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doc_第1页
中外建筑史论文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doc_第2页
中外建筑史论文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doc_第3页
中外建筑史论文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doc_第4页
中外建筑史论文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建筑史论文: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江门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西岸,下辖新会、台山、开平、鹤山和恩平等五市(区),俗称“五邑地区”,是全国的著名侨乡。近代的江门侨乡,华侨的影响渗透到城镇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华侨建筑。既反映近代的沿海社会状况,又反映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演变,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其中尤以获得世界文化遗产殊荣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为最。本文主要考察开平和台山两地具有明显中西混合色彩的侨乡建筑,这批建筑建多建于民国时期,是海外华侨参考西方建筑样式而建造。侨乡建筑按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四小类。其中居住建筑包括:一般性居住建筑,如浮月村的洋楼(庐);防御性居住建筑,如瑞石楼(碉楼)。公共建筑则包括:世俗性公共建筑,如关族图书馆和司徒氏图书馆;纪念性公共建筑,如风采堂(祠堂)。一、侨乡的居住建筑1、一般性居住建筑:浮月村洋楼浮月村位于台山斗山镇,是一个具有明显侨乡特色的华侨乡村。村上现有70多户,300多人,而旅居海外和港澳地区的乡亲则有1000多人。浮月村的侨乡特色突出的表现在华侨按照西方建筑样式设计,并完全由华侨出资兴建,即所谓的洋楼,这些洋楼在当地又被称为“庐”,是财富的象征。浮月村中大多数的庐选址于旧村的村后和左侧,形成前低后高的竖向村落形态,有利于通风和视线开敞,且在传统思想中亦以左为贵。所有庐均坐北朝南,拥有独立庭院,四周围墙环绕。这些庐建于19171936年间,是华侨在海外聘请设计师预先画好图纸,连同侨汇一并寄回来进行建设。村中一共20栋庐,其中15栋雕刻有名称,分别是: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居、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惠华居和陈国旗楼,另外5栋则没有刻名。从这些庐的名字中可看出,多采用贤、安、雅、华、仕等字命名,反映这些华侨经过海外漂泊后对日后安定、美好生活的追求。目前村中大部分楼主及其家眷已经移民海外,洋楼多被空置,幸运的是在调查中源庐仍然有人居住。源庐位于旧村之后,旁边与恒安居相连,有前、后两个庭院。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以及安全防御功能是所有洋楼的共同特征,源庐也不例外。源庐的长略比宽短,平面大致呈方形,形似西方的古堡。厨房与卫生设施建在主体建筑旁,这是村里所有洋楼的另一共同特征。建筑高三层,出于安全防御的考虑,一、二层设计得较为封闭,窗口较小,雨篷和窗楣也较窄,外墙没有落脚之处。但每个立面的窗楣形态各不相同,有半圆形、条形以及三角形。第三层有飘出的阳台,大概1m宽,阳台上四周有欧式立柱和拱券。女儿墙刻有“源庐”二字,楼顶上有一半圆形的山花,山花上刻有叶卷、涡卷等西式装饰。源庐为平屋顶,但村中不少其他洋楼的屋顶为穹顶和方尖顶,西方建筑色彩浓烈。进入室内,体现到更多的是安全防御的一面。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外墙由25cm厚的青砖砌成,叫“二五墙”,异常坚固。建筑入口除有一般的木门外,门后还有推拉式的铁门,体型庞大,能抵挡重大撞击。室内外窗户较小,且都有铁柱和铁窗门的双重防御。每层的楼梯既狭窄又陡峭,只能同时容一人通过,目的是避免入侵者同时涌入,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二楼的楼梯间有铁门,并且在楼板上设有射击窗口。