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行材料管理知识课件及发动机润滑油管理知识分析(PPT 78页).ppt_第1页
汽车运行材料管理知识课件及发动机润滑油管理知识分析(PPT 78页).ppt_第2页
汽车运行材料管理知识课件及发动机润滑油管理知识分析(PPT 78页).ppt_第3页
汽车运行材料管理知识课件及发动机润滑油管理知识分析(PPT 78页).ppt_第4页
汽车运行材料管理知识课件及发动机润滑油管理知识分析(PPT 78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运行材料 沈阳大学凌永成lyc903115 配套教材信息 教材名称 汽车运行材料 第2版 教材主编 凌永成教材定价 45RMB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年7月第2版国际标准书号 ISBN 978 7 301 22525 7教材所属系列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第5章发动机润滑油 5 1发动机润滑油的作用与使用性能要求 5 1 1发动机润滑油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需有润滑油的可靠润滑才能确保其正常工作 汽车发动机润滑油 又称机油 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 在发动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5 1汽车发动机润滑油 又称机油 机器的血液 1 润滑作用 2 冷却作用 3 清洁作用 4 密封作用 5 减振作用 6 防腐蚀作用 5 1 2发动机润滑油的工作条件 1 工作温差大 2 工作负荷重 3 变质诱因多 5 1 3对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要求 在各种工况下 发动机润滑油必须能及时 可靠地输送到各摩擦副之间 并形成足够牢固的油膜或其他形式的抗磨保护膜 从而减少摩擦和磨损 以实现其润滑 减振作用 发动机润滑油应能及时导出各摩擦副摩擦生成的热 维持运动机件的正常温度 以实现其冷却作用 发动机润滑油应能可靠地密封各摩擦副的间隙 及时带走磨屑和其他外来的机械杂质 以实现其密封 清洁作用 发动机润滑油自身不应具有腐蚀性且理化性质稳定 并能保护发动机机件不受外界腐蚀性介质的侵蚀 以实现其防腐蚀作用 5 2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 5 2 1润滑性 在各种润滑条件下 润滑油降低摩擦 减缓磨损和防止金属机件烧结 损坏的能力 称为发动机润滑油的润滑性 发动机润滑油的润滑性取决于润滑油的黏度和化学性质 1 摩擦特性与润滑分析 按照摩擦副两表面的润滑状况不同 可将摩擦副两表面之间的摩擦分为干摩擦 流体摩擦 边界摩擦 混合摩擦 薄膜摩擦等几种情况 1 干摩擦 不加润滑油时 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直接接触 此时产生的摩擦称为干摩擦 如真空中 在包括汽车发动机在内的机械设备运动部件中是不允许出现干摩擦的 图5 2轴瓦因磨损失效 干摩擦所致 2 流体摩擦 当摩擦副两表面被流体 液体或气体 完全隔开时 摩擦表面不会产生金属间的直接摩擦 流体分子层间的黏剪阻力就是摩擦力 这种摩擦称为流体摩擦 相应的润滑状态称为流体润滑状态 流体摩擦的特点是在摩擦表面间润滑油膜内同分子之间的摩擦 摩擦力的大小 仅与润滑油的黏度 滑动速度和接触面积有关 而与摩擦面的材料和状态无关 在流体摩擦状态下 摩擦系数最小 摩擦功耗最少 是一种理想的摩擦状态 形成动压液体润滑的条件为 摩擦副表面具有收敛楔 轴颈具有足够的转速 润滑油具有适当的黏度 外载荷不得超过油膜所能承受的限度 图5 3动压液体润滑示意图 3 边界摩擦 当不能满足流体动压形成条件 或虽有动压力 但压力较低 油膜较薄时 在载荷的作用下 边界膜互相接触 横向剪切力比较弱 这种摩擦状态称为边界摩擦 相应的润滑状态称为边界润滑状态 在边界润滑条件下 起润滑作用的不再是润滑油的黏度 而完全是润滑油的化学性质 即润滑油的油性和极压性 在边界润滑状态下 如果润滑油膜进一步变薄 薄膜厚度仅几纳米 摩擦副两表面的摩擦状态则会介于干摩擦和边界摩擦之间 其润滑状态称为薄膜润滑状态 薄膜润滑状态在现代精密机械系统中普遍存在 4 混合摩擦 当润滑系统不具备形成动压润滑条件 且边界膜遭到破坏时 就会出现流体摩擦 边界摩擦和干摩擦同时存在的现象 这种摩擦状态称为混合摩擦 2 斯萃贝克曲线与润滑特性 通过Stribeck曲线 可清楚地分析在不同润滑状态下 润滑油的黏度 零件转速 油膜厚度和零件工作压力等因素对摩擦因数f的综合影响 一般情况下 摩擦因数f可表示为 D为零件直径 为润滑油的黏度 h为油膜厚度 n为零件的转速 p为零件承受的压力 为索莫范尔德 Sommerfeld 准数 索莫范尔德准数考虑了发动机润滑油和发动机润滑油工况两方面因素对于摩擦因数的影响 在索莫范尔德准数中 唯一与润滑性能有关的润滑油自身因素仅为润滑油的黏度 图5 4润滑油黏度对润滑状态的影响 Stribeck曲线 h 油膜厚度 摩擦副表面粗糙度 5 2 2低温操作性 发动机润滑油确保自身能在低温条件下被润滑油泵可靠泵送 充足 流畅地在发动机润滑系统管路中循环流动 充分实现润滑作用 并确保发动机易于冷起动的性能 称为发动机润滑油的低温操作性 