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封面0930.doc_第1页
院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封面0930.doc_第2页
院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封面0930.doc_第3页
院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封面0930.doc_第4页
院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封面093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诈骗罪定性主要争议问题研究论文题目:专业名称:法律硕士(全日制或者在职)年 级:09级学生姓名:常亮学 号:30904074指导教师:张秀玲日 期:2011.10.01内蒙古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内容格式:一、选题依据(一)研究意义诈骗罪一直是刑事犯罪中的打击重点。但是关于诈骗罪立法的规定有问题, 影响了刑法的功能, 为学术界所诟病。尽管单纯从刑法的规定来看, 诈骗罪比较容易区分和辨别,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诈骗罪外延越来越广, 实践中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本文从诈骗罪的法律规定入手, 阐明诈骗罪的相关理论, 论及诈骗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的相关问题, 再论及诈骗罪的量刑问题, 力求探寻到解决上述问题渠道。(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此部分即为“研究综述”,需要重点详细完成。务必说明国内外理论或实务在相关作者选题方面研究的观点及主要内容,包括已经解决的问题(如成为理论通说或已上升为刑法条文或正式刑法解释等法律规范)、目前存在的争议(包括争论点及争议内容)、尚未研究到的问题。诈骗罪的立法完善刑法理论对诈骗罪的研究,不仅要立足于司法实践的需要,对现行诈骗罪的刑事立法进行正确的推理和阐释,为司法实践准确适用刑法,依法打击、惩治诈骗罪服务;同时也要对诈骗罪现行立法的优劣进行科学评判,对诈骗罪的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诈骗罪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前景,提出诈骗罪立法完善的建议,使诈骗罪的刑事立法更加科学、合乎理性。我国现行刑法第266条对诈骗罪的规定,存在科学合理之处,为有效惩治诈骗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但是,客观地说,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检讨和完善。按照刑法的通行理论,决定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既有主要因素,如财产罪中的犯罪数额;也有次要因素,如犯罪动机、目的等。它们对危害社会的程度共同起决定和说明作用。因此,规定犯罪的定罪标准时,不能单纯地以某一个行为的因素作为定罪的唯一或者绝对的标准,还应考虑其他情节对犯罪定罪的影响。 因此评判刑法第266条对诈骗罪的定罪标准,其不科学之处显而易见。虽然刑法第266条第二、第三量刑幅度将“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分别与“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并列为量刑的标准,但是该条规定的第一量刑幅度则仅以犯罪数额作为诈骗罪的既遂标准,这样很容易使人误会为“数额较大”是诈骗罪定罪的唯一或者绝对的标准。而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也确实有不少人错误地将诈骗罪定罪标准作了绝对性和唯一性的理解。 数额并不是构成诈骗罪的唯一标准,在外国刑法中有不少立法例。如1994年3月1日修订的法国新刑法典第3131条规定:“使用假名、假身份、或者滥用真实身份,或者采取欺诈伎俩,欺骗自然人或法人,致其上当受骗,损害其利益或损害第三人利益,交付一笔资金、有价证券或任何其他财物,或者提供服务或同意完成或解除某项义务之行为,是诈骗”。 可见,法国刑法典对于诈骗罪的成立,并没有明确规定诈骗数额为唯一标准。德国刑法典第263条(诈骗)第一款规定:“意图使自己或第三人获得不法财产利益,以欺诈、歪曲或隐瞒事实的方法,使他人陷入错误之中,因而损害其财产的,处5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刑。”因此,德国刑法也是如此,并没有明确规定诈骗数额。另外,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159条(诈骗)第一款规定:“诈骗,即以欺骗或滥用信任的方法侵占或取得他人财产权利的”也就是说,俄罗斯联邦刑法也没有对诈骗数额做出明确规定,数额并不是构成诈骗罪的唯一标准。 现行刑法第266条将犯罪数额规定为诈骗罪定罪的唯一标准,对正确运用刑法武器惩治诈骗罪犯罪行为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当对诈骗罪的定罪标准进行重新界定,除了突出犯罪数额在诈骗罪定罪中的重要作用以外,其他影响诈骗罪定罪的情节也应当有所体现。具体可以采用“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和“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的规定方式。 完善罪状表述 诈骗罪罪状表述存在的问题 现行刑法第266条对诈骗罪的罪状表述存在许多技术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诈骗罪的诈骗对象外延不清 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诈骗行为的多样性,诈骗罪的对象多种多样,有公私财物,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性利益,它们都可以成为诈骗罪的对象。立法仅将财物规定为诈骗罪的对象,使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对其产生分歧意见。有的将诈骗罪的对象作广义理解,即诈骗罪对象包括公私财物和财产性利益;有的将诈骗罪对象作狭义的理解,即诈骗罪的对象仅仅指公私财物。 “诈骗”的行为方式表述不具体 我国现行刑法仅对诈骗罪的罪状表现形式规定“诈骗”,非常模糊,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认定起来存在很大难度。 “情节” 与“数额”具体标准表述不具体 我国现行刑法对诈骗罪的情节与数额都没有规定。“情节严重”、“其他严重情节”、“情节特别严重”与“数额较大” 、“数额巨大” 、“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又没有具体司法解释加以明确。因此,诈骗罪的数额和情节,非常模糊,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认定起来存在很大难度。 诈骗罪罪状表述的完善 如前所述,诈骗罪的罪状表述存在缺陷,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对诈骗罪的罪状进行完善: 正确界定诈骗罪对象的外延 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实际上,诈骗罪的对象外延比较宽泛,既包括各种财物,也包括各种财产性利益,因此,必须正确界定诈骗罪对象的外延。笔者认为,诈骗罪的对象既包括财物,又包括财产性利益,我国现行刑法将诈骗罪的对象限定为财物是不完善的,导致刑法理论上的纷争与司法实践中的困惑。