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力-山楂的炮制研究进展.doc_第1页
张传力-山楂的炮制研究进展.doc_第2页
张传力-山楂的炮制研究进展.doc_第3页
张传力-山楂的炮制研究进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楂的炮制研究进展姓名:张传力 学号:MZ11736 专业:中药学硕士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成熟果实。除此之外,大果山楂、野山楂等的成熟果实也作习用品使用。山楂味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之功效。临床上常用炮制品,规格有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和山楂炭等。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和应用亦不同,如散瘀止痛用生品,消食化积用炒制品等。现代研究表明,山楂炮制后,其化学成分如有机酸、黄酮、磷脂和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均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山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为探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异同,从而为山楂炮制机理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为山楂饮片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及饮片质量的标准化打下基础,作者拟在参考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山楂的炮制沿革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分析1。1 山楂炮制历史沿革参阅元代以前历代医籍文献,对山楂炮制鲜有记载,亦未见有对炮制作用的论述,只是到了元代以后才提出了“炒”和“蒸”的炮制方法。综合古代山楂炮制方法,主要有不加辅料的炮制(包括炒、蒸)和加辅料的炮制。历代所用辅料分单一辅料和复合辅料,前者主要有酒、姜汁、童便;后者仅见童便、姜汁制的记载,但加辅料炮制记载很有限。下面分别予以介绍。1.1不加辅料炮制1.1.1炒法:元代丹溪心法最早提出了“炒”法2明代医学纲目,清良朋汇集等书中有相同记载。疮疡经验全书中提到“炒磨去子”,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炒为末”,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提到“炒炭”,医宗说约曰:“捣末用炒黑,炒黑能治血积” 3。1.2加辅料炮制1.2.1 酒制:清医宗金鉴中提到“酒炙” 4。1.2.2姜汁制:最早见于清温热暑疫,提出“姜汁炒”,其后的清本经逢源中提出“姜汁拌炒黑”。1.2.3童便制:清本经逢源中提到“去核童便浸” 5。1.2.4童便、姜汁制:仅见于清得配本草提到“童便浸,姜汁炒炭”。2 山楂炮制的现代研究2.1山楂的现代炮制法:参考历版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山楂的现代炮制法6为:2.1.1山楂:北山楂拣去杂质,筛去脱落的柄及核;南山楂除去杂质,洗净、轧扁、簸去核、干燥。2.1.2炒山楂:取净山楂至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变深,取出放凉。2.1.3焦山楂:取净山楂至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取出放凉。2.1.4山楂炭:取山楂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凉透。另外,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部分)还介绍山楂在我国一些地方目前仍采用的炮制方法。如湖南采用加蜜炒法;云南采用加红糖炒法;河南采用加灶心土炒焦法;上海采用蜜制炒炭法等7。蜜炙、红糖炙其目的是和中消食;土炒则增强其健脾消食作用。3 饮片质量的评价在所查阅的古代文献中,除主流品种山楂外,尚有南山楂(良朋汇集、医宗金鉴、吴鞠通医案)及“京楂肉”(幼幼集成)的记载。在本草求真及本草辑要中有“山楂:有大小二种,小者入药,去皮核用.”的说法。古代饮片炮制标准甚为粗放,只有炒,炒黑,炒炭的记载。2000 年版中国药典就山楂品种进行了规定,为山里红及山楂的成熟果实。在南方仍有野山楂等入药。在饮片质量评价方面,200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山楂中总有机酸的含量以枸橼酸计不少于5%;炒山楂果肉黄褐色,偶见焦斑,气清香,味酸,微甜,总有机酸含量不少于4%;焦山楂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气清香,味酸,微涩,总有机酸含量不少于4%8。各地炮制规范中,饮片质量主要是从饮片的颜色及性状进行描述的。4 炮制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影响4.1化学成分的变化 山楂的主要成分为有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有枸橼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绿原酸、山楂酸、熊果酸、齐墩果酸等。黄酮类成分主要有聚合黄烷、槲皮素、金丝桃苷、牡荆素、芦丁、表儿茶精等。其他还含有脂肪酶、维生素、核黄素、胡萝卜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磷脂类成分等。4.1.1对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有机酸具有消食开胃的作用,但是山楂生品中有机酸含量较高,对胃肠刺激作用大,山楂炮制后则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总有机酸的含量,减少了对胃肠的刺激作用,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发挥。一些学者研究了炮制对山楂中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山楂中总有机酸含量随炮制时间的延长,炮制温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黄显芬等探讨了炮制对山楂有机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炒山楂、焦山楂中总有机酸含量分别保留了82.65%,46.42%,而山楂炭中有总机酸几乎全被破坏,仅存2.58%。在王苹等的实验中,炒山楂中总有机酸含量保留82.53%,焦山楂保留42.78%。以上2个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山楂炮制品其总有机酸含量的保留值较稳定。但在其他的实验中,炒山楂、焦山楂中总有机酸含量分别保留了76.59% 和10.67%。