发动机润滑油低温操作性的主要评定指标是发动机润滑油的低温动力黏度 边界泵送温度和倾点等 5 2 3黏温性 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 称为发动机润滑油的黏温性 发动机润滑油黏温性的评定指标是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指数 良好的黏温性是指润滑油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程度较小的特性 目前 多采用在基础油中加入黏度指数改进剂的方法来提高润滑油的黏温性 同时兼有良好的高温黏度和低温黏度的发动机润滑油 称为多黏度级发动机润滑油 简称多级油 俗称稠化机油 5 2 4清净分散性 发动机润滑油自身具有的抑制积炭 漆膜和油泥生成 或将已经生成的这些沉积物冲入润滑油中予以清除的性能 称为发动机润滑油的清净分散性 图5 5活塞顶部的积炭 漆膜是一种坚固且有光泽的漆状薄膜形物质 主要产生在活塞环区和活塞裙部 在气门室罩盖 进排气凸轮轴等处也有分布 图5 6进排气凸轮轴等处形成的漆膜 油泥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油水乳状体与多种杂质的混合凝聚物 与积炭和漆膜比较 油泥属于低温沉积物 图5 7进气歧管处产生的油泥 发动机润滑油清净分散性的评定指标是硫酸盐灰分和残炭 发动机润滑油的清净分散性主要通过相应的发动机试验来进行评定 5 2 5抗氧化性 发动机润滑油与氧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过程 叫做发动机润滑油的氧化 发动机润滑油抗氧化性的评定指标是润滑油氧化后的酸值和沉淀物的数值 酸值用中和油品中的酸所消耗的KOH多少来表示 以mg计 沉淀物以质量百分数计 发动机润滑油的抗氧化性需要通过相应的发动机润滑油性能试验进行评定 发动机润滑油自身具有的抵抗氧化变质的能力 称为发动机润滑油的抗氧化性 亦称抗氧化安定性 5 2 6抗腐性 发动机润滑油自身具有的抵抗腐蚀性物质对金属零部件产生腐蚀作用的能力 称为发动机润滑油的抗腐性 发动机润滑油抗腐性的评定指标是中和值或酸值 发动机润滑油抗腐性需要通过进行相应的发动机润滑油试验进行评定 5 2 7抗泡性 发动机润滑油自身具有的抑制并消除泡沫的能力 称为发动机润滑油的抗泡性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 油底壳里的润滑油受到曲拐的剧烈搅动时 势必会有空气混入润滑油中 并在润滑油中产生泡沫 发动机润滑油抗泡性的评定指标有生成泡沫倾向和泡沫稳定性两项 5 3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的评定 5 3 1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的评定指标 1 低温动力黏度 对于包括发动机润滑油在内的任何液体 当其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相对运动时 都会产生内部阻力 这种阻力是液体分子或其他微粒内摩擦的结果 黏度 viscosity 是表征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大小的物理量 亦称黏性系数 切应力与剪切速率是表征液体黏度的两个基本参数 黏度不随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液体 称为牛顿液体 黏度随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液体 称为非牛顿液体 发动机润滑油属于非牛顿液体 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分为动力黏度 运动黏度和条件黏度 相对黏度 三种 动力黏度 dynamicviscosity 反映液体的被泵送能力 运动黏度 kinematicviscosity 反映液体的自流能力 条件黏度又称为相对黏度 是指采用不同的特定条件和特定黏度计所测得的以条件单位表示的某种液体的黏度 低温动力黏度也称表观黏度 它表征非牛顿液体在低温状态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大小 低温动力黏度是划分冬用发动机润滑油黏度级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发动机润滑油低温动力黏度的测定按照GB T6538 2010 发动机油表观黏度的测定冷起动模拟机法 的规定 采用如图5 8所示的发动机润滑油表观黏度全自动测定仪进行 图5 8发动机润滑油表观黏度全自动测定仪 冷起动模拟机法 2 边界泵送温度 能将发动机润滑油连续 充分地供给发动机润滑系统机油泵入口的最低温度 称为发动机润滑油的边界泵送温度 边界泵送温度也是划分冬用发动机润滑油黏度级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发动机润滑油边界泵送温度的测定按照GB T9171 1988 发动机油边界泵送温度测定法 的规定 采用发动机润滑油边界泵送温度测定仪进行 图5 9发动机润滑油边界泵送温度测定仪 3 倾点 倾点 Pourpoint 是指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被冷却的试样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 