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URP”计划结题报告项目名称 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分析指导老师 何广文(教授) 小组成员 谢昊男 山杉 史煜成 罗正茂 工作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ail: .目 录一、绪论3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31.2 研究综述41.3 研究目的7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7二、农产品价格变动分析92.1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动趋势92.2 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呈现上涨趋势11三、物价上涨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143.1 价格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143.2 收入变动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变动影响的两种假设163.3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分析20四、物价上涨对彭州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影响254.1 彭州市概况254.2 农业稳步发展,物价上涨加速农民增收254.3 农村居民家庭支出增长迅速,生活压力增大28五、物价上涨对对四川彭州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特征335.1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明显减少335.2 农村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变动分析345.3 外出务工农民增多,以减少家庭生活支出35六、研究结论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政策选择376.1 研究结论376.2 促进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政策选择39参考文献42调查问卷43致谢45一、绪论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价格上涨对于农户的增产增收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而近年农产品的持续涨价,使得广大种植养殖户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俗话说:“粮价涨,百价涨。”国际粮食危机以及原油等能源价格的攀升伴随着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通货膨胀。07年以来,受国际化工原料的影响,农药、化肥及饲料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随着以仔猪为主的畜产品价格的回升和紧俏拉升,运输、农村劳动力成本等各个环节费用的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成本也大幅提升,给农民增产带来了限制。这给通过增产能否带来增收,提出了一个疑问。但可以肯定的是,农民的生活消费确实受到了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对成都及周边城镇地区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08年一季度, 因大米、面粉、猪肉、鸡蛋和食用植物油等主要五种食品价格上涨,成都城镇20%低收入户多要为此支出98元,相比之下,农村居民对于农副产品的消费则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是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从06年末至08年上半年,在粮食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如何,农户家庭的食品消费情况如何?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如何影响农户的收入和日常生活食品消费,以及带来了多大程度的影响等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全国的农产品消费发生质和量的巨大变化,消费需求的上升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产生越来越重的影响。提到食品消费,就不能忽略农产品价格。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及农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而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因为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周期中,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引起的普遍价格上涨或者结构性通货膨胀经常可见。粮食和农产品涨价,继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等都涨价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下,此次国内结构性通货膨胀是否也与以前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有相同之处,对于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是否趋同,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所以对于这种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和阶段,寻找其普遍规律和相应的应对措施来指导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因而,我们从农民食品消费入手来研究由于价格上涨对其消费的影响,并辐散到其生活、生产活动,做全面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广大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农业生产及农户生活消费问题也成为调整我国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和决策依据。1.2 研究综述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做了全面的研究,如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也有很多学者对于多个因素变动对于农户各项主要消费的影响做了重点的分析和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根据农村居民的消费具体形式,消费结构可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等八大类,近十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居民实物性消费支出有所增加但比重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吃、穿、住等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以后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将会提高。尹世杰(2002)认为: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的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而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低。其他学者也预测了未来几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在以谷物为主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豆类食品比重;肉类中,猪肉比重稳中有降,牛羊等肉类的消费增加;副食的比例也在提高;而在食品消费数量增加的同时,农户对于食品的质量要求也在提高。很多学者都指出,我国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正趋于合理化。