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封建制度第13课城市的复兴第14课王权与教权.ppt_第1页
第12课封建制度第13课城市的复兴第14课王权与教权.ppt_第2页
第12课封建制度第13课城市的复兴第14课王权与教权.ppt_第3页
第12课封建制度第13课城市的复兴第14课王权与教权.ppt_第4页
第12课封建制度第13课城市的复兴第14课王权与教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封建制度 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 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国王被废黜 宣告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也标志西欧奴隶社会走到了尽头 想一想 请回忆前面课上所学内容 476年 西欧发生了哪件特别的大事 影响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 考考你 何为 中世纪 中世纪 的概念最早是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他把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这一段时间 称为 中世纪 此后 中世纪 概念沿用至今 一 封建制度的产生 1 采邑改革 时间 人物 性质 内容 8世纪上半叶 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 马特 土地分配制度 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是对法兰克王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描述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反映的封建等级关系 不直接分封的等级之间 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 封建等级制建立在采邑制 即土地分封 基础之上的 国王分封土地给臣属 接受分封者尽服兵役等义务 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 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 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 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 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 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 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 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 实际权力有限 只能控制直接附属于自己的部分贵族 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一制度导致西欧实际上处于分裂割据的状况 一 封建制度的产生 1 采邑改革 2 采邑改革 的影响 积极性 消极性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着一起分封 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在采邑制度下 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 实际权力有限 法兰克王国后期 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 封建领主势力坐大 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二 中世纪庄园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1 特点 2 经济方式 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 是形相近而神迥异的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 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是王权强盛的反映 所谓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 是天下 共主 而西欧的封建制度却不是这样 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都效仿国王实行分封 这样层层分封 形成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度 等级越低 人数越多 组成一座以国王为首的金字塔式的统治结构 在这个统治结构内部 每一层的上下级之间都是领土 封君 和附庸 封臣 的关系 彼此负有义务 但是 每个领主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 不能管辖附庸的附庸 所谓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条常规 实际上 每个封建主都是一个小国君 割据一方 各自为政 所以 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 国王的权力有限 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 难为天下 共主 第二 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联系 天子 诸侯 卿大夫的职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以宗子为中心 依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 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 所以 西周初期 立七十一国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周之子孙 苟不狂惑者 莫不为天下显诸侯 而一般平民与贵族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 各自为政 纷争不已 所以盛行尚武之风 当骑士是莫大的光荣 从一份公元1002 1023年的有关诺曼底征服前的英国社会史料中 我们了解到 如果一个平民发展顺利 拥有属于自己的足足五海得土地 一座钟楼和一座城堡 在国王会堂里有他的席位和专职 那么 他以后就有资格获得一个武士的各种权利 如果一个武士发展顺利 成为伯爵 那么 此后他就有资格得到伯爵的各种权利 这就是说 在当时 财产和武艺是进入贵族行列的主要依据 跟血统关系不大 很多国王的侍卫 最后发展成为贵族 因此 在西欧贵族和平民之间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另外 西欧封建社会没有中国封建社会那严格的宗法制度 查理曼帝国在查理死后 帝位由儿子路易 814 840 继承 路易的儿子们彼此争权夺地 甚至对父亲发动战争 路易死后 他的三个儿子把国家瓜分了 长子罗退耳虽然继承帝号 但没有得到整个国家 第三 西欧封建制度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实质上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 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 臣下从领主那里得到一块采邑 成为领主的附庸 同时必须为领主服兵役和履行其他一些附庸应当履行的义务 附庸不能履行义务或者附庸死掉 领主有权收回采邑 另外 领主对其附庸需要奉行公平原则 并且尽力 维护 保护 附庸 否则 附庸可以废止契约 离开采邑 另择领主 或上诉国王 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上下级之间没有相互义务的封建契约 下级只对上级有义务 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什么约定的义务 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支配和决定权力 所以 君叫臣死 臣不能不死 父叫子亡 子不能不亡 第四 西欧各国的封建国王 他的经济来源要靠他自己的庄园 所以当时有 国王靠自己生活 的说法 中国西周天子靠全国臣民养活 聚敛贡城阙 各诸侯国都要给他纳税 贡献 服役 第五 西欧封建制度的初期 采邑是不世袭的 后来才出现世袭制度 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世袭的 由嫡长子继承 第六 西欧各封建国王想控制 但不能控制伯爵 于是 它们利用宗教 在每个伯爵领地内建立能与伯爵竞争的权威 任命主教或修道院长 建立具有特权的宗教特区 主教和修道院长受国王保护 伯爵及其附庸禁止进入这些拥有豁免权的宗教特区 不能在宗教特区征收税金 施行法律 后来 随着教会势力的膨胀 在欧洲出现教皇的权力凌驾于国王权力之上的现象 在中国 从周秦到明清 宗教只能依附于政权 绝对没有出现宗教权力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现象 综上所述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根本不是一码事 用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去比附西欧的封建制度 这或许有概念错位之嫌 但由于现在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 封建主义 封建意识等等 有关封建的概念用的非常之多 所以 封建的这层涵义 我们也必须了解 第五单元中世纪欧洲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 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 而西欧城市的再度兴起正是庄园衰败之时 这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一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为什么城市会再度复兴 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活跃 是城市兴起的重要前提 同时 城市的产生和人口的增加也为剩余农产品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逐渐将乡村卷入市场经济之中 与东方城市相比 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 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拥有独立的行政 司法 财政等职能 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 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 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我国宋代的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 热闹得多 市民阶层也庞大得多 所以更为先进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实际上 西欧市民阶层力量强大得多 而且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 孕育了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文化 一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 