总体而言,在华侨影响的渗透下,华侨建筑表现出明显的西化与实用特征,建筑既讲求美观,又具有安全防御的实用功能。但是,华侨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正因为华侨家庭一般较为富有,引来诸多盗贼,因而才对安全防御的要求提高。而不是有的人所认为的,因政局动荡,盗贼群起而提高防御要求。这也是华侨建筑防御功能强于一般民居的主要原因。2、防御性居住建筑:开平瑞石楼瑞石楼位于开平蚬冈镇锦江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瑞石楼为旅美华侨黄璧秀所建,主人号瑞石,故曰瑞石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美誉。锦江里村落的后面布置三座碉楼,从左到右依次为升峰楼(为华侨黄峰秀所建),乡楼(又称锦江楼,乡人合力所建,用于全村安全防御),以及瑞石楼。其中瑞石楼最高,最为精致。据瑞石楼主人介绍,当时进行村落建设时就经过统一规划,规定后一排房屋要比前一排房屋高一个砖,前排房屋不能完全阻挡后排房屋,寓意乡村步步高升,并且这样的布局也有利于自然排水和通风。而碉楼是村里最高建筑,当然应该布局在村落的最后面。瑞石楼是开平现存碉楼中最高,高九层,但每层的层高均不相等。碉楼主人展示了浙江大学某教授对瑞石楼立面各层层高的测量结果:一层3.696m,二层2.797m,三层2.785m,四层2.812m,五层2.973m,六层3.803m,七层3.466m,八层3.051m,九层3.298m,穹顶高0.850m,室内外高差0.270m,建筑总高29.801m。碉楼是防御性居住建筑,不管是室外还是室内,安全防御的思想贯穿于碉楼的设计中。就室外而言,首先,一至五层四个立面均开三个窗户,但窗口较小,封闭性较强,且窗檐较短,不利攀爬;第二,六层有悬挑出约0.6米宽的阳台,阳台的护栏全为实墙体,护栏和女儿墙上刻有圆形、方形、花瓣形、“喜喜”字形等图纹装饰。阳台的四周都有柱廊,柱子均为爱奥尼柱式,柱子之间的拱券样式也不一样,有拱形、三角形和瓶型。碉楼的这些装饰似乎只是反映碉楼主人品味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物质体现,其实并不然,这些装饰却有功能性的一面。实体的阳台护栏在射击中能有效防护守御者下半身的安全,而四周密集的柱廊则能最大限度地为守御者提供作为上半身的掩护体。另外,阳台可以作为平时放哨、警戒和休息之用(彩插图3);第三,七层的室外为平台,平台四角各建有一个穹顶角亭,俗称燕子窝,角亭悬挑出楼外,其地面和护栏上都开有射击孔,射击范围能有效覆盖碉楼周边,设计科学。如果说室外的设计是用于反击性防御,那么室内则是防守性防御。碉楼的大门和窗户都有双重的铁柱和铁门,一层的房间一般不住人,只用于储藏生活物资。楼梯位于后部,既狭窄又陡峭。二楼靠近入口处的楼板开有两个射击孔,射击孔朝向建筑入口大门处。二楼至七楼用于居住,八楼供奉祖先,而九层面积较小,用作灯塔,放置警备设施,如探照灯、发电机、警报器和枪支弹药等。二、侨乡的公共建筑1、世俗性公共建筑:关族图书馆和司徒氏图书馆关族图书馆和司徒氏图书馆位于开平赤坎镇,该两个图书馆的诞生源自于两大宗族的竞争。关族和司徒族原是从中原迁徙至岭南,先后辗转迁居于开平赤坎,并形成聚族而居的社会形态,并且,该两大宗族在美国和加拿大都有许多宗亲。赤坎的东部为司徒族所聚居,称为上埠。而西部则为关族聚居,称为下埠。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赤坎的城镇发展进入新一轮的高潮,沿潭江边进行扩建,其中扩建的参与者主要是华侨及侨眷,建设资金来源于华侨所捐赠的汇款。在这些新扩建的沿江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关族和司徒族的图书馆,两个氏族图书馆的建成预示镇内两大宗族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建立,也代表了镇内关、司徒两大宗族势力的正式确立。最先兴建的是司徒氏图书馆,位于赤坎东部的潭江边上,于民国十四年落成。建筑具有明显的西式风格,楼高三层,立面从下至上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层为第一部分,作为建筑的基座,红砖切成的西式窗柱与三角形的窗楣相结合,将基座部分衬托得稳重、典雅。二、三层为立面的第二部分,六根葡萄牙式的立柱与罗马拱券相结合,贯穿二、三层的建筑立面而连成一个整体。另外,二、三层的栏杆为镂空的西式栏杆,且栏杆底部刻有回形纹理,使立面显得大气而又不失细致。第三部分为顶层的钟塔,钟塔底部有民国著名书法家谭延开所题“司徒氏图书馆”六字,钟塔顶部有一口产自美国波士顿的西式大钟,每到整点就为赤坎镇报时。关族图书馆则在民国十八年竣工,位于赤坎西部的潭江边上。