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论文题目食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食品中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浅谈辐射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动物源性食品中“瘦肉精”残留对人体的危害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及防范对策浅谈饲料中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浅谈有机食品的发展趋势浅谈绿色食品的发展趋势浅谈有机氯农药对食品污染的危害及预防动物性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其危害苏丹红与食品安全非食品添加剂苏丹红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浅谈三聚氰胺对食品的危害及预防沙门氏菌对对食品的危害及预防猪沙门氏菌病与猪肉食品安全浅谈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浅谈重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及预防浅谈重金属对水产食品的危害及预防浅谈人畜共患病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可以围绕一种人畜共患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状及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食品企业HACCP体系建立的必要性食品添加剂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 各位同学:你们好!可以参考以上题目,自己拟定题目。也可以直接从以上题目中选一个题目完成课程论文。3.3对课程论文的要求 3.3.1.课程论文的内容结构 论文结构应顺理成章,首尾贯一,条理清晰,转折自然,结构顺畅。并且,应注意标点、文字、语句、段落的正确运用和合理安排,逻辑性要强。 装订课程论文时,各部分按从前向后的排列顺序,统一要求如下:封面、中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 3.3.2.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封面 封面包括以下内容: 题目,在封面上半部分,书写居中 作者 系名、专业名、年级 指导教师 写作年月 (2)内容摘要 中文内容摘要,各要求200-300字。主要是勾画全文的整体面貌,提出主要论点和研究途径,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等。 (3)目录 目录是论文各级标题序号及内容的列示,一般列出两级或三级标题即可。标题形式如下: 一级标题采用1.、2.、3.、 二级标题采用1.1、2.1、3.1 三级标题采用1.1.1、2.2.2、3.3.3 (4)正文 一般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具体可以安排成3-5部分。绪论和结论前不加编号。论文要求字数为3000-4000字。 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注意图、表、照片的恰当应用,规范制作,正确编号,并规范引入正文,以做到图文表并茂。 (5)参考文献 论文后面所列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写作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作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未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一律不要列出。参考文献应按顺序及规范格式排列,若为著作,则格式如下: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第一版省略),页码;若为文章,则格式如下:编号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期,页码。 (6)致谢 向论文指导教师和其他提供较大帮助的单位或人员表示感谢。 3.4.对学生的要求 3.4.1.高度重视课程论文工作,采取积极的态度,保证时间与精力的投入; 3.4.2.尊重指导教师,认真按照指导教师的意见去做,保证课程论文的质量,并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获; 3.4.3.课程论文需按统一规定的时间交给指导教师,凡未按要求做者,将影响其论文成绩。 3.4.4.要求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初步熟悉国家图书馆,学会使用有关文献索引及Internet搜索引擎检索所需文献,初步掌握获得一手资料、他人成果、政策法规等各种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3.4.5.通过课程论文工作的训练,增强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课程论文写作整个过程的规范做法,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和调研报告奠定基础。 5。成绩评定: 5.1.态度是否认真;5.2.选题是否恰当;5.3.观点是否正确;5.4.结构是否合理; 5.5.写作是否规范;5.6.见解是否独到;5.7.表述是否清楚;5.8.参考文献是否翔实 优秀论文标准 态度认真,选题恰当,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丰富,观点正确,并有一定深度的个人见解,论据充分、确凿,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语言准确、流畅,符合规范化要求,图、文、表并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翔实等。1 参考文献的功能与作用 (1)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作者的论点提供有力的论据,而且可以精练文字节约篇幅,增加论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 (2)论文作者在其课题的选题论证、实验研究、以及总结和书写论文的过程中,都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科学文献,由于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不可能将所有引用前人成果都详尽地复述,只能将其主要引用文献注明出处列于文后。 (3)参考文献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反映了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没有参考文献的科学论文,应视为作者忽略了科学工作的继承性,也反映了作者科学学风和态度的欠缺。 (4)引用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既表明学科的继承性和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为编辑部、审稿专家和读者提供了鉴别论文价值水平的重要信息。 (5)参考文献为读者和审阅专家提供了与论文有关的文献题录,便于检索,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6)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信息人员进行信息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2 参考文献著录的一般原则 2.1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参考文献 著录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著录作者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 2.2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著录。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一般也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 2.3采用规范化的著录格式 论文作者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3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顺序编码制 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引用文献的标准方法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一出版年制。