其次,影响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因素分析。影响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食品消费价格、消费环境、人口数量等多个因素。各个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对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产生影响,而且在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有强弱不等的表现。赵海(2008)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特征研究中指出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和霍尔LCPIC假说都不适用于我国,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两个假说共同决定的混合特征。造成我国农村居民高消费敏感度的原因主要是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另外,农民的传统观念以及农村发展滞后的市场都对农户的消费行为有很大影响。朱晶和钟甫宁(2005)在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地区差距及政策选择中指出,影响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缺粮农村地区农民粮食和食品消费水平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有效地提高这部分弱势人群粮食和食品消费水平的政策选择应是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和健全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市场流通机制。同样,姜百臣(2007)通过对消费倾向、消费的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的实证研究认为,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后将普遍提高对各类食品的需求,提高最多的将是高档细粮、豆制品和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同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说明农村居民面临较重的支出负担、不稳定的预期收入以及需要独立承担的市场风险。他还提出,要解决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不足的问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积极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合理调整食物消费品的价格。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城市化、商品化及家庭人口规模都渐渐成为影响农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因素。黄季焜(1999)在社会发展、城市化和食物消费一文中,就城市化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动注的影响采用AIDS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是影响农户食品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为分析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很多学者从弹性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各种因素对于食品消费需求的影响。如,运用AIDS等模型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认为,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更多地受到消费环境、家庭消费习惯以及信仰等因素的影响。第三,价格对于农户食品消费的影响分析。诚然,影响食品消费的因素很多,对于我国整体的研究分析,各类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预算份额、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较低,但是对于具体的消费群体农村居民来说,价格、收入等影响会不同程度的扩大。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及商品价格的变动,食品消费结构变动也会增大。但就总体而言,许多研究仍表明,收入和价格是影响食物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肖宜宾(1998)依据1997年江苏省34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运用对数模型和扩展的线性支出系模型分析了买方市场下农民的食品消费需求。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农民食品消费中,主食的消费支出弹性和价格弹性都很低,而副食、其他食品和在外饮食的弹性都比较高。这说明收入和价格的变化对副食等食品消费的影响是显著的,它们在食物消费结构中比重的变化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穆月英,笠原浩三(2003)在中日食品消费结构及消费需求系统的比较研究中分析得出,在食品消费的项目中,两国都是水产品和肉类的支出弹性系数最高,食品的消费需求反应还很敏感,而且中国的食品消费支出的比率仍高达50% 左右,总支出的变动对食品需求的影响还很大。从食品的价格弹性系数中可知,中国的食品消费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很敏感(价格弹性系数是-1.1066),说明中国国民对食品的消费需求受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较大。姜百臣(2007)在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实证分析中对价格弹性和支出弹性的分析表明,价格上涨将降低农村居民对各类食品的需求量,增加收入将普遍提高对各类食品的需求,尤其是对谷物类、肉蛋奶及其制品类和豆及豆制品类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从价格和收入入手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绝大多数价格弹性都为负数,这说明,在收入、消费者偏好等其它条件不变时,价格是影响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最重要因素,降价可较大幅度地扩大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需求,而价格上涨将降低消费者对各类食品的需求量。与姜百臣得出相近结论的还有屈小博,霍学喜(2007),他们在农户消费行为两阶段LES-AIDS模型分析中指出,农户食品消费结构与市场价格有较强相关性,自价格弹性的绝对值排在前5位的有水果、牛肉、猪肉、家禽、水产品,说明这些食品的需求量受自身价格变动影响较大。 梁湄(2008)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农产品价格的实证分析一文中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ECM)等方法,检验了我国农副产品价格变化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变化之问的相互关系。经济计量分析的结论认为:短期内农副产品价格变化将引起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反方向变化,若上期农副产品价格变化1个单位,则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反向变化0.319个单位。并认为对数形式的农副产品价格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大都有合理性且值得借鉴,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1. 对于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及农民食品消费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都较为全面而概括,所列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对由于某一阶段的通货膨胀(价格普遍上涨)的因素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分析还比较少。