退以下,皆從此坐。 即違犯軍?,軍還以後,在?有條者,依?斷;無條者,勿?。 235諸在軍所及在鎮戍,私放征、防人還者,各以征、鎮人逃亡罪?;即私放輒?軍、鎮者,各減二等。 【疏】議曰在軍所者,謂在?軍之所。 在鎮戍者,謂在鎮戍之處。 私放征、防人還者,謂征、防之人未合還家,輒私放者。 依捕亡?從軍征討而亡者,一日徒一?,一日加一等,十五日絞。 ?對寇賊而亡者,斬。 主司故縱,與同罪。 ?放征人?還,各得此罪。 又條防人向防及在防未滿而亡者,鎮人亦同,一日杖八十,三日加一等。 放防人還者,各得此罪。 是名各以征、鎮人逃亡罪?。 即私放輒?軍鎮者,謂放軍人去軍,防人?鎮,既非即放還家,征、防二色,各減本罪二等。 ?放人多者,一人準一日;放日多者,一日準一人。 ?軍征討而放者,斬。 被放者,各減一等。 236諸?軍征討,而巧詐以避征役【疏】議曰?對寇賊,即欲追討,乃巧詐方?,推避征役。 注云巧詐百端,或有誣告人罪,以求推對;或故犯輕法,意在?;或故自傷殘;或詐為疾患。 姦詐?一,故云百端。 ?可備陳,故云之?。 ?有校試,以能為?能,以故有所稽乏者,以乏軍興?;未廢事者,減一等。 主司?加窮覈而承詐者,減罪二等;知情者與同罪,至死者加役?。 237諸鎮、戍有犯,本條無罪名者,各減征人二等。 【疏】議曰鎮、戍有所犯法,本條無罪名者,謂鎮、戍防人冒名相代及主司知情、?知情;?鎮、戍拒賊而有巧詐避役,?有校、試以能為?能;並在鎮、戍中無有罪名者各減征人二等。 238諸戎仗,非公文出給而輒出給者,主司徒二?。 雖有符牒合給,未判而出給者,杖一百。 儀仗,各減三等。 【疏】議曰出給戎仗兵器,非得公文而輒出給者,主司徒二?,主司謂當判署者。 雖有符牒合給,未判而出給,謂有符牒到司,仍未?判,即準符牒出給者,杖一百。 其於?守所及諸州、府差發,或應用魚符、敕書而?用者,亦徒二?。 儀仗,各減三等,儀仗謂吉凶鹵簿、諸門戟之?,無文牒出給者,杖一百;未判出給者,杖七十。 故云各減三等。 239諸鎮、戍應遣番代,而違限?遣者,一日杖一百,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即代到而?放者,減一等。 【疏】議曰依軍防?防人番代,皆十月一日交代。 如官司違限?遣,?準程稽違?早遣者,一日杖一百,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 即代到?放,謂防人十月一日替到?放者,減一等,謂一日杖九十,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一?半。 ?鎮、戍官司役使防人?以?,致?逃走者,一人杖?十,五人加一等,罪止徒一?半。 240諸有所興造,應言上而?言上,應待報而?待報,各計庸,坐贓?減一等。 【疏】議曰修城郭,築堤防,興起人功,有所營造,依營繕?計人功多少,申尚書?聽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