中国公路学报与全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一样,采用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是按文章正文部分(包括图、表及其说明)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在文中参考文献的序号均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应注意:凡不是句子组成部分的文献序号及其方括号,须作为右上角标处理。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在起止序号中间加。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序号排列,序号编码不再加方括号。 4 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4.1连续出版物 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2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3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起始或起止页码 4.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4.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4.6技术标准 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一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4.7会议文献、科技报告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均可按专著著录 5 参考文献著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个人作者(包括译者、编者)著录时一律姓在前,名在后,由于各国(或民族)的姓名写法不同,著录时应特别注意。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编写点()。 缅甸、印度尼西亚人名多为一个字,如Sukarno(印尼)文献著录为(以下用表示)Sukarno。缅甸人名前的吴、德钦为尊称,书写时为吴努,西文为UNu,UThantNuU和ThantU。 姓前名后:见于中国人(汉族等),日本人(但用拉丁字符转写时常用名前姓后的写法)、朝鲜人、越南人、匈牙利人。名前姓后:见于原苏联人、英国人、捷克人、丹麦人、芬兰人、意大利人、挪威人、波兰人、瑞典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埃及人、阿拉伯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巴西人等。 英国、美国、加拿大人。如JCSmithSmithJC;连姓如ECBateSmithBatesmithEC;父子、几世如FWDay,Jr(小)DayFWJr,A.BTollTollAB。 法国人姓前有冠词ie,la,les或前置词de,du,dela,des,文献著录时放在姓前。如JulesLeGoffLeGoffJ;GuydeMaupassantdeMaupassantG。 德国人和荷兰人姓前有词头、词组或其缩写词,应写在姓前。如PaulvonHindenburgvonHindenburgP;HanszurHorstMeyerzurHorstMeyerH。 葡萄牙人和巴西人姓前有词头do,da,dos,das,应写在姓前。如SilviodoAmaraldoAmaralS. 西班牙人名常包括其父母姓,书写时父姓在母姓之前。如CasimirGomezOrtegaGomezOrtegaC;JuanPerezyFernandezPerezyFernandezj;GonzaloLeyh(higo,其子之意)LeyGh。 埃及人和阿拉伯人,姓前有前缀或其变体,如ed,ibn,ahedl,abdoul,abu,abou,aboul或el,文献著录时用连接号与姓相连。如AlyAbdelAzizAbdelAzizA;KamelelMetwalielMetwaliK。无前缀或其变体者,如HassanFahmyKahlilKhalilHF。 泰国人,如SomsokdiDuangjaiDuangjaiS。 (2)作者(主要责任者)为3人或不多于3人应全部写出,之间几,号相隔;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应的文字如etal,等或etal前加,号。 (3)每篇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宜超过8条。 (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时刊名不用书名号()。 6 参考文献的核对 为了使文内引文标注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标准化和规范化,可按下列项目检查核对,以免发生遗漏或差错; (l)参考文献格式是否合乎要求? (2)正文引文的标注方法是否正确? (3)是否采用连续编码制,其编码是否按顺序出现,有无缺漏? (4)正文引文与参考文献表是否对应? (5)参考文献表中各条参考文献著录项目是否齐全?有无缺项,排列是否符合规定? (6)作者姓名是否姓在前,名在后? (7)题名、刊名(或书名)有无遗漏或书写错误?外文应大写的字母是否按规定书写? (8)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是否齐全准确? (9)标点符号是否合乎标准规定? 参考文献 1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2翁永庆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编辑学报,1993,3(增刊):52-58 3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53-62 范文:全文: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素质与兴衰,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声誉,近些年来倍受世人的关注,是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个问题尚未能够引起许多国家及部门的重视1。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都市化、新的食品生产、利用,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食物中毒时有发生,新的食源性病原体感染不断出现。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也给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 人们为了除虫,大量使用剧毒农药喷洒蔬菜、水果;为了提高瘦肉产量,盲目使用违禁激素(瘦肉精)喂猪;为了增白面粉,随便使用吊白块;为了骗钱,将稻草沤水兑色勾盐当酱油出售等等2;真是举不胜举。随着时代的改革变化,食品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普及和食品贸易国际化,全球不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比利时“二恶英事件”、英国“疯牛病”、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以及我国暴光的阜阳劣质奶粉、霉变毒米、苏丹红事件等,都使食品安全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也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2。这一切也清楚地表明,食源性疾病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或消失。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都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依然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已刻不容缓。 1食源性疾病的现状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致病因子而导致的感染或中毒。大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蠕虫和真菌引起的。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严重暴发流行。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30%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其中约5000人死亡。