2. 许多学者通过模型研究分析认为价格对于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的影响有限,主要表现为价格弹性和支出弹性并不十分显著,食品需求弹性比较小,例如肉、蛋、禽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相对比较稳定,不会因为价格高低而影响消费。但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对于价格上涨是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之内。本轮价格上涨持续时间长、涨幅大的特点,屡次创造我国农产品涨幅记录,这对于收入普遍较低的农户来说需要重新分析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不能仅仅依靠以往的结论进行分析和做出政策决策。所以仅仅以价格的平稳变动对农户食品消费的影响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考虑特定的情况。本文基于以上的研究的不完善和更有针对地提出了在特定时期(通货膨胀下),价格上涨对于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分析的研究。1.3 研究目的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研究目的:1.通过实地调查,明晰影响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及需求的主要因素,把握居民现阶段的生活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2.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寻找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户生活消费的关系及趋同性的规律。结合调研数据,验证价格上涨如何影响农户食品的消费,以及估算影响程度。3.深入了解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生产决策的变化,提出建设性建议。(如:调整食品价格政策,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农村消费;促进科学引导消费需求;调整农村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根据项目调查的总体要求,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展开了深入四川、重庆和湖北等地的实际调研,希望通过调研取得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把握广大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状况和结构、需求变化的根源,对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及相关农户消费问题做出相应的结论,提出参考建议。在理论研究中,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历史数据,寻找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户生活消费的关系及趋同性的规律。参考以往的文献,做进一步分析。在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调查问卷作仔细分析,根据问卷质量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以在四川省彭州市濛阳镇所取得的80份调查问卷为主,做实证研究。(见图1-1)图1-1 论文研究框架农户收入现状及消费结构调研数据的表达农业经济知识体系理性认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问题提出设计研究方案对宏观历史数据的分析对通胀的进一步思考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客观学习假设推演归纳总结理论分析实地调研实证研究结论与决策二、农产品价格变动分析2.1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变动趋势农副产品价格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图2-1为2002年至2007间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波动情况,为进一步分析价格波动对于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打下基础。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在2002年一季度至2007年三季度间波动明显,农产品价格总指数在经历了2004年的上涨小高潮后在2006重新抬头,并且保持持续上涨的势头,这一势头后劲强烈,一直持续到2007年的第三季度且一直保持下去。谷物、豆类、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大幅上涨带动了此轮农产品价格指数的持续上涨,农产品价格总指数直线上涨,自2006年第三季度后这一趋势愈加明显,一直影响到2007年全年且上涨幅度大。(见图2-1)图2-1:20022007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下面以时间为主线分析粮食和生猪生产价格的波动趋势情况,纵向剖析自2002年以来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说明其对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变动的贡献程度和带动效应。首先分析粮食生产价格。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在经历了2003年开始的大幅上涨以后在2005第二季度开始直线下降,这一趋势一直保持到2006年的第三季度。在整个2006中粮价相对保持稳定,小幅持续稳定上涨,到06年末为止,粮食价格基本与2003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前的水平持平。但从2006年第三季度以后,粮食价格再次呈现上涨的趋势,整个2007年这一趋势一直保持下去,粮食价格开始回升。(见图2-2)图2-2:20022007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生猪生产价格指数在保持“总体基本稳定,价格小幅升降”的趋势多年后,2006年这一趋势彻底被打破。自2006年开始,生猪生产价格指数先后经历了第一季度大幅下降,二季度止跌回升,三季度持续上涨的“过山车”式的大幅升降过程。自2006年三季度指数上涨开始,彻底拉开了我国生猪生产价格上涨的序幕,自此,全国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一路走高,且这一趋势愈演愈烈,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上涨幅度都超过人们的预料。(见图2-3)图2-3:20022007年全国生猪生产价格指数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2002-2007年间,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总价格经历了上升、回落继而持续上升的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在2006年第三季度以来的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持续大幅上涨,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同一时期,我国的CPI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通货膨胀的思考。2.2 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呈现上涨趋势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是本轮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形式。