凝点是指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被冷却的试样油面不再移动时的最高温度 都以 表示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将试油装入试管中 温度每降低3 将试管倾斜 水平放置5s 观察试油的流动情况 初次观察到试油不流动的温度值 再加上3 即为该试油的倾点 图5 10倾点测试示意图 倾点是表征润滑油低温流动性的常规指标 过去常用凝点 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倾点这一指标 倾点或凝点越高 油品的低温流动性就越差 现行发动机润滑油规格中 均采用倾点作为评定发动机润滑油低温操作性的指标之一 但评估多级内燃机油 车辆齿轮油的低温性能时 应以低温动力粘度 边界泵送温度 成沟点为主要依据 倾点的测定按照GB T3535 2006 石油产品倾点测定法 的规定 采用石油倾点测定仪进行 图5 11石油产品倾点测定仪 4 黏度指数 黏度指数 ViscosityIndex VI 用于表征油品的黏温特性 定义为被试油和标准油黏度随温度变化程度比较的相对值 VI数大表示黏温特性平缓 即油品的黏度受温度影响小 因而性能好 反之则差 图5 12黏度指数试验曲线 5 酸值 碱值和中和值 酸值 acidvalue 是指中和1g试验用某种润滑油中的酸所需氢氧化钾的mg数 单位用mgKOH g表示 碱值 basenumber 是指中和1g试验用某种润滑油中含有的碱性组分所需的酸量 换算为相当的碱量 中和1g试验用某种润滑油中含有的酸性或碱性组分所需的碱量 称为中和值 Neutralizationvalue 单位用mgKOH g表示 中和值的测定按照GB T7304 2000 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测定法 电位滴定法 的规定 采用电位滴定仪进行 图5 13电位滴定仪 6 残炭 残炭 CarbonResidue 是指油品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受热蒸发 裂解和燃烧后形成的焦黑色残留物 炭渣 油品残炭量的多少以质量分数表示 我国发动机润滑油残炭测定的标准是GB T268 1987 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 康氏法 7 硫酸盐灰分 硫酸盐灰分 SulphatedAsh 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油品被碳化后的残留物经硫酸处理转化为硫酸盐后的灼烧残留物 硫酸盐灰分的多少以质量分数表示 硫酸盐灰分的测定按照GB T2433 2001 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硫酸盐灰分测定法 的规定 采用如图5 14所示的石油产品灰分测定器进行 图5 14石油产品灰分测定器 8 泡沫性 泡沫性亦称泡沫特性 指油品生成泡沫的倾向及泡沫的稳定性 要求评定油品生成泡沫的倾向性和泡沫稳定性 泡沫性主要用于评定发动机润滑油和循环用油 如液压油 压缩机油等 的起泡性 润滑油泡沫性的测定按照GB T12579 2002 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法 的规定 采用如图5 15所示的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器进行 泡沫性测定要进行三次 第一次试验温度为24 做完后将试油加热到93 5 再做一次 然后再将试油冷却到24 再进行第三次检测 泡沫性用分数形式表示 分子是泡沫倾向 分母是泡沫稳定性 单位均为毫升 mL 图5 15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器 5 3 2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的评定试验 用于测定 检验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的试验 称为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评定试验 亦称发动机润滑油台架试验 1 CRCL系列试验方法 CRCL系列发动机润滑油试验方法是美国研究协调委员会 CoordinatedResearchCouncil CRC 在卡特比勒 Catterpillar 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初包括CRCL 1 CRCL 2至CRCL 5等系列试验方法 目前只保留了CRCL 1系列柴油机试验和CRCL 4系列汽油发动机试验 而且这两个系列的试验方法还在不断发展 演变 2 MS程序试验方法 MS程序试验方法是以美国材料与试验学会 ASTM 和美国石油协会 API 为中心提出的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试验 评定方法 当初 该试验方法分为 共5个程序 以不同目的在多缸试验机上进行 随着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的提高 各程序的试验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以 