欧洲一些国家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增高到5倍。尽管现在还没有关于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系统性报道,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可能更严重。这些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霍乱、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感染等,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表明,全球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因生物性污染的食品所致。在发展中国家,估计每年腹泻及其相关疾病有2.7亿病例,导致2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2。 由于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即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其中美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最完善,资料报告最多最完整),且漏报率相当高,发达国家的漏报率高达90%,发展中国家在95%以上。所以很难准确估计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据WHO报告,食源性疾病的实际病例数要比报告的病例数多300500倍,报告的发病率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0%。因此,所得到的报告病例数仅是“冰山一角”。 我国虽有较健全的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但还没有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故难以估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据卫生部统计,近几年我国食物中毒例数、人数、死亡人数有较大上升,专家估计,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2040万人,但统计报告的约24万,尚不到实际1/10,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2。2002年,卫生部共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28起,7127人中毒,死亡138人;2003年重大食物中毒事件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分别增加了196.7%、80.7%、134.1%。尽管各级卫生部门在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产销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整体上看,各种生物性和化学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仍非常艰巨。 食源性疾病不但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病例,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1,100亿元。澳大利亚估计每年因食源性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26亿澳元。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约有2,366,000例病人,每年的医疗费和损失约为37亿英镑。1986年引起全球恐慌的“疯牛病”,共宰杀1100多万头病牛,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1996年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事件,约9000多人中毒,经济损失惨重。近几年我国在这方面也造成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和严重影响了食品企业的声誉。 2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2.1环境变化 由于开放改革,大量农村人口无计划地向城市地区流动,导致城市人口拥挤,居住条件变差,饮用水供应和废弃物处理都处于重大压力之下,增加了食源性病原体传播的机会。人口不断增长,农用化学物质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水体中有机物污染,重金属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使污染加重(如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兽药残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目前,我国有850条河、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程度严重。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可进入人类的食物链,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损害人体健康,降低人体抗病力。2000年农业部对14个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的2110个样品检测,结果蔬菜中重金属超标的占23%;种植业与养殖业造成源头污染,我国每年氮肥用量2500万t,农药130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二恶英污染又是一个环境污染主要案例(焚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直接或间接污染肉、乳及水产,使致癌致畸,直接致死量为砒霜的900倍2。 2.2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 超量使用、滥用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生产工艺流程未能严格执行,微生物杀灭不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微生物引起腐败;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转基因辐射食品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这些均可明显增高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 2.3社会因素 贫穷和落后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贫穷曾经被称作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贫困导致食品生产设备简陋,知识落后,可影响食品良好卫生规范的实施。虽然食源性疾病在富裕和贫穷这两种人群中均有流行,但富裕阶层的人一般患长期存在的轻微疾病较多,而贫穷人群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较多,如婴儿腹泻、霍乱、伤寒、甲肝等疾病,且死亡率较高。 2.4生活方式的改变 生活方式与食源性疾病关系密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快餐的需求量增大,在外就餐机会增多,就餐注重口味,以鲜为快,喜吃生食(如喜欢食刺参,生食贝类和鱼虾等),另外,一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也不完备,食品制作不规范,这些因素都增高了食品污染病原体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危险。现已确定,许多鲜果和蔬菜都是大肠杆菌O15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性利斯特菌的载体,这两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是近10年发现的最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 2.5其他因素 除上述这些因素外,尚有许多因素与食源性疾病流行有关,如食品贸易国际化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国传播;病原微生物适应性改变(沙门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新食源性病原体不断出现,近20年先后发现数十种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新病原体,如弯曲杆菌、大肠杆菌0157:H7和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沙门氏菌抗药菌株、环孢子虫(Cyclospera)、圆孢子(Cyclosporidium)、朊病毒等;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因此,食品安全还将面临新的挑战。 