主要农产品价格自2006年开始出现了大幅的变动,以稻谷、小麦、大豆、生猪价格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价格都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价格变动与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下面是对2006至2008年每年前三季度中各种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动的趋势作具体分析,以说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于通货膨胀的贡献率大小以及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对于通货膨胀现象的解释程度。由表2-1中统计数据可知,自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主要种植业产品的价格指数开始上涨,并且势头强劲。小麦、稻谷等粮食作物三季度生产价格指数分别达到100.96、101.92,在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农产品价格上涨总体趋势已初露端倪。表2-1:2006年前三季度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2006年前3季度)(上年同期=100)农产品种类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前三季度(平均)粮食98.5799.76103.14100.56 -谷物98.6199.77103.59100.85 -稻谷98.88101.02101.92101.00 -小麦94.9296.15100.9699.74豆类94.3895.0399.9595.47 -大豆93.9694.2999.0094.92猪(毛重)98.5576.5790.3785.772007年开始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以猪肉价格为主的畜牧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且持续时间较长,对生产和消费市场都造成了持续的影响。到2007年第三季度末,生猪价格指数达到164.78,并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种植业产品价格依然持续走高,且上涨势头明显。主要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等,生产价格指数一直居高不下;豆类价格也一改2006年的疲软势态,开始反弹,前三季度生产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06.75,涨幅很大。在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市场环境带动之下,其他农产品价格也随之呈现普遍上涨的趋势。(见表2-2)表2-2:2007年前三季度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2007年前3季度)(上年同期=100)农产品种类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前三季度(平均)粮食107.27107.63107.99107.68谷物107.96108.00107.52107.77稻谷103.61104.48104.03103.98小麦105.43104.79105.12105.09豆类104.19108.26110.24106.75大豆103.20108.35110.54106.26猪(毛重)118.00125.74164.78140.172008年伊始,农产品全面价格上涨已成定势,相较于2007年势头更猛。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类作物价格较于前两年涨幅更大,稻谷、小麦等作物的前三季度生产价格指数分别达到107.63、109.05,这带动了粮食作物整体价格的上涨,2008年前三季度粮食生产价格指数达到112.34,涨幅惊人。豆类作物受国际市场油料作物价格普遍上涨的影响,前三季度均值达135.64,豆类价格涨幅骤然加大。生猪价格依然呈现上涨趋势,虽然到第三季度涨势有所放缓,但前三季度均值依然达到142.04,市场高价已然形成。(见表2-3)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2008年3季度)(上年同期=100)农产品种类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前三季度粮食111.38112.62113.15112.34谷物107.06108.50109.96108.51稻谷103.48106.93111.72107.63小麦108.65107.76109.55109.05豆类136.48135.92132.87135.64大豆140.11139.84136.53139.40活猪(毛重)162.07148.36117.42142.04表2-3:2008年前三季度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由上述各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自2006年开始,种植类作物为先导,油料作物跟进,生猪价格后来居上,至2008年初,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趋势已经形成。此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特点明显,势头强劲且后劲十足。上涨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涉及品种多,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种植类作物、油料作物、生猪价格作为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中坚力量,其价格波动趋势各具特点。三、物价上涨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3.1 价格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关于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表现在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根据市场调研知道其中最明显的价格变动是食用油和猪肉。食用油和肉类是普通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每人年均都会有较稳定的消费量。我国城乡贫富存在差距,如2006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8%、43%,分别处于小康和准小康水平。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特别是农村地区相对落后,总体来讲,我国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中食物消费占很大比例,因此通过农民食品消费的变动来反映通胀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农民处于生产者的位置,我们所提到的粮食、食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肉类等都是农民通过日常劳动生产而获得。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还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个体化生产经营,只有少数地区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局面。考虑到这个事实,我们对于人均食品消费的分析就更显得有意义了。对于生产者而言,从主观上看,产品价格上涨,对他们是有利的,因为生产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食品产品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对于食品而言,农民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没有哪个农民不吃自己种的东西,农民生产食品,第一个消费者往往就是他们自己;其次,食品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它是维持生命所需必须消费的物品,没有人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大幅度减少消费甚至不消费,因此相对于其他工业产品来说,食品的消费弹性相对较小。