每个程序后面注A B C D 来表示 3 Petter试验方法 在美国发动机润滑油试验方法的基础上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 AssociationdesConstructeursEuropeensdesAutomobiles ACEA 的前身 欧洲共同市场汽车制造商委员会 CCMC 发展了皮特 Petter 试验方法 具体分为PetterW 1试验方法 PetterAV 1试验方法 PetterAV B试验方法等系列 4 我国的试验方法 目前我国基本上是等效或非等效地采用国外先进的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试验方法 目前 相当于国际的L 1系列和L 4系列 MS程序试验 皮特试验方法等发动机润滑油评定试验的技术标准己经相继颁布 实施 见表5 1 表5 1我国发动机润滑油的试验标准 5 4发动机润滑油的分类与规格 美国的SAE黏度分类法和API使用性能分类法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和广泛采用 我国也参照这两种润滑油分类方法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 图5 16发动机润滑油的分类 5 4 1发动机润滑油的炼制工艺分类 按照基础油的类别不同 可将发动机润滑油分为以矿物油为基础油的发动机润滑油 简称矿物油机油 和以合成油为基础油的发动机润滑油 简称合成油机油 两大类 合成油机油又分为全合成油机油和半合成油机油两类 1 矿物油机油 矿物油机油 MineralOil 是从原油 石油 中通过物理的方法得出的 炼制工艺比较简单 能满足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使用性能需求 但其总体性能水平已经远远不及全合成机油 2 全合成油机油 全合成机油 FullySyntheticOil 图5 17 是以全合成油作为基础油调配而成的发动机润滑油 这类机油的外包装上往往有100 Synthetic FullySynthetic之类的标识 图5 17全合成机油 全合成机油采用聚烯类 Poly Alfa Olefine 或酯类 Easter 的化合物作为基础油 这种基础油最大的特点是抗氧化能力强 并具有天然的清净剂 所以全合成机油能确保润滑油在相当长的使用时间内 润滑性能稳定如一 发动机不易产生油泥 鉴于全合成机油拥有矿物油机油不可比拟的优势 其应用日益广泛 并有逐步取代矿物油机油的趋势 采用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汽车 如帕萨特1 8T 宝来1 8T 途安1 4T等 必须使用全合成机油 如壳牌超凡喜力或非凡喜力等 其他安装高性能发动机的车辆 如奥迪 本田等 也可根据车主需要选择全合成机油或高性能的APISL级矿物油机油 如特级喜力等 5 4 2国外发动机润滑油的分类 1 SAE的发动机润滑油黏度分类法 1911年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 SAE 制订了发动机润滑油黏度分类法 历经多次修改 目前执行的是SAEJ300 2009 发动机润滑油黏度分类 见表5 2 表5 2国外发动机润滑油黏度分类 SAEJ300 2009 SAEJ300 2009采用含字母W和不含字母W两组系列黏度等级号划分 前者是以最大低温动力黏度 最大低温泵送黏度和100 时的最小低剪切运动黏度划分的 后者是以100 时的最小低剪切运动黏度 最大低剪切运动黏度和150 时的最小高剪切黏度划分的 适合冬季使用的发动机润滑油黏度等级以6个含W W为英文冬季Winter的首字母 的低温黏度级号 0W 5W 10W 15W 20W和25W 表示 适合夏季使用的发动机润滑油黏度等级以5个不含W的100 时的低剪切运动黏度级号 20 30 40 50和60 表示 多黏度级发动机润滑油以低温黏度级号与高温黏度级号组合的方式来表示 在SAEJ300 2009的黏度分类体系中 多黏度级发动机润滑油分为0W 40 5W 40 10W 40 15W 40 20W 40和25W 40六种 在多黏度级发动机润滑油牌号标记中 W前面的数字越小表示润滑油的低温流动性越好 可适用的外界环境温度越低 在冷起动时对发动机的保护能力越好 W后面的数字则是润滑油的耐高温性能指标 数值越大表示润滑油在高温下对发动机的保护性能越好 图5 18多黏度级发动机润滑油低温流动性能及黏度的比较 多黏度级发动机润滑油可以在春夏秋冬四季通用 不必按照季节换油 可以有效地延长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2 API的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分类法 API的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分类法是根据发动机润滑油在油品 试油 使用性能评定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抗磨性 清净分散性和抗氧化腐蚀性等使用性能确定其质量 品质 等级的 API的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分类法将汽油发动机润滑油归类为S系列 将柴油发动机润滑油归类为C系列 在S系列中又细分为SA SB SC SD SE SF SG等多个质量 品质 等级 S后边的字母越靠后 