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关族的海外宗亲从北美带来西式的建筑样式作参考,甚至有的宗亲直接从海外回乡亲自监理设计和施工。与司徒氏图书馆的立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是,建筑立面具有浓厚的西洋风格,同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首层,是建筑的基座,立面设计较为厚实,入口处有科斯林式的柱子支撑起罗马拱券。第二、三层为立面的第二部分,这两层都有外向的走廊,与厚实的首层立面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并且三层的屋顶有一个西式的山花,雕刻精致,尽显典雅。楼顶的钟楼为立面的第三部分,与司徒氏图书馆相似的是,钟楼底部同样有当时的名士新会县前清举人梁鸾所题“关族图书馆”五字,顶部的大钟同样是外国进口,不同的是该大钟是产自德国,目的是与司徒氏的大钟相互争鸣。2、纪念性公共建筑:开平风采堂风采堂位于开平三埠镇荻海茭荻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竣工。风采堂是为纪念台山、开平两地的远祖北宋名臣余靖而建,“风采”二字来源于宋仁宗所嘉许的题词:“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风采堂虽然是传统的宗祠,但开平余氏后人大部分为海外华侨或具有出洋的经历,洋风随着归来的华侨在侨乡的传统建筑中落户生根,建筑的细部表现出明显的中西兼备的建筑风格。风采堂入口处是一个风格为中西合璧的门楼,屋顶是传统的歇山顶,而门洞却是罗马拱券形,四个角的柱头波浪纹装饰。经过门楼后,右侧是一半圆形广场,现为风采中学操场。左侧便是风采堂建筑群,主体建筑正面石刻“名贤余忠襄公祠”。主体建筑两侧以及左、右两斋的内山墙为硬山的封火山墙,这种封火山墙为三层重叠式,特别之处在于其边角为锐角,造型夸张。屋顶为灰瓦,以绿玻璃瓦剪边。屋脊刻有古松、仙鹤、桃花、山川、河流等石雕,屋脊上以一对青龙为脊饰,龙能兴云降雨,保护建筑免遭火灾。主殿底下的基座部分开始呈现中西合璧的风格,柱头以植物叶状和曲线为装饰,柱基以多层线条装饰。栏杆为西式瓶型石栏杆,表现出明显的西式风格,而栏杆基座则刻有宝剑、葫芦、宝扇、鱼鼓、笛子、阴阳板、花篮和荷花等八仙所持的法器,表达吉祥安康的喻义。中路的主殿正上方悬挂“风采堂”牌匾。主殿前有一个中西风格的雨篷,雨篷屋顶为中式的歇山顶,屋檐以下部分以欧洲古典式的带有植物图形的卷纹铸铁作装饰,支撑雨篷四侧的是西式铁柱。主殿的结构是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梁上雕刻有各种动物和人物。而承重构件则表现为明显的西式风格,房架的檩条搁置在刻有精致卷纹浮雕的罗马拱券上,并以科的林式的柱子承托拱券。风采楼比风采堂要晚两年建成,位于风采堂的后部,当时是由西方建筑师设计,表现出完全的西式风格。正门是高大的科斯林柱式和山花,罗马拱券形的窗户高大而挺直。二层的护栏为西式的铸铁,精致而灵巧,墙体上刻有精细的卷纹浮雕。三层的四角个各建有一角亭,两柱为一列,四列柱承托起拜占庭式的穹隆顶。总体而言,风采堂建筑群的布局是传统的岭南特色,但建筑细节却是中西折中式。三 结语建筑是反映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侨乡建筑之所以越来越被重视,甚至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原因不仅在于侨乡建筑形态丰富,特色鲜明,更在于其内在的深层意义。这些深层次的意义包括,西方先进建筑技术首次在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引入,西方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融合,侨乡乡村对外来文化的兼爱包容,华侨的海外辛酸经历与衣锦还乡的喜悦在侨乡建筑上的精神表达等,这些深层意义赋予侨乡建筑鲜明的形态特征,也赋予了侨乡建筑特别的文化内涵,使侨乡建筑明显地区别于一般的乡村建筑。但不可忽视的另一面是,尽管侨乡建筑的某些形态表现为明显的西式风格,但这些建筑的西式形态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传统的中式形态为依托,相互结合。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是侨乡建筑形态组织的主要原则,也是侨乡建筑形态的主要特征。参考文献:1 张国雄著,岭南五邑M,北京:生活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