对于上述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肯定对于农民的收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的变化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2000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构成情况 2000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构成情况(单位:元)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工资性收入702.3771.9840.2918.4998.51174.51374.81596.2家庭经营收入142714601487154117463164.43309.93776.7财产性收入45.0446.9750.6865.7576.6188.5100.5128.2转移性收入78.8187.998.1996.83115.5203.8238.8328.4总计225323662477262229364631.25024.15829.5资料来源:转引自张秀生等,农民收入增长: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经济评论,2007(3),第49页。如表3-2,我们将统计年鉴上2006年与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作了一个比较,将农民的收入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总收入五个类别。其中前四项收入的总和即为总收入。同时,我们将收入变动的差额也列出(07年的收入与06年的收入之差)。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在07年各项收入的增长中,最为突出的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分别增加了221.42元和466.75元。表3-2:2006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明细20062007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概况(单位:元)2006年2007年差额(绝对值)工资性收入1374.81596.22221.42家庭经营性收入3309.953776.7466.75财产性收入100.5128.2227.72转移性收入238.82328.489.58总收入5024.075829.54805.47(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7年数据,下同)为了更为直观,我们将各项收入增量变动做成饼状图:图3-1:07年与06年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的增量对比 这里着重对家庭经营收入这一个最大增量进行进一步分析。如图3-1,可以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量占到整个收入增量的58%,而绝对量也有466.75元,这一数据,说明07年农民的家庭经营性项目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那么,是否能以此断定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得益于近两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呢?我国的农村主要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另一方面,却并未完全脱离以自我生产自我满足的思维方式,因此,农民生产的产品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费,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前提下,富余的部分才有可能用于经营。对于家庭经营这一项,我们仍然应该以传统种植、养殖为研究重点,这样能在更大范围上反应我国农民生产经营模式,具有现实意义。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对上面的问题做一个前期的回答,即从宏观数据来看,家庭经营也主要是以经营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因而食用油及肉类等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于农民的增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仅仅看收入是否增加,还没有涉及核心问题物价上涨对农民食品消费的影响,重点还是应该落在食品消费上。3.2 收入变动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变动影响的两种假设根据趋利性和理性经纪人的假设,农民作为价格上涨得最厉害的肉类和食用油的生产者,显然采用了相关措施来利用此次价格大幅上涨,并从中获得高额回报,从前面对收入增加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分析中,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形成这种增收,农民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基于前面提到的关于如何提高农民生产的可获性的观点,这里可以提出两种假设:第一,农民通过增加产量,从而增加销售额来达到增收的目的;第二,农民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实际的增产,之所以能够增收是由于节约掉了原本应该自己消费的部分并将其用于出售,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如果采取前者,那么势必会使得07年的油类和肉类产量增加,而农民所获得的占总收入增量58%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量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并且这种情况对于农民的食品消费不会造成负面影响;而如果采用的是后者,那么07年农民的食品消费量上肯定会出现相对异常的情况,如某种食品的消费量陡减等,同样,采用这种方法,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家庭经营收入有如此大的大幅增加,但是,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民自身的食品消费造成影响。1.06-07年我国部分主要农产品产量分析第一种假设的验证基于前面的第一种假设,如果农民是通过增产来达到增收的,那么07与06年相比,我国部分农产品势必在产量上有所增加。首先,选择价格上涨较多的畜产品和油类作为考察对象。见表2-6,该表是综合了06-07年我国油料和畜产品总产量的数表。其中包含了油料类如花生、油菜籽、芝麻,畜产品主要是猪肉、牛肉、羊肉和其他肉类。通过对比两组数据,获得07年与06年的差额。从差额一项,我们很清楚的看到,07年与06年相比,各项产品的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减产量相对较大。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猪肉的产量降低得最多,下降了909.4万吨,下降幅度达到17%,除了其他肉类一项,另外如花生、油菜籽、芝麻、猪牛羊肉的产量下降幅度均在10%以上,如此明显的减产,一方面会导致供应紧张,使得物价上涨,制造出经济过热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选择,发生更多的转移性消费。表3-3: 0607年我国油料及畜产品产量变动20062007年我国油料及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2006年2007年差额增幅花生1466.61301.6-165-11%油菜籽1264.91037.5-227.4-18%芝麻66.555.7-10.8-16%猪肉5197.24287.8-909.4-17%牛肉750613.4-136.6-18%羊肉469.7382.6-87.1-19%其他肉类1634.61581.9-52.7-3%为了更为直观的观察其变动情况,我们将差额和增幅两项一起做成柱状折现图: 图3-2: 0607年我国油料及畜产品产量变动从图3-2可以看出,猪肉的减产量要比其他产品高出许多,那也即是说,从宏观上讲,07年的油料和肉类与06年相比大大减产,更加说明,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大多数并没有因为价格上涨而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取更多的收益。从而我们要否定前面提出第一种假设,即农民采取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经营利润,使得家庭经营收入增加。