则表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越高 使用性能越好 在C系列中又细分为CA CB CC CD CE等多个质量 品质 等级 C后边的字母越靠后 则表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越高 使用性能越好 其宗旨是按发动机润滑油强化程度和工作条件的苛刻程度来划分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 以保证润滑油的使用性能能够满足不同发动机的实际需求 以上两个系列的各级油品质量除应符合各自规定的理化性能要求外 还必须通过规定的发动机试验 截止到2012年9月 API的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分类法见表5 3和表5 4 3 ACEA的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分类法 在现行的ACEA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分类法 2008年12月发布 中 将发动机润滑油按照使用性能及适用范畴划分为三大类 十二个质量等级 ACEA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分类法 2008 将适用于不装备三元催化转换装置的汽油发动机 柴油发动机使用的发动机润滑油分为ACEAA1 B1 08 ACEAA3 B3 08 ACEAA3 B4 08和ACEAA5 B5 08四个质量等级 详见表5 5 将适用于装备三元催化转换装置的汽油发动机 轻型柴油 发动机使用的发动机润滑油分为ACEAC1 08 ACEAC2 08 ACEAC3 08和ACEAC4 08四个质量等级 详见表5 6 将适用于重型柴油发动机使用的发动机润滑油分为ACEAE4 08 ACEAE6 08 ACEAE7 08和ACEAE9 08四个质量等级 详见表5 7 表5 5无三元催化转换装置的汽油发动机 轻型柴油发动机机油ACEA质量等级 表5 6有三元催化转换装置的汽油发动机 轻型柴油发动机机油ACEA质量等级 表5 7重型柴油发动机机油ACEA质量等级 1 黏度分类法 我国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分类法是参照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J300 2000 发动机润滑油黏度分类 的标准进行的 SAEJ300 2000在美国早已废止 美国的现行标准是SAEJ300 2009 目前 我国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分类法是GB T14906 1994 内燃机油黏度分类 该标准于199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2004年10月14日通过复审 为现行标准 我国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分类见表5 8 5 4 3我国发动机润滑油的分类 参照国外发动机润滑油的分类原则 我国发动机润滑油的分类 也包括黏度分类法和使用性能分类法两个系列 表5 8我国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分类 GB T14906 1994 2 使用性能分类法 我国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分类法的现行国家标准是GB T7631 3 1995 内燃机油分类 GB T7631 3 1995 内燃机油分类 是非等效地采用美国SAEJ183 1991 发动机润滑油性能及发动机润滑油使用分类 标准制订的 四冲程发动机润滑油的详细分类是根据产品特性 使用场合和使用对象确定的 GB T7631 3 1995 内燃机油分类 规定 我国发动机润滑油品种代号由两个大写英文字母及数字组成 该代号的第一个英文字母S代表汽油发动机机油 英文字母C代表柴油发动机机油 第一个英文字母与第二个英文字母或与第二个英文字母及数字相结合代表机油的质量等级 在发动机润滑油质量等级代号中 第二个字母的顺序越靠后 则其质量等级 使用性能 越高 根据GB T7631 3 1995 内燃机油分类 的规定 我国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的详细分类及使用特性见表5 9 我国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详细分类及使用特性见表5 10 根据GB T7631 3 1995 内燃机油分类 生产的我国各类发动机润滑油产品 其使用性能与美国API分类的对应关系见表5 11 表5 11我国发动机润滑油分类与API分类的对应关系 5 4 4发动机润滑油的规格 1 汽油发动机润滑油规格 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11121 2006 汽油机油 包括SE SF SG SH GF 1 SJ GF 2 SL和GF 3九个汽油发动机润滑油品种 油品的黏度等级按照GB T14906或SAEJ300划分 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的产品标记为 图5 