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城市的兴起总是在一定的封建领主管辖地区之内 无论是教会领主还是世俗领主 他们总是将城市视为自己的所属物 像对待庄园 乡村一样对其进行控制与管理 即行使领主权 领主权的内容无所不包 征发劳役 征收各种实物及货币的权利 用权 征收招待领主留宿的饮食费用 征发军投 征收市场税 对某些产品的专卖权 高级或低级的司法审判权等 于是城市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来一步一步地 一点一滴地获得领主的让步与妥协 有的城市利用王权与地方领主间的矛盾 从国王或地方领主处取得某种特权证书 获得一定的自由和自治权利 如果封建领主需要金钱 他们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一些封建义务 在用政治或经济手段不得解决的地方 往往演变成武装冲突 如米兰在11世纪中叶开展反对领主的斗争 领主的军队被赶出城市 虽然他们又包围米兰达3年之久 但还不得不承认它的自治 摘自吴于廑六卷本 世界史 二 等级君主制 1 形成背景 12世纪以后 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英 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2 特征 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 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 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等级君主制示意图 二 等级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示意图 封建等级制示意图 分裂割据 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 二 等级君主制 1 形成背景 12世纪以后 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英 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2 特征 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 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 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 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3 影响 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 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 初步形成的标志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第13课王权与教权 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 克罗维皈依基督教 查理大帝加冕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 合作 争斗 王胜教衰 一 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1 背景 王权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 强化王权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竭力与王室结为同盟 以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 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和互相依存 西欧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出来的 它把古代文明 古代哲学 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 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 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恩格斯 德国农民战争 克罗维皈依基督教 一 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1 背景 王权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 强化王权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竭力与王室结为同盟 以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 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和互相依存 教皇为皇帝加冕 2 史实 丕平篡位 751年 丕平献土查理加冕 一 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1 背景 王权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 强化王权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竭力与王室结为同盟 以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 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和互相依存 2 史实 丕平篡位 751年 丕平献土查理加冕 查理加冕 一 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1 背景 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和互相依存 2 史实 3 影响 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查理加冕体现了 君权神授 的古老原则 读图学史 下图正中的人物是上帝耶和华 他把宝剑给了国王 把圣彼得的钥匙给了教皇 请分析 宝剑象征着什么权力 钥匙象征着什么权力 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宝剑 象征着世俗权力 钥匙 象征着宗教权力 1 西欧封建统治的特征 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互相支持 共同统治西欧 2 同时也将这种权力归之于上帝所授予 体现了 君权神授 的古老原则 一 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和互相依存 二 卡诺莎觐见 1 背景 11世纪起 教会权势膨胀 王权软弱2 史实 卡诺莎觐见 1077年 3 影响 教皇当时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 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相互斗争 教权高于王权 英诺森三世Innocent 1160 1216 格列高利七世 Gregory 约1020 1085 三 阿维尼翁之囚 1 背景 13世纪末叶 十字军运动失败导致教权衰弱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使王权加强 相互斗争 王权上升 教权衰微 三 阿维尼翁之囚 1 背景 13世纪末叶 十字军运动失败导致教权衰弱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使王权加强2 史实 阿维尼翁之囚 1309年 3 影响 教权由盛转衰 对西欧各国事务的干预能力明显下降 各地教会基本都依附于世俗政权 相互斗争 王权上升 教权衰微 探索与争鸣 1075年 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 卡诺莎觐见 1302年 卜尼法斯八世发表更强硬的通谕却导致 阿维尼翁之囚 为什么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绝然不同的结果 这反映出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呈现什么趋势 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 卡诺莎觐见 的时代背景是 11世纪 西欧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 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始终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 实际权力有限 而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 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所以 当德王亨利四世抵制格列高利七世的有关命令 格列高利七世可以利用德国国内的部分大封建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对峙 迫使亨利四世就范 阿维尼翁之囚 的时代背景是 13世纪末叶 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 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 教权开始走下坡路 与此同时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 英 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 1302年 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 取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加强王权 法王腓力四世断然软禁卜尼法斯八世 互相利用 互为依存 相互斗争 教权高于王权 相互斗争 王权上升 教权衰微 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 强化王权 教会为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 以发展壮大自己 教会权势的膨胀 王权的衰弱 13世纪末叶 十字军运动失败导致教权衰弱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支持 王权加强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丕平篡位丕平献土查理加冕 卡诺莎觐见 阿维尼翁之囚 教皇开始干预世俗君主的废立 奠定教皇国基础 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教皇当时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 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教权由盛转衰 各地教会依附于世俗政权 根据第12 13 14课所学内容 简要概括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从8世纪查理 马特实行采邑改革后 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 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 实际权力有限 在封建大地产基础上 西欧形成庄园制度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14世纪后逐步衰落 在生产力恢复发展基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