在经济过热,物价普遍上涨,食品价格更是不断刷新纪录的情况下,我国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一项并没有因为增加产量而有所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来自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也可能来自于土地规模的限制,还有可能受限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入城,农村劳动力不足等种种情况,在此不对其他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分析。2.06-07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量变动分析第二种假设的验证既然第一种假设已经在此推论了其不成立的事实,下面接着讨论第二种假设农民节约了自身应该消费的部分,用于经营获利。来看另外一组数据:如表3-4,表中列举了06-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量的大致情况,其中主要包括了粮食、蔬菜、食用油、猪牛羊肉、家禽、蛋类及制品、水产品、食糖、酒共九项。同样采用比较方式,对比两年数据的差值和变动幅度。从表中看出,各项消费品种有升有降,其中增加的最多的是家禽类和水产品,增幅达10%和7%,但是这两类食品基数相对较小,微小变动也会反映出比较大的幅度,因此我们不做重点讨论。在个人消费量中下降得最多的是粮食,人均减少了6.16公斤,从数据来看,粮食的基数是所有列举项中最大的,因此它的变动幅度仅为3%。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猪牛羊肉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量只有十多公斤,然而在06-07年之间,居民的消费量却下降了2.15公斤,降幅达13%。这种近乎异常的下降幅度实在以往年份很少见到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将其联系到前面我们提到的第二种假设中去。另外,前面我们也讨论了关于油类的减产,此处数据显示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并没有降低,而是增加了人均增加了0.12公斤,增幅为2%。表3-4:06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量变动20062007年农村居民部分食品消费量(单位:公斤)20062007差额增幅粮食205.62199.46-6.16-3%蔬菜100.5398.99-1.54-2%食用油5.845.960.122%猪牛羊肉17.0314.88-2.15-13%家禽3.513.860.3510%蛋类及制品54.72-0.28-6%水产品5.015.360.357%食糖1.091.07-0.02-2%酒9.9710.180.212%为了便于观察,仍然将差额和增幅做成柱状折现图:图3-3: 06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量变动前文提出的部分假设在此得以证实,在农村居民人均猪牛羊肉的消费量上果然出现了相对异常的变动,陡减了2.15公斤,减幅达13%,相比其他食品消费情况,减少量较大。农民在没有提高产量的情况下,在家庭经营收入上仍然有突出的表现,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借助此次价格上涨之机,压缩了部分原本家庭消费食品,并将其出售,从而获取高额回报。当然,仅凭这些数据,是很难照顾到其中的特殊情况的,但是,我们分析的入手点,总是从宏观数据看整体的发展情况,就能将其当作一个确切的事实来看。因此,全国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会以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身份,在食品价格大涨的时候,以比以往高的价格卖掉自家在上年或以往囤积的农产品(从数据中看,主要以肉类为主),这就必然会导致自身消费的不足,因而有了上面肉类消费量大量减少的情况出现。但需要说明的是,如表3-4所示,食用油的消费量不降反增,这是否足以否定我们关于肉类消费的推论呢?其实这两个方面并不产生矛盾,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关于消费弹性的思维课很好地进行解释。从现实来看,食用油的消费弹性要小于肉类等食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吃肉,但是不能隔太长的时间不吃油。从替代消费的角度分析,肉类的替代品明显多于食用油,猪牛羊肉价格过高,就会有不少人选择价格变动相对缓和的家禽类和水产品作为替代,上表中家禽和水产品的消费量上升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作为食用油,就几乎没有替代物了,能够替代它的也只有日常吃的油料植物(如花生、芝麻等)和动物体内的油脂等。至此,上面关于产生增收因素的两个假设已经全部得到验证,分析结果否定了第一种假设,验证了第二种假设,即从宏观角度看,由于诸多生产要素价格齐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加并非是增产的结果,而从实际分析是由于农民压缩了自身家庭消费的部分食品用于市场出售,从中获取较高回报,而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这种行为也得到了证实。基于上述分析得出第一个结论,即物价上涨对农民的食品消费产生了影响,但只是集中在个别消费品上,并不是全范围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对农民日常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例如,对肉类的食用量较少等。但是这仅仅只是说明了一方面的情况,不能推证出价格上涨对农民整个消费结构发生了影响。3.3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分析前文分析了价格对于农户家庭食品消费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并未涉及这种消费量变化是否引起了农户整体消费结构的变化,本节将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而农村居民消费是我国国民消费的最大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链条中重要的环节。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以及近年老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见图3-5)表3-5:20002006年农民主要生活消费项分布表生活消费支出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食品49.13%47.71%46.25%45.59%47.23%45.48%43.02%43.08%衣着5.75%5.67%5.72%5.67%5.50%5.81%5.94%6.00%居住15.47%16.03%16.36%15.87%14.84%14.49%16.58%17.79%医疗保健5.24%5.55%5.67%5.96%5.98%6.58%6.77%6.52%注:所列消费项目仅为部分有代表性的生活消费项目图3-4:19972007年农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从图3-4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农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类支出就占到总支出的4成以上,这一比例也就是国际上惯用的恩格尔系数。联合国把恩格尔数的高低作为衡量一国贫富程度的基本标志,其贫富等级的具体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的为绝对贫困,5059之间属勉强度日的生活水平,4050之间属于小康水平,2040之间则划为富裕生活,20以下则视为极富裕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增长,我国农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存在少量的赤贫人口外,90以上的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农民的消费结构相应地出现了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的倾向。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依然偏高。我国农村居民1990年的恩格尔系数为58.8 ,2000年为49.1,2003年为45.6。可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比重仍然较高。如果按照联合国提出的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贫富等级的标准,那么,我国农民属于摆脱勉强度日的层面,刚刚进入小康水平之列。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是巨大的。