19SF15W 40汽油机油 图5 20SG40汽油机油 1 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和黏度等级 GB11121 2006 汽油机油 对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和黏度等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见表5 12和表5 13 2 汽油发动机润滑油技术要求 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的技术要求包括理化性能要求和发动机试验要求两个方面 现行国家标准GB11121 2006 汽油机油 对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的模拟性能和理化性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详见表5 14和表5 15 对各个质量级别的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的发动机试验要求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详见表5 16 表5 24 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11122 2006 柴油机油 包括CC CD CF CF 4 CH 4和CI 4六个柴油发动机润滑油品种 油品的黏度等级按照GB T14906或SAEJ300划分 2 柴油发动机润滑油规格 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产品标记为 图5 21CD20W 50柴油机油 图5 22CH 420W 50柴油机油 1 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和黏度等级 GB11122 2006 柴油机油 对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和黏度等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见表5 25和表5 26 2 柴油发动机润滑油技术要求 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技术要求包括理化性能要求和发动机试验要求两个方面 现行国家标准GB11122 2006 柴油机油 对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详见表5 27 对各个质量级别的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发动机试验要求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详见表5 28 表5 31 3 汽油发动机 柴油发动机通用润滑油的规格 现行国家标准GB11121 2006 汽油机油 和GB11122 2006 柴油机油 对汽油发动机 柴油发动机通用润滑油 亦称通用内燃机油 的品种 规格未作具体规定 通用内燃机油的品种 规格可在GB11121 2006 汽油机油 规定的九个汽油机油品种和GB11122 2006 柴油机油 规定的六个柴油机油品种中进行组合 汽油发动机 柴油发动机通用润滑油 通用内燃机油 的产品标记为 任何一个通用内燃机油的品种 规格都应同时满足其汽油机油品种 规格和柴油机油品种 规格的所有技术指标要求 图5 23CH 4 SL20W 50通用内燃机油 图5 24SF CD15W 40通用内燃机油 5 5发动机润滑油的选用 汽车使用者 用户 应熟悉发动机润滑油的作用 类别 规格 牌号及特性等相关知识 掌握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发动机润滑油的基本方法 确保充分发挥发动机润滑油的润滑作用 提高发动机及整车的运行经济性 5 5 1发动机润滑油的选择 正确选择发动机润滑油要按照 选择发动机润滑油的类型 选择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 选择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等级 选择发动机润滑油的品牌 生产商 最终确定与发动机的润滑要求相适应的发动机润滑油的具体油品 的 五部曲 步骤来进行选择 1 选择发动机润滑油的类型 要根据发动机类型选择发动机润滑油 原则上 汽油发动机应选择 使用汽油发动机润滑油 柴油发动机应选择 使用柴汽油发动机润滑油 2 选择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 发动机润滑油质量等级 使用性能级别 的选择 主要根据发动机的结构特性 工作条件 强化程度 燃料品质等因素进行选择 1 汽油发动机润滑油质量等级的选择 选择汽油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时 应注意汽油发动机工作的苛刻程度和进 排气系统中的附加装置及生产年代 发动机的压缩比 排量 峰值功率 峰值转矩 发动机润滑油负荷的大小 即发动机润滑油功率 kW 与曲轴箱机油容量 L 之比 PVC系统 EGR系统 ExhaustGasTurbo charger