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doc_第1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doc_第2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doc_第3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doc_第4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目:语文 课型: 主备人:郝海霞 执教人: 总第 时课 题寓言二则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寓言深刻寓意。教学难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寓言的具体情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本课从观看动画故事入手,提升学生的兴致,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逐步融入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与发展。)老师:谁知道这个动画故事的名称?它又属于哪一类故事呢?学生:刻舟求剑。它是个寓言故事。老师:说得对。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踊跃发言。列举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老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地了解一下古代寓言。2.讲解寓言文体的资料录音。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寓言二则,看看这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深刻道理。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二教学设计1.播放本文诵读录音。老师:通过听录音,我们知道这是一则古代的寓言,是用文言文写成的。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想一想学习这则寓言用什么学习方法好。学生甲:要通过反复地读,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全文大意。学生乙:要了解作者,要抓住字眼解释,才能明白全文的意思。学生丙:最关键的还是要明白寓言所说的道理。老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矛与盾。2. 了解作者及韩非子。3. .自读课文读通。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清除生字障碍。要读准字音,明白字义,读通句子。之后借助译文,初步了解寓言的大意。然后再读课文,练习把语句读流畅,并注意正确地断句与停顿。老师指名让学生诵读,并及时纠正学生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研读课文读懂。(1)解题: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投影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2)结合课后译文,深入揣摩句子的意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字义并尝试说出句意,之后,老师分别出示各句古文,让学生随老师的引导逐句理解并回答相应问题。)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老师:通过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知道了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是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赞誉、夸耀的意思。)老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此句应读出坚硬之感,读出夸耀的语气,强调“坚、物莫能陷”。)B.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此句应读出尖利之感,读出夸耀的语气,强调“利、于物无不陷”。)老师: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他神气十足,充满自信,先夸盾再夸矛。大家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夸矛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矛卖出去。老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啊!C.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呢?”)(此句应读出疑惑之感,读出质问的语气,强调“何如”二字。)板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D.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述)5.品读课文明理。(1)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来呢?学生甲: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学生乙: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2)你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丙:卖矛与盾的人一会儿称赞自己的盾无比坚固,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自己形成了前后“矛盾”,使他夸耀矛和盾的话不攻自破,成为笑柄。学生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不要自相矛盾。老师小结:这则寓言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进而点明道理的。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任意夸大,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6.赏析全文。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寓言故事矛与盾,领略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故事短小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凝练精彩,仅仅53个字,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故事千古流传,耐人寻味,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板书设计矛与盾坚物莫能陷利于物无不陷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弗能应自相矛盾教学反思课 题寓言二则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理解全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运用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本课,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3.感悟本文寓意,懂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全文内容教学难点感悟本文寓意,懂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寓言矛与盾,我们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个故事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2.了解战国策。3.投影出示鹬与蚌的图片。(让学生认识“鹬、蚌”并齐读课文题目。)老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甲:鹬、蚌为什么相争?学生乙:它们是怎样相争的?学生丙:它们相争的结果,谁输谁赢了?老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则寓言。二教学设计1.播放本文诵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自主识字,加深记忆。)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让学生借助课后译文描述的情景,初步了解整篇寓言的意思;再独立分析字义和各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标上记号,之后分小组讨论,相互补充、纠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3.汇报交流,老师明确。(1)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鹬和蚌之间的故事?(2)你怎么知道蚌张开了壳?又怎么知道它要晒太阳?在文中标画出相关的字词。(出、曝)(3)鹬侵犯蚌的目的是什么?蚌是如何反击的?学生甲:鹬想吃蚌的肉,蚌灵敏地合拢起自己坚硬的壳,把鹬尖尖的长嘴紧紧地夹住。(4)鹬出师不利,对蚌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呢?(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分析鹬的心态。)(5)蚌采用的对抗方式是什么呢?(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分析蚌的心态。)(6)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谁输谁赢了?学生乙:它们谁都没赢,一起被渔夫捉住了。老师小结:因为鹬蚌双方互相斗气,谁都不想放过对方,所以出现“渔者得而并禽之”的结果。这是鹬蚌相争的结果,是基于它们不肯相让的必然结果。下面观看鹬蚌相争的动画故事。(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调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分析结构,理出层次。(提示学生按照鹬蚌相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理出层次;老师小结。)学生甲:第1句话叙述故事的起因。鹬啄住蚌的肉,蚌夹住鹬的嘴。学生乙:第2、3句是对话,也是故事的经过。两者互不相让,互找弱点,等待对方死亡。学生丙:第4句话交代故事的结局渔夫获利。5.回归整体,揭示寓意。老师:想一想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甲:它们谁都不肯退让一步,结果一起被渔夫捉去了。学生乙:双方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老师小结: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凡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到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否则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钻空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出于此处,是比喻双方相持不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