2003年我国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5.6,而2000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为17.3,美国恩格尔系数为9.3,2001年韩国的恩格尔系数为16.9。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反映了农民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较低。恩格尔系数偏高,必然影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比重的提高,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为了更为细致的比较06与07两年的消费结构状况,如表3-6。该表是综合的06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布的数据。其中包涵了食品消费、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它商品服务等项目,上面提到的2006年的恩格尔系数也是基于此而得到的,即1216.99/2829.02=0.43。由表中数据也可清楚看到,食品消费是农民日常生活开支中的很大一笔费用。另外,该表也显示了07年比06年各项消费开支的增量。从增量上看,食品开支增加了172元,位于第一位,其次是居住104.84元,其他的各项都呈上升趋势,但只在几十元之间,增量很小。表中同时还显示了各项开支的增幅,即(差额)/(2006年数值),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情况。食品开支不再是增长最快的了,取而代之的是居住,增幅达22%,接着是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其它商品服务,增幅都为18%,而食品开支增加了14%,位居第四。表3-6:0607年农民人均各项消费支出变动2006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对比(单位:元)20062007差额增幅 %食品消费1216.991388.9917214衣着168.04193.4525.4115居住468.96573.8104.8422家庭设备及服务126.56149.1322.5718交通和通讯288.76328.439.6414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305.13305.660.530医疗保健191.51210.2418.7310其它商品服务63.0774.1911.1218为了更为直观的体现数据的变动,将差额和增幅做成条形图。见图3-5和图3-6:图3-5:0607年农民人均各项消费支出增量(绝对值)图3-6: 0607年农民人均各项消费支出增幅(百分比)从上面的图表可以清楚的看到06-07年我国农民的生活消费变动情况。食品开支虽然在量上增加得最多,但在增幅上并不是最高的。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07年的恩格尔系数仍然为43%,说明农民在食品消费方面相对于2006年而言并没有因07年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而是按照正常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稳定地分配各项开支。我们假设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06年的恩格尔系数为43%,如果07年突然变成60%,我们就可以认为农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改变,由于物价上涨,导致农民需要为食品消费支付更多的钱,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压缩其他如居住、医疗保健等开支,从而转移到食品的消费上。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是这样的,06年与07年的恩格尔系数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06年为43.01%,07年为43.08%,上涨0.07%),说明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并没有使农民为吃饭而减少其他生活开支,即并未发生转移性消费。至此,又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即物价的大幅上涨并没有对农民的整体消费结构造成影响。对于农民来说,吃饭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了,不管食品价格如何变化,人们对于食品的支出总能在生活总支出中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持续性上涨,其价格的大幅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推动性因素,特别是猪肉、粮食、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贡献因素,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也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经分析得出了几点结论,首先肯定了通货膨胀背景下物价上涨对于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产生了影响这一论断,但物价上涨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其作用只是导致农户对于农产品自主消费量与出售量的重新分配,而这一分配最终导致了农户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相应变化。四、物价上涨对彭州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影响4.1 彭州市概况四川省彭州市农业人口59万,耕地面积53.27万亩,属成都市所辖区(市)县中农业比重较大的县级市之一,有“西南蔬菜之乡”的美称。丰富的农业资源使彭州成为全国商品粮大县,国家、省、市级的小麦、瘦肉型猪、彭州柚、速生丰产林、中药材等13大商品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小家禽产业以及冷水鱼产业是彭州市主要的农业产业。彭州的蔬菜已有10个大类,14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65万亩,产量10.2亿公斤(全国人均可享受近一公斤彭州蔬菜),蔬菜加工企业52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银行2025焦作市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工商银行2025济宁市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农业银行2025咸宁市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中国银行2025赣州市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文化创意主题餐厅餐饮业餐饮服务与餐饮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过关检测试卷(典型题)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高能及答案详解【典优】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完整版)
- 车险出险知识培训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讲解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机械动力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年产2.03万吨高端精细化学品及5G新材料项目环评报告书
- 群众文化副高答辩问题及答案
- 弱电维护保养合同
- GB/T 41972-2022铸铁件铸造缺陷分类及命名
- 主编-孙晓岭组织行为学-课件
-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素养课件
- 中医刮痧法诊疗操作评分标准
- 《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样式及说明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 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解读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