TWC等装置的采用对发动机润滑油的影响 城市汽车运行工况对生成沉积物和润滑油氧化的影响等 生产年代 2 柴油发动机润滑油质量等级的选择 选择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等级时 应注意发动机的强化程度 使用条件和柴油含硫量等因素 同时考虑发动机工作的苛刻程度和进 排气系统中的附加装置等因素 并结合排放水平 法规 对柴油发动机润滑油的要求进行选择 表5 32商用车柴油发动机润滑油质量等级的选择 推荐 3 选择发动机润滑油的黏度等级 发动机润滑油黏度等级选择要适当 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应根据行车地区的外界环境温度 发动机负荷 工作转速选择黏度等级适宜的发动机润滑油 以保证摩擦副的正常润滑 应尽量选用黏温特性好 黏度指数高的多黏度等级润滑油 多级油 发动机润滑油黏度等级的选择 还与发动机的技术状况有关 新发动机或大修后处于磨合期的发动机 应选择黏度等级较低 较稀 的发动机润滑油 有利于节能 磨损严重的旧发动机应选择黏度等级较高 较稠 的发动机润滑油 有利于密封 发动机润滑油黏度等级的选择 还与发动机的运行工况有关 表5 33SAE黏度等级与适用气温 地区对照表 推荐 4 选择发动机润滑油的品牌 生产商 鉴于目前国内发动机润滑油市场比较混乱 鱼龙混杂 建议汽车用户在选择润滑油品牌 生产商 时 尽量选择那些市场信誉度好的知名品牌 并尽量到信誉良好的大中型汽车配件商店购买 以期在品牌 生产商 选择这一环节上确保油品质量 表5 34国内市场上常见的大品牌润滑油一览表 5 最终确定发动机润滑油的具体油品 在完成发动机润滑油的类型 质量等级 黏度等级 生产商 品牌 选择之后 就可以最终确定与发动机润滑要求相适应的发动机润滑油的具体油品了 汽车用户和车主在进行机油选择时 应特别注意 质量等级高的润滑油 可代替质量等级低的润滑油 但经济上不合算 质量等级高的润滑油要贵一些 但质量等级低的润滑油绝不能代替质量等级高的润滑油 因此 应按汽车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合理选用 使用经验表明 优质全合成机油的换油周期要比矿物油机油的换油周期长得多 尽管全合成机油要贵一些 但总体看来 使用优质全合成机油是经济合理的 对于一般的汽车用户和车主而言 完全可以按照汽车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或推荐进行润滑油的选择 5 5 2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 1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注意使用中润滑油颜色 气味的变化 换油时应采用热机放油方法 加注发动机润滑油要注意适量 更换发动机润滑油时 要同时更换或清洗机油滤清器 在维修或更换新机油泵时 一定要先将机油泵的内腔注满机油 然后再装车 要避免不同牌号的发动机润滑油混用 以免相互起化学反应 选购时 应尽可能购买有影响 有知名度的正规厂家的发动机润滑油 要特别注意辨别真假 以确保润滑油的品质 2 常见误区 国产车盲目使用进口机油 机油发黑就是机油变质 盲目选择润滑油 使用多黏度级润滑油最好 不同品牌 型号的发动机润滑油混合使用 润滑油只添加不更换 加注润滑油宁多勿少 润滑油黏度越大越好 9 润滑油中少进点水没事 10 高档车一定用进口润滑油 烧机油 机理分析 5 6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劣化与更换 5 6 1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劣化 发动机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其自身在工作环境下的氧化 各种添加剂的自然消耗 燃烧产物的不利影响 外部尘埃的混入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所致 使发动机润滑油的质量使用过程中 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可避免地逐渐劣化 5 6 2发动机润滑油的更换 发动机润滑油质量劣化后要及时更换 换油时机要恰到好处 过早换油会造成润滑油的浪费 过迟换油又会增大发动机磨损 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但润滑油的质量劣化与汽车制造装配水平 车辆运行工况 维护保养技术 驾驶水平 道路和气候条件 润滑油本身质量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 因此 很难掌握准确的换油时机 严重抱瓦的连杆轴瓦残件 因抱瓦拉伤的曲轴 1 基于油品工作时间 汽车行驶里程 的定期换油 基于油品工作时间 汽车行驶里程 的定期换油是指按油品工作时间 汽车行驶里程 对发动机润滑油使用性能变化的影响规律作出是否换油的决定 换油周期 亦称机油保养周期 的长短与发动机润滑油本身的质量 发动机技术状况和汽车运行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很难作出明确的 具体的规定 车主或汽车用户只要按照汽车使用说明书中给出的厂家推荐换油周期进行定期换油即可 2 基于定期检测油品理化指标的按质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