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3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情景创设:探究一墨子:“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糹參 ,此其分事也。” 小农经济产生于什么时候?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条件: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2、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探究二: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1)结合材料一、二,上面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2)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特点?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探究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诗唐李绅结合课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小农经济规模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难以抵御灾荒瘟疫和天灾人祸。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沉重的封建剥削、徭役及社会的动荡。过程指导:1.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一起了解。2预习检查: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经历了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的过程。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根据课文完成导学案中的表格。3合作探究:学习小农经济形成时,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小农经济产生于什么时候?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材料一、二,上面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4)土地国有制被土地私有制取代是否说明了社会在倒退,为什么?还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在现实的世界里,董永和七仙女可能过上他们所希望的幸福生活吗?为什么?”也可以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去关注今天农民的生活状况。归纳小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目标: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4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情景创设:1最近报上刊载这样一则消息: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7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580万美元,是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2探究一: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礼记曲礼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材料三: 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材料四: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了。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优势:国家扶持;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经营规模大,分工细密;工匠技术水平高劣势: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2)材料四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和课文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明朝中叶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探究二 “南海一号”是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2007年12月“南海一号”沉箱被半潜驳船托出水面。据介绍,“南海一号”出水文物非常丰富,主要以瓷器为主。思考:(1)这艘向外运输的船只载有大量手工业品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2)我国手工业品行销世界除了海路以外,还有什么途径?这一途径最晚何时开始出现?还有丝绸之路。西汉时。(3)某同学在获知“南海一号”打捞成功后,向同学介绍说有关人员在船舱中发现青花瓷和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不正确。因为青花瓷和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出现在明朝。过程指导:1由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础,在进行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官营”的概念、方式以及发展原因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原因,渗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政治理论,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2对官营冶金业的发展成就,建议通过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相关发明创造,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冶铜、冶铁及炼钢技术,认识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对于制瓷业的发展,可利用图片等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历程,用精美的瓷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对于丝织业的发展,应适当增加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忆昔等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背景,使学生认识蚕桑和丝织技术上我国的伟大成就。也做到在历史学习中欣赏诗词,在欣赏诗词中学习历史。3对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要利用教材“学思之窗”和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的历史影响,从经济角度分析“为什么说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归纳小结: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教材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由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面貌和商业发展的特点,对比宋元前后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府政策的关系。2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曾经繁荣于世,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3对过对朝贡贸易、海禁和闭关政策等问题的讨论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情景创设:1探究一:材料一 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市之地五都异之。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材料三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新唐书百官志材料四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材料五 (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禁止沿街开设店铺,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1分)(2)与材料一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3)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2.探究二: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长安、唐朝;从图2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图3 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3.探究三:从图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间:明朝中叶(明朝中后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指导: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商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业的出现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宽松政策,能够起到阻碍和促进商业发展的作用。教师可采用谈话法,利用商人和商业这两个名称的由来或根据一些著名商人和商帮的故事让学生分析。2教师可利用教材中关于长安的图和资料,从长安图中找出问题,如从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等。由此归纳出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开通等有利于商品的流通。3宋元商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可利用宋代开封图或清明上河图分析出市坊不分、时间不受限制的现象。另比较法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晋商和徽商的相同点来增强学生的印象。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徽商经营盐业致富经营茶叶木材粮食典当,走出国门晋商经营盐业致富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票号 走出国门4关于“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重点在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城镇和商业市场的关系及发展的基本线索。归纳小结: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情景创设:1这幅图是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在甲骨文中,田字也被刻作等不同形状。从甲骨文中这些田字的形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将土地划分成几块规整的小方块。这些土地的划分,有些是为了进行田间操作而自然形成的田间通道;还有些是为了便于土地的定期分配与再分配。从定期的土地分配来看,商朝土地所有权应属于以商王为代表的国家。探究:土地制度的演变(1)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有何变化?总体趋势是什么?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2)井田制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认识井田制的实质。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历史现象)(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古代封建政府采取过哪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为什么不能真正阻止这一现象? (抓住中心,集中突破,以点带面。)2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一: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垦令材料二:明朝对工商业者衣服的规定(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紬、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紬、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材料三:“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雍正帝探究:(1)结合史料和教材,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实施情况。(2)历代封建王朝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3)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明清时期有何不同? (4)重农抑商政策与重商主义政策的作用有何区别? 3.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频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材料二: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海船悉行烧毁,寸板不准下海。