笔者建议,将诈骗罪的犯罪对象规定为“财物及财产性利益”。这样规定,不仅符合罪刑法定原则,而且避免在解释上发生分歧,有利于维护执法的统一性。 “诈骗”行为方式表述的完善 刑法第266条对诈骗罪的罪状表述非常粗略,应该突出诈骗罪的行为手段、主观目的,使其更具有操作性。笔者建议,“诈骗”的行为方式应修改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使他人陷入错误,而骗得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 “情节” 与“数额”具体标准的完善 我国现行刑法应该完善对诈骗罪的情节与数额,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情节严重”、“其他严重情节”、“情节特别严重”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标准。便于认定,便于操作。 完善法定刑 诈骗罪法定刑的完善,主要在于完善罚金刑和增设资格刑。 完善罚金刑 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对诈骗罪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确非常必要。但是,我国现行刑法对于诈骗罪罚金的限额、比例问题均未做出明确规定,容易使人误认为诈骗罪的罚金刑是无限额罚金刑,笔者认为,这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无限额罚金刑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明确性原则,在修改诈骗罪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此予以完善。应该对诈骗罪的罚金采用倍比制或者限额制,这样更能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更有利于打击、惩治诈骗罪。笔者认为,采取倍比罚金制,比较科学。笔者建议对诈骗罪的犯罪分子,并处或者单处诈骗所得数额的35倍罚金,比较科学。 (三)本选题的创新之处二、研究方案(一)研究的内容(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三、论文大纲(此部分是论文研究预设纲目,具体写作中还可能调整,目前要求完成到三级纲目。需要特别予以关注,这是开题中老师提问及学生回答的主要部分。)论文大纲内容的标题按一、(一)、1标出。1第一章 诈骗罪概述一、诈骗罪的立法沿革二、国外涉及本罪行为的立法情况(一)德国(二)俄罗斯(3) 日 本(四)其他国家三、刑法中合同诈骗罪的立法依据四、诈骗罪之现状特点及成因(一)诈骗犯罪之现状特点(二)诈骗罪现状之原因分析.五、司法机关办理诈骗案件的现状及问题第二章 诈骗罪的概念及特征一、 诈骗罪的客体.二、 诈骗罪的客观方面的特征(一)诈骗罪客观方面概述.(二)诈骗罪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三)诈骗罪定罪的数额标准诈骗罪定性问题研究23、 诈骗罪的主体 四、 诈骗罪主观方面的特征第三章 诈骗罪若干疑难问题之认定一、 诈骗罪中“合同”的概念范围问题二、 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二)“非法占有目的”之规定在实务中的问题(三)如何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四)关于“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时间的认定第四章 诈骗罪中罪与非罪的认定一、 诈骗与合同纠纷的区别认定 二、 诈骗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认定第五章 诈骗罪与相关罪名的界限区分一、 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二、 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的界限(一)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的区分(二)单位贷款诈骗行为如何定性问题三、 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的界限四、 诈骗罪与其他金融诈骗犯罪的区分结 语参考文献四、参考文献(此部分注意资料选用新而不陈旧,尤其是近年的资料要查找完整)参考文献著作类:1高铭暄主编:新型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年版。2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3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4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5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2 年版。6张明楷著: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7陈兴良著:刑法学教科书之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8陈兴良著: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9陈兴良主编:刑法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10周光权著: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二)论文类 1 童伟华诈欺不法原因给付财物与利益之刑法分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 张明楷. 论诈骗罪的欺骗行为 J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5):1-13. 4 张明楷.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陈兴良. 目的犯的法理探究 J . 学研究,2004(3):72-81. 6 陈兴良. 论财产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J . 法商研究,2005(5):69-81. 7 任培良,洪宝松. 论诈骗罪的犯罪目的 J . 山东审判,2009(5):56-59. 8 梅象华. 刑法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论 J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2-55. 9 张旭,张曙. 也论刑事推定 J . 法学评论,2009(1):16-21. 10 樊崇义,史立梅. 推定与刑事证明关系之分析 J . 法学,2008(7):3-9. 11 赵俊甫. 论刑事推定的合宪性审查 J . 证据科学,2009(6):700-709. 12 周威坤. 不法原因给付与诈骗罪.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No.3 2011 13 王康 采用刑事推定的方法认定诈骗罪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第24卷第4期 2011年7月 14 郭大磊,论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标准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法学 15 张明楷论诈骗罪的欺骗行为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总第80 期2005 年5 月明楷 16 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