3食品安全及控制体系 2000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将食品安全列为WHO的工作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领域,并首次通过了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决议。决议重点强调了发展可持续的、综合的食品安全系统以减少整个食物链健康危险的必要性。 在美国,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由政府的执法、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负责。主要包括农业部(USDA)、卫生和公共事业部(HHS)及环境保护署(EPA)。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均已在宪法中作了规定,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有效的食品安全系统3。该系统的指导原则是:只有安全和有益的食品可以上市;以科学为依据制定食品安全法规;政府强制执行;生产商、销售商和进口商及相关人员应遵守法规,否则将受到惩处。美国食品安全系统依靠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国家法律和企业对其生产的食品安全负法律责任,予保证食品安全4。1997年美国发布的“总统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认为,危险性评估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国已完成了对蛋及蛋类产品中沙门菌的危险性分析,这是首次进行的从农场到餐桌的定量微生物的危险性评价。还进行了牛肉中的E.ColiO157:H7的风险分析4。并在法规中规定企业应建立危害性分析关键控制(HACCP)系统。HACCP系统是保障食品从原料到餐桌的安全的一项有效策略,是世界公认的保证食品安全的最佳方法。应用HACCP系统可确定极可能发生的危险,制定出有效预防控制危害的计划和措施。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食品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多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规范了职能监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采取了多项控制措施,取得了很大进展。2001年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列入国家“十五”攻关重大项目,2002年上升为国家12个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并加大了资源投入,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不安全因素。迄今,多数城市和地区尚未推行市场食品准入制度,许多食品未经检验就直接上市。食品加工业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约2/3消费者的食品是由这些企业生产的,而这些企业加工设备比较落后,人员素质低、卫生知识管理和技术水平较差,难以从整体上实施HACCP管理等。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检测和预警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先进的食品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的使用尚未形成规模,对食品生产新技术进行评价和控制的技术能力不足、专业人员和经费短缺仍严重制约着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4。因此,加强食品安全队伍建设和科技投入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4食源性疾病控制策略 4.1加强宣传 开展全民科普知识、种养殖、环保、职业道德、诚信、公德等宣传教育,提高广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为食品安全生产和销售提供保障,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2加强部门合作 WHO一贯强调政府、工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观念。保证食品安全需要国际合作,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在一个国家这些部门可能隶属几个部委管辖,如卫生部、技监局、农业部、贸易部等5。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强有力的食品安全机构(如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4.3立法制标 立法和标准制定是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加速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制订配套的系统、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质量技术标准),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法律依据,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加快与国际接轨。 4.4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假 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检制度、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情况,狠狠打击制假、售假食品,加强食品安全评价、预警及应急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保障。对未严格履行职责,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应追究监管的责任。 4.5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 建立食品安全综合数据库,制定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定期报告和分析研究可获得必要的食品安全信息,为立法和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食源性危害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评估信息可确定食源性疾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4.6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品污染物检验,提高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协议书的三要素是
- 循环营销方案
- 租房合同解除协议书
- 无线传感器网络 协议书
-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Section B 1a-1d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山地钢管杆拆除施工方案
- 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方案
- 股东合作协议样本2025版
- 茶堂营销方案
- 男士健身房活动方案策划
- 养老院保洁培训课件
- 《生成式人工智能》 课件 第4章 Transformer模型
- 中医围手术期护理
- 2025年辽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答案详解讲评课件(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适用)
- 演员签约剧组合同协议
- 《决策分析法DEMATEL课件》
- 装修公司投资协议书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
-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实践
- 中药塌渍操作方法
- 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能源工程系) 氢能技术应用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