凡溪河装栅栏,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12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材料四: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探究:从积极和消极正反两方面对闭关锁国政策予以评价过程指导:回顾所讲的内容,带领学生分析三者之间联系导入新课。农业 原 工 需求 料 具 商业手工业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本课教材选自必修经济史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本课内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诠释了我国古代经济政策。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容:1土地制度的演变(演变过程、基本特点)2“重农抑商” (实施情况、作用分析)3“海禁”与“闭关政策” (具体表现、消极影响)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土地所有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时,可以使用图示如下:(箭头表示因果关系,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竖线表示对应关系。)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由于它是本课的重要历史概念,教师可从原因、目的、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后果等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关于“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的分析,可结合课本“学思之窗”的材料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可参考第3课“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一目,加深对这一政策的理解。关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教师可从原因、表现和后果 等方面开展教学。可结合本单元第3课“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理解明清时期这一政策怎样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还可结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古鉴今。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将17-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进行对比。中 国西 方政治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开始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对外关系“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思想文化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归纳小结:明清(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产生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的萌芽。这种萌芽显露出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曙光,体现了中国近代前夜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迂回曲折地缓慢发展,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落。第5课 开辟新航路教学目标:1.理解新航路开辟原因和条件,认识到“商业革命”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并正确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3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景创设:1 呈现史料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材料一:“,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材料二: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材料三: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受着传教精神鼓舞的。热心于航海事业的冒险家们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外,便是发动新一次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探究一:(1)恩格斯认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社会原因:西欧寻金热;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2)材料二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3)材料三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原因是什么?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传播天主教。2呈现材料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摘自黄邦和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探究二:(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整个世界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哪些影响?在经济上有哪些表现?影响: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3呈现材料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据环球时报2005年8月24日报道:1992年,正值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打算将这天定为全球纪念日,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许多墨西哥人的反对。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还于当天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每到10月12日,就会有印第安人来到塑像前表示抗议,指责哥伦布的到来给美洲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鉴于印第安居民的强烈反应,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一天定为“种族日”,意思是说在这一天,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探究三:你如何理解与评价设立“两种纪念日”( “全球纪念日”和“种族日”)的想法?“全球纪念日”:在世界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哥伦布这一历史性活动开创历史之先河,把西方文明的种子带到世界各地,各国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世界市场的雏形也开始出现;“种族日”:站在对落后地区侵略历史来看,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对当地土著居民进行杀戮,殖民者的长期殖民活动使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过程指导:1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使学生认识到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作为普遍交换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也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主要标志。同时将学生分组就探究材料中的问题进行讨论。2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教师可先设计表格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总结各航海家航行的时间、路线、到达地点,或采用课本剧的形式再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3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可采用谈话引导的方式突破这一难点。例:欧洲人进行探险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会怎么办?他们的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以此如层层剥笋,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逐渐形成。4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邪恶的化身;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目的1查找相关材料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或向学生提供相关材料1.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2.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3.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2根据材料,理清观点指导学生结合材料提出 观点3阐明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 点评归纳小结: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即经过),走向会合的世界(即影响)。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理顺前后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整个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人类文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课程标准】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荷兰的殖民扩张情况,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2)掌握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过程,理解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3)了解殖民掠夺的史实,理解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殖民掠夺导致了亚、非、拉美殖民地的极端贫困与落后。(4)分析认识荷兰、英国先后崛起的原因,分析认识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用的恩格斯的话,既认识黄金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力,又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问题探究法、表格归纳法、图表分析法、从影视中获取有效信息、中外联系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欧洲早期殖民侵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一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历史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开放的国际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3)以史为鉴,从葡、西、荷、英等国的兴衰历程获取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益的经验教训。【情景创设】探究一:从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原因?它成为“海上马车夫”的表现是什么?1、原因:(1)地理:濒临大西洋;(2)政治:1581年摆脱西班牙统治获得国家独立;(3)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2、表现: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探究二:试从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分析英国能够取得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地理: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政治:17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制定航海条例保护本国贸易;经济: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军事:大力发展海军力量。探究三:英国先后战胜荷兰和法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影响殖民霸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英国战胜荷兰原因: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英国战胜法国原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探究四:从西欧、殖民地、世界角度评价西欧殖民扩张。