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doc_第1页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doc_第2页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doc_第3页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doc_第4页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和尚服辜。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B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C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D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中丞和尚”“妇人”“县官屋”“起宗”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买”是动词,宾语是“县官屋”,“不报”是说前面“弹劾的内容”没有得到回复,故应在“县官屋”和“不报”之间断开,这就排除了A、B两项。“久之”意思是“很久”,是说“跽辩”很久,二者不能断开,且“敕令起”的主语应是“皇帝”,而“起宗”应是“不起”的主语,“敕令起”和“起宗不起”是两个各自完整的句子,应该分开,排除C项,故选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B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C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世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D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东宫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举例错误,“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借指太子。在西汉,因皇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也用“东宫”指称皇太后,故只在汉代有这种说法,且“东宫太后”也不是“东宫”可以指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起宗勤于学习,富有学识才华。他生长兵间,缺纸少书,依靠父亲削柳为简进行学习;十七岁时,创立蒙古学并取得成功,被委以重任,连连升迁。B秦起宗虑事周密,善于审时度势。元文宗即位,准备征讨八番,秦起宗认为蜀省尚未平定,会对武昌形成威胁,极力劝阻威顺王远行征讨,避免了祸患。C秦起宗忠于职守,劾奏直言无讳。任中台御史,坚持弹劾和尚不法行为,使其被定罪;又弹劾卜咱耳不伦之事,使其被流放岭南,皇上嘉其行,纳其言。D秦起宗体恤百姓,为政廉俭务实。到任抚州路总管时,要求下属官员降低接待宴席的规格,并将费用归还百姓,从此革除了当地官员铺张宴集的风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秦起宗创立蒙古学”错误,从文中第一段“年十七,会立蒙古学”来看,“蒙古学”是蒙古语学校,而且它也不是秦起宗创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5分)译文:(2)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5分)译文:答案(1)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2)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中,第(1)句中,“或”,有时;“有司”,有关官员;“抑”,压制;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微行”,微服私访;“得实”中“实”活用为名词,实情;“以为”,认为。第(2)句中,“素”,本来;“我素农家”是判断句;“安”,安于;“务”,追求;“庶”,希望;“使”,让;“化”,改变;“之”,代词,代这种风气。参考译文秦起宗,字元卿,他的祖籍上党(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后迁居广平洺水县。秦起宗生长在军队中,读书无法得到纸,其父削柳木为木片,写好后教他;能背诵后,削去原来的再写新的内容。十七岁时,适逢设立蒙古学,他一学就会,被征召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惜他的才能,升任他为中台译史。元仁宗即位,他又转任中书译史,屡次升迁做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奏说:“东宫的属吏,辅佐引导道德信义(是职责),财物不是(应该)管理的。”朝廷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又升任南台御史。建康(南京)是多水的地方,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员压制不报,有时无灾却上报有灾,秦起宗微服私访得到了实情,人们都认为他很英明。元文宗即位,命令威顺王征讨贵州苗族八番。这个时候,四川行省囊加台造反没有平息,秦起宗竭力陈说武昌是重镇,应防备上游的军队,亲王不能离开湖广远去,极力阻止了这件事。等到威顺王入朝谒见,文宗对他说:“征讨八番的行动,要不是秦元卿,几乎失策。”朝廷议论让秦起宗治理蜀地,幕府忘了他的名字,说秦元卿,文宗提笔改正“起宗”,皇帝对他的关注达到如此程度。授中台省御史,弹劾中丞和尚接纳妇女、贱买县官房屋,(却)没有回复。秦起宗跟从台官入宫进见,长跪争辩了很久,皇帝命令他起来,他不肯起来,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就出来了;第二天,立太子,有赦免命令,秦起宗又上奏:“不处罚和尚,不能正国法。”(终于使)和尚服罪。皇帝说:“做御史,应该像(秦起宗)这样。”他又弹劾福建地方长官卜咱耳,曾与父亲的妾私奔,其父气死,使天常混乱,(最后)被流放到岭南。从此,畅所欲言,无一点忌讳,都被听从并予采用。升迁都漕运使,皇帝召他来,对他说:“漕输之事,多遭损坏,依靠你去治理。”出任抚州路总管,到任之日,(当地)官吏举行宴会,非常丰盛,秦起宗询问费用由谁出,小吏不敢隐瞒,说:“从百姓借取。”于是马上让他们还回去,桌子上的东西够吃就行了。从此,官员和下属有宴饮集会,使礼完备就行了(停止)。