由此可以看出,山楂中总有机酸的含量极易受炮制温度的影响,不同炮制品中最佳的总有机酸含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中发现山楂中枸橼酸的含量占总有机酸含量的50%-80%,在不同炮制品中,总有机酸含量的下降主要体现在枸橼酸含量的下降1。贾元印等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山楂和焦山楂中熊果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炮制前后熊果酸含量无显著差异9。4.1.2对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与有机酸成分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相似,山楂中总黄酮类成分含量在炮制过程中,随受热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毛淑杰等在实验研究中发现焦山楂与山楂炭中总黄酮类成分分别保留41.9%与25.8%;陈奇云等的结果表明,炒山楂中总黄酮成分保留约80%,山楂炭保留约50%10。4.1.3对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李飞等对山楂各炮制品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共检出21种微量元素。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4个品种中钙、钠的含量均较高,同时微量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炒山楂中钠、铂含量增加约1 倍,其他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小。焦山楂中镍增加约80 倍,钠、铂增加约1倍,其他元素的含量变化亦不大。山楂炭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与焦山楂相似,但铁、钛、锂、钠、镁、钡、硼、铅、铂含量增加值高于焦山楂。表明炒制程度对山楂中微量元素含量有一定影响11。4.1.4对总磷脂含量的影响 郭戎等采用薄层扫描法和钼蓝比色法测定山楂及其A 种炮制品(炒黄、炒焦、制炭、土制、红糖制、蜜制山楂炭)中总磷脂含量及磷脂组分的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炮制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总磷脂含量明显下降,尤其是炒炭品最突出,与生品相比下降了62.65%,说明高温炮制会造成部分磷脂成分的破坏。以各炮制品磷脂成分的分布来看,随炒制温度的增加,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酸的含量有所增加,而其他磷脂组分则有所降低。前者与磷脂酰胆碱受热易氧化成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性质相吻合,后者提示高温炮制可能使部分其他磷脂组分分解生成磷脂酸12。4.2药理作用的变化 目前已有文献对山楂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但山楂不同炮制品药理作用的变化报道却少见,仅见于消化系统方面的研究。山楂中含有胃蛋白酶激动剂,能使蛋白酶活性增强,此外还含有淀粉酶,能增强脂肪酶活性促进肠蠕动,从而有助于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达到消食开胃、增强食欲的目的。山楂不同炮制品在消化系统方面的作用强度不同。南云生等的实验发现山楂生品和炒制品在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和增强胃肠推进功能方面优于焦品和炭品。陈青莲等比较了山楂不同炮制温度烘制品的胃肠推进作用,发现除240(高温)烘制品外,其他的烘制品均有胃肠推进作用,且以生山楂的推进程度最大。烘制温度越高,胃肠推进作用越弱,至240时,推进作用不明显13。4.3焦山楂的临床应用 焦山楂酸味减弱,苦味增加,长于消食止泻,多用于食积腹泻。代表方剂有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的保和丸、小儿化食丸等。焦山楂对多种痢疾都有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细菌肠炎及小儿腹泻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5 炮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前,各省市炮制规范中山楂的炮制工艺和标准很不统一一,“各地各法”现象依然严重。以炒山楂为例,炒山楂的工艺参数主要为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由于目前中药饮片厂炒药机的热源多为炭火加热,炒药锅内的温度很难均匀、稳定,使得炮制过程中温度参数很准确定并加以规范。因此,各地的炮制工艺仍以“文火”、“武火”等字样来描述,其具体的含义只能依据具体操作者的经验。饮片质量标准也由于工艺不确定,质量标准无法统一,现仍以“焦黄色、黄褐色“等凭主观想象的词汇来描述,从而使得饮片质量千差万别,影响临床用药的疗效。为解决上述饮片炮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有研究者尝试用烘箱烘制法来替代传统的炒制法。以山楂总有机酸和总黄酮化合物含量为指标,以烘箱温度在180度左右的烘制品相当于炒山楂、以220左右的烘制品相当于焦山楂。此法的优点是温度可控,烘制参数易于规范,缺点是由于烘制品受热的方式与炒制品不同,使得烘制品外观与炒制品截然不同,虽然可以从总有机酸和总黄酮化合物含量上找到相应的尺度,但这种烘制品是否可以真正替代炒制品还需进一步验证。可以看出,山楂不同的炮制方法引起所含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的改变,导致不同炮制品的“性味归经”和“功能主冶”亦不相同。但是,目前对山楂炮制原理的研究较少,因而无法阐明其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这要求在今后对山楂工艺的研究中,应同时结合化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找到能够代表其临床功能主治的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保证山楂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和饮片质量标准的科学、合理1。参考文献1 李化,杨滨.山楂的炮制研究M.中国中药杂志:2004.62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3 清蒋仲芳.医宗说约M.清道光戊子年三余堂重镌本4 清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675 清张璐.本经逢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157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部分.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