1、对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2、对殖民地:极大的破坏和灾难;3、对世界: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归纳小结】16世纪后期荷兰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开始,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人类的商业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于世界市场的出现而第一次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而西欧国家对殖民地财富、资源、劳动力的暴力掠夺,是欧洲发展和兴旺的重要条件,也是亚、非、拉美灾难的根源。正是在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屠杀基础之上,迎来了工业革命,东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从而被明显地区分开来。【当课反馈】: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荷兰逐渐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其主要有利因素不包括 A优越的地理位置 B悠久的工商业传统 C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D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客观作用 2、17世纪世界上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A鹿特丹B阿姆斯特丹C纽约D利物浦3、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是在 A、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 B、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之后C、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后 D、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后4、下列对黑奴贸易的理解,错误的是 A、黑奴贸易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B、黑奴贸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C、黑奴贸易为美洲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D、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巨大灾难5、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使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A B C D【当课反馈答案】 1. C 2. B 3. A 4.A 5. B 6. B【教学反思】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2)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3)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3)培养学生通过读图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3)通过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启发学生认识:伟大发明创造来源于亲手实验、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情景创设:探究一:阅读课文及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材料一: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可能性:圈地运动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3)必要性: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 需求扩大。探究二: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活在哪四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的出现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形成两大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自由主义与殖民扩张探究三:哪些因素导致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3)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过程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归纳小结: 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运用,使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时代,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铁路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机器代替手工,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要求进行全球性的扩张,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知识体系】第一次工业革命 概念: 原因:前提 必要性 可能性 进程及成就:开始: 普及: 扩展: 完成 影响:对欧美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政治状况、思想意思、生活环境 对世界市场 对殖民地【当课反馈】: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飞梭出现 B、珍妮纺纱机出现 C、改良蒸汽机出现 D、轮船出现2、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A、冶金业 B、采煤业 C、棉纺织业 D、造船业3、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的成就是A、珍妮纺纱机出现 B、改良蒸汽机出现 C、蒸汽轮船出现 D、蒸汽机车4、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机器在冶金、采矿、交通业中广泛应用 B、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解决工业革命的动力C、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的产生 D、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5、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A甲 B乙 C丙 D丁【当课反馈答案】 1.B 2.C 3.B 4.D 5.C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多且跳跃性强,但本课整节课收放自如,课堂问题设置有层次性,难易适中。既体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又结合了教材内容又具有时代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如果本节课能制作成课件,学生更容易吸收,课堂容量也大。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电力的广泛运用;产业结构的变化;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2)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后果;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过程的关系。(3)运用:探讨垄断的影响;探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与影响。(2)运用范例教学,培养学生找出知识比较点,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让学生感悟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辨证认识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成就与价值。(2)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著名论断的正确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情景创设:探究一:下表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示,结合课文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骡机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灯发明者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卡特莱特克隆普顿西门子格拉姆贝尔爱迪生国家英国英国英国英国德国比利时美国美国身份织工钟表匠-工人工程师-发明家发明家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显著特征: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探究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生产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1、工业部门的变化:诞生电力、石油、和汽车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2、工业生产结构变化: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份;3、工业生产规模扩大;4、生产组织形式调整:垄断组织的出现。探究三:哪些因素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表现有哪些?1、促进因素:(1)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工业领域同时展开,是世界联系更加密切;(2)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大大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和商业信息交流传播;2、表现:(1)世界贸易额增加;(2)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探究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结合课文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尤其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各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3、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探究五:【两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异发明来源科学和技术结合不紧密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主要标志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工业重点以轻纺工业为主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规模从英国开始,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在多个国家同时展开(美、德是两个发源地和“中心”),见效快生产组织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对生产力的影响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迎来的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同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监督检查所招聘环卫工人参考题库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南警察学院引进博士研究生30人参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广西来宾合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招聘1人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通信行业通信行业5G网络建设与通信技术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专业服务行业合作合同签署承诺书(9篇)
- 2025年新能源行业智能电网技术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 二次函数1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 2025年化工行业化工技术创新与绿色化学发展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清廉学校建设自查报告
- 2025年教育行业在线教育模式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机器人工程专业生涯规划学生
- 小包团服务流程
- 演绎推理《三段论》
-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 气压止血带在四肢手术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21版)
- 顾志能-圆的周长
- 国开2023年秋《分析化学(本)》形考任务1-3参考答案
- 最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99例,参考文献
- GB/T 2585-2021铁路用热轧钢轨
- GB/T 16825.1-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
- 中东历史及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