于是告诉大家说:“我本是农家子弟,安于俭省节约,追求安宁平静,希望让我的百姓改变这种风气。”居位一年,因年老辞官。第二年,以兵部尚书之职(身份)退休,又过了一年,去世了,谥号昭肃。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司马申,字季和,河内温人也。祖慧远,梁都水使者。父玄通,梁尚书左民郎。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尚书到溉,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在焉。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梁邵陵王为丹阳尹,以申为主簿。属太清之难,父母俱没,因此自誓,菜食终身。梁元帝承制,起为开远将军,迁镇西外兵记室参军。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僧辩叹曰:“此生要鞬汗马,或非所长,若使抚众守城,必有奇绩。”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僧辩顾申而笑曰:“仁者必有勇,岂虚言哉!”除散骑侍郎。绍泰初,迁仪同侯安都从事中郎。高祖受禅,除安东临川王谘议参军。天嘉三年,迁征北谘议参军,兼廷尉监。五年,除镇东谘议参军,兼起部郎。出为戎昭将军、江乘令,甚有治绩。入为尚书金部郎。迁左民郎,以公事免。太建初,起为贞威将军、征南鄱阳谘议参军。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巢于县庭。秩满,顷之,预东宫宾客,寻兼东宫通事舍人。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如故。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因入城中,收其府库,后主深嘉之。以功除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邑四百户,兼中书通事舍人。寻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以疾还第,就加散骑常侍,右卫、舍人如故。至德四年卒,后主嗟悼久之,下诏卒章曰:“嗟乎!天不与善,歼我良臣。”其见幸如此。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节选自陈书司马申)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B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C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D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僧辩”“陆纳”“申”“贼众”等,除此之外,本句中断句的关键词还有“讨”“也”“于”“会”等,这些都是断句的重要依据。首先“讨”(讨伐)后面应带宾语“陆纳”,“也”句末语气词,即“讨陆纳也”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于时”(当时)做“贼众奄至”的时间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琴、棋、书、画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弈”中的恬淡、豁达、机智和军事、哲学、诗词共聚一堂。B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被传位的叫受禅。C县伯,爵位名。春秋时爵位有王、侯、伯、子、男。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元代有县子、县男。D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号称皇帝,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春秋时爵位有王、侯、伯、子、男”错误,春秋时爵位有公、侯、伯、子、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申聪慧孝顺。他十四岁时善于下棋,曾得到阴子春的欣赏,朱异为此叹奇;父母仙逝,发誓终身食用蔬菜。B司马申英勇无畏。当贼兵突然来袭时,他没有因为左右的侍从溃逃而惊慌,身先士卒,以身遮蔽、护卫王僧辩。C司马申治理有方。任戎昭将军、江乘令时,他治理很有功绩;太建初年,在职时清明能干,因此而得到荣升。D司马申深受重用。他曾经历过三个皇帝,决断国家大事;去世后,后主十分悲恸,为此下诏表达哀悼之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太建初年,在职时清明能干,因此而得到荣升”混淆时间,由原文第三段“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秩满,顷之,预东宫宾客”可知,应为太建九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5分)译文:(2)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5分)译文:答案(1)到侯景犯乱郢州,司马申随都督王僧辩占据巴陵,每次进谏筹划之策,都被采纳运用。(2)到叔陵作乱时,事情既已不成功,叔陵便出而占据东府,司马申骑马速召右卫萧摩诃率兵先到,追赶并斩杀了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中,“及”,到;“寇”,侵犯;“据”,占据;“见”,表被动,被。第(2)句中,“肆逆”,作乱;“既”,已经;“捷”,成功;“据”,占据;“帅”,率领;“至”,到。参考译文司马申,字季和,是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祖父司马慧远,是梁朝都水使者。父亲司马玄通,是梁朝尚书左民郎。司马申早年有风采气概,十四岁便善于下棋,曾经随同父亲到溉地去问候吏部尚书,当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都在那里。阴子春一向了解司马申,便在坐处呼司马申与他下棋,司马申常有妙思,朱异观而叹奇,于是便与司马申交游来往。梁邵陵王当时是丹阳尹,任司马申为主簿。恰逢太清之难,司马申的父母都逝去,他因此发誓,终身食用蔬菜。梁元帝承制,他被起用为开远将军,改任镇西外兵记室参军。到侯景犯乱郢州,司马申随都督王僧辩占据巴陵,每次进谏筹划之策,都被采纳运用。王僧辩叹道:“此生若要策马疆场,或许不是他的